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教學設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14 冷戰中的對峙

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簡述杜魯門主義等史實,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認識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要使學生認識: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和不同國家利益,美蘇從戰時盟友關系轉變為戰后的敵對關系。美國經過二戰,實力大增,妄圖稱霸世界。“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成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經互會”和“華沙條約組織”,至此,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

重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及其表現 。

教學難點: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經歷了三個階段,雙方互有攻守。國家的實力和彼此的關系決定了其對外政策,如何理解這一點是本的難點。

講授新:

回顧二戰中美、蘇聯合打擊德、意、日法西斯的情況,如:1944年6月,美英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在西線配合蘇軍對德作戰;1945年4月雙方在易北河會師。在打擊法西斯的同時,美國、蘇聯的實力得到了加強,紛紛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懸掛《二戰形勢圖》,指出二戰快結束時,西方國家、蘇聯控制的領土。戰后,雙方根據實力確立了勢力范圍,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引用英國人的外交名言:我們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稱霸受到蘇聯的遏制,美蘇從戰時同盟關系變成了戰后敵對關系。

一、冷戰政策

分析美蘇對峙的原因!袄鋺稹闭叩亩x──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為,以“遏制”共產主義。著重指出“冷戰”政策的本質是“遏制”共產主義和干涉別國內政。

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是什么?(“杜魯門主義”)杜魯門政府上臺后,改變以往羅斯福的大國合作政策,認為強大的蘇聯是美國建立世界霸權的主要障礙,強調要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美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表示要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嚴重威脅”的希臘、土耳其,抵制共產主義的擴張。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美國對外政策的轉折點,它公開打出了反共、反蘇的旗號,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榜R歇爾計劃”的實施,有利于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的確立!岸鹏旈T主義”出臺后,美國在經濟方面推行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也叫歐洲經濟復興計劃,“馬歇爾計劃”的最初對象是歐洲國家,后為蘇聯、東歐各國所拒絕和抵制!榜R歇爾計劃”的實施,一方面是幫助當時極為困難的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的爆發;另一方面,美國通過援助西歐各國,不僅加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聯系,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聯盟,而且打開西歐的門戶,控制西歐。

“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表現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成立標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討論,掌握以下知識: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形成,美國杜魯門政府攻勢咄咄逼人。社會主義的蘇聯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經互會”和“華沙條約組織”。

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國際舞臺上出現了兩大陣營的對峙與斗爭,這種對峙與斗爭貫穿于整個50年代,雙方矛盾日益尖銳。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是兩大陣營斗爭的集中表現。朝鮮戰爭是美國在二戰后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侵略戰爭,它以朝中人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告終,美國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它顯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戰爭也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和較量。

二、美蘇爭霸

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50年代,作為資本主義強國的美國推行霸權政策,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攻勢。二戰后,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通過“四五”計劃,蘇聯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國民經濟的恢復,工農業得到迅速發展,實力得到迅猛發展。1953年赫魯曉夫擔任蘇聯的領導人,他逐步改變了斯大林時期的對外政策,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50年代后期,美蘇爭霸格局逐漸形成。

階段

時間

特點

美國領導人

蘇聯領導人

第一階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緩和又有緊張,優勢在美國

肯尼迪

赫魯曉夫

第二階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階段

80年代

美國采取強硬態度,蘇聯全面收縮,美國同意有限緩和

里根

戈爾巴喬夫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應向學生講解清楚,這一階段,美蘇關系既有緩和,又有緊張的一面。緊張方面,突出的事實有:1961年“柏林墻”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古巴導彈危機事的解決,是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和轟炸機后才逐漸平息的,說明這一階段的爭霸中,美國占據優勢,處于上風。同時也表明,蘇聯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與美國爭霸。這一事后,蘇聯決心全力發展核武器,導致了兩國新的激烈爭奪。

2、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國總統,為保住美國的霸權地位,在對外戰略上實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1973年,美國從越南撤兵;70年代,美國同中國實現關系正;。此時,蘇聯的實力得到迅猛的發展。蘇聯不僅建成一支對美國造成威脅的遠洋海軍,還擁有數量多于美國的洲際導彈。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后,推行同美國爭奪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蘇聯在中東、非洲、南亞次大陸進行了一系列擴張活動,特別是1979年12月出兵對阿富汗的占領,標志蘇聯的霸權政策發展到頂點。

3、80年代的美蘇關系,蘇聯由于長期與美國爭霸,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蘇聯喪失對外擴張的猛烈勢頭。1985年上臺的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控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略。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并實行了中蘇關系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國總統,對蘇聯采取強硬的態度。從70年代中期起,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國也同意有限的緩和。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引導學生概括“冷戰”政策的表現: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經歷了三個階段,雙方互有攻守。國家實力的消長和彼此的關系決定了其對外政策的走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45637.html

相關閱讀: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