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與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團結的概念;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內容和意義;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的迅速發展;西部大開發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新氣象。
培養學生以唯物主義歷史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目標的實現,讓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民族團結的歷史。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結合教師提供的資料,培養學生運用識讀、表述和歸納等方法,積累必要的歷史知識。
(2)運用教科書中插圖,培養學生從歷史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
(3)通過暢談少數民族大發展,讓學生通過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加工,最終得出自己的新見解,使學生逐步掌握探究式學習方法。
【分析】通過搜集資料、課堂學習、思維拓展等學習過程,落實目標,提倡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的同時勇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積極與同學合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2)通過對孔繁森先進事跡的學習,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分析】教師要抓住情感教育的時機,使學生認識搞好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初步樹立為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團結做出應有貢獻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教學策略
本課教學適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師生互動建構新知識。其模式為:提出問題—自學探究—合作交流—提煉總結。
1.本節課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少數民族的了解不是太多,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史料和圖片,并補充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并使學生初步掌握從史料中獲得歷史知識的方法。
2.“民族區域自治”內容的教學,可多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3.利用教學內容挖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內涵,如通過對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的了解,樹立尊重、平等的意識,培養待人寬容豁達的性格。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兩個問題來展開。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保證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二、各民族共同發展。黨和政府加強國家和經濟發達地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與幫助的力度,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大發展的新氣象。
知識網絡框架:
【說明】框架內的拓展指知識內容和教學空間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通過“了解西部,熱愛西部,建設西部”的活動,拓寬知識面,增強民族責任感;通過課外搜集、整理資料,提高學生獲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币虼私處熞脑O計導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探究中?衫酶枨⒒顒、猜謎語等多種方法導入新課。
方法1
歌曲引入
播放《愛我中華》,體現“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團結愛中華的主題。同學們隨著優美的旋律拍手共唱,感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
導言:同學們,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祖國的歷史。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各民族相互影響,友好往來。解放以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們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1課“民族團結”。
方法2
活動引入
師:同學們,你知道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嗎?
生:56個。
師:你能說出哪些少數民族的名字呢?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呢?
學生活動:拿出課前搜集的少數民族的圖片,介紹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師:在祖國大家庭中,各民族友好相處,共同發展。這節課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史實。
方法3
圖片引入
出示導入框的圖片,師生拍手共唱《愛我中華》。
教師導入:這是第四界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會歌。當那優美的旋律在運動場上回蕩的時候,每一個在場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11課“民族團結”。
方法4
復習引入
引導學生回憶我國秦漢以來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基本史實以及各民族和睦相處、友好互助的關系。
導言:同學們,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祖國的歷史。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各民族相互交流,友好相處。解放以后,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們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些史實。
五、重點解決和難點突破
本課重點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是本課的難點。
在教學中,建議通過以下活動來解決重點和突破難點:重點的解決可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內容,并閱讀本目的小字部分,通過小組討論,掌握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意義。難點的突破建議教師精講,同時引導學生回憶歷史上的民族關系,以此為基礎組織學生討論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教師加以歸納。
活動內容1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重點解決)
師: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把解決好國內民族問題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民族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方針政策,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處理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中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有關內容,說一說黨和政府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呢?
生:民族區域自治。
師:請同學們閱讀本目的小字部分,說一說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
(學生自主看書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通過看書,你能不能說出民族區域自治的特點?
生:民族區域自治不是可以脫離祖國的“獨立自主”,也不是半獨立自治的“自治邦”,而必須在中央領導下實行自治。
生:一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生:必須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才能自治。
生:自治區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但必須是在中央政權的領導之下行使權力。
生: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時,必須確保各民族團結、平等和共同繁榮。
師(小結):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各民族自治區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評析】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有關內容,并閱讀小字部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討論交流,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從而解決本課重點。
活動內容2
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難點突破)
師: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那么黨和政府基于什么原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呢?
1.歷史基礎
師:首先,我們從歷史上的國情來分析。歷史上,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
生:我國在歷史上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師: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是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基礎。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斗爭,共同創造了祖國的歷史和燦爛文化。歷史的發展證明,各民族合則互利,分則俱傷。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反映了各民族的意愿,符合各民族共同利益,也順應了我國統一的歷史要求。
2.政治基礎
引導學生回顧自1840年以來,中國各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史。
生:1840年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激起了中國各民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各民族人民都投入到反侵略斗爭的行列中。
生: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又一次激起了中國各民族人民的反抗,各民族人民參加了反抗英法聯軍侵略的斗爭。
生:1860年的京津保衛戰中,蒙古騎兵進行了英勇的戰斗,不少蒙古將士的鮮血灑在京津大地之上,僧格林沁所率昭烏達盟蒙古騎兵原有1 000人,戰后僅剩100余人。
生: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疆各族人民積極配合清軍痛擊侵略軍,取得了重大勝利。
生:甲午中日戰爭中,左寶貴、鄧世昌率軍英勇抗戰,為國捐軀。
生: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實行全民族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師:同學們的知識真淵博。各民族長期共同斗爭的歷史,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自1840年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和命運。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長期革命斗爭中,中國各民族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相互離不開的政治認同。這就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新中國,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
3.經濟文化基礎
引導學生回顧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生:唐朝時,文成公主入藏,加強了唐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
生:漢元帝時,昭君出塞,加強了漢與匈奴的經濟文化交流。
師:歷史上,我國各民族隨著聯系和交往的增多,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有些少數民族長期和漢族雜居,不同的少數民族也長期共同生活在一個地方,各民族在雜居中進行生產勞動、商品交換和文化交流,這樣就形成了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相互依存的關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經濟文化相互依存的有利條件。
教師補充: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確定下來。
1984年5月,我國又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為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在黨和國家領導下,經過近50年的實踐,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已日臻完善。
教師小結:總之,我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既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領導,又保證了少數民族的自主權利;既增強了民族交往,也符合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利益,充分調動了少數民族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從而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評析】
本案例通過師生互動,教師精講,建構新知識,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出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認識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難點得以突破。
六、教學拓展
歷史教學不能局限于某一課內容的孤立教學,而應將學習內容從教科書向更廣闊的空間擴展,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聯系現時生活,設計拓展活動,多方位地拓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本次活動與地理知識、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是拓展學生視野的典型活動。
拓展專題
活動主題:了解西部,熱愛西部,建設西部。
活動安排:教師提出活動建議:全班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結組。
1.第一組:搜集整理“西部概況”資料,并向同學介紹。
2.第二組:搜集整理“西部資源”資料,并向同學介紹。
3.以“我為西部大開發出謀劃策”為主題,全班展開討論交流,并整理成文。
4.歷史課代表主持本次活動。主持人認真準備,了解各小組活動情況,寫好發言稿。
活動過程:
多媒體出示圖片:雄偉的喜瑪拉雅山脈;富庶的成都平原;壯美的雅魯藏布江;奇特壯觀的“長江第一灣”;如詩如畫的阿壩;雄渾、厚重的陜北高原。
主持人導入:中國西部,古人曾感嘆她遙不可及,高不可攀。即使在邊塞詩人的眼里,也從豪邁中流露出無奈的蒼涼。想當年,往西北去,“西出陽關無故人”;向西南走,則又“難于上青天”?傻搅私煌、科技發達的今天,你可以乘飛機翱翔藍天,像雄鷹那樣俯瞰西部的壯美與秀麗,縱覽滄海桑田般的變遷,放眼西部即將進入新世紀的輝煌。同學們,你們想領略喜瑪拉雅山脈的雄姿嗎?你想欣賞如詩如畫的阿壩嗎?你想了解神秘的西部嗎?那就請你來參加“了解西部,熱愛西部,建設西部”的活動吧!
主持人:接下來請第一組展示他們的成果,介紹西部地區的概況。
第一組代表出示成果并向全班同學介紹(介紹略),小組其他成員加以補充。
主持人:聽了第一組同學的介紹,我們知道了祖國西部的大概情況,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想請第二組同學詳細地給我們介紹一下西部的自然資源。
第二組代表出示成果并向全班同學介紹(介紹略),小組其他成員加以補充。
主持人:雖然西部目前還比較落后,但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有道是“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西部”,開發西部,成為當今的熱點話題。世紀之交,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瞻遠矚,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這是中共中央審時度勢,總攬全局,站在歷史的高度,面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我們也要為西部開發獻計獻策,F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對如何開發西部提出建議。
小組充分討論后,各組代表發言。
小組代表1:我們小組經過討論,提出兩點建議:(1)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西部交通建設比較落后,應加快建設并給予投資者更多優惠政策。(2)西部地區離廣大的消費市場較遠,投資者將花去大量財力用于運輸,這無疑增加了投資成本,因此政府應給予優惠政策。
小組代表2:西部旅游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大力發展旅游,不僅可以帶動西部經濟的發展,還可以通過旅游帶動人才,帶動投資。目前,西部許多旅游景點和自然風光不為人所知,因此還應加大宣傳和包裝力度,以吸引游客和投資者。
小組代表3:西北干旱缺水,水是影響西部地區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建議西部節約用水,大力推廣以戶為單位的小水窖集雨工程,推廣噴灌、滴灌技術以改變大水漫灌方式,這是解決西北缺水問題的現實可行的方法。西南地區水能資源豐富,要加大開發力度,實施“西電東送”工程,促進西部發展。
小組代表4:要重視保護環境和資源。西部地區存在森林資源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礦產資源開采過度等情況。在開發西部地區時,我們應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維持生態平衡。
小組代表5:各項工程建設要實行招標投標的辦法,公平競爭,不給腐敗分子留下可乘之機,杜絕“豆腐渣工程”。
主持人:各組發言完畢,下面請老師做總結發言。
師:同學們的建議非常好。每一個同學都積極參加了討論,為西部建設出謀劃策,老師從中看到每位同學都是關心國家大事、具有民族責任感的好孩子,老師感到很欣慰。(學生們熱烈鼓掌)
主持人宣布:讓我們共同走進西部,關注西部,振興西部,為共創祖國西部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學習吧!本次活動到此結束。
【評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7137.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社區歷史小調查
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
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