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目標與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中共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等基本史實。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歷史地看問題和按時序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了解鄧小平解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引導學生運用從具體史實中歸納得出歷史結論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整理歷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安排學生課前收集鄧小平關于改革開放以及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文獻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式學習的方法。
【分析】落實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提倡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的同時,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其對歷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鄧小平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2)認識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分析】通過落實該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的重要貢獻,鄧小平理論是黨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教師可適時激發學生對總設計師的敬愛之情,逐步確立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價值觀。
二、教學策略
1.本課內容決定本節教學應采用探究式、小組合作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找出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的重要貢獻。其模式為:提出問題?課堂討論?交流反饋?小結。
2.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采用設計圖表教學法,把握本課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十三大上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形成,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基本史實。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指導地位的確立來展開。關于“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通過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對“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可以采取學生設計大事簡表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鄧小平理論形成過程的知識體系,概括鞏固知識,培養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本課教學程序框架:
【說明】框架中的“拓展”指知識內容和教學空間由課內向課外拓展;框架中的“知識鏈接”指和課文有關的閱讀。通過廣泛收集、整理和處理有關資料,訓練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方法。
四、教學引入
方法1
激情引入
是誰撥亂反正,糾正文革錯誤?
是誰繪制改革開放宏圖合民愿?
是誰提出一國兩制愿祖國統一?
又是誰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通過幾句簡短的疑問句,可以激起學生的強烈興趣,在愉快的氣氛中引入新課。
方法2
情境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鄧小平在廣東談改革開放問題”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有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然后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自然引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方法3
歌曲引入
播放《走進新時代》的歌曲,提出問題:這首歌曲的名稱是什么?說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而引領我們走進新時代的鄧小平,就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由此引入新課。
方法4
主題引入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對國情的認識逐步深化,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國情認識的重大突破。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了突出貢獻。由此引入新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五、重點解決和難點突破
本課重點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本課難點是理解為什么說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確立這一難點目的在于使學生認識,正因為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所以確立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就是必然的了。
通過學生對學習材料的分析,合作找出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貢獻;小組討論,概括出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活動內容1
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認識“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以神奇般的力量使古老的中華大地煥發勃勃生機。正如一首詩詞所寫:
“改革有了鳳陽花鼓,
敲響了農民走向市場的節拍,
開放有了深圳神話,
十年完成一個世紀的跨越;”
“只要生產力發展了,
兩個文明建設搞好了。
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利用詩詞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根據收集的資料,結合課文內容,開展探究活動。
活動指導:
1.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推舉出一名組長。
2.各小組互相傳閱收集到的資料,增加學生對課外知識的了解。
3.開展小組討論、交流活動,最后形成較統一的觀點。
4.小組代表可競相發言,教師對發言者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師:為什么說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又提出“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師:你們說得很好!1979年初,我國改革開放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其實質就是要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人民民主專政,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審時度勢,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指導學生閱讀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指出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國的立國之本,而且還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生: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師:對,這是鄧小平的偉大創見。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鄧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生:中共十三大上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教師可用多媒體手段演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找出基本路線的內容是什么?
生:基本路線內容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師:你說得很正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統一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
師生討論交流,歸納得出正確結論。
師: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道路,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評析】
本案例讓學生收集資料,并結合課文內容開展小組討論,激發他們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的精神,培養其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活動內容2
設計大事簡表,概括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指導地位的確立
第一階段:
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對我國政治、經濟、科學、教育等方面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哪些貢獻呢?鄧小平理論是怎樣形成的?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是如何確立的?我們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討論、交流,最后形成較統一的觀點。
第二階段:
師:通過討論,大家知道了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貢獻,也知道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指導地位的確立,下面我們需要將以上的重點內容再概括,即設計大事簡表,完成后上交。
設計大事簡表的要求:
1.題目: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形成和指導地位的確立。類別:知識。
2.高度精練。
3.包含人物、時間、重要會議及其決議。
4.以表格形式呈現。
附學生設計的大事簡表一份:
題目: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形成和指導地位的確立
類別:知識
理論形成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 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理論形成2:改革開放后 鄧小平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理論形成3:1982年中共十二大 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
主義理論
理論形成4:1987年中共十三大 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的基本路線
理論形成5:1992年南方講話 鄧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
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
指導地位確立1:1992年中共十四大 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指導地位確立2:1997年中共十五大 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評析】
本案例通過概括本課內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概括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設計圖表學習歷史的能力。
六、教學拓展
現代化建設與四項基本原則
一、閱讀下面材料,結合課外知識開展探究活動
材料:我們搞的是中國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在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已經意識到將帶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消極影響。西方好的東西,應該借鑒、學習。但開放也會帶來一些壞的東西,影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的思想,所以我們同時必須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二、活動指導
1.確立課題:在中國搞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活動方法: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詢資料,開展小組討論。
3.探究過程:
(1)假設: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驗證:
生:在假設條件下,就會放任資產階級自由化,影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的思想。
生:就會使改革開放偏離社會主義道路,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
生:如果搬用資產階級民主,搞三權鼎立那一套,就會脫離中國的基本國情。
生:就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中國成為一盤散沙,遭受帝國主義的欺侮。
(3)結論:資產階級自由化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因此假設不成立,所以說,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才有希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4258.html
相關閱讀:辛亥革命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思想文化
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社區歷史小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