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1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程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國際關系的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國際關系的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對于這一時期西方世界的國際關系,只要求學生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并對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國際關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認識。
【重點和難點】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過程】:
導入
1、導言框中《福熙車廂》的介紹,回顧一戰的性質和結果。
2、引導回憶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3、歷史影片《我的1919》片段。
一、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
1.想一想:參加會議的27個國家地位為什么不同?
2.議一議:針對《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受益者是誰?對德國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3.說一說:凡爾賽體系的含義。教師應對“新秩序”進行適當的講述:
首先,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統治的新秩序,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歐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兩幅歷史地圖,比較兩幅地圖中歐洲各國疆域的具體變化,以加深對“歐洲統治的新秩序”的理解。德、奧、匈、保、土五國的疆界因割讓而縮小,原俄羅斯、德意志、奧匈三大帝國統治下的中歐和東南歐地區新成立了一批獨立國家;
其次,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亞統治的新秩序,奧斯曼帝國已經解體,它原先統治的阿拉伯地區,在委任統治的名義下成為英法的殖民地;
最后,凡爾賽體系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非洲統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國瓜分了原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5.帝國主義召開巴黎和會的真實目的。(瓜分戰利品和建立戰后新秩序。)
二、華盛頓會議和《九國公約》
1.主要包括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會議簽訂的主要條約、會議的影響等幾個主要問題。
2.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已經召開了巴黎和會,為什么還要召開華盛頓會議呢?
3.小組討論:(展示《中國歷史》中《列強瓜分中國形式圖》)《九國公約》是否改變了中國的地位?
4.思維提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含義及作用。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的世界和平秩序,但這個秩序是極不鞏固的。因為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首先,凡爾賽體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國,反而激起了德國對戰勝國的巨大仇恨。盡管德國存在著領土喪失、軍事上受限制、賠款等不利因素,但從潛力上講,德國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其次,華盛頓體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繼續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并準備與美國再決高低。
動動手:對比一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時間、地點、操縱國、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學反思】:
第2 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程目標】:
1、知識與能力:(1)簡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2)以“產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要求學生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矛盾、危機以及自我調節改良等歷史過程有較辯證和全面的認識。羅斯福新政是世界現代史的學習重點,要求學生以“產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就是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歷史上最深刻、破壞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以及國際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西方各國受不同國情的制約,尋找不同的道路擺脫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渡過了經濟危機,德日法西斯勢力利用經濟危機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教學重點和難點】經濟危機的爆發 羅斯福新政
【教學過程】:
導入
1、展示《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圖,失業者身上的廣告牌是什么意思?誰能說說?
2、復習舊知:一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召開了哪些會議?有何影響?
一、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1.1924~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繁榮”和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影響。
2.說一說: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的原因和表現;這種狀態會導致什么結果?
(由于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生產過剩,容易導致經濟危機的到。)
3.小組討論:1929年經濟危機的原因和特點。
(教師補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情況表》)
4.角色扮演:大危機年代的美國記者對工人進行采訪,工人在此期間生活狀況。
議一議:(演示危機時的情景,如等待領取救濟面包的長龍,露宿街頭的失業者,1929~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動態圖表,資本家銷毀產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
5.資本家為什么要銷毀商品,而不去救濟貧民?暴露了資本家什么本性?
(歸納經濟危機的影響有:工人失業,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勞動人民生活惡化,社會矛盾加深。資本家銷毀商品,生產受到破壞。反映了資本家的殘忍、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1.歷史。毫_斯福總統就職演說。(增進學生對羅斯福的感性認識,加深印象。)
2.知識整理:
新政的目的和主要內容,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
堂討論:新政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
(美國的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作用是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成為今天許多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依據,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和改良的功能。但它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社會爆發周期性危機的痼疾。)
【教學反思】
第3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程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國會縱火案,德意的法西斯頭目名,政黨組織,對內外政策。
2、過程與方法:通過國會縱火案和反猶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德意日法西斯的獨裁統治,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極端黑暗的一頁,在20世紀人類明獲得飛速發展的同時,為什么會產生極端反明、反人道的法西斯暴政,并肆虐世界,這是必須進行深刻反思的。對關系人類命運前途的世界和平與戰爭問題有更深切的關懷,對給人類帶巨大災難和破壞的法西斯暴行有更深刻的批判。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化。
【教學過程】:
導入
1.導言框《焚書》內容導入本。
2.復習舊知,由于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歷史特點不同,政治經濟條不同,因此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也不同。美國總統羅斯福為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通過實行“新政”擺脫了危機;德、意、日則先后走上了法西斯專政的道路,從而導入新。
3.“法西斯”名詞的由。
(一)、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歷史背景:教師展示《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對德、意、日的影響簡表》
(指出由于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對外: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打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使德國重新獲得領土和殖民地;對內:需要加強鎮壓國內日益發展的革命力量。)
說一說:簡介希特勒。(學生前搜集好資料)
各抒己見:納粹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因素? (采用欺騙的手法,乘機發展勢力。具體表現是:
①騙取中下層人民的信任。
②獲得統治階級和壟斷資本家大力支持。
③加緊勾結軍隊。
④煽動民族復仇主義和種族狂熱等。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中的大黨。)
議一議:希特勒恐怖獨裁統治的建立及表現。
(①希特勒上臺后,逐漸將總統、總理兩個職務合并為一,集黨權、政權、軍權于一身,稱國家元首。
②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
③解散一切工會組織和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
④焚毀進步書籍,加強思想控制。)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動動手:試制一張“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簡表
別 背景 建立標志 建立時間 內外政策 影響
德國
意大利
日本
(四)堂討論:軸心國集團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45322.html
相關閱讀: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