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12課 亞非拉的奮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12 亞非拉的奮起

目標
通過本的,引導學生理清三條線索:第一,亞洲的振興與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與影響;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與成果。
通過本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獨立及其振興;非洲民族獨立的進程及其勝利的意義;古巴革命和巴拿馬運河主權的收復;
通過本的教學及其對殖民體系形成與崩潰原因的分析,啟發學生得出以下認識: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標志著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殖民體系的形成是人類歷史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與它的出現一樣是歷史的必然。殖民主義在當今世界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贏得獨立的人民要進一步掃除殖民主義的殘余,為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繼續努力。
通過對非洲獨立運動原因和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事的能力。
通過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展史的回顧,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比較歷史事、概括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點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本內容的特點如下:
首先,本的內容涉及地區極為廣泛,有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有埃及獨立運動等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浪潮、還有古巴的獨立斗爭;其次,本的內容頭緒較多,既有民族獨立運動,又有經濟發展概況;第三,本內容識記的要求高,既要掌握各個時間段內歷史事的時間概念,又要掌握亞非拉各個地區歷史事發生發展的空間概念;第四,本的內容牽涉舊知識較豐富,以印度為例,既有遭受民族奴役的悲慘經歷,又有反抗民族壓迫的艱辛歷程,還有推動民族經濟發展的壯麗畫卷。同時,本還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當前亞非拉在現代化道路上存在的問題和未發展的命運。
本內容的重點:
第一,印度的獨立與經濟發展。教材用了最多的篇幅介紹印度的歷史、印度的今天并隱含著對印度未的思考,指出印度原是亞洲面積最大的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的時間長達近二百年之久。教材還介紹了印度自19世紀中期以就出現不少次大規模的民族獨立運動,告訴我們印度獨立國家的建立是幾代印度人堅持了長達百年之久、前仆后繼地進行大規模反英斗爭的結果。
第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教材主要介紹了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斗爭的光輝歷史:從納賽爾發動埃及武裝起義到非洲三十多國獨立(非洲獨立年),從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到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納米比亞獨立。教材通過點明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主義者入侵和奴役非洲500年歷史的終結,幫助學生了解非洲現代的歷史。
本內容的難點:
第一,印巴分治。印巴分治既是民族獨立運動的成果,又是不利于印巴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之一。影響印巴地區穩定和發展的主要因素中,既有該地區歷史上的民族宗教對立問題,更有英國在被迫結束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時所采用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后患,特別是“分而治之”政策所帶的克什米爾領土之爭問題。印巴之爭不僅是南亞地區安寧與發展的巨大障礙,而且還影響到世界的安寧。
第二,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教材雖然對收回巴拿馬運河只作了簡要的介紹,但卻表達了斗爭歷程的艱苦,主權之爭的激烈。為什么這一爭奪十分激烈?為什么美國最終放棄了運河主權?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聯系巴拿馬運河的歷史和巴拿馬運河所處的地理位置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二、教法建議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簡要介紹本的導言,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亞非拉國家紛紛取得獨立,走上獨立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道路以及殖民體系崩潰的概況。
2.根據教學條,以幻燈片、投影片或小黑板等方式中的一種展示有關印度獨立與振興的思考題或討論題,并組織學生討論。如:(1)結合尼赫魯慶祝印度獨立的講話,談談印度歷史上遭受的“厄運”,談談印度人民爭取獨立的艱難歷程和不屈的斗爭精神。(2)結合外收集的資料談談印度獨立后經濟發展的情況。(3)結合當今國際時政熱點談談你對印巴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建議。(4)印度獨立前后,亞洲還有哪些國家取得獨立?它們的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討論進行點評、講解,以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重點理清印度歷史發展的以下線索:(1)印度于17世紀開始遭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紀中期被英國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總督管轄印度,直到1947年英國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結束了對印度長達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統治歷史。(2)印度自1857年進行反英民族大起義失敗后,先后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次大戰后、二次大戰后進行了許多次民族獨立斗爭,直至最終獲得獨立。(3)1950年印度共和國建立后,實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積極倡導并發起不結盟運動;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建立起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4)印巴之爭的歷史根。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曾在南亞次大陸共同生活了十幾個世紀,他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后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使這一地區分裂并由此開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沖突。(5)印度獨立前后,亞洲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獲得獨立,各國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韓國,實現了經濟起飛,經濟以年增長率超過10%的速度高速發展,超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被稱為“70年代的奇跡”。
4.教師還可增加一些外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印度經濟發展成就,F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飛機、汽車、遠洋輪船、各種機床和儀器,還建立了原子能發電站,發射了自己設計和制造的人造地球衛星和通訊衛星,具備了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印度注重國民經濟的綜合發展,既重視工業也重視農業,在農業生產方面實施“綠色革命”,取得顯著效果。20世紀90年代以前,印度沿著“尼赫魯式社會主義”模式發展,經濟呈平穩低速增長。90年代以,印度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促進經濟向國際化轉軌,年均增長達6%以上。印度國土面積排世界第七,稻米、小麥、牛奶的產量卻居世界第二。今天,“重新發現”印度的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在21世紀的國際體系中,印度將同美國、歐盟、中國、日本、俄羅斯一起,成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2)印巴沖突根分析。第一,英國的“分而治之”傷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強烈的不滿并加劇了“分治”雙方因“保衛祖國”而滋長的對立情緒與爭奪行動。當尼赫魯等人同意分裂印度的“蒙巴頓方案”的消息被甘地獲知后,這位為自己祖國的獨立奮斗了幾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會想到,“自由印度”的誕生竟要以國家的分裂為代價,他不禁情緒激昂地高呼:“讓全國在烈火中燃燒吧!我們決不會放棄祖國的一寸土地!”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該地區的民族與宗教矛盾。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化或民族的區別劃分自治領,由此產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無窮的后患。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穆斯林與印度教的宗教之爭問題,這些都造成了印巴兩國之間的流血沖突和戰爭。(3)簡要提示亞洲的獨立與振興還包括盛產石油的西亞地區,為下一節作鋪墊。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根據教學條,以幻燈片、投影片或小黑板、歷史掛圖等方式中的一種展示有關非洲獨立與振興的概況以及思考題、討論題,并組織討論。如:(1)非洲長達五個世紀的殖民災難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時候?此后,可惡的歐洲殖民主義強盜從事過哪些令人發指的罪惡活動?(2)蘇伊士運河在戰略、經濟、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結合地圖概述二戰后非洲獨立運動的主要經過。(4)結合外閱讀,談談納賽爾對埃及和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貢獻。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討論進行點評,講解,并有針對性地對重點問題進行補充,以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在理清非洲民族獨立浪潮主要線索的同時,重點介紹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政治軍事地位和經濟價值:(1)殖民主義者奴役非洲的情況。15世紀,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陸,此后西方殖民主義者接踵而。其罪惡活動有始于16世紀的黑奴販賣活動,19世紀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等。(2)蘇伊士運河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蘇伊士運河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之處,于1869年11月17日向國際運輸開放,它是世界上最長的無船閘運河,可晝夜通航,具有極高的交通與戰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縮短了世界貿易運輸的航程。如從沙特吉達港到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間繞好望角的距離是18 943千米,而經過蘇伊士運河僅2 732千米,節約了約86%的航程;從荷蘭鹿特丹到日本東京,經蘇伊士運河,也可比經好望角節約23%的航程。蘇伊士運河位于當今世界的天然油庫中東附近,連接著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扼歐洲通向印度和東南亞及東亞地區港口等航線,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在開羅獨立廣場,面對數萬興高采烈的人民群眾莊嚴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國軍隊被迫撤出蘇伊士運河區。這一震驚全世界的歷史事,極大地維護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3)二戰后非洲獨立運動的情況。埃及率先發起了獨立運動,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英國支持的法魯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廢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并挫敗英、法、以的聯合軍事干預。埃及的獨立運動將非洲獨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個國家贏得獨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國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統治的最終崩潰。(4)納賽爾的主要貢獻。領導埃及獲得真正的獨立;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與印度的尼赫魯、南斯拉夫的鐵托共同倡導、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
1.簡要介紹古巴的歷史,講述二戰后獨立斗爭的經歷,有條的學?梢耘浜弦曰脽羝蛲队捌故镜臍v史圖片,更加直觀地展示卡斯特羅領導古巴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情況。第一,古巴長期處于美國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羅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瑪”號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羅拉多海灘登陸,展開了反對美國支持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革命斗爭,受挫后卡斯特羅等人潛入區,與農 *** 動結合,進行游擊戰爭。1959年1月,游擊隊進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敗了巴蒂斯塔反動武裝,建立了獨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權建立后實行國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為社會主義國家。古巴的獨立沉重打擊美國在拉美的霸權,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2.提問學生:“繼古巴獨立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影響最大的事是什么?”同學回答后,教師根據教學條,以幻燈片、投影片、小黑板、歷史掛圖等方式中的一種展示巴拿馬運河的概況,并作簡要講解。第一,結合地圖指出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馬共和國中部的巴拿馬地峽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國際航運水道。它的通航,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5 000~1.4萬千米,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第二,歷史上,美國通過與巴拿馬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了修建和經營巴拿馬運河的永久性權利。運河通航后美國一直把持著經營和管理權,后又將運河周圍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帶劃為運河區,形成“國中之國”。第三,近百年,巴拿馬人民為收復運河主權,維護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雙方簽署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規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國從巴拿馬撤出全部駐軍并將運河歸還給巴拿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結束了美國對這條黃金水道長達85年的殖民統治,使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巴拿馬的運河”。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填寫下表:
亞非拉獨立與振興歷史進程表(19世紀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地區時間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1947年“蒙巴頓方案”
1950年印度共和國建立
1952年 埃及起義
1953年 埃及獨立
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建立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古巴武裝起義
1959年古巴革命政府建立
1960年 非洲獨立年
70年代 獨立運動深入發展巴拿馬收回運河部分權利
90年代 納米比亞獨立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
2.指導學生在新結束后概括亞非拉獨立運動的階段特點
五六十年代,獨立運動興起
五六十年代,獨立運動高漲
七八十年代,獨立運動深入
90年代,殖民體系崩潰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的根是什么?
(可參考“教材分析”部分)
活動與探究
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在戰略、經濟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見“教法建議”有關部分。
五、參考書目與推薦網站
1.參考書目
《國別地區研究(亞太•中東•西歐)》(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國際關系》(南京大學)
2.推薦網站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附中高級教師 李華)
參考資料
二次大戰后,亞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戰后亞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從歷史上看,二戰前,除日本以外的亞洲諸國,都成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深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剝削和奴役,它們具有要求民族獨立解放的共同愿望。其次,二戰前及二戰中,日本帝國主義乘機對東亞和東南亞進行瘋狂侵略,被侵略地區的人民紛紛拿起武器,進行武裝斗爭,抗擊侵略者。這對戰后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二戰結束,一些國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統治崩潰的短暫時機,迅速掀起了爭取獨立的運動。但是,英、法、荷、美等帝國主義卻卷土重,妄圖恢復殖民統治。這樣,民族解放運動也就不可避免了,它迅速從東亞、東南亞、南亞,擴展到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一顆最明亮的寶石”之稱的印度掀起了反英斗爭的怒潮。當時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助手的伊斯梅形容當時的印度像是一艘艙中載滿彈藥而在大洋中著了火的船,迫切的問題是要在大火燒到彈藥之前把火撲滅。狡猾的英國殖民者為了挑動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對立,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終于導致了印巴分治。1947年6月,蒙巴頓公布了“蒙巴頓方案”,根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并讓一些王公土邦自行決定加入前者或后者。穆斯林聯盟和國大黨都表示接受。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實行分治。
尼赫魯
尼赫魯(1889—1964)是印度獨立后的第一任總理。出生于婆羅門貴族家庭。年輕時在英國接受教育。1920年參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9年任國大黨全國委員會總書記,以后屢次當選國大黨主席。他曾9次被監禁,前后在獄中達l0年之久,為印度的民族獨立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947年印度獨立后任內閣總理,直到1964年病逝。1954年,曾同中國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萬隆會議發起人和不結盟運動倡導人之一。他在執政時期執行過擴張主義政策。
印巴戰爭
二次大戰后,隨著英國勢力的衰退,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獲得了獨立,但按照居民的宗教信仰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在印巴分治過程中,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耸裁谞栁挥谟“椭g,面積21萬余平方千米,人口約500萬,其中近80%為穆斯林,20%為印度教徒。1947年10月,印度利用信奉印度教的王公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宣布克什米爾歸屬印度,此舉引起當地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民的強烈反對。在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后,巴基斯坦也出兵克什米爾,由此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經聯合國調解,雙方于1949年1月;,7月劃定軍事分界線,印度占有克什米爾的3/5地區和400萬人口,巴基斯坦占有2/5地區和100萬人口。然而,這一協議并沒有解決雙方的爭端,而是為以后的沖突埋下了種子。
1965年8月,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再次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雙方軍隊先后越過軍事分界線,展開激戰。戰爭持續到9月下旬,但任何一方都未取得明顯勝利。9月23日,雙方宣布;。次年1月,在蘇聯斡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簽署《塔什干宣言》,同意將各自軍隊撤回戰前陣地,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第二次印巴戰爭后,巴基斯坦內部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兩個地理上被印度分隔的區域間的矛盾開始凸現。1971年3月,東巴局勢動蕩,駐軍嘩變,宣布成立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為了阻止東巴獨立,巴基斯坦當局調動軍隊進入東巴,鎮壓獨立運動。支持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的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時機,于11月21日出兵東巴,隨后又于12月3日越過克什米爾停火線,向西巴進攻。這樣,原的巴基斯坦內戰演變為第三次印巴戰爭。兩翼受敵的巴基斯坦在戰爭中處于不利境地,印度則得到蘇聯的全力支持,因此戰爭形勢明顯有利于印度。12月16日,印軍攻占東巴首府達卡,次日,雙方;稹_@次戰爭的結果是肢解、削弱了巴基斯坦,改變了南亞的政治版圖,東巴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但印巴之間的矛盾并未解決,克什米爾的歸屬仍是不時誘發地區沖突的懸案。
亞洲一些國家的獨立
菲律賓:1944年美軍重新占領菲律賓。1945年9月,馬尼拉爆發了有6萬人參加的群眾大示威,要求獨立。1946年7月4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
緬甸:1945年英軍重返緬甸,恢復了殖民統治。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領袖昂力圖通過與英國談判,爭取獨立。但獨立未成,昂等被害,激起群眾更大的反英運動。英國迫于形勢,將政權移交給緬甸資產階級。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正式獨立。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原名錫蘭。曾先后遭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1948年獲得獨立。
馬西亞、新加坡:日本投降后,英國又恢復了對兩地的統治,并于1948年成立“馬亞聯合邦”,把新加坡從馬亞劃分出,成立單獨的“直轄殖民地”。在人民反英斗爭的壓力下,英國于1955年宣布馬亞實行“部分自治”。1957年8月,馬亞宣告獨立。新加坡于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5年成立共和國。
納賽爾
納賽爾(1918—1970)曾任埃及總統(1956~1970),是阿拉伯民族主義政治家。中學時代曾組織和領導學生反英示威,數次入獄,在獄中曾參加青年埃及黨。1938年畢業于開羅皇帝軍事學院,后任該學院教官。40年代中秘密籌建“自由軍官組織”,1950年任該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1952年,領導該組織推翻了埃及法魯克封建王朝,贏得了“七月革命”的勝利。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時,任政府副總理,次年任總理。從1956年到1970年去世前一直擔任埃及總統。1956年7月26日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10月,英國、法國、以色列聯合進攻埃及,蘇伊士運河戰爭全面爆發。納賽爾領導埃及人民英勇打擊侵略者,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同時,納賽爾本人也獲得了阿拉伯世界廣大人民的一致愛戴,被人們尊稱為“雄獅”、“新薩拉丁”(注:薩拉丁,是中世紀埃及、敘利亞、也門和巴勒斯坦的素丹,阿尤布王朝的開國君主,最著名的穆斯林英雄。)。
納賽爾還是著名的國際政治活動家。50年代中期,他參加了萬隆亞非會議,并和鐵托、尼赫魯一起發起不結盟運動。他為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和亞非人民團結反帝斗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自由軍官組織
埃及軍隊內部的反帝反封建組織。它的成員是埃及軍隊中的一代愛國青年,大部分是青年軍官,代表埃及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開始秘密活動。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后,他們的活動更為積極。1950年,該組織成立了以納賽爾為主席的執行委員會,作為自己的領導機構。不久,它的秘密組織就遍布各兵種。1952年初,該組織確立的具體革命目標是:消滅殖民主義,取消封建制度,根除壟斷資本主義剝削,建立社會正義,加強軍隊,建立穩定的民主生活。這個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得到工農群眾的支持。1952年7月,他們在納賽爾領導下發動武裝起義。在群眾支持下,“自由軍官組織”迅速推翻了法魯克封建王朝的統治,獲得“七月革命”的勝利。
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
又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為重占蘇伊士運河,聯合以色列發動的侵埃戰爭。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著名的國際通航運河,扼亞、歐、非三洲交通要沖,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運河自1869年開通后,被英法壟斷資本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所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一行動沉重打擊了英法在中東的利益。英法和以色列聯合作戰。10月29日,以軍分三路突然進攻埃及的西奈半島。31日,英法從海、空襲擊埃及,隨即入侵埃及領土。埃及軍民奮起抗擊,世界各地也掀起聲勢浩大的抗議英法侵略、支持埃及正義斗爭的浪潮。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22日從埃及撤軍。次年3月以軍也從埃及撤出。
“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席卷整個非洲大陸。僅在1960年,就有剛果、乍得、尼日利亞等17個非洲國家宣布獨立,故有“非洲獨立年”之稱。它標志著戰后非洲大陸的崛起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納米比亞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南非洲(即納米比亞)是德國殖民地。1920年國際聯盟曾將它交給南非“委任統治”。二戰后聯合國又讓南非“托管”西南非洲。1949年西南非洲被南非所吞并,遭受南非當局的野蠻統治。西南非洲人民為反抗殖民統治進行了堅持不懈的英勇斗爭。60年代,聯合國大會撤銷南非對西南非洲的托管權。之后,聯合國又通過決議,譴責南非當局無視聯合國決議,并依照西南非洲人民愿望將西南非洲正式改稱為“納米比亞”。在納米比亞人民武裝斗爭及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南非被迫接受聯合國決議,承認納米比亞獨立。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共和國正式成立。
地圖《非洲獨立進程》
非洲是一塊飽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踐踏、蹂躪的大陸。從15世紀起,西方殖民者就開始侵入非洲,到20世紀初,整個非洲幾乎全部淪為殖民地。二戰結束時,非洲政治版圖上只有利比里亞、埃塞俄比亞和埃及三個形式上獨立的國家,從地圖上可看出,其余92%以上的地區仍是英法等殖民者統治地區。
非洲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斗爭,但大多以失敗告終。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揭開了蓬勃發展的新篇:從50年代到60年代,有39國獲得獨立;70~80年代,有9國獲獨立;90年代納米比亞獨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取得最終勝利。
古巴革命
古巴在16世紀曾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9世紀,古巴人民進行了長達30年的民族解放戰爭。在即將推翻西班牙統治時,美國侵入古巴,攫取了古巴30年斗爭的勝利果實。此后,古巴長期處于美國的奴役之下。1952年,美國又支持軍人巴蒂斯塔發動軍事政變,建立了親美獨裁政府。古巴人民不甘心屈服于親美傀儡政權的統治。1953年7月26日菲德爾•卡斯特羅帶領150名青年攻打圣地亞哥蒙卡達兵營。攻打失敗后,卡斯特羅被捕,1955年獲釋流亡墨西哥。1956年12月卡斯特羅帶80人乘“格拉瑪”號游艇在古巴登陸,后轉入馬埃斯特臘區展開游擊戰爭。1957年全國革命高潮興起。1958年革命武裝打敗了敵人的大規模進攻,控制了古巴大部分地區。1959年1月,革命武裝力量開進首都哈瓦那,政府軍投降,革命取得勝利。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革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
地圖《巴拿馬運河區》
巴拿馬運河位于巴拿馬共和國中部的蜂腰地帶,縱貫巴拿馬地峽。全長約81千米,寬152~304米,最高處高出海面25米。有船閘6座。運河使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航程縮短1萬多千米?赏5萬噸海輪。通過運河需要8~9個小時,平均每天有40多艘船只通過。1903年美巴簽訂《巴美條約》,美國獲得開鑿運河和“永久使用、占領和控制”運河及運河區的權利。1904年美國開鑿運河,1914年完工,1920年正式開放。運河區對寬16.1千米,在美國的控制下成為“國中之國”。60余年間,美國共獲利450多億美元,而巴拿馬僅得11億美元。巴拿馬人民為收回運河及運河區主權進行了長期斗爭。經過談判,1977年9月巴美雙方簽署條約,廢除舊《巴美條約》,巴拿馬逐步收回運河區主權。至1999年年底,巴拿馬已完全收回運河區的主權。
20世紀下半期亞非拉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發展階段
20世紀下半期亞非拉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45年8月至195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亞非會議前夕,是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即民族民主運動發展的第一階段,其特點可概括為:
1.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而中心地區卻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與二次大戰多數民族獨立運動失敗不同,這一時期相當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經過艱難曲折的斗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勝利,并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民族獨立國家。戰后初期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地區之所以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這與二戰期間該地區形成抗擊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中堅力量密不可分。
2.美國的干涉成為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主要障礙。
3.爆發民族解放運動的地區和國家發展不平衡,民族獨立運動第一個高潮出現在亞洲,隨后發展到北非。
4.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激烈爭奪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
5.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方式多樣化。
1955年亞非會議至1974年是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其特點可概括為:
1.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走向自覺地聯合反帝,積極地相互支持。1955年4月,由亞洲南部五國總理發起召開的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是這一特點的主要標志。1961年,召開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1964年,發展中國家形成“七十七國集團”。
2.民族獨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運用本國資建立聯合反帝組織。1960年成立“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
3.民族獨立運動取得廣泛勝利,殖民體系不斷瓦解。1960年被稱為“非洲年”,這一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到70年代初,像幾內亞比紹、巴哈馬、格林納達、斐濟等這樣的小國,都能爭得民族獨立。
1974年4月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關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至20世紀末,是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其特點可概括為:
1.民族解放運動的主流已轉向在鞏固政治獨立的同時,著重發展民族經濟,并爭取改變舊的世界經濟秩序,建立新的世界經濟秩序。1974年4月,聯合國大會舉行第六屆特別會議,研究原料和發展問題。會議通過了“七十七國集團”起草的《關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和《行動綱領》。
2.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在聯合國的作用不斷加強,民族獨立國家體系形成。聯合國成立后,多年曾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維護雅爾塔體系的國際機構。美國曾運用它的影響,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隨著新的民族獨立國家越越多地加入聯合國,美國操縱聯合國的局面逐漸得到了改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了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決議。聯合國在非殖民化和支持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權利方面,作用越越大。1989年,納米比亞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進行了大選并制定了憲法。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告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60個成員國。
3.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已全面崩潰。1974年以后,非洲和拉丁美洲又有一系列殖民地國家通過不同的斗爭方式獲得民族獨立。至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除了像非洲尚有幾塊很小的殖民地外,已沒有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已全面崩潰。誠然,長期殖民統治給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造成的嚴重后果:苦難、貧困、饑餓、經濟落后與政治不穩定,卻非短期內能夠清除和解決的。這需要民族獨立國家的人民和政府繼續努力奮斗,總結經驗教訓,遵循科學規則,團結世界各國的進步力量,徹底改變舊的世界經濟秩序,建立起新的世界經濟秩序,殖民主義體系的嚴重后果才能在亞非拉徹底清除。
“七十七國集團”的誕生
20世紀60年代,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第三世界國際組織,即“七十七國集團”誕生。1963年在亞、非、拉美發展中國家的推動下,第18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召開貿易和發展大會。當時亞、非、拉美75個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提出了《發展中國家聯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五國集團”。1964年4月,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七十五國集團”增加為77個國家和地區,并以《77個發展中國家聯合宣言》的名稱發表了1963年75國提出的聯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七國集團”。這次會議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進一步走上了聯合斗爭的道路。以后,“七十七國集團”的成員國人數不斷增加,到1985年已增加到125個國家,包括了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但“七十七國集團”的名稱仍然沿用下。1964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成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作為一個常設機構。貿發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捌呤邍瘓F”在每次貿發會議前都召開部長會議,共商對策。“七十七國集團”主要是通過與發達國家在聯合國的談判,實現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如果說不結盟運動是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組織,那么,“七十七國集團”就是第三世界最大的經濟組織。二者的建立,都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標志。從此,在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之外,出現了一支由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構成的國際政治力量,這給了戰后世界的兩極格局以有力的沖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35287.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