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改革,以及80年代末的東歐劇變。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經曲折,只有結合本國國情,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3、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與歸納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匈牙利的改革
2、難點:東歐劇變的原因
三、教學要點
一、匈牙利的改革
1、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背景
2、匈牙利的改革
3、東歐其他國家的改革
二、東歐劇變
1、背景
2、概況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二戰結束后,歐洲有哪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生:(略)
師:“東歐”作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歐洲東南部和中部地區、蘇聯西側的8個國家,它們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南斯拉夫。這些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經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并與蘇聯結盟,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員(1948年南斯拉夫因與蘇聯沖突被開除出社會主義陣營,1962年阿爾巴尼亞與蘇聯決裂,退出陣營)。既然同是社會主義國家,那么這些東歐國家在二戰后的發展歷程與蘇聯相似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1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展示板書:第11課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
【內容組織】
師:東歐國家在戰前都是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國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對帝國主義壟斷資本有很大的依賴性。戰爭初期,德國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斯拉夫;意大利占領了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成為法西斯德國的同盟國。戰爭中,東歐各國人民先后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反法西斯斗爭,成立了各種名稱的民族解放陣線,其中堅力量大多是共產黨,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斗爭中贏得了群眾,為東歐各國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提供了內部條件。戰爭后期,蘇聯軍隊追擊法西斯軍隊進入東歐各國,鏟除了那里的法西斯勢力,并且對資產階級武裝力量進行控制,為東歐各國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相繼走上了人民民主國家的道路。
(展示板書:一、匈牙利的改革
1、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背景 )
師:既東歐各國在戰后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后,以蘇聯的“斯大林模式”為榜樣,展開了對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首先,通過土地改革和工商業的國有化,摧毀了舊制度,然后,通過制定五年計劃,開展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運動,形成了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到50年代初,東歐各國基本上都確立了蘇聯模式的政治經濟體制和趨同于蘇聯的社會結構。由于除捷、德外的大部分東歐國家戰前經濟發展水平都很低,戰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運動對于推進這些國家的現代化起了積極作用,有利于加快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蘇聯模式消極面的影響,其現代化進程表現出與蘇聯同樣的弊端。尤其是在冷戰條件下,東歐國家被束縛在蘇聯主導的集團體系中,難以突破蘇聯模式的框框,不得不隨著蘇聯發展態勢的起伏而曲折前進,所以,東歐國家的發展與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蘇聯這一外部因素,缺乏自主選擇的條件。盡管如此,在戰后東歐各國的發展進程中,爭取民族自主權利和要求突破蘇聯模式始終是并行、交織的兩股潮流,而在此潮流沖擊下,體制的變革與蘇、東關系所引發的矛盾成為戰后東歐地區歷史進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動因和內在根源。其中,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發展道路比較典型地反映了東歐國家戰后歷史的特點。其中,匈牙利的改革較為突出。
(展示板書:2、匈牙利的改革 )
師:請問,匈牙利改革是在怎樣一個環境下開始的?和蘇聯有沒有關系?又是如何進行改革的?
生:(略)
師:1945年4月,蘇軍全殲匈境內德軍,匈獲解放。同年11月,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全國農民黨、小農黨組成的臨時國民大會舉行第一次大選,小農黨獲多數選票,擔任總理要職和半數部長職位。在人民的壓力下,議會于1946年2月1日宣布廢除帝制,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但民主力量仍受壓制,為了同反動勢力對抗,同年3月,在匈共倡議下,組成左翼聯盟(包括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全國農民黨、工會)。1947年8月舉行新的議會選舉,民主力量獲勝,以共產黨為首的民主力量的地位逐步鞏固。從1948年起,匈牙利人民共和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1949年8月,匈牙利通過憲法,正式宣布為人民共和國。1956年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全盤否定斯大林,雖然引起了思想界的混亂,但一定程度上也給各國的改革開辟了道路?墒,匈牙利卻因為蘇共二十大的消極影響,引發了“匈牙利事件”,匈牙利陷入了一場政治動亂之中。
資料:匈牙利事件
在東歐國家中,受蘇共“二十大”影響、政局動蕩最為劇烈的是匈牙利。1956年春,隨著蘇聯展開對斯大林的批判,匈牙利也興起了要求民族自主和改革的潮流。3月17日,布達佩斯的一批新聞界、文學藝術界和教育界人士(包括部分黨員干部)成立以愛國詩人裴多菲命名的俱樂部。他們組織各種會議,在報刊發表文章,評論時政,批評以拉科西為首的黨和政府所推行的照搬蘇聯模式的路線和政策,要求恢復因提出改革政策而被開除出黨的前總理納吉的職務,在經濟和政治領域實行全面改革,并呼吁為被指控為“鐵托分子”而遭清洗、迫害乃至處死的前外交部長拉伊克等人平反。裴多菲俱樂部的活動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有些討論會參加者多達數千人,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但是,拉科西拒不接受黨內外的批評,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并用“反黨反人民”的罪名鎮壓裴多菲俱樂部。拉科西的倒行逆施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使社會動蕩加劇,也引起蘇聯當局的不安。7月17日,蘇共領導人米高揚到布達佩斯參加匈黨中央會議,決定讓拉科西下臺,由格羅接任黨中央第一書記,增補卡達爾為中央書記。然而,領導人的更換未能使局勢穩定下來,因為格羅繼續奉行拉科西的路線,黨內外的不滿情緒不僅沒有平息,反而進一步增長。
10月6日,在群眾的壓力下,黨中央決定為被冤殺的拉伊克等4人舉行國葬,布達佩斯三十多萬居民自發上街為拉伊克送葬,此舉成為群眾對當局的一次大示威。為了緩和形勢,格羅被迫于10月14日宣布恢復納吉的黨籍,但這一讓步已不能解決問題。10月21日,哥穆爾卡出任波蘭黨中央第一書記的消息傳到布達佩斯,引起連鎖反應。次日,裴多菲俱樂部和布達佩斯大專院校學生團體聯席會議先后向黨中央、政府提出十點要求和十六點要求,主要內容是:清算拉科西的罪行,將其開除出黨;改組黨的領導機關,由納吉出來主持政府工作;進行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撤走蘇聯駐軍,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等。格羅對此反應遲鈍,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群眾的不滿和憤怒終于以激烈的方式爆發了。
10月23日,布達佩斯的大學生首先走上街頭,舉行示威游行,當局先是下令禁止,后見阻擋不住又解除禁令。游行隊伍迅速壯大,各界人士紛紛加入,傍晚,聚集在市中心廣場的群眾已達二十余萬。晚8時,格羅發表廣播講話,對游行示威進行譴責,聲稱要鎮壓“暴徒”。這猶如火上澆油,事態急劇惡化,一部分示威者沖擊電臺,與保安部隊發生沖突。當晚,電臺、電信局、黨中央機關報、印刷廠和一些警察局被示威者占領。
鑒于形勢嚴重,當日深夜召開的黨中央緊急會議決定由納吉出任政府總理,同時決定全國戒嚴并請求蘇聯出兵維持秩序。這些決定于次日上午公布,隨即,駐匈蘇軍的坦克進入布達佩斯。25日,在蘇聯領導人米高揚和蘇斯洛夫直接參與的匈黨中央會議上,格羅被迫辭職,卡達爾接任第一書記。這時,事態繼續惡化,由于部分軍人和警察加入示威者行列,武器彈藥也流入示威者之手,形成了武裝群眾與蘇軍及匈保安部隊的對峙,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流血局面。在此情況下,納吉政府沒有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局面,而是企圖用滿足示威者要求的方式緩和局勢。10月28日,納吉政府決定解散原國家保安機關,更改國徽和國慶日,并要求蘇軍撤出布達佩斯。與此同時,政府還釋放了幾乎所有在押犯人。在這些舉措的綜合作用下,形勢更趨復雜,各種政治勢力乘機而起。一些武裝暴動者要求國家改變政治制度和脫離蘇聯陣營,他們把黨的機關和共產黨人作為攻擊對象,布達佩斯市委大樓被占領,市委書記和守衛大樓的保安人員被殺害。10月30日,納吉宣布結束一黨專政,組成多黨聯合政府,并表示準備就退出華沙條約問題與蘇聯談判。納吉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匈牙利的局勢在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層中引起嚴重不安。為了阻止匈牙利脫離社會主義陣營,并防止匈牙利事態向其他國家蔓延,在與陣營各國緊急協商后,蘇聯決定出兵干預匈牙利。11月1日起,大批蘇軍開進匈牙利,占領首都布達佩斯和各重要據點,對武裝暴動分子和抵抗者進行強力鎮壓。當天,納吉政府宣布退出華沙條約,并呼吁聯合國阻止蘇聯的入侵。同日,卡達爾宣布解散已瓦解的勞動人民黨,成立社會主義工人黨,隨即離開首都,秘密前往蘇聯,與納吉分道揚鑣。11月4日,卡達爾在匈牙利東部的索爾諾克通過廣播發表《告匈牙利人民書》,宣布成立工農革命政府,并以新政府的名義請求蘇軍進入,幫助粉碎“反革命勢力”,恢復秩序。同一天,在蘇軍進攻下眼看大勢已去的納吉逃入南斯拉夫大使館避難(注:1956年11月23日,在蘇聯壓力下,納吉被迫離開南斯拉夫大使館,隨即被逮捕,1958年6月16日,被匈牙利最高人民法庭以“反革命罪”判處死刑。1989年6月獲平反,被重新安葬。)。11月7日,卡達爾政府遷回布達佩斯,到11月中旬,局勢被平定。
歷時三周的動亂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損失,數萬人傷亡,二十余萬人外逃,經濟損失約占全年國民收入的1/4。這場民族的悲劇對匈牙利以后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師:在蘇聯支持下成立的卡達爾政府以穩定局勢、恢復秩序為首要任務。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減輕十月事件的后遺癥,卡達爾提出“誰不反對我們,就同我們在一起”的口號,對參與十月動亂的大部分人實行寬容政策。1956年底,政府宣布,凡因動亂而逃亡國外者,只要在1957年3月15日前回國,一概不予追究。1962年,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作出決議,對所有曾卷入動亂的群眾不再予以追究,并釋放了絕大部分被監禁者。同時,匈牙利黨還通過《關于結束個人崇拜時期對工人運動活動家的違法事件的決議》,糾正拉科西時期的錯誤,為冤假錯案平反,拉科西、格羅等人則被開除出黨。在經濟方面,卡達爾政府也采取了寬松政策,修改五年計劃,調整輕重工業比例,允許農民退出強制組織的合作社,鼓勵農民在自愿基礎上搞“第二次合作化”,并取消農產品的義務征購,提高收購價格,增加對農業的投資。上述政策使一個本來缺乏社會基礎的政權獲得了社會的認同,卡達爾的個人威信也有很大提高。此后,卡達爾開始推行漸進的經濟體制改革。
師:1964年9月,匈牙利成立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制定改革的總體方案;1966年5月,匈黨中央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批準改革方案;1968年1月1日起,改革方案付諸實施。改革的目標是將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在堅持計劃經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改革后的新體制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中央政府不再向企業直接下達指令性計劃指標,而是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手段對企業進行調節管理,中央的宏觀計劃主要貫徹于投資和發展領域。實行新體制后,匈牙利的經濟表現出比過去較多的活力,工業年均增長率從60年代下半期的3.8%,上升到70年代上半期的6.2%,農業產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1968~1973年,匈牙利的經濟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增長,人民的消費水平每年也增加5%~6%,一度進入經互會國家的前列。在這個時期,匈牙利外貿出現順差,國際收支有盈余。匈牙利也因此被譽為“東歐消費者的天堂”。
師,那么,匈牙利卡達爾的改革有沒有什么不足呢?難道匈牙利的經濟因此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發展時期?
生:(略)
生:但是,從根本上來看,匈牙利的漸進式改革并沒有最終突破計劃經濟框框,而是在面臨突破時陷于停頓。70年代中后期,由于計劃和市場兩種經濟機制的矛盾日益尖銳,領導層在決定性的選擇面前出現分歧?ㄟ_爾為首的主流派缺乏從根本上突破計劃經濟的理論意識和政治魄力,他們滿足于計劃經濟框架內改革的成果,并顧慮進一步改革會引起蘇聯的干涉,因此用放慢改革步伐乃至停止改革來謀求國內外局勢的平穩。然而,這種做法只能延遲矛盾的激化,卻不能解決矛盾,卡達爾執政后期的匈牙利在平靜的表象下醞釀著一場更加激進的社會變化。
(展示板書:3、東歐其他國家的改革 )
師:早在1948年蘇南關系破裂后,南斯拉夫處境極其困難。這在客觀上迫使南斯拉夫作出選擇,是繼續按照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還是根據自己的國情走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決定從本國國情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突破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探索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南斯拉夫從1950年開始逐漸拋棄蘇聯模式,走上社會主義自治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南斯拉夫認為,蘇聯式的中央集權制有很大的消極后果,在中央集權制下,由國家直接管理經濟,工人不能直接管理企業,不能充分發揮工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工人不能從物質上關心自己的勞動成果。第二,實行自治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有效辦法。南斯拉夫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有30多個民族。自治制度可以促使各民族的發展保持平衡,有利于解決矛盾。第三,南斯拉夫有自治的傳統。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南共在解放區建立人民解放委員會,工人接管了資本家的工廠,恢復并管理生產。南共認為這是自治制度的最初萌芽。第四,南斯拉夫之所以走上自治道路,最直接的原因是蘇南沖突以及蘇聯、東歐國家對南斯拉夫實行的經濟封鎖、政治壓力和軍事威脅。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既是一種政治制度,又是一種經濟制度。它在80年代之前曾推動過經濟的迅速發展,但也潛伏著嚴重的危機。
師,此外,在蘇共二十大的影響下,在匈牙利改革之前,波蘭率先進行了改革。1956年2月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錯誤后,東歐各國受到很大沖擊。6月,波蘭的波茲南斯大林機車車輛制造廠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和降低獎金稅,遭到政府拒絕,由此導致了工人與警察沖突的波茲南事件。波茲南事件平息后,波蘭黨和政府及時采取了一些緩和矛盾和善后的措施。不久,哥穆爾卡上臺,積極進行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整頓了黨和政府的領導機構,開展反對“修正主義”思想的斗爭。在經濟領域,反對蘇式的農業全盤集體化,強調發展合作社的自愿原則。在經濟建設方針上,放棄以重工業為重點的五年計劃,增加消費品生產和農業生產。在計劃體制方面,主張實行中央計劃與企業自治相結合,削減中央計劃中的指令性指標,撤銷中央各主管部所屬的管理局,成立企業聯合公司,擴大企業自主權。但是,哥穆爾卡的改革并未取得明顯成效,60年代,由于國內外的復雜因素,改革中斷,波蘭又出現了新的經濟困難,長期無法擺脫困境。
師:在50年代初期,捷克斯洛伐克也實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計劃管理體制。從60年代開始,捷經濟嚴重惡化,政府財政赤字達50多億克朗,人民不滿情緒日益增長,特別是波匈事件相繼發生,推動了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改革力量的日益發展。1968年初,改革派杜布切克出任黨中央第一書記,4月捷共公布了推行政治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的《行動綱領》,宣布捷“將進行實驗,給予社會主義發展以新的形式”。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現的改革新氣象被輿論界稱作“布拉格之春”。捷共的改革方針雖然得到本國人民的擁護,卻遭到蘇聯的猜忌和反對,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聯領導人把捷共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嘗試看作脫離社會主義道路的企圖,他們認為“布拉格之春”是“反蘇的”“自由化運動”,決心加以扼殺,以避免東歐其他國家加以效仿。然而,蘇聯領導指責《行動綱領》背離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認為捷的改革是“反蘇”的“自由化”運動,根本不能接受,公然要求捷改變政策,停止改革。同年8月20日夜,蘇聯糾合波、匈、保、民德幾個華沙條約國,突然出兵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運動由此中斷。
師:總的來說,由于國內外一系列原因,尤其是沒有擺脫斯大林模式的制約,加上蘇聯的干預,缺乏獨立自主權利,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都沒有獲得最終的成功。與蘇聯一樣,改革后不久,這些國家又陷入了經濟困難。經濟困難加劇了政治上的危機,到80年代沒,東歐國家的各種矛盾終于集中爆發了。
(展示板書:二、東歐劇變
1、背景 2、概況 )
師:什么是東歐劇變?劇變的實質是什么?
生:(略)
師:1989~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急轉直下的政局變化,令全世界為之瞠目。在短短一年多里,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6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或下臺成為在野黨,或改變了性質。緊隨其后,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于1992年3月在大選失敗后下臺;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聯盟不復存在,原南斯拉夫聯邦內的各邦都發生了劇變,其后在經歷近一年之久的內戰后,于1992年4月最終分裂為五個獨立的共和國。伴隨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上,實行多黨制為基礎的議會民主;在經濟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導地位,開始實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后的東歐各國,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師:那么,東歐國家的劇變方式都相同嗎?
生:(略)
師:波蘭的變化是以反對派組織取得合法地位后通過議會大選的方式實現的,東歐大多數國家是以這種方式變化的;民主德國演變后以并入聯邦德國的方式告終;羅馬尼亞的變化則是以采取國內暴力的形式落下幃幕。南斯拉夫演變后,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并爆發了激烈的地區性戰爭。在東歐劇變的過程中,各國雖然因情況不同而呈現著某些不同的變化特點,但一般都經歷了大體相似的三個階段。深入分析這三個階段,可以總結出深刻的歷史教訓。第一階段,其特征表現為群眾的不滿情緒激化,黨內外的反對派向執政黨施加壓力甚至提出挑戰,時局嚴重動蕩不安。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東歐國家始終未能解決好政治、經濟體制中和政策上積累下來的嚴重問題,官僚主義乃至腐敗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63234.html
相關閱讀: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