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是在了解我國自然資源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掌握水資源的主要特點及分布情況,認識合用開發、利用和積極的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認識水資源的危機,特別是認識“人類、環境、資源”之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來合理利用水資源。本節課是學習中國地理必不可缺的基礎知識。
本節教材主要從三方面介紹了水資源:一是水是寶貴的;二是中國水資源狀況;三是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2.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水資源的基本概念;能說明其不僅有限而且能 枯竭,特別是我國缺水狀況普遍存在。
2、掌握水資源時空的特點;運用所學知識提出解決淡水資源問題措施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調查采訪、查閱文獻、網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關水資源及其利用、保護等信息;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提煉和歸納,從而了解全球和我國的水資源的危機。
2、利用氣候知識分析時空分布,說出我國水資源分布特征,并且通過探討得出解決對策;同時培養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
3、能收集我國及本地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并能說出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說出我國水資源基本情況,培養學生節水保護水資源的思想,養成生活中節水的良好習慣。
2、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以及關心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重 點 了解水資源現狀從而理解保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
難 點 培養學生節水保護水資源的思想
二、學生分析
1.目前,初中階段學生對我們擁有的水資源認識不會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費水的危害性、工業農業對水污染狀況不會那么的全面了解。
2.我縣的水資源比較豐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較輕微,學生對水資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認識;學生愛好電腦也喜歡上網,但只會在網上游戲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網絡來學習。
三、教法和學法
教師通過展示多媒體素材創設情景,制作網絡課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置學生任務來驅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采用材料收集、討論性學習、協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直觀的、全面的掌握知識。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方面收集多媒體素材,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組,對學校、家鄉的水資源現狀、使用以及污染程度進行調查。
五、教材處理
本節課通過人類擁有的水資源的使用數量介紹體現人類缺水的嚴重性。從而使學生深深領會到愛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我是這樣處理教材,在課堂展示的:
1.通過一些課件、教材插圖等資料,使學生認識淡水資源的寶貴。
2、通過收集材料,了解世界、我國及當地水資源情況,從數字上知道水危機的程度。
3、通過討論談談在我們身邊如何節約用水,從而愛護水資源;討論工農業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資源對地球造成的污染,從而使學生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去保護環境。
4、通過認識國家節水標志的圖案,讓節約用水在學生內心意識里扎根。
5、通過例題計算讓學生從數字上體現人們對水資源的渴求,讓學生意識到節水重要性。
6、通過一些練習,讓學生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上來。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
(1)運用多媒體展示??生命之源,通過欣賞讓學生感受到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從而產生惜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水污染的電影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到水資源的缺乏以及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激發起學生的水危機意識。
(3)展示一組當地圖片說明,使學生認識到水危機已不是全球性的 從而激發學生淡水資源的危機感。
(4)出示“國家節水標志”圖,引導學生先思考,再探討“國家節水標志”圖的準確含義。
2、學生互動學習:
(1)面臨淡水資源短缺,日常生活中如何節約用水各組討論歸納總結,每一組代表作闡述展示。
(2)對工業農業生活上對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舉例說明,每一組代表作闡述展示。
(3)對例題1中的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占的百分比的計算,讓學生意識到若浪費水、不注意治理污染,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我們的眼淚”。對例題2中的一個成年人每天應補充多少水的計算,讓學生意識到我們人類對水擁有的重要性。
3、總結評價:
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為以后的教學積累經驗。
七、設計理念
1.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我在課件中收集了豐富的圖片、文字、電影資料,使學生能深刻的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從而也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2.設計這堂課,主要依據《課程標準》中的一些精神,使學生懂得運用已有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污染,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引導“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地理的重要性”,“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地理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逐漸學會“用”地理,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然的關注程度。
3.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節約用水;認識到工業、農業及生活上浪費水、污染水的嚴重性。進一步闡發如果我們是政府的決策者,對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的規定應有如何的措施,使學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愛護水資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66113.html
相關閱讀:中國的區域差異
《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八年級地理臺灣省 教學案
臺灣省
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