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知識與能力:
以查理?馬特改革和丕平獻土為例,了解西歐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的特點以及基督教在西歐社會的影響,講述瑯城起義故事了解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的意義,探究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合作精神。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西歐封建社會有什么特點?”和“拜占廷帝國曾以其繁榮個經濟、輝煌的文化在當時世界上巍然屹立,為什么后來卻衰亡了?”等問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認識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以及對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異同,學會用比較的方法來認識歷史問題。運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歐早約1000年,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在當時都顯示出先進性;拜占廷帝國的滅亡說明開放寬容導致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弱。堅定走改革開放之路,樹立開拓創新的信念。
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
教學重點: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與羅馬教廷的地位;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拜占廷帝國的滅亡。
處理辦法:通過文字、圖片增強直觀認識和理解,編寫學習提綱概括學習內容,便于記憶和掌握。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了解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運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以及它給我們今天留下了什么啟示。
處理辦法:進行小組討論,運用原始資料分析歷史問題,加強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發揮歷史學科的功能和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布置預習提綱;制作教學課件,指導學生編排歷史短劇。
學生查閱資料,完成調查問卷,把發現的問題整理好,待課堂討論。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教師向學生簡介什么是中古史:
中古史也叫中世紀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
2、小品表演:課前導入框內容。(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討論后,了解西歐封建社會初期,老百姓幾乎目不識丁,甚至許多官吏都是文盲。只有教會的主教、神甫等神職人員屬于“知識分子”,他們長期壟斷著西歐封建社會的宗教、文化與教育等。
二、復習提問:
西歐奴隸社會歷史結束的時間和標志是什么?
學生回答: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三、學習新課:
1、等級森嚴的西歐封建社會
①西歐早期的封建國家:多媒體展示地圖,掌握西歐主要有哪些封建國家及位置。
師生合作概括總結:
(封建制度不斷發展起來)
②查理、馬特改革:(了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
學生閱讀課文,掌握查理、馬特改革的時間、內容、后果。
學生歸納:8世紀前期;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須為封主服兵役;這種封地逐漸變成世襲領地。它加強了中小封建主階層,奠定了西歐封建騎士制度的基礎。
思考問題:為什么在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的某些國家和地區流行著“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樣一條常規?
展開討論。
出示《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示意圖》
歸納總結:西歐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建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領主有責任保護附庸,附庸也有義務效忠,隨時去前線作戰,這樣大大提高了國家的戰斗力。國王、封建主和基督教會通過層層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為主從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級制度。
(教師補充介紹騎士制度)見注釋:
③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閱讀課文及注釋,掌握基督教的產生及發展。
讓科代表講述“丕平獻土”的故事,多媒體展示《教皇為皇帝加冕》,學生分組討論。
分組陳述各組的觀點,得出結論:在整個中古時期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如:布魯諾最后就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教師進一步說明正是在整個中古時期教會對西歐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影響深遠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歐中出現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等重大事件,無不與教會有關。
2、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
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①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時間和著名城市
學生快速回答:10世紀;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國的牛津、曼徹斯特,法國的瑯城。
②階級沖突日益尖銳
教師講述瑯城起義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有的城市用金錢贖買、有的通過武力贏得了自治權。它們與王權聯合,共同對付大貴族。而城市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著瓦解作用。
③市民階級的形成及意義
學生閱讀課文知道市民階級包括,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為以后的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基礎。
合作探究:課文動腦筋。要結合中國歷史展開廣泛的討論。
與東方城市相比,西歐城市的特點就是其從產生起,即展開了與封建主的斗爭,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中國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統治中心,城市與專制統治同心,而西歐城市對封建制度起離心作用.
3、拜占廷帝國的滅亡
㈠多媒體展示《拜占廷帝國疆域圖》。了解拜占廷帝國名稱的由來和疆域。
㈡欣賞《圣索非亞大教堂》圖片。說明:拜占廷文化融合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和東方文化,它絢麗多彩,傲立于當時相對黑暗的歐洲世界。感受拜占廷文化的輝煌。
㈢多媒體出示學習線索:(指導學生閱讀課文)
①6世紀后四處征討,財盡民窮。外患不斷。
②13世紀上半期曾被西方軍隊征服。
③15世紀中期,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
分組討論: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原因:拜占廷帝國的統治者無視西歐城市出現之后悄然興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就,更不屑于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這種封閉保守的心態持續了若干世紀之后,拜占廷帝國文明終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國最終滅亡于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之中。
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
四、課堂小結:西羅馬帝國在公元5世紀滅昂之后,世界歷史進入中古時期。在中古歐洲社會,西歐封建制度、城市的產生與基督教的發展對后世影響極大。而作為古代西方文明的繼承者──拜占廷帝國的衰落則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五、活動與探究:中國和西歐封建制度的對比。
提示: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后,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于緩慢,從此開始落后于西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68240.html
相關閱讀: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