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一、目標與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和中美在上海簽署發表《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等中美關系正;^程中的重大事件;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過程;中日兩國建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事業取得重大成就,比如,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2)培養學生表述的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3)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善于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探詢答案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讓學生掌握我國外交事業的重要的歷史史實。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講述,通過閱讀史料和觀看錄像等形式,初步形成表達歷史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經過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分析得出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安排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本課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
(3)通過播放錄像資料,自我展示等相關形式,讓學生感受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不斷提高。
【分析】落實教學過程,通過觀看錄像這個直觀的活動,使學生的民族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通過小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同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外交出現的新局面;中國致力于促進和加強同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團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2)認識我國在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方針,增強學生堅持改革開放、面向世界和未來、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現代意識。
【分析】通過落實該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中國為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經過努力,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策略
1.本課內容決定了本節教學宜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通過師與生、生與生間討論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找出中美關系正;^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等,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都得到提高。模式為:分組合作?角色確定?觀點交流?評比歸納。
2.采用討論式教學法,使學生直接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堂上共同討論,更增加了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激發了求知欲。其模式為:提出問題?分組討論?觀點展現?建設性意見?相互交流?歸納小結。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來展開,我們可以分成三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通過讓學生搜集有關的課外資料,結合教科書內容,自主總結;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內容,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得出結論;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的內容,讓學生觀看錄像,用直觀的音像資料創設情境,獲得感性認識;改革開放以后的內容,通過學生扮演小記者的活動,鞏固知識,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本課教學流程圖:
【說明】框架中的“拓展”是指知識內容的拓展,通過廣泛收集外交事業的成就的資料,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思維的創新能力;框架中的“鏈接”是指通過找出在世界上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發現我國外交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和解釋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四、教學引入
方法1
激趣引入法
利用多媒體演示:1971年7月15日,北京、華盛頓同時發表了一篇公告,這篇不到200字的公告一發表,就震動了整個世界,一篇短短的公告競有這樣大的影響!畫外音響起: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樣可以引發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愿聞其詳”。引入新課。
方法2
憶舊導新法
回憶上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得出“新中國外交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屈辱外交的局面”的結論,讓學生思考:“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學生回憶發言)引導學生思考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然后教師總結,關鍵是新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引入新課。
方法3
情境引入法
2002年是尼克松訪華30周年,有這樣的一篇報道:尼克松之女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爾,再次來到北京,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一個紀念尼克松訪華30周年展覽。在展覽現場,一場穿越歷史時空的對話,使人們回想起尼克松改變中美關系進程的破冰之旅,毛澤東、周恩來、尼克松等歷史人物的偉大風采于談笑間再現。尼克松改變中美關系進程的破冰之旅是什么呢?引入新課。
方法4
圖片引入
多媒體出示周恩來與尼克松握手的照片,畫外音響起:“周恩來站在舷梯腳前,在寒風中沒戴帽子,厚厚的大衣也掩蓋不住他的瘦弱。我們下梯走到快一半時他開始鼓掌。我略停一下,也按中國的習慣鼓掌相報。我知道,1954年在日內瓦會議時福斯特?杜勒斯拒絕同周恩來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級向他走去并伸出我的手。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我被介紹給所有中國官員,然后站在周恩來的左邊,此時軍樂隊演奏兩國國歌。在共產黨中國心臟的刮風的跑道上,《星條旗歌》在我聽來從來沒有這么激動人心!眲撛O情境,由此導入新課。
五、重點解決和難點突破
本節的重點是尼克松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發表,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本課的難點有兩個:一是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出現轉機的原因,一是我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
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結合有關圖文資料,找出從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到尼克松主動與周恩來握手的原因。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答記者問”活動,或通過五分鐘話劇,讓學生了解我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情況,以及我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
活動內容1
師:從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到尼克松主動與周恩來握手,中國與美國之間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我們一起來探究從拒絕到主動握手的原因。同學們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進行小組討論,各組代表發言。
活動指導:
第一步,同學分組討論,選出代表準備發言。
第二步,各組同學分別闡述討論結果,共同探究原因,教師幫助整合。
第三步,針對今天中美關系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第四步,同學相互交流,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式并提高認知水平。
生:新中國初期(1949年至20世紀60年代)中美處于敵對狀態,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生:美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
生:1971年,乒乓外交打開了隔絕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門,20世紀70年代,改善中美關系是兩國共同的要求。
生:中美關系出現轉機,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我國外交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生: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為兩國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生:中美關系的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利益,為維護亞洲及世界的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只要中方和美方加強交流,遵守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就能取得進一步發展。
生:雙方應當把中美關系放在世界范圍內來考慮,兩國關系的正常化,能為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師:同學們的分析探究能力不錯,尤其是第二小組的表現非常好。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由于美國對中國實行軍事上的威脅、政治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封鎖,致使中美雙方敵視20多年。然而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了兩國的共同要求,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
【評析】
此案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指導者,更是學生的助手和服務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歷史分析能力。
活動內容2
“答記者問”活動
師:新世紀的第一年,我國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有關這次會議的情況我相信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或訪問家人的形式已經了解了很多,我相信你們比我知道的還多,現在我們師生共同參與“答記者問”活動。(要求: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去體驗、去合作、去探究。每組成員均擔任一定的職務,有小組長、記錄員、計時員、噪音控制員、發言人等。指導學生設計一些采訪的問題,學習一些采訪工具的使用方法,當小記者采訪時,要做訪問記錄。)
生:鼓掌(很興奮)
師:我邀請3名學生和我一起扮演來自不同報社的記者,除此之外的全體同學扮演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等待采訪。
生:(3名學生快速地走上講臺)
(師生稍做準備)
記者1:APEC的全稱是什么?它的英文名稱是什么?
發言人: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記者2:APEC這一組織是什么時間成立的?到目前為止已有多少個成員?
發言人:1989年;21個。
記者3:中國是在哪一年加入這個組織的?
發言人:1991年。
記者4:2001年APEC會議是在中國的哪一個城市舉行的?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什么?
發言人:上海;“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記者1:能不能說說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什么意義?
發言人:是中國目前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多邊外交活動。
記者2:APEC的成員數不到全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的1/10,但其經濟實力占世界的一半,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發言人:因為這一組織的成員數雖然不到全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的1/10,但是其成員大多數是大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等)或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美國、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等)。
發言人:APEC加強了亞太區域國家與地區多邊經濟聯系、交流與合作,它們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對促進各成員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發言人:APEC人口約占全球人口總數的45%,陸地面積占全球陸地總數的42%,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生產總值的55%,貿易額占全球貿易額的46%。
記者3:你知道這次會議領導人的著裝是什么?
發言人:中國唐裝。
記者1:都有哪些成員?中國何時加入的?
記者2:宗旨和目標是什么?
記者3:有哪些組織機構參與?
記者1: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始于何時?
【評析】
此案例重在學生的參與過程,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活動內容3
五分鐘話劇“小球帶動大球”
活動準備:
1.各小組收集和整理小球帶動大球的資料;
2.確定主要角色有中方代表、美方代表、其他代表。
活動過程:(時間:5分鐘)
美方代表: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發展及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巨大作用,我們應考慮改善與中國的關系。
中方代表:蘇聯陳兵中國北方邊境,構成對中國安全的威脅。改善中美關系,對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十分有利;同時,改善中美關系,對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也有重要作用。我們應對美國改善中美關系的表示,做出積極的反應。
其他代表:聽說中國主席毛澤東親自批準中國乒乓球隊邀請美國乒乓球隊正式訪問中國,這種“乒乓外交”方式已經轟動了世界。看來中國的國際地位的確在不斷提高,連美國也不能等閑視之,我國也應該加強同中國的聯系。
活動評價:
選出本次小活動的最佳演員。
六、教學拓展
拓展專題
歷史教學應與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外交事業的成就很多,學生可以對本課的內容進行拓展,與最近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比如,中國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等等,本課的拓展可以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作為探究主題。
鏈接專題
在地圖上找出與我國建交的主要國家和建交時間,分析我國外交事業取得成就的原因。
一、分組找出與我國建交的主要國家
1.找出與周邊鄰國的建交情況;
2.找出與西方世界許多國家的建交情況;
3.找出與亞非拉國家建立的友好合作關系;
4.把與我國建交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時間寫在小紙片上;
5.在世界地圖上標出來;
6.共同分析原因。
二、開放性例題與分析
1.知識擂臺
對中美關系發展歷程描述不正確的是
( )
A.新中國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關系
B.美國挑起侵朝戰爭,并出兵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
C.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出現轉機
D.1972年尼克松訪華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重大勝利,是我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重要標志。
(答案:A)
例題分析:注意各個時期中美關系的情況。通過中美關系的史實及我國的外交會議可以判斷A項錯誤。
2.圖說歷史
請看“歷史性的握手”圖片(該圖片內容為尼克松訪華,下飛機時向迎接他的周恩來總理伸出手來欲與之握手),結合所學知識和當今時事,回答下列問題:
(1)尼克松訪華,按照外交禮節的慣例應由迎接方先伸出手來表示歡迎,為什么首次訪華的尼克松總統反而主動地先伸出手來呢?
(2)“因此我走下首次抵達北京的飛機舷梯的最后一級向他(指周輕快走來)走去時,就主動伸出了我的手。當我們的手握在一起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尼克松《領導者》)
你認為“握手”的真實含義是什么?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什么?中國當時的外交局面如何?
(3)談談你對“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的理解。這說明中美關系出現了什么變化?當時兩國的共同要求是什么?并概括指出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
(4)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和當今時事,你能列舉幾個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在我國臺灣問題上的表現嗎?
答案:(1)尼克松已經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了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認識到改善中美關系,可以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實力,想改善中美關系。所以尼克松才會與周恩來主動握手。
(2)握手的真實含義是“和解”,并結束了對中國的對抗。
(3)中美關系出現轉機。當時兩國的共同要求是:改善中美關系。
(4)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F在又支持臺灣的“臺獨分子”搞獨立,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1324.html
相關閱讀: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
社區歷史小調查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