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文藝復興時期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進而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本質。掌握開辟新航路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影響。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和自然科學成就,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對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全面客觀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本課的學習過程以探究學習為主,由教師提出預設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結合演示文稿,利用視覺的直觀性,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改變了世界形勢,從而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歷經磨難,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的,從而鼓勵學生從小樹立敢于堅持真理,勇于開拓創新的信念和意識。
●重點及突破
教學重點:文藝復興的本質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解析:文藝復興在本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和發展需要新的思想文化武裝自己進而沖破封建教會對人們精神的桎梏,于是在意識形態領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文化運動。所以,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維護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
●教學難點及突破
教學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
解析:意大利是東西貿易的樞紐,就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采取雇傭方式,所以,在意大利最早產生了新興資產階級,而新興資產階級需要思想解放。
●教學方法
1.提問探究法。
2.材料歸納法。
3.講述法、講解法。
4.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導學
1、課前布置的預習任務:
為了更好的學習本課知識,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在課前進行相關知識的儲備和預習,學生可通過互聯網、相關書籍查找、獲取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相對較難,也不是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但是對于學生了解本課的時代背景及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思考方式、歷史思維有很大幫助?梢赃x擇其中的某個問題讓學生嘗試一下。
第一:中世紀歐洲的封建教會對百姓是如何進行思想統治的?
第二:為什么在歷史上人們習慣于稱歐洲的中世紀是“黑暗的中世紀”?
第三:歐洲的中世紀歷史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結束(時間界定沿用人教網提法http://www.pep.cn.cn/200406/ca426241.htm )期間長達千余年,為何到直到14?16世紀,中世紀這一“思想專制的黑暗時代”才發生質變?這一量變到質變的演進過程為何如此漫長?
第四:14?16世紀歐洲居民的社會生活是怎樣的?
2、課前查找資料來源:
本課可以參考的書籍:
[英]埃爾頓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新編劍橋世界史 第2卷(1520-1559):宗教改革》
[美]勒納等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西方文明史》
[英]貢布里希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寫給大家的簡明世界史:從遠古到現代》
[意]馬可?波羅著 遠方出版社 《馬可?波羅游記:精美圖文本》
[法]塔依米特著 上海書店出版 《南太平洋征旅:航海家的冒險樂園》
劉景華著 花城出版社 《人類六千年》
郭豫斌主編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話說世界:民主與統一》
美國時代-生活圖書公司編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騎士時代:中世紀的歐洲》
美國時代-生活圖書公司編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天才復生: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
周春生編著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藝復興時期人神對話》
高齊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文明的歷程(上)》
●教學資源網址
意大利貝利尼博物館文藝復興時期文物展 http://www.njmm.cn/gb/ydl/index1.htm
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展 http://cul.sina.cn.cn/focus/italyex/
文藝復興參考文獻 http://myy.cass.cn/ziliao/11wyfx/index.htm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印象中,女巫是又老又丑的,她們騎著掃帚四處飛舞,一只發黑的大鍋,煮著蟾蜍、蜈蚣等許多奇怪而恐怖的東西,念著咒語,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聲。她們被作為邪惡的化身出現在各類的文學作品和影視戲劇中,可如果你注目一下600年前的歐洲,你會發現那些曾被指控為女巫并最終被活活燒死在石柱上的卻往往是美麗而智慧的普通女性,這到底是為什么?要揭開這其中的秘密,就必須首先簡要的了解一下歐洲的中世紀。我們習慣于把公元5世紀末到14、15世紀期間的這段歷史稱為歐洲的中世紀。從人類誕生的一刻起,知識使人變得睿智,而在中世紀的歐洲,作為最高統治權的擁有者基督教會卻不希望普通的百姓變得睿智,他們需要的是愚民,因為愚昧才能忠順,才能便于統治,所以,教會千方百計的愚弄人民,他們宣揚:是神,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而人只有遵從神的旨意,忍受今生的苦難才能在死后升入極樂世界,升入天堂。不學無術是信仰虔誠之母,上帝主宰一切,人是上帝的奴仆,是上帝的羔羊。正是在這樣的說教中人被套上了精神的枷鎖,被教會所控制、所麻痹。而所有人的個性需要都被套上了邪惡的外衣,那時,美麗而智慧的女性一旦引起男士的追求和欲望,立刻便會被斥為女巫而被處以極刑,在那樣一個時代,所有主張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的人都被斥為異端,而被最終燒死。沒有自由、沒有個人幸福、沒有理想,人們成為上帝忠實的奴仆,由此后人送給這個時代一個特殊的稱謂──黑暗的中世紀。而這一切直到14、15世紀才被徹底改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第10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那么,為什么這一切要到14、15世紀才能得以改變?14、15世紀的歐洲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呢?首先,我們就來看一下文藝復興。第10課 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板書)
講授新課:
一、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運動產生的背景
地中海沿岸自古以來就是東西貿易繁榮的地區,阿拉伯商人將東方的貨物由此轉賣給歐洲的商人,而對方則將歐洲的特產輸往東方。14、15世紀,就在地中海沿岸的佛羅倫薩、熱那亞、威尼斯等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中,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的方式,從而在工場主和富商中間產生了最早的資產階級。與傳統的封建地主階級相比,新興資產階級要求人的個性解放,要求追求現世生活的幸福,主張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進取改變現實生活,強調人的主觀作用,這與傳統的封建教會所宣揚的“人的命運是上天注定的”完全背離。由此,一場新興資產階級與傳統封建勢力之間的思想大戰最終點燃,這便是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運動產生的背景:
(2)文藝復興運動的概念和核心:人文主義思潮
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了擺脫教會對于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束縛。借助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發起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人們就把這場運動稱為文藝復興。在恢復古代文化的旗幟下新興資產階級宣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這種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神為核心,宣傳人的個性解放的主張,我們習慣上稱之為“人文主義思潮”,這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
(3)文藝復興的代表性人物
文藝復興運動中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代表,他們為人類思想和文化寶庫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而在這些人物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詩人但丁。
①但丁
詩人但丁出生在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在但丁的作品中揭露了中世紀后期意大利的社會矛盾,大膽地譴責了教皇和教士的貪婪專橫,表露了人文主義思想!渡袂肥撬拇碜,《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劇》。是一部長詩,分為《地獄》、《煉獄》(又譯《凈界》)、《天堂》三部分。主要內容是描繪了但丁游歷三界的所見所聞,作者想象力豐富,將地獄描繪成九層,上寬而下窄,像一個大漏斗。里面陰森恐怖,凄慘萬分,凡生前做過壞事的人的靈魂都被罰在地獄中受刑,越在下層,罪孽越重,所受的折磨也越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但丁所描繪的地獄中,其第八層,詩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甚至還為尚在人世,但迫害過詩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預留了位置。這些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腳下,而把兇惡的人捧在頭上偽君子,在地獄中受到了烈焰的焚燒。而在天堂中那些曾經生前受到封建教會折磨的詩人則享受幸福與快樂。但丁在作品中積極關心現實,雖然詩中所寫為三界見聞,但實際上影射的卻是意大利的現實生活,不僅涉及貪官污史的墮落,更揭示了教皇和僧侶們的罪惡。所以,即便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從作品中深切的感受到但丁對人性與自由的呼喚。
②達?芬奇
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三杰”之一。他的作品響譽世界。同學們可能讀到過達?芬奇畫蛋的故事,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早在十四五歲時就已經表現出了獨到的藝術天賦。為了使自己的作品形象逼真,達?芬奇細心觀察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動物的活動姿態,為了繪制人體,他甚至解剖過30多具尸體。正因為他對人體結構的深入了解,所以他所繪制的人物比例勻稱,栩栩如生。達?芬奇的代表作是壁畫《最后的晚餐》和人物肖像畫《蒙娜麗莎》,這兩幅作品今天已經是家喻戶曉。尤其是作品《蒙娜麗莎》,其神秘的微笑征服了歷代觀眾,許許多多的人為這微笑而魂牽夢繞,那么這笑到底有著怎樣的含義呢?需要注意的是在中世紀宗教禁欲的情況下,西歐人失去了思想的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權利,甚至“哭”與“笑”都是對上帝的褻瀆。所以,中世紀的肖像畫上往往都被畫得僵冷、呆板而毫無面部表情,甚至連圣母與基督都不例外。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認識到“享受現世生活的幸福與歡樂”是人生來的權利的時候,被禁錮了一千年之久的思想感情得到了解放。蒙娜麗莎的微笑正是這一時代精神解放的縮影,這笑容自然美妙、純潔崇高、文雅安詳、自信樂觀,洋溢著對真善美的渴望,是人文主義精神的真實寫照,所以這迷人的微笑又被稱為“人類的微笑”或“永恒的微笑”。
③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英國大戲劇家、詩人。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并稱為世界四大詩人。莎士比亞的青年時代頗為坎坷,由于父親生意虧損,家道中落,年輕的莎士比亞被迫在家協助父親做生意。1587年,莎士比亞來到倫敦,一度在劇院外為上流社會的有錢人看馬,后來在演出還擔任過一些角色。工作中,莎士比亞勤奮刻苦,嘗試為劇團修改劇本,并很快自己編寫劇本,正時因為莎士比亞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敏銳而細致的觀察,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畫入微,語言生動。莎士比亞的作品充滿人文情懷,既熱情的謳歌自由的愛情,同時又痛斥荒淫殘暴、貪婪自私,今天,其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世界聞名。
(4)文藝復興的影響
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
(1)經濟根源:14-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要求擴大國外市場。
(2)社會根源:歐洲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成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動力。而恰在此時《馬可?波羅行紀》的出版,將東方描繪成了遍地黃金的天堂,更加激發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
(3)東西方商路受阻:當時的歐洲前往亞非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由中亞沿里海、黑海到小亞細亞,然后轉往歐洲;一條由海路入波斯灣,再經兩河流域到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一帶;一條先由海路到紅海,再由陸路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這三條商路都以地中海東部一帶為貿易中心。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占領了巴爾干、小亞細亞及克里米亞等地區,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造成了歐洲市場上東方商品的價格猛漲。于是,歐洲商人急切的渴望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商路。
2.條件:地圓學說流行、造船技術提高、指南針的應用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客觀條件。
3.經過:新航路開辟一覽表
航 海 家
國 別
航 行 時 間
資 助 國 家
成就
哥倫布
意大利
1492年
西班牙
發現美洲
迪亞士
葡萄牙
1487年
葡萄牙
發現好望角
達?伽馬
葡萄牙
1497年-1498年
葡萄牙
繞過非洲、到達印度
麥哲倫
葡萄牙
1519年-1522年
西班牙
完成環球航行
4.影響:
(1)由于各大洲的聯系加強,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開拓形成。
(2)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由原來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3)新航路的開辟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探索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等相繼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他們大量掠奪殖民地的財富,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和落后。(與后面教材第五單元的聯系正在于此)
課外拓展:
蒙娜麗莎為什么沒有眉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72149.html
相關閱讀: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