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崩潰
第1 冷戰局面的形成
【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學習,使學生了解二戰后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現;“冷戰”的定義;“杜魯門主義”的內容和實質;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參與堂活動與同學分析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歸納冷戰的具體表現,探究冷戰政策帶的影響,加深對冷戰對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學習,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及其表現。難點:如何認識美蘇冷戰和美蘇爭霸的異同點。
【步驟】
導入
1、回顧二戰中美、蘇聯合打擊德、意、日法西斯的情況。在打擊法西斯的同時,美國、蘇聯的實力得到了加強,紛紛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戰后,雙方根據實力確立了勢力范圍,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
2、引用一個英國人的外交名言:我們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稱霸受到蘇聯的遏制,美蘇從戰時同盟關系變成了戰后敵對關系!岸稹焙,世界并沒有走上和平之路。戰后,一張厚重的、隔斷東西方的“鐵幕”緩緩降臨,美蘇之間的“冷戰”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個世紀的世界格局。
明確“冷戰”政策的概念。
一、冷戰政策: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戰”政策?什么叫“遏制”?為什么它們要“遏制共產主義”?引導學生思考:美國為什么要實行冷戰政策而沒有采取直接軍事行動呢?
二、“鐵幕”演說:1946年、演講,鼓吹美英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后冷戰的序幕。
三、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1、展示:杜魯門在國會演說的圖片和字資料: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暴ぉ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的演講;“全世界都在注視我們,要我們肩負起領導的責任。形勢的發展使我們必須肩負起這個責任!暴ぉ1947年4月5日杜魯門的一次演講
分析:杜魯門主義目的是遏制蘇聯,穩定資本主義;特點是:以反蘇掩蓋其全球擴張的野心,以維護美國的利益和安全為借口干涉世界各國內政;實質是美國在全球擴張勢力的宣言書,是對蘇聯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也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同時也標志著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走向公開對抗,成為敵手。
2、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在經濟方面美國采取了什么做法呢?我們先看看二戰結束后歐洲的狀況。展示并指導學生閱讀:二戰后歐洲城市被毀、經濟凋敝、人們生活困苦的圖片。西歐國家處于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困境和政治動蕩之中,美國政府為此憂心忡忡。美國為何擔心嗎?
閱讀史料: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引導學生思考:“你怎樣看待馬歇爾計劃?”引導學生分析馬歇爾計劃對美國、對歐洲在政治、經濟方面所起的作用。
3、1949年4月,在美國的一手操縱下,美國、加拿大和英、法等西歐國家共12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根據這項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請看公約第5條是怎樣規定的。由公約內容可以看出它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再由學生繪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圖,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對蘇聯、東歐在戰略上形成了一個月牙形的包圍圈。
引導學生進行小結:美國對蘇聯的冷戰分成哪幾個重要環節?針對美國的冷戰措施,蘇聯和東歐國家有什么反映?展示:二戰后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形勢圖。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結果是在歐洲形成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兩大軍事集團日益成為美蘇爭霸的工具。
小組討論:“冷戰”政策的定義:“冷戰”政策的表現;“冷戰”對當時世界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追根求:美國為什么會提出“冷戰”政策?
【反思】
第2 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概述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知道歐共體;簡述戰后日本成為經濟強國的主要史實。
過程與方法:概述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知道歐共體。簡述戰后日本成為經濟強國的主要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能夠了解戰后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史實、特點及其原因;認識到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所發揮的作用越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調節和改良,經濟有了較大的新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矛盾重重,經歷了曲折和波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以美國、歐洲和日本為代表,概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發展變化的基本狀況。
【教學步驟】
導入:
1、一試身手:多媒體展示《1950---1999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表:情況描述、原因思考
2、你知道嗎?介紹《硅谷》:96年時,這里每24小時就產生62個百萬富翁,1998年這里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400億美元,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呢?
一、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
1、說一說:展示《戰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圖,圖中的數據表明了什么?
2、各抒己見:請結合有關二戰的史實說明五六十年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的原因。
(二站初,美中立,大發戰爭財,軍事工業迅速發展。經濟重心由東逐向西部和南部發展。大力發展科教,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改革社會經濟;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3、自由空間:以“美國經濟與教育、科技”為題組織自由發言。領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西歐的振興和歐共體的建立
1、考考你:你知道“西歐”的概念?
2、圖片《重建柏林》、《二戰后的歐洲城市》等:戰爭的巨大破壞,一片廢墟,當時人們對歐洲的重建普遍不抱希望,有人認為僅把柏林市的瓦礫清除干凈就需要20年的時間,要想復興簡直比登天還難。
3、堂討論:戰后西歐經濟的恢復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導:高素質的勞動力是由于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西歐在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甚至對外經濟聯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為西歐經濟恢復與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采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先后投資建立了一系列新興工業,如核能、計算機、激光、宇航等。同時,又對傳統的工業部門,如鋼鐵、汽車制造等進行了固定資本的投資和技術改造,對農業部門也注意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程度,F代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技術后,極大的促進了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其次,戰后美國加大對西歐的經濟援助在客觀上為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指的是西歐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指導,利用國家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促進了對基礎工業和新興產業的投資。
4、看圖學史:《15個歐共體成員國》:包括哪些國家?后是如何發展的?
特色論壇:歐共體建立的原因是什么?經濟的發展,使西歐國家感到:美蘇兩國對西歐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數,提高西歐國家的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歐共體”。西歐國家希望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振興經濟并降低未戰爭的可能性。
思維拓展:歐共體成立后,這些國家人民的生活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三、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議一議: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導主、客觀或國內外兩個方面分析)
2、想一想:美國為什么要扶植日本?怎樣扶植日本?戰敗后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積極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特別是重視科學技術,注重人才培養,大力發展經濟,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從50年代中期起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60年代末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80年代后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教學反思】
第3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赫魯曉夫改革;(2)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3)以匈牙利為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
過程與方法:通過蘇聯和匈牙利的改革以及蘇聯解體等史實,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要了解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實事求是,堅韌不拔地探索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東歐劇變的實質、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結束
【教學過程】:
導入
1.新:20世紀80年代以,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音像資料:有關蘇聯的解體的片斷。(為什么會解體?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一、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人物介紹:赫魯曉夫;小組活動:赫魯曉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線索梳理:赫魯曉夫為什么要進行改革?為了推行改革,赫魯曉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暢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魯曉夫的改革?
2、東歐改革——匈牙利的改革
聯系舊知:東歐各國是怎樣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
線索梳理:匈牙利事的大致經過。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措施、結果。
3、中國改革(學生自學)
二、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的歷史背景:首先肯定東歐國家4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接著指出它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種種問題。
2、東歐劇變概況和實質:從1989年到1992年東歐8個社會主義國家相繼發生急劇變化:短短
的兩三年間,執政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喪失政權,各國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其中德國統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3、思考與討論:東歐劇變的實質和原因?實質: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挫折。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三、蘇聯的解體
1、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什么作為改革的重點?結果怎樣?為什么?(強調首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結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蘇聯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這是由于改革沒有對蘇聯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予以重點調整,改革倉促,阻力較大。)
堂討論:影響。80年代后期,改革轉向于政治體制方面。在黨的建設方面放棄民主集中制原則,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黨。在政治體制上推行多元化,實現多黨制和西方式三權分力。
2、蘇聯的解體:
思維拓展:1991年8月戈爾巴喬夫提出把蘇聯的國名改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意味著什么?
議一議:如果沒有八一九事,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
說一說:蘇聯解體的標志是什么?
3、小組活動: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和蘇聯先后進行了改革。然而,中、蘇的改革卻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請談談你的想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開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分析如下:
①改革中是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化生活水平;
②是否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③是否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④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等是否采取了正確的對策。)
【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41440.html
相關閱讀: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