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M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設計

1、知識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認讀、譯讀、思讀、悟讀四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文章的內容。
(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并把握其詞義。如:郭、夫、委、去、域、兵革、親戚等。
(4)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懂得戰爭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強調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創設問題情景。
(3)學習古人的論證方法。
3、德育目標
(1)強調“人和”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
(2)讓學生認識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論證結構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角度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估計時間
第一板塊(認讀)一、情景導入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歷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學們能列舉處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播放本課泛讀帶。多媒體展示一些字詞讀音。
郭(guō) 粟(sù) 親戚(qīng qi)

2、復讀課文,注意讀出語句的停頓。

3、教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賽讀課文。(教師評點)

1、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
2、學生聽講,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話比較標準的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了解記憶對孟子的簡單介紹。
4、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字音和不會讀的斷句。
5、學生按要求齊讀課文。
6、學生賽讀。讀得好的,加以鼓勵。
第二板塊(譯讀)四、整體把握文意,譯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能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對抗賽。
規則:本次比賽分兩輪進行,兩人(同桌)為一組,低分為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直到扣完為止。

(1)第一輪:翻譯全文(看誰又對又快)
兩人分別翻譯課文,相互質疑、解疑、扣分。
(2)第二輪:文言知識大比拼。(多媒體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②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親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
以天下之所順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兵革非不堅利也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天時不如地利 然而不勝者
④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譯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教師點撥(多媒體展示)
第一輪略
第二輪:
①畔:畔通“叛”,背叛
②城:內城;郭:外城
去: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護城河。今指水塘。
③憑;用。 的;代詞;到。 精良;有利
順接連詞可不譯;轉折連詞,譯為卻。
④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⑤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眾人的幫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幫助的人就不多。
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氣時令的原因,可是這樣卻不能夠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呀!
憑著天下歸順這一點,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7、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老師對自己的要求。

8、學生留心聽
規則。
9、學生參照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再加上平時知識的積累,翻譯全文。

10、兩人獨自完成文言知識練習。并相互對照看,進行討論分析。找出錯誤之處,評分。

11、學生根據教師所點撥的內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數,并把錯誤的地方訂正。
第三板塊(思讀)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多媒體展示相關題目)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3)本文反應了作者什么樣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談戰爭還是政治?為什么?

教師最后明確:
(1)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3)“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借戰爭談政治,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施行仁政,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
12、學生邊讀邊思考,共同合作討論、交流。并作出發言。

13、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四板塊(悟讀)五、自主評價,擴展思維
(1)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屬論說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中心論點,說明“人和”在戰爭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歷史上或現實中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作結:同學們,你們能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且又貼近生活,切合實際,拓展自己的思維,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審美情趣。希望繼續發揚。
四人一組,學生實行分組討論,相互補充,然后在班上發表各組意見
第五板塊(作業)六、作業布置
(1)背誦全文
(2)在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語句為話題,發表簡短的演講。(下節課進行)
學生課下獨立完成。
板書設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58360.html

相關閱讀:飛紅滴翠記黃山
雨說教學設計
雨說
一雙手
東營區二中九年級(上)語文《陳涉世家》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