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三大改造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當時的主要任務。
2.掌握中共八大的內容及對八大的評價。
3.掌握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失誤及影響。
4.了解在十年建設探索中的英雄人物及事跡。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對十年建設時期模范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的了解,培養學生知微見著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政策的好壞是一個國家、地區各項工作能否得以順利進行的主要因素。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經濟建設必須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五十年代末期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失誤應該成為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借鑒。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眾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跡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 值觀。
●重點
1.十年經濟建設的成就和失誤
2.英雄人物的事跡
●教學難點
十年建設探索失誤的原因
●教學方法
1.講解分析法。對于三大改造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教學,主要靠教師的講解來完成。這樣既有利于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又有利于時間上的把握。
2.故事穿插法。對于十年建設中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可以采用學生講故事的方式 進行。
3.影視圖片法。運用此法,可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4.課后調查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相關圖片和影像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示例一]同學們請看投影。
[投影顯示]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六日
高樓大廈都是一磚一石砌起來的,我們何不做這一磚一石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這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一九六二年三月?日
生活中一切大的和好的東西全是由小的、不顯眼的東西累積起來的。人若沒干勁,好像沒有蒸汽的火車頭,不能動;像沒長翅膀的鳥,不能飛。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
驕傲的人,其實是無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干飯,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滄海之一粟……
這些人好比是一個瓶子裝的水,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可是還晃蕩不出來。
這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呢?
一九六二年三月?日
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鋼。
迎著困難前進,這也是我們革命青年成長的必經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樂于吃苦的人。
同學們,上面的材料是節選的雷鋒日記。雷鋒(1940年~1962年),這個熟悉的名字在我們心中閃爍著不滅的光輝。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他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必將不斷被發揚光大。他那不可磨滅的美好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那么,雷鋒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當時國際、國內的具體情況怎樣?除了雷鋒之外,當時還有哪些英雄人物?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會了解這一方面的內容。
[導入語示例二]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結束后,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在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后,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人民在國內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那么,社會主義建設是怎樣展開的?在建設過程中,我國人民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失誤?對當時的建設造成了什么影響?黨又是如何領導人民渡過難關的?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板書]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探索中的良好開端與失誤
1.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國內形勢
[教師講解]五十年代中期,國際形勢也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關系中緩和趨向的出現以及世界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中國剛剛起步的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6年2月召開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尖銳地揭露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錯誤以及對他的個人崇拜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引起極大震動。中國共產黨不贊成全盤否定斯大林領導蘇聯黨和人民為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歷史,先后發表關于如何正確總結無產階級專政歷史經驗的兩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則立場。同時認為,揭開斯大林問題的“蓋子”,對于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包括我們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適合本國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從蘇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獨立思考,從各個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努力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
國內形勢的變化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應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新階段。全黨工作中心轉向經濟建設,是隨著革命戰爭結束而開始的。但是,那時還有繁重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任務需要同時進行。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加緊步伐的時候,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領導層事實上不能不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社會改革方面。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黨的工作中心,就應該進一步轉移到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方面來。新建立的生產關系在各方面都還不完善,需要穩定、鞏固、調整和改革,而這種調整和改革,應該緊緊圍繞著發展生產力這一中心任務,并且完全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根據生產力發展的現實狀況和需要來進行。而這一重大決策的完成是在中共八大上實現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中共八大的內容。
[板書]2.中共八大的召開(時間、地點、主要內容)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一段的內容,了解中共八大的情況。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1956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教師引導]我們應該如何來評價八大作出的決策?
[學生回答]八大的召開,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教師講解]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來,但是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應該怎樣建設和發展?這是黨面臨的全新課題。黨的八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這之前,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則是這一探索的開始。
[投影顯示]
1.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
2.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
3.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
4.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
5.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6.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
7.黨和非黨的關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
9.是非關系;
10.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1956年2月至4月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別約集三十多個經濟部門的負責同志座談,討論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毛澤東集中大家的意見,在4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報告確定的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報告論述的十個問題是在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和以蘇聯經驗為鑒戒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提出今后我國的經濟計劃應該適當調整,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地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盡量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
論述了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闡述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黨和非黨,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及中國和外國等屬于政治生活方面的關系。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這樣就初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若干新方針。
同《論十大關系》的討論相聯系,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還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了“向現代科學進軍”的任務。毛澤東在會上講話,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這樣就初步提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若干新方針。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明確指出:由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些論述,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以后黨確定正確路線的基本依據。
大會確定的經濟建設方針為:要從國家的財力物力的實際狀況出發,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我們說,八大一次會議制定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方針和設想是富于創造精神的。這次會議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成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教師補充]八大一次會議后,黨沿著正確的方向繼續探索:按照大會確定的方針調整若干方面的經濟關系和編制1957年經濟計劃;準備全黨整風,正確處理日漸突出的人民內部矛盾。1956年初,黨中央和國務院負責經濟工作的領導人已經發現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冒進傾向。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這種傾向初步得到遏制,但是急于求成的思想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圍繞對1956年經濟工作的估計和1957年經濟計劃的制定,黨的高層領導產生了一些不同意見。在這年11月召開的八屆二中全會上,周恩來提出1957年的計劃應該實行“保證重點,適當收縮”的方針,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贊同。根據這個精神制定的1957年計劃,保證了這一年的經濟工作成為建國以來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教師引導]現在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第二段內容,看完以后思考:八大的正確路線在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有沒有堅持下來?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八大的正確路線在以后的經濟建設中有沒有堅持下來?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繼續]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八大以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黨中央認為經濟建設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并于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開始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開始偏離八大制定的正確路線。
[教師過渡]在五十年代后期,總路線提出后,黨又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就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損失。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情況。
[板書]3.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看書的印象,試著分析一下“左”傾錯誤出現的原因。
[學生回答]總路線反映了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由于中國剛剛從革命戰爭轉向社會主義建設,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教師引導]“左”傾錯誤的主要標志是什么?
[學生回答]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
[教師分析]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探索過程,需要經受實踐檢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黨在這兩大問題上一度發生嚴重失誤。這兩方面又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嚴重曲折。
1957年,為了更好地配合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改變黨的工作作風,中央決定開展整風,在整風過程中,出現了資產階級右派向黨和新生的人民政權進攻的現象,從當年夏天開始,整風轉入反右,但是由于對形勢估計過于嚴重,反右派斗爭擴大化了。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的嚴重后果之一,是改變了八大一次會議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和社會階級關系狀況的分析,使黨的指導思想開始出現“左”的偏差,成為后來黨在階級斗爭問題上屢犯擴大化錯誤的理論根源。
“大躍進”運動從1957年底開始發動,1958年全面展開。它的推行,表明黨力圖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打開一個新的局面。它能夠發動起來,反映了曾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之后求強求富的強烈渴望。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短短幾年內一連串接踵而至的勝利,使得人們相信中國富強的目標可能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實現。
1958年5月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式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導下制定的,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過分夸大人的主觀意志的作用,忽視了經濟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會后,以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為標志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
“大躍進”表現在工業方面,首先是鋼產量指標的不斷提高。在農業上,主要是對農作物產量的估計嚴重浮夸。生產發展上的高指標和浮夸風,推動著在生產關系方面急于向所謂更高級的形式過渡,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社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正式決定當年鋼產量比上年翻一番,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這次會議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的錯誤,嚴重泛濫開來。會后,為了在余下的四個月時間里完成追加的鋼產量當年翻番的任務,在全國城鄉掀起全民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與此同時,人民公社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沒有經過認真試驗,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基本實現公社化。大辦人民公社的過程,實際上是大刮以“一平二調”為主要特點的“共產”風的過程,使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下面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可以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插圖“大躍進”時期的漫畫。)
[投影顯示]
新華社7月31日訊:湖北長風農業社早稻畝產15361斤。
新華社8月9日訊:安徽高豐社試驗田開放大紅花,早稻畝產16260斤。
新華社8月12日訊:湖北麻城建國第一農業社出現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36956斤。
據《人民日報》8月18日報道:廣大農村大辦農民公共食堂、托兒所、洗衣組、縫紉組,解放了婦女勞動力,出現了新的生活方式。
新華社8月29日訊:湖北長春社一畝產中稻43869斤。
新華社9月4日訊:廣東田北社中稻畝產60437斤。
8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劉西瑞的文章《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作者以極穩健極老到的筆調寫道:“這次壽張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壽張的糧食單值產量,縣委的口號是‘確保雙千斤,力爭三千斤’。但實際在搞全縣范圍的畝產萬斤糧的高額豐產運動。一畝地要產五萬斤,十萬斤以至幾十萬斤紅薯,一畝地要產一、兩萬斤玉米、谷子,這樣高的指標,當地干部和群眾,說來像很平常,一點不神秘。一般的單值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標的已經很少。至于畝產一、兩千斤,根本沒人提了。這里給人的印象首先是氣魄大!
9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記者康濯的文章《徐水人民公社頌》,文中的四個小標題如下:“一畝山藥一百二十萬斤”“一棵白菜五百斤”“小麥畝產十二萬斤”“皮棉畝產五千斤”。文章的結尾是極熱情的:“唱不盡人民公社的優越性,頌不完人民公社的燦爛前程。徐水的人民公社將會在不遠的期間,把社員們帶向人類歷史上最高的仙境,這就是那‘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國的時光!
除了大躍進外,當時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辦公共食堂。建立人民公社的目的是盡快地向共產主義過渡。1958年夏秋之際,各地紛紛成立人民公社。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點是,公社的一切財產統一核算,統一分配;許多地方的社員在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社員的自留地、家畜、樹木等,都為公社所有。下面我們以山西昔陽的大寨為例來了解當時的情況。
[投影顯示]
“1958年8月他(指陳永貴)從報紙上看到河南新鄉專區辦人民公社的消息后,馬上到武家坪等七個村進行活動,建議共同創辦人民公社。他的這個建議獲得了周圍各村干部群眾的贊同,然而,卻遭到了大寨本村多數社員的反對。大寨群眾說:‘咱大寨騾馬成群,豬牛滿圈,存款上萬,糧食堆成山,和他們合在一起,不是自找虧吃嗎?’陳永貴同志當即向本村社員進行了耐心的說服,……創辦了昔陽縣第一個人民公社!
陳永貴說服大寨社員甘心情愿地讓外村人“共產”的方式是很樸素的。首先他聲明:“過社會主義光景,不能只咱大寨過,要全縣全國人民一齊過。”接著他又補充道:“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事情既然遲早總得辦,倒不如把挨批評變成受表揚”。對這種補充,大寨社員大概很難找出反對的理由。
陳永貴創辦昔陽縣第一個人民公社的場面相當壯觀。1958年8月21日,他領著七個村的代表共64人,聲勢浩大地進了縣委大院,請求“立即批準”他們辦人民公社?h里的領導人當然高興自己的治下出現了這種新生事物,馬上就同意了。三天后的上午,陳永貴又在武家坪組織了大會,上千位農民參加,會場上鑼鼓喧天喜氣洋洋,昔陽縣紅旗人民公社宣告成立了。
兩個月后,陳永貴又在大寨辦了三個公共食堂,一度還實行了部分供給制,吃飯不要錢,吃糧不定量?峙虏荒苷f陳永貴辦食堂純粹是為了趕時髦,他好像發自內心地覺得應該這么搞。有一位富裕中農成份的社員說了公共食堂幾句怪話,陳永貴就動了怒,聲色俱厲地說:“反對公共食堂,就是反對人民公社,反對人民公社,就是反對總路線和社會主義!”那位富裕中農被鎮住之后,陳永貴又說:“我們的公共食堂保險搞對了,不然的話富裕中農不會反對!
在當時,大寨的公共食堂算是辦得好的,現在回頭看來,食堂的伙食實在不怎么樣。縣婦聯在一份經驗總結中寫道:“辦食堂一年來,總共吃白面餃子八頓;蒸饃四頓;油果一頓;烙餅一頓;拉面一頓;大米干飯四頓;生活吃得好,糧食用得少!
盡管一年才吃了19頓細糧,日常生活仍然以窩頭稀飯為主,陳永貴卻真誠地相信共產主義不遠了。他堅定不移地說:“這一輩子一定要看到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實現!闭f起來也真怨不得陳永貴,毛澤東主席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念頭。1958年11月鄭州會議期間,毛主席接到了一份關于某縣“五年進入共產主義”的報告,毛澤東讀著讀著不由得陶醉了,提筆批道:“美妙如一首詩!我們的秀才伯達、春橋,可否去看一看?”
1958年大寨人的人均年收入只有67元,過慣了苦日子的大寨農民卻以為生活很不錯了。這種情緒在當時的一首贊美大寨新生活的詩歌中表達得相當動人:
“全村吃飯到食堂,花樣多種味美香。七天生活一改善,過節過年宰豬羊!
“家家鋪蓋疊成堆,每人平均五身衣。春夏秋冬各一身,還有一套省穿衣!
“群眾文盲已掃完,全黨全民鬧紅專。晚上音樂伴演唱,演唱歌聲震山川。”
吳思《陳永貴:毛澤東的農民》
[教師引導]那么,“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到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給當時的經濟帶來了什么影響?我們應該如何來評價這場運動呢?這是我們下面就要學習到的 內容。
[板書]4.三年困難時期和國民經濟的調整恢復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上一遍。了解上面題目的含義。
[學生看書]……
[教師講解]1959年的路子繼續1958年的走,繼續“以鋼為綱”,擠農業,擠輕工業,擠人民生活,市場情況越來越緊張。1960年又是高指標,國家經委年初就提出“開門紅、滿堂紅、月月紅、紅到底”的口號,要動員7000萬人搞鋼鐵。1958年到1960年這三年“大躍進”,實際上是我國經濟建設史上的三年大冒進。積累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24.9%上升到1959年的43.9%,創歷史最高水平。三年基建投資總額超過“一五”期間投資總額的1.5倍,而農業總產值1960年比1957年下降30%。它使我國國民經濟的比例遭到嚴重破壞,給國民經濟造成極大損失。再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1960年7月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我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困境:物資缺乏,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人民生活困難。
1960年糧食產量是2800億斤,比1957年的3900億斤減少了三成。那時候,全國糧食供應十分緊張。全國6億人口,城市人口1.2億多,“大躍進”多了2900萬人進城吃商品糧。國家需要有360億到400億斤的糧食庫存,才能調配得開,保證正常供應,而1960年國家庫存只有180多億斤,除了供應城市外,農村還需返銷上百億斤糧。有的大城市如沈陽、大連只有幾天的存糧,許多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
“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比例的重大失調,到1960年,眼看這種“躍進”已經不能再維持下去了。這年7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上,提出來要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頓。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這個方針,在1961年1月召開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正式通過了。
八字方針的具體內容,完全是為著解決嚴重失調的比例關系的,周恩來堅持了這八字方針,措施堅決,國家的經濟回升得比較快。到1965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接近1957年的水平,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59%,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基本上恢復正常,市場供應顯著改善,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工作走上了軌道,可以健康迅速地向前發展了。
評價:“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這一失誤有它的由來。毛澤東發動大躍進時說:“中國經濟落后,物質基礎薄弱,使我們至今還處在一種被動狀態,精神上感到還是受束縛,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得到解放!边@番話,說出了全黨的共同感受。破除迷信,奮發努力,要為民族振興和社會主義發展有所作為的精神是可貴的。廣大干部群眾付出的辛勤勞動也取得一部分實際成果。但是,經濟建設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有它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生產力的發展也需要有積累的過程。黨對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估計不足,對掌握經濟規律和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也認識不足。全黨普遍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雖然初步積累了一些好的和比較好的經驗,但也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時,在過去的斗爭取得一連串勝利后,黨內驕傲情緒明顯增長。這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就難以避免了。
[教師過渡]那么,是不是這十年就凈是缺點和錯誤,而沒有一點成就呢?顯然不是,從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的十年,是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十年。其間,雖然遭受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板書]二、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
[投影顯示]
工業建設方面,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棉紗、原煤、發電量、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的發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經實現原油的全部自給。電子工業、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興工業逐步建設起來,初步改善了工業布局,形成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電等事業都有較大發展。十年新修鐵路8000公里,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了鐵路,寧夏、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車。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并逐步收到成效。全國農用拖拉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6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70倍。十年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高等院校畢業生近140萬人,為前七年的4.9倍。經過整頓,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茖W技術工作取得比較突出的成果,國防科學技術的進展最為顯著。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些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國科學技術達到的新水平。
[教師強調]同學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成就是在國內發生嚴重經濟困難,在國際上遭到戰爭威脅和巨大壓力(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長期封鎖禁運,蘇聯撕毀合同、撤銷援助)的情況下取得的。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頂住壓力,戰勝困難,表現出無比的英雄氣概和高昂的精神狀態,涌現出像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解放軍戰士雷鋒,科學家鄧稼先、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等先進人物;還有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國防尖端科技事業和三線建設中默默無聞地作出奉獻的許許多多干部、職工、科技人員和解放軍指戰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他們的精神鼓舞下同甘共苦,昂首前進。社會主義建設在戰勝嚴重困難后逐步地重新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教師引導]請大家根據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講一講焦裕祿、王進喜、雷鋒、鄧稼先、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等的故事。
[學生講述]……
示例:在解放前,蘭考縣曾流傳過這樣一首悲慘凄楚的歌謠:“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洋,一年勞動半年糠,交租納稅恨官堂,扶老攜幼逃荒去,賣了兒和女,餓死爹和娘!
解放以后,蘭考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糧食產量比解放前有很大提高。但從1959年起,連續四年大災,蘭考人民又遇到了沉重的打擊,成了河南省有名的重災縣。
1962年,全國最困難的時期已經渡過。但這一年,蘭考縣卻又是災上加災,春旱夏淹,秋季又遇連陰雨。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秋田,鹽堿地上毀了10萬畝禾苗;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了歷年最低的水平。國家給蘭考投放了大量的救濟糧、款、御寒衣和其他救濟物資,縣上把救災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正當蘭考人民面臨嚴重局面的時候,上級委派焦裕祿同志來到蘭考。地委決定他來蘭考工作時,向他介紹了蘭考縣當時的嚴重困難情況,并向他傳達了指示和要求,他向組織表示:“我愿意到最困難的地方去,一定努力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地委負責同志同他談了大半夜,第二天他直接從開封搭車,趕來蘭考。
焦裕祿同志的到來,縣委一般同志誰也不知道,沒人接他。他自己背著小行李卷,帶著時刻離不開的《毛澤東選集》,來到縣委。門口的同志望望這個陌生人,衣著樸素,臉色黝黑,胡子碴很密,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問道:“同志,你找誰?”
焦裕祿同志溫和地笑著說:“我就是來縣委的!
“你有介紹信嗎?”
“有!苯乖5撏救匀缓吞@地笑著說:“我到組織部轉一下關系!
門口的同志向對面一指,焦裕祿同志就直接向組織部走去。
這一天,是1962年12月6日。當天晚上,縣委開會,研究當前的災情和救災工作,焦裕祿同志也出席了會議。
在縣委會上,他坐在會議室的西北角,注視著每個發言的人。大家正在匯報災情:沙災、水災、堿災,很多群眾等待救濟,有些人想到豐收地區去,一部分干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喪失了信心……。他全神貫注地聽著大家匯報,誰發言,他就用那雙明亮的眼睛盯住誰,唯恐漏掉每一個字,聽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提問,問得很仔細,一邊聽,一邊記,十分認真。會議快結束時,他還做了簡短的發言,傳達了地委關于當前農村工作的指示。他講話語氣沉著,簡明扼要,很有力量,給到會同志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散會后,同志們都紛紛議論。有些同志以為他是上級派來的救災干部,說:這個救災干部辦事認真,對蘭考的救災工作一定很有幫助。有的同志又覺得他不像救災干部,就去問組織部,才知道他是新來的縣委書記。
第二天一早,他來到縣委辦公室,打聽了一下,知道縣里城關公社災情最重,就和一個同志,騎著自行車,直奔城關公社。到了那里,再一打聽,說是這個公社老韓陵大隊是救災重點,就和那個同志直奔老韓陵。
這是一個寒冷的早晨,西北風卷著黃沙,滿天飛揚。地下已不見浮土,只有細碎的沙石粒隨風滾動。
焦裕祿同志來到老韓陵,把自行車往隊里一放,沒有找大隊干部,就到地里去轉。老韓陵的東、西、南、北四處,他都轉到了。他看到風口上的麥子又枯又黃,沙丘上被風刮得斑斑縷縷;打谷場上滿是土,只有幾小堆零亂的柴草……他的心里不禁感到沉痛。轉過村外,又轉村里,了解這個村里的生活情況,了解牲口的飼養管理情況。白天轉著看,晚上找大隊干部談,聽匯報。從匯報當中,他知道當前群眾主要是吃國家救濟糧食,干部的思想情緒、精神狀態也有問題。而各類矛盾的焦點,主要集中反映在對待災情的態度上。
這天夜里,他想著一天的所見所聞,一個勁地抽煙,在屋里來回轉著,一會兒自言自語,?會兒又對同行的同志說:“只靠國家救濟糧食吃飯,不行。 焙髞,那個同行的年輕同志睡著了,他仍然在屋里轉著,抽煙,出神地想著,想著……
第二天,白天,他到地里跟社員一起勞動,深入到貧下中農家里訪問;晚上,他找了七八個家貧、生產有經驗的老貧農、老黨員開座談會。他請大家回憶對比,過去窮苦人受過哪些剝削和壓迫,老韓陵為啥這樣窮。他要大家談談老韓陵的“黃金時代”是怎樣的,今后該咋辦。從這次座談會中,焦裕祿同志發現蘭考的貧下中農當中,有著一種戰勝“三害”,改變家鄉面貌的強烈愿望,有著一種不愿倒在救濟糧上,想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殺出一條路來的革命精神;也發現群眾當中有著很多發展生產的好主意、好辦法。
在這次座談會上,焦裕祿同志和大家一起商定了三件大事:因地制宜,多種花生;大力發展泡桐;大力發展牲口。
[布置作業]
1.“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_____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A.第一個五年計劃具體實施過程
B.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
C.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過程
D.三大改造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過程
答案:B
2._____油田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
A.玉門油田B.大慶油田
C.勝利油田D.大港油田
答案:B
3.被稱為“黨的好干部”的縣委書記是
A.焦裕祿B.孔繁森
C.鄧稼先D.王進喜
答案:A
4.黨和政府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是在_____年春天。
A.1959年B.1960年
C.1961年D.1962年
答案:C
●板書設計
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探索中的良好開端與失誤
1.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國內形勢
2.中共八大的召開(時間、地點、主要內容)
3.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4.三年困難時期和國民經濟的調整恢復
二、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
●活動與探究
1.根據提供的關于雷鋒的圖片資料,收集有關雷鋒的事跡,整理成一篇人物小傳,在班里進行交流。
2.調查研究:向老人了解“大躍進”時的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等情況及其危害,并考慮我們今天應當吸取什么教訓。
●備課資料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7年冬和1958年春,在國民經濟“大躍進”思想的指引下,全國農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一些地方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在修水庫、造林、抗旱中搞起了大協作。1958年3月,黨的成都會議制定了《關于小型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并為大社的意見》的文件。會后,河南省遂平等縣和信陽專區出現了小社并大社熱潮,有的地方辦起了人民公社。同年8月6日,毛澤東到河南新鄉七里營人民公社視察,贊揚人民公社好。9日,毛澤東在山東同當地負責人談話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結合在一起,便于領導!泵珴蓶|的談話在《人民日報》發表后,“人民公社好”的口號立即傳遍全國。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肯定了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一種最好的組織形式,并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會后,全國開始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到10月底,有74萬個農業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農村人民公社,參加人民公社的農戶有12000多萬個,占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許多地方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界限,刮起了一股“共產風”,嚴重侵犯了農民的經濟利益,挫傷了集體和農民的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經濟的發展遭到了重大損失。黨中央和毛澤東及時發現了這些問題,并給予了糾正。
大躍進時代農民詩
大煉鋼鐵
一、男女爭登點將臺,萬千爐子一齊開;鸹ㄈ找篃o停息,贏得鐵流滾滾來。
二、煉鐵何難復煉鋼,超英趕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國人多力量強。
三、千軍競發兵三路,萬馬齊嘶震九天。遽看移山填海去,好將奇跡譜新篇。
四、恍如天上非人間,一幅宏圖仔細看。老母亦知形勢好,親扶拐杖上排山。
五、前日農民昨日工,今朝工轉復農民。漫道人生多變化,須知工農是聯盟。
六、爐火純青剩冷灰,一聲令下轉家來。可憐破釜沉舟去,今日空拳赤手回!
大食堂
共產高風格,聯盟大食堂。小孩稱座客,老嫗話家常。
雀飽爭依角,牛閑自浴塘。全勞會戰去,無復理農桑!
又紅又專
投筆從戎皆學子,請纓殺敵盡蒙童。師生共守爐中火,面目全非黑里紅。
右派猖狂源左道,戰場實習學工農。驚人口號超英美,掃地文章付棘叢。
斬棘披荊勤煉鐵,擔泥作炭苦勞工。鋼筋有力紅孩子,鐵面無情黑相公。
心照不宣同一笑,書生今日變英雄。
《天涯》1998,5;作者:顏真愚
焦裕祿
焦裕祿,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鄉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只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
抗日戰爭期間,焦裕祿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日偽統治時期,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無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兩年長工。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焦裕祿從宿遷縣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里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主動要求當了民兵。當民兵后,他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斗。
焦裕祿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又正式參加了本縣區武裝部的工作,在當地領導民兵,堅持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帶領民兵參加過不少戰斗,以后又調到山東渤海地區參加過土地改革復查工作,曾擔任組長。
解放戰爭后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縣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擔任過副區長、區長、中共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等職。而后又被先后調到青年團陳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團鄭州地委工作,擔任過團地委宣傳部長、第二副書記等職。
1953年6月,焦裕祿響應黨的號召,被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參加工業建設,直到1962年。他在這個工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在此期間,焦裕祿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一年多。1962年6月,為了加強農村工作,焦裕祿又被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1962年12月,焦裕祿被調到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蘭考縣地處豫東黃河故道,是個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之患的老災區。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冬天,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他從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焦裕祿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全縣人民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縣委強行送進醫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干部學習焦裕祿同志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同時還刊登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隨后,全國各種報刊先后刊登了數十篇文章通訊,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領導干部要學焦裕祿》的社論,在神州大地再掀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同志是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的榜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0548.html
相關閱讀:辛亥革命
社區歷史小調查
思想文化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