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走向戰略進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
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史實。
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對山東重點進攻的史實。
知道1947年6月,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由此揭開了我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的史實。
過程與方法
本課可采用問題解決法和多媒體教學的形式。
聯系舊知識分析解放戰爭初期敵我雙方的實力、戰略態勢,采用問題解決法,結合教學地圖,探討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確的戰略、戰術,及其所產生的影響。
在分析全國戰局變化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了解陜北戰場和山東戰場的情況。
根據解放戰爭第二年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和形勢變化,分析指出我軍轉入戰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條件。結合地圖,講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經過并指出其意義。
培養學生認識歷史地圖并結合地圖敘述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解放戰爭初期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千里躍進大別山等重大軍事行動及其所取得的偉大勝利,讓學生深切感受當年宏闊的歷史場景、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通過分析解放戰爭初期敵強我弱形勢下,我軍能利用有利條件、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變被動為主動,取得勝利的史實,培養不畏困難、冷靜、機智、樂觀、堅毅的品格。
重點難點 本課所涉及的知識屬了解層次,只須知道這三次重要軍事行
動的過程及相關史實即可。因此,可將識圖能力、結合地圖敘述史實的表達
能力作為本課學習的重點。正確戰略戰術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這是本課
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
本課以我軍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并轉入戰略反攻為主線,從宏觀上勾畫了解放戰爭初期大約一年的軍事斗爭史,內容精彩,故事性、趣味性強。采用研究性學習、講述法。指導學生在本課內容中自主選擇其一,組成小組,通過課內外收集資料,在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如故事會、多媒體展示等)相互交流,體會當時宏闊的歷史場面,感受毛澤東的用兵如神。教師也可通過提問題,使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地圖加深對這一時期事件的了解。
[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1.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引言中所提問題:中共中央為什么要主動撤離延安與轉戰陜北?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指出,主要原因是當時敵我力量的懸殊,并簡要介紹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情況。接著進一步啟發學生:中共中央應當采取怎樣的措施對付敵人的進攻?并引導學生認識:保衛自己的首府和指揮中心固然重要,但大敵當前,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決不能硬拼硬打。因此,中央采取了誘敵深入、尋找有利時機、各個殲滅敵人的戰術,主動放棄延安。同時,可引導學生認識:在當時危險而又艱苦的環境下,毛澤東、周恩來等不顧個人安危,留在陜北與敵人周旋,指揮全國戰場,充分體現了偉人的風范。這不僅極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區軍民,也是我軍能 戰勝敵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2.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作戰情況。可先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到有關戰役的地點(如延安、青化砭、蟠龍鎮、沙家店等),并結合地圖介紹我軍轉戰陜北的基本情況(可安排兩三個學生介紹,其他學生補充;也可由各小組推舉代表上臺發言);也可通過多媒體資料使學生直接感受當時的情況。
3,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中共中央轉戰陜北起到了怎
樣的作用?有何意義?使學生認識到中共中央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粉碎了敵
人對陜甘寧的重點進攻,鼓舞了解放區軍民的斗志。
[孟良崮上火如潮]
指導學生結合地圖以故事會的形式介紹這一戰役的情況。要著重指出,孟良崮戰役是決定山東戰場的關鍵一戰,該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
[千里躍進大別山]
簡單分析解放戰爭第二年敵我雙方的狀況,引導學生思考、歸納我軍轉入戰略反攻的必要性和條件。結合地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字部分,思考課文中的“想一想”問題: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引導學生展開討淪,教師總結時應指出:大別山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國民黨戰略上晨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區;又曾是老革命根據地,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人民解放軍易在這里立足生根。占據了大別山就可以東震南京,西遇武漢,南扼長江,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然后結合地圖,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或相互介紹,了解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情況,內容圍繞突破黃河天險、魯西南戰役、千里躍進到達大別山這一主要線索展開。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我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體會其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5194.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辛亥革命
社區歷史小調查
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思想文化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