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香港和澳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第1課時)

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
2.知道1月0℃等溫線的分布與地理意義。
3.知道我國溫度帶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
技能目標
1.通過閱讀等溫線分布圖,培養學生判讀等值線的技能。
2.通過對我國冬、夏季氣溫特點成因的分析,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
3.學會查閱資料,運用資料解決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形成對我國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認識,樹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
重點
1.冬、夏氣溫的分布特點。
2.1月0℃等溫線的分布與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冬、夏氣溫分布特點的形成原因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討論導入新課]
寒假到了,有些同學要隨團旅游,一條旅游路線到哈爾濱,另一條旅游路線到廣州。大家為穿著(多和少)爭論不休,為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學生回答不一,老師肯定其中正確的部分,進而點題:今天,我們就來解答這個問題。
指導自學
[指導讀圖] 讀圖2.13,我們比較一下哈爾濱和廣州兩地冬季的氣溫。
[轉折過渡] 要了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我國的1月、7月平均氣溫圖一一等溫線分布圖。
[啟發引導]根據我們學過的等溫線知識,我們分析一下我國1月、7月平均氣溫圖,看看我國冬夏氣溫分布有什么規律?
[指導讀圖]首先看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要求觀察:
1.黑龍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3.我國南北1月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4.找出1月0℃等溫線,并在圖上用彩筆描繪出來;觀察1月0℃等溫線大致經過的地區。
5.比較我國1月、7月平均氣溫圖,看一看等溫線疏密程度如何?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一)冬季等溫線排列密集,說明冬季南北溫差大。黑龍江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在-32℃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氣溫在16℃以上,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很大。
(二)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大致通過秦嶺一淮河一線,向西到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1月0℃等溫線為何發生了彎曲?)
[板書]一、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么懸殊呢?學生討論。
[結論]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將近50個緯度。除緯度因素外,還有冬季風的影響。
[思考討論]引導學生讀課本2.19圖,思考以下問題:
1.冬季風的源地是哪兒?風向如何?
2.冬季風對我國北方和南方氣溫的影響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別?
3.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海南島和臺灣島能否受到冬季風的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概括總結]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沖,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且冬季風在南下過程中,受崇山峻嶺阻擋,勢力漸弱,故南方受冬季風的影響而降溫的程度遠低于北方。
[過渡]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國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呢?
[引導讀圖]用同樣方法,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讀圖要求(可要求學生依據讀1月平均氣溫圖的方法,分組討論):
1.黑龍江最北部7月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大約多少攝氏度?
3.我國7月氣溫最低的地區在哪兒?那里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為什么這里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l.夏季全國等溫線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普遍高溫。
2.黑龍江省北部7月平均氣溫為16℃,海南省南部7月份平均氣溫為28℃,我國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僅為12℃左右,氣溫差別不大。
3.7月我國氣溫最低的地區在青藏高原。因為青藏高原地勢很高,故青藏高原成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板書]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閱讀材料]找出我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在哪里?
[啟發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同學們想一想這一些特點對我們平時生產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討論回答]1.夏季普遍高溫,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熱量資源,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2.冬季北方嚴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損失,另外,容易使北方農作物造成凍害等。(回答合理即可)
[啟發引導]什么樣的溫度才能使農作物活躍生長呢?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什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板書]三、溫度帶的劃分和分布
根據活動積溫,我國劃分了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請同學們讀圖2.15 “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
[指導讀圖]說明瀆圖要求,指導讀圖方法:
(1)我國共劃分哪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
(2)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分別分布在哪些地區?
(3)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
(4)我們這個地區屬于哪個溫度帶?東北大部分地區、黃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海南島、長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屬于哪個溫度帶?
教師對學生讀圖給予具體指導,如教師講解某個溫度帶分布的讀圖方法,其他溫度帶由學生自己讀出來。不要求與書上說法完全—致,鼓勵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引導學生比較哪種表述更好。
寒溫帶:黑龍江省北部、內蒙古東北部
中溫帶:東北和內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熱 帶:滇、粵、臺的南部和海南島
青藏高原氣候區:青藏高原
[指導填圖]請同學把五個溫度帶和青藏高原氣候區填在填充圖上。
學生填圖。
[教師提示]不同的溫度帶適宜栽培和推廣的農作物品種不同,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也不一樣,五個溫度帶的作物熟制如何?我們這個地區是一年幾熟?主要農作物有哪些?(提供資料和數據)小組討論、回答。
[引導思考]我國五個溫度帶對農業生產有何有利影響和不利的影響?
[概括總結]我國南北跨度很大,近50個緯度,各地積溫差別很大,故適合喜熱、喜溫、喜涼的等多種作物生長,世界上絕大多數農作物都可以在我國找到適合生存的地點。而且我國水稻、棉花等高產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作物熟制從東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島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種多樣的。
[小組討論]結合活動2,說一說在不同的溫度帶,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還有哪些不同?(如水果、房屋、服飾、耕地、農作物、飲食、植被、河流水文特征等)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緯度+冬季風)
氣溫分布特點
南北氣溫的差異 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溫度帶: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2.知道我國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3.知道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明確各干濕地區的景觀差異。
技能目標
1.通過閱讀等降水量線分布圖,培養學生判讀等值線的技能。
2.通過對我國降水特點成因的分析,學會分析問題。
3.學會查閱資料,運用資料解決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重點
1.我國降水的分布特點。
2.干濕地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干濕地區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設疑導入]我國地域遼闊,在不同的地方,民居也不一樣。(出示圖片)如“新疆民居”, “黃土高原民居”, “江南民居”。為什么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沒有關系?
指導自學
[指導讀圖]讀圖2.16,小組合作,相互交流。
1. 找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線的位置
2. 用彩色筆描出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及其東部大致經過的地區。
3. 總結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角色扮演]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的居民,用生動的浯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板書]—、年降水量分布總趨勢: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小組討論]造成我國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閱讀材料]找出我國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
[過渡]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差異很大,一個地方的干濕程度僅僅取決于當地降水量的多少嗎?
[學生概括]干濕程度與蒸發量也有關。根據各地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將我國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
[板書]二、干濕地區
1、劃分依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2、四類干濕地區
[引導讀圖] 讀圖2.17小組交流:
1.我國分為哪四類干濕地區?其中,山東省有哪兩類干濕地區?
2.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哪條等降水量線相一致?
3. 我國四類干濕地區各以什么植被為主?
[指圖總結]
干濕地區分界線(等降水量線)植被
濕潤與半濕潤 800mm 森林、森林草原
半濕潤與半干旱 400mm
半干旱與干旱 200 mm 草原、荒漠
[思考討論]為什么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于濕潤地區?
學生答后,教師小結:東北地區緯度位置較高,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降水量相對較大,因此氣候較為濕潤,屬于濕潤氣候區。
[概括總結]結合本節,說一說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1月份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課堂活動] 小組討論,完成活動1、2
[小結]降水量的不同,會影響到建筑、飲食、民俗等許多方面。如民居的不同風格就反映了當地的降水情況。在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如氣候干濕程度不同,還對人們的身體也有很大影響。如南方降水多,人們易患風濕病、關節痛,因而愛吃辣椒、愛喝麻辣湯;北方降水少,氣候干,人們易上火,體力消耗大,因而愛吃菠菜,愛喝綠豆米湯。)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年降水量分布總趨勢: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

東西干濕的差異 四類干濕地區

降水量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65961.html

相關閱讀:西雙版納
中國的區域差異
臺灣省
《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八年級地理臺灣省 教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