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九年級上冊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②簡述“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組成國,了解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形成的嚴重后果;③講述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④以凡爾登戰役為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歷史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列強爭霸世界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史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經歷了長時間矛盾與沖突的醞釀,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意識和能力。

②通過充分發揮歷史地圖、圖畫、資料的作用,培養學生多動手查資料,勤用腦想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③堅持“論從史出”的科學歷史觀,運用史實分析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薩拉熱窩事件主要過程的學習,了解其“導火線”的作用,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②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學習,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瘋狂擴軍備戰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帝國主義是世界大戰的根源。

③通過對凡爾登戰役的學習,討論戰爭給人類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嚴重災難,引導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得出結論,認識帝國主義戰爭的罪惡,樹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進步的現代意識。

思路

〔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重點: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處理方法: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影響而論是空前的,它導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集權主義的盛極一時,并為二十余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通過19世紀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凡爾登戰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等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形成初步的、輪廓性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歷史記憶,有興趣的同學也可在此基礎上涉獵與之相關的更廣泛的內容。講解時應采用啟發式,注重分析綜合,從整體上做出結論,揭示帝國主義本質和規律,認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大搏斗大廝殺,正確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和影響,有助于揭示帝國主義戰爭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而找到制止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途徑。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學習世界現代史,因為世界現代史初期的許多問題都與此次大戰的影響有關聯。

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析和評價。

處理方法: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矛盾與沖突的醞釀、集結和計劃的過程。講述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過程,使學生從各種矛盾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角度來從更深刻的背景中尋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在學習重難點問題時,引導學生閱讀資料、思考問題,通過談話、討論,與學生共同歸納、分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認識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的本質。通過使用多媒體電腦,演示地圖、圖片、圖示等,把復雜的歷史問題直觀化、簡約化;其過程還培養了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通過簡明的地圖語言進一步認識歷史事物內在的本質聯系。引導學生“史論結合”地分析歷史問題。

教學方法

1、講解法。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歸納、概括、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2、歸納法。注意歷史學科的學習特點,強調歷史發生的時間順序和對教材的整體把握。

3、輔助教學法。運用投影儀、多媒體等輔助手段,再現歷史,圖文并茂,情景交融,讓學生掌握: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導火線”引發的地點等,對這些事件有直觀、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

4、讀圖法。注意分析、閱讀與圖示的結合。在為學生補充相關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注意指導學生閱讀和自學教材中的小字部分,養成自學的習慣并培養其讀圖、釋圖的能力。

課前導學

課件演示導讀提綱(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2.戰前的兩大軍事集團是怎樣形成的?大戰的“導火線”如何點燃?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怎么樣?它造成了哪些災難?給人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歷史教訓?

4.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教學滲透點

1.通過使用多媒體電腦,演示地圖、圖片、圖示等,把復雜的歷史問題直觀化、簡約化,培養了學生讀圖的能力。滲透歷史和信息技術學科的整合以及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

2.引導學生“史論結合”地分析歷史問題。教師補充了許多資料,成為學生形成認識的有力根據。

教學資源

①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級下冊)。

②初中新課標優秀教案。

③自制多媒體課件。

④網站資料。

板書設計

第21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投影顯示]斐迪南大公遇刺畫面

[教師解析]1914年6月28日,一支長長的車隊穿過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的街道,在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中通過。這是護送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的車隊。當車隊駛入市中心時,一名青年突然向斐迪南夫婦的座車投出一枚炸彈,因為車速較快,炸彈在車子后面爆炸。斐迪南佯裝鎮靜,命令車隊繼續前進。當車隊在路口減速時,早已隱蔽在路旁的一名塞爾維亞青年猛地掏出手槍,快步向前,對準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二人當場斃命。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名塞爾維亞青年為什么要刺殺斐迪南大公?引起這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們學習新課: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共同探討這次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講授新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師]說到原因,我們不得不追溯到第一次工業革命。請回答: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生]略

[師]除此之外,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它使英法俄發展成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英國占有了大量的殖民地,發展成為18世紀的“日不落帝國”。那么,第二次工業革命又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什么變化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生]略

[師]同學們要注意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是相繼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這里有先后順序。

[師]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如何?

[生]略

[師](概括學生的回答,并引出下一個問題)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時期,但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資本主義各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出示主要帝國主義列強的國力比較表)

主要帝國主義列強的國力比較表

項 目









1870年工業產量占資本主義世界比重

32%

13%

10%

23%

1913年工業產量在世界上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

(提問)結合圖表分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略

[師]隨著后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原來的序列被打破,產生了新的動蕩的帝國主義大國間的關系。那么(提問)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有何關系?

[師](講解)與實力對比變化相反,各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占有狀況未變,還都是按舊的力量對比劃分的。這樣矛盾就產生了。作為帝國主義筵席上的遲到者──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決不滿意僅僅得到一些殘羹剩飯,他們要求按照新的實力對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寧所說:“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將來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從一個‘主人’轉歸另一個‘主人’。而不是從‘無主’的變為‘有主’的。”“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霸權,即爭奪領土”。這正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師]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師]在歐洲列強的激烈爭斗中,英德之間的矛盾成了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講解)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權、殖民霸權、工業霸權。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德國經濟的發展,德國工業趕上并超過了英國。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德之間的競爭不僅表現在歐洲商品市場競爭上,而且主要是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日益加深。在制海權方面,20世紀初,德國海軍力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英國。英德之間的矛盾成了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出示)課本132頁反映英德矛盾的[文獻資料]和[插圖]。并進一步分析。

[師](過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

[師]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了反對俄國和法國的軍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形成了侵略性的軍事政治中央集團?三國同盟。俄國和法國針對這個聯盟于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于1904年同法國簽訂了協定,1907年又與俄國簽定了協定。英、法、俄集團被稱為三國協約或協約國。意大利在戰爭開始時宣布自己中立,后因協約國許諾滿足其領土要求,于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兩個集團開始備戰后,展開了布署兵力和爭取新盟國加入本集團的外交斗爭。這就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引起了一系列軍事沖突和局部戰爭。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建立成為一戰爆發的具體原因。

[師]帝國主義列強在建立軍事同盟的同時,加緊了擴軍備戰活動。瘋狂的擴軍備戰,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一場大戰的爆發迫在眉睫。

[師](提問)在戰前,國際政治局勢動蕩不安,而局勢最緊張最敏感的地區是哪里?

[生](回答)

[師]巴爾干半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從這里點燃的。(用計算機出示地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爾干半島》)。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就像一個充滿了炸藥的火藥桶,只要有一點火星,就足以引起整個歐洲的大爆炸。(置疑)為什么巴爾干半島會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肥肉和大戰的火藥桶呢?

[師]簡介半島的狀況并指出,各帝國主義對這塊肥肉都垂涎三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分析講解)(掛《大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形勢圖》)巴爾干半島是歐洲的東南門戶,緊聯著小亞細亞,是歐洲大陸通往中近東的必經之地。這里山多林密,地勢險要。巴爾干及地中海地區有豐富的煤、鐵、石油、棉花等資源,是帝國主義競相掠取的戰略物資。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都在這里滲透,大戰前法國在巴爾干地區的投資額達40億馬克,英國約有5億馬克,德國約有20億馬克,奧地利的金融資本亦向巴爾干地區國家輸出大量資本,擁有一定影響。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在這個地區的資本輸出相當可觀,互相排擠,因此,這一地區長期以來是帝國主義劇烈爭奪的場所。這里多民族聚居,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經常發生糾紛。長期以來,又受土耳其的統治和奴役,特別是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巴爾干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巴爾干人民與土耳其封建統治的矛盾,巴爾干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的矛盾等交織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到大戰爆發的前夕,歐洲的巴爾干半島成了隨時可以爆炸的火藥桶。那么什么事件成為了大戰的借口呢?

[生]回答

[生]講述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到新被奧國吞并的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并訪問波斯尼亞的首府薩拉熱窩。在兩次巴爾干戰爭以后,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帝國的呼聲日益高漲,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是它進行民族壓迫的主要障礙和威脅,因此他們決定這次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人為假想敵人,來打擊和威脅塞爾維亞人。奧匈帝國的這種挑釁和威脅激起了塞爾維亞人的極大憤慨。民族主義軍人團體黑手黨決定刺殺斐迪南,以打擊奧匈帝國的侵略氣焰,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幾個青年接受了這個任務。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檢閱了軍事演習。當參加完薩拉熱窩市政廳舉行完的歡迎儀式后,乘敞蓬車行至一個街口時,普林西普連發兩槍,夫妻倆雙雙斃命,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

[師]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直接原因)。德奧把這個事件看成是發動戰爭的極好借口,趁機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概況

[師](概述)薩拉熱窩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地叫嚷:“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奧匈帝國經過與德國策劃,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后通牒,決心以此事件為借口吞并塞爾維亞。并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炮擊貝爾格萊德市,塞爾維亞被迫應戰。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德、俄、法、英四國也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奧,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法、俄,這樣,大戰就全面爆發了。

[師](課件演示這個英語資料和133頁地圖,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遷移。)

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說:“Europebecamea‘powderkeg’,waitingforthesparkthatmakeitexplode.[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鹦菍⑺。]”

1.“火藥桶”指的是歐洲什么地區?(巴爾干半島)

2.哪一事件就像“一;鹦恰秉c燃了“火藥桶”?(薩拉熱窩事件)

3.刺殺斐南迪大公及其妻子的刺客普林西普在被審判時陳述道:“我毫不后悔,因為我堅信我消滅了一個給我們帶來災難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看到了我們的人民每況愈下,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知道鄉村中所發生的一切,這一切都對我產生了影響。”你怎樣評價這件事?(普林西普是個熱愛民族的熱血青年,但是他的個人冒險行為不但解決不了民族矛盾,反而成為奧匈帝國挑起世界大戰的借口,教訓很深刻,后果是災難性的。熱血青年在維護民族利益的同時,還應當具備進步的現代意識──熱愛和平、遠離戰爭,要盡力避免盲目采取偏激行動,避免給世界和平造成威脅。搞個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良策,而且往往會造成災難,鑄成歷史大錯。我們應反對個人恐怖手段。)

4.哪一事件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14年7月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5.大戰爆發后,哪個國家為了自身利益背離了原先參加的軍事集團?(意大利)

[師]我們應如何評價意大利的參戰?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對自己的盟友開戰說明了什么?請同學們開始討論。

[生]討論、回答

[師]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奧軍事集團,原屬同盟國成員,但由于矛盾重重,一開始就是個最不穩定的成員。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利用意大利在財政和經濟上的困難,采用先打(關稅戰)后拉(貸款),并配合其他靈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實際上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大戰爆發后,意大利借口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國同盟約,拒絕參加對協約國作戰,于8月3日宣布中立。戰爭初期,意大利同交戰雙方都提出過領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雙方進行討價還價,由于協約國爽快地答應了意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1915年4月26日在倫敦同英、法、俄簽訂了四國秘密協定。5月23日,對奧匈宣戰。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風使舵,充分說明了帝國主義發動一戰,完全是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就帝國主義國家之間而言,只有利益的結合,而毫無信義而言。所以,我們說,一戰實際是一場帝國主義間的爭奪戰。

[師](多媒體顯示)凡爾登戰役

[師](解析)第一次大戰開始后,法英軍隊同德軍在西線展開了激戰,西線戰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主要戰場。1914~1915年,德軍在各個戰場上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急于改變戰場局面。1916年,德軍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國的凡爾登要塞發動了進攻。凡爾登是法國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門戶和法軍戰線的中樞。德軍進攻凡爾登,要把它變成“碾碎法軍的磨盤”。

開戰前,法軍并沒有意識到凡爾登要塞的重要性,駐守凡爾登要塞的法軍兵力只有4個師10萬人和270門大炮,而進攻凡爾登的德軍兵力卻達到10個師27萬人,而且都是精銳部隊,由德國皇太子親自率領。1916年2月21日上午10點15分到下午4點45分,德軍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轟凡爾登,把凡爾登附近的戰壕幾乎全部摧毀、森林燒光,甚至連山頭也被削平。同時,德軍的飛艇還對法國的鐵路線進行轟炸。24日,法軍總參謀長到達凡爾登,傳達死守命令。法軍的死守,造成了德軍的進攻速度緩慢。但是,由于法軍的失誤,德軍在25日占領了部分法軍陣地,法軍陣地被切成數段,與后方的交通線也被切斷。凡爾登危在旦夕。這時,法軍統帥部意識到凡爾登的命運同法國的命運已經連在一起,于是,法軍急調援軍,并任命法軍第二集團軍司令貝當為凡爾登地區法軍總司令。25日,貝當到達凡爾登要求士兵死守,不準后退,并在27日后的一周內調集了27萬援軍和大量軍事物資。這期間,每晝夜有6000輛法軍汽車到達凡爾登。法軍信心大增,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三四月間,德軍雖然發動了進攻,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5月,雙方進入了消耗戰。從3月開始,法軍向盟軍求援,俄軍在東線發動了進攻,英軍也接替了部分法軍防線,使法軍第十集團軍得以調往凡爾登。6月7日,德軍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進攻,占領了部分法軍陣地。法軍由于得到了大量援軍,最終擋住了德軍的進攻。7月11日,德軍進攻停止,戰場主動權開始向法軍轉移。在此期間,4月,貝當調走,第二集團軍司令尼維爾成為凡爾登法軍總司令,他在1916年的10月和12月兩次發動反攻,奪回了被德軍占領的失地。12月18日,凡爾登戰役結束。凡爾登戰役中,法軍總兵力的70個師中有66個師先后參加了凡爾登戰役,而德軍也有46個師投入戰斗。雙方傷亡的總兵力高達70萬人,其中,法軍損失略多。因此,凡爾登戰役也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凡爾登戰役后,雙方重新進入陣地戰。由于德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都遠不如英國和法國,長期的消耗戰明顯對德軍不利,德軍開始走下坡路。因此,許多人認為凡爾登戰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激烈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戰爭的范圍和參戰的國家不斷擴大和增加。(提問)戰爭擴大到哪些地區?先后有多少國家參戰?

[生]……

[師]大戰爆發后,美國總統威爾遜就發表了“中立”聲明。但是美國的中立是怎樣的一種中立呢?

[師](用具體數字證明學生分析)在戰爭初期,美國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同交戰各國做生意,出售軍火和其他物資,大發戰爭橫財。戰前,美國欠歐洲近60億美元的債務,而大戰結束時,美國不但還清了債款,還借出了100億美元給協約國。

[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談認識)

[師]美國的中立是一種偽裝的和平。1917年,當交戰雙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時候,美國瞧準時機,加入到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協約國的勸誘下,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中國參戰給人民帶來的是新災難。戰爭使各國人民深受苦難,但戰爭也喚醒了各國人民,引發了人民革命。

[師]美國的參戰大大加強了協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戰勢更加有利于協約國;人民革命有力地沖擊著各國帝國主義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戰爭的結束。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特別是各國革命運動的打擊下,1918年10月奧匈帝國土崩瓦解。接著11月德國投降,在法國貢比涅森林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熙元帥的行軍列車上,雙方簽署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人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時間是1918年11月。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師]大戰結束了,但戰爭卻給世界留下深刻的影響。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哪些后果呢?

[師]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其造成的社會后果及其規模,即參戰國之多,軍隊之眾,戰線之長(2500?4000公里)、戰斗之激烈,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裝斗爭不僅在陸地和海洋進行,而且發展到空中。還使用了化學殺傷兵器。戰火波及歐洲,亞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戰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戰場上雙雙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還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戰爭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

(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大戰的后果)

美國的億萬富翁們……發財最多。他們把所有的國家,甚至最富有的國家,都變成了向自己進貢的國家。他們掠奪了數千億美元……每一塊美元都有血跡,都有一千萬死者和二千萬傷者……所灑下的鮮血。

──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

材料說明了什么?

[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師]這場大戰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卻給壟斷資產階級帶來了巨額利潤。但與戰爭發動者的愿望相反,戰爭促進了各國人民的覺醒和革命運動的高漲。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沙皇俄國、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等四大帝國崩潰了,英法也遭到嚴重削弱,這是帝國主義國家始料不及的。

[師]想一想,大戰為什么會爆發?主要參戰國家都是些怎樣的國家?各國參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戰產生怎樣的后果?從這些方面出發,分析一下這次大戰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

[生](相互討論,談自己的看法)

[師][出示材料]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戰爭,從雙方來說,都是帝國主義的(即侵略的、掠奪的、強盜的)戰爭。

──列寧《列寧選集》第732頁

(明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性質,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師](歸納)①從戰爭的起因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②戰爭過程中,各帝國主義國家提出的戰爭目標和瓜分領土的要求,露骨地顯示了這次戰爭的侵略性質。如德國要求奪取英國、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把勢力擴張到南美,同時擴大其在巴爾干的勢力。英國的目的是為了打敗德國,保持世界霸權地位,奪取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為了搶占德國在中國和太平洋的勢力范圍和殖民地等等。③從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處置看。這個問題我們留到后面再講。

這節課到這兒就都講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我們留下的思考還遠遠沒有結束。戰爭總是殘酷的,和平總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平、熱愛和平。最后,讓我們在《友誼地久天長》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課堂小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法、日、俄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重重,逐漸形成同盟國、協約國兩大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國際關系日趨緊張,最終引發了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它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信息反饋:

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老師編寫了一些相關習題,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來共同完成。多媒體演示:選擇題和列舉題

實踐活動:

請同學們在課后,完成本節課設計的延伸探究題。以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表述你的觀點(把歷史和語文有機地進行整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1.上網查資料,談談你對一戰的看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61636.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