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薩拉熱窩事件;一戰爆;歐洲三條戰線;西線三大戰役;俄國革命和退出大戰;美國參戰;一戰結束。

2.思想教育目標:

①一戰的爆發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相互爭奪,瘋狂擴軍備戰的結果。

②戰爭給壟斷資本家帶來巨額利潤,但給交戰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給世界造成巨大損失。這場世界大戰是一場罪惡的戰爭。

③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戰國人民的革命運動推向高潮,加速了一戰的結束。

3.能力培養目標:

①通過對一戰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的分析,逐漸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綜合能力。

②從戰爭引起各國人民的革命,各國人民革命又加速了戰爭結束的過程分析,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二)重點、難點:

1.重點:

薩拉熱窩事件和西線三大戰役

2.難點:

大戰的性質和戰爭與革命之間的辯證關系。

(三)教學時數:5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法、讀書指導法、投影儀、掛圖、電視、放相機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帝國主義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是如何形成的?

2.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后,兩大軍事集團為什么瘋狂擴軍備戰?

[導入新課] 19C末20C初,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經濟發展快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導致兩大敵對軍事侵略集團為了爭霸權和殖民地,都在積極地準備戰爭,進行瘋狂的擴軍備戰,一戰的爆發,已經不可避免了。

[講授新課]

一、大戰爆發的原因及其導火線:(板)

1.大戰的原因(板)

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②兩大對立的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和瘋狂的擴軍備戰

直接影響大戰爆發的地區是巴爾干半島,它成為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爭奪的一塊“肥肉”,成為大戰一觸即發的“火藥桶”

2.巴爾干危機(板)

(掛《大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形勢圖》)巴爾干半島是歐洲的東南門戶,緊聯著小亞細亞,是歐洲大陸通往中近東的必經之地。這里山多林密,地勢險要。巴爾干及地中海地區有豐富的煤、鐵、石油、棉花等資源,是帝國主義競相掠取的戰略物資。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都在這里滲透,大戰前法國在巴爾干地區的投資額達40億馬克,英國約有5億馬克,德國約有20億馬克,奧地利的金融資本亦向巴爾干地區國家輸出大量資本,擁有一定影響。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在這個地區的資本輸出相當可觀,互相排擠,因此,這一地區長期以來是帝國主義劇烈爭奪的場所。這里多民族聚居,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經常發生糾紛。長期以來,又受土耳其的統治和奴役,特別是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巴爾干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巴爾干人民與土耳其封建統治的矛盾,巴爾干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的矛盾等交織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帝國主義為了爭奪巴爾干半島,先后經過了兩次巴爾干戰爭。到大戰爆發的前夕,歐洲的巴爾干半島成了隨時可以爆炸的火藥桶。(P35??P36小一段)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到新被奧國吞并的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并訪問波斯尼亞的首府薩拉熱窩。在兩次巴爾干戰爭以后,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帝國的呼聲日益高漲,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是它進行民族壓迫的主要障礙和威脅,因此他們決定這次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人為假想敵人,來打擊和威脅塞爾維亞人。奧匈帝國的這種挑釁和威脅激起了塞爾維亞人的極大憤慨。民族主義軍人團體黑手黨決定刺殺斐迪南,以打擊奧匈帝國的侵略氣焰,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幾個青年接受了這個任務。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檢閱了軍事演習。當參加完薩拉熱窩市政廳舉行完的歡迎儀式后,乘敞蓬車行至一個街口時,普林西波連發兩槍,夫妻倆雙雙斃命,關于這一事件的經過,請看錄像《薩……事件》。

(播放錄像片《薩拉熱窩事件》)

3.薩拉熱窩事件(板)

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德奧把這個事件看成是發動戰爭的極好借口,趁機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薩拉熱窩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地叫嚷:“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奧匈帝國決心以此事件為借口吞并塞爾維亞。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后的一周間,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奧,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法、俄,這樣,大戰就全面爆發了。(播放錄像)

(播放錄像片《大戰的全面爆發》)

一戰爆發后,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越出了歐洲的范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卷入了戰爭的旋渦。意大利考慮到利害關系,加入到協約國方面作戰。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奧軍事集團,原屬同盟國成員,但由于矛盾重重,一開始就是個最不穩定的成員。19C末20C初,法國利用意大利在財政和經濟上的困難,采用先打(關稅戰)后拉(貸款),并配合其他靈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實際上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大戰爆發后,意大利借口奧匈對塞 爾維亞宣戰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國同盟約,拒絕參加對協約國作戰,于8月3日宣布中立。戰爭初期,意大利同交戰雙方都提出過領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雙方進行討價還價,由于協約國爽快地答應了意大利的要求,另外,1914年,馬恩河會戰后,形勢向有利于協約國的方向轉化。于是,意大利于1915年4月26日在倫敦同英、法、俄簽訂了四國秘密協定。5月23日,對奧匈宣戰。意大利的望風使舵,充分說明了帝國主義發動一戰,完全是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所以,我們說,一戰實際是一場帝國主義間的爭奪戰。

二、大戰的進程(板)

1.交戰雙方的作戰計劃和部署:(板)

戰爭爆發后,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們早就準備好的作戰計劃展開軍事行動的。

(掛《大戰形勢圖》)

(1)德奧:

德國的作戰計劃基本是以1905年的施里芬計劃為藍本的。這個計劃考慮到德國的主要敵人處于西方,決定將戰爭重點放到西線,采取速決戰、閃電戰,先發制人,計劃在4~6個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后集中力量到東線,在3個星期內打敗俄國,全面結束戰爭。奧國計劃大抵為了配合德軍的部署而制訂的。德皇威廉二世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抱著盲目樂觀的態度,他狂妄地向整裝待發的德國士兵說:“落葉之前你們就能返回故鄉。”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也認為德國穩操勝券。然而,戰爭一開始,德國借道比利時進攻法國,就花了18天時間,這就給英、法提供了充分的準備時間。更出乎意料的是,俄國邊動員邊投入了戰爭,并很快在東線開辟了戰場。這就迫使德國不得不分兵兩路,在東西兩條戰線作戰,德國的失敗已是預料之中的事了。

(2)英法俄(板)

英國是島國,同歐洲大陸隔海相望,它的強大海軍足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因而沒有制訂單獨的計劃。這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同法俄締結了協定以后,施展了它的奸詐妓倆,企圖利用法、俄同德國廝殺,自己坐受漁翁之利。雖然英、法兩國參謀總長曾密商達成了大陸作戰計劃,但戰爭一開始,英國并不準備派兵到大陸作戰,只是后來由于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使它看出德國有可能突破法軍紡線,占領法國和比利時海岸時,才決定向大陸派遣遠征軍。根據計劃,英國遠征軍入法國北部,由法國統一指揮,英國制訂了周密的海上作戰計劃,并同法國分工:法國負責地中海的防衛和戰斗,英國負責在北海對德國海岸的所有海軍基地和港口實行封鎖。

法國主要是執行總司令霞飛制訂的《第十七號計劃》,根據這一計劃,法軍在西線集結了大量的兵力。但由于法國當局既害怕德國的進攻,又對德國的實際兵力估計不足,以為德國兩線作戰,法國可以實現在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的進攻。因此,十七號計劃將兵力全部集結在法德邊境,而法比邊境和北部卻未設防。戰爭開始前,德軍在德比邊境上大批集結,法國雖有覺察,但卻沒有引起注意,結果使法軍在德國的進攻面前,坐失戰機,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俄國的計劃是采用兩種方案:如德、奧軍隊共同進攻俄國,俄軍就按“┏”號方案行動,大部分兵力對付德國。如德國主力對付法國,俄軍就按“A”號方案行動,以主力進攻奧匈,集結于波列斯耶省以南,進攻的目標是占領維也納和布達佩斯。雖然法俄協定曾規定:戰爭一旦爆發,俄國需在動員的15天后集中80萬大軍進攻德國,以吸引德軍,減輕西線法軍的壓力,可是,俄國仍將軍力分兩部分,而且主力對付奧匈。很明顯,這是符合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的利益的,只有戰勝奧匈,俄國才能奪取加里西亞的千里沃野,統治整個巴爾干,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同時,可以肢解奧匈,從南面打擊德國,俄的這一在東線一舉完成兩個相互矛盾的任務的舉動,說明它既要謀得本國利益,又要應付和法同共同議定的軍事義務,這就充分暴露了在各帝國主義集團內部,總是既勾結,又斗爭,各謀己利,不顧盟友,這是帝國主義的本性所決定的。

戰爭開始后,在歐洲形成了三條戰線(P37表)。

2.三條戰線(板)

比利時,法國北部、德、法邊境構成西線,在那里,英法對德作戰;東線從波羅的海南岸直到羅馬尼亞,俄國對德、奧作戰;巴爾干戰場是南線,奧匈對塞爾維亞作戰。西線和東線對這次戰爭起了決定作用。

3.重要戰役:(板)

1914年8月4日,德軍主力侵入比利時,企圖突襲法國北部。8月下旬,德國摧毀了比利時軍隊和英、法聯軍的抵抗,通過比利時,直逼巴黎。9月初,在巴黎北部馬恩河附近同英、法聯軍進行了第一次大會戰。

(1)馬恩河戰役(板)

當德軍先鋒逼近巴黎時,參謀長小毛奇及其幕僚們都以為勝局已定,因而不斷從西線抽調軍隊,用以加強東線,抵御俄軍,這就削弱了西線德軍的進攻力量。面對德軍的大兵入境,法國總司令霞飛急忙調整戰前的部署,逐漸改變了戰場不利形勢。9月5日,英、法軍隊大舉反攻,雙方在馬恩河展開了大會戰,雙方投入兵力共150萬,戰斗十分激烈。9月10日,法軍被迫退踞埃納河,形成對崎局面。9月11日,小毛奇下令德軍停止進攻,雙方開始轉入到曠日持久的陣地戰。德國參謀本部在六個星期內打敗法國的計劃破產了。同時,德國又陷于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境地,這也是德國最害怕出現的局面。戰爭拖延下去,對德國是不利的。德軍總參謀長就對德皇呈述:“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

在東線,8月中下旬之交,俄軍進入東普魯士,提前開辟東線戰場,德國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來東線,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8月底到9月中,德軍在馬祖爾湖地區殲滅了缺乏配合的兩路俄軍,進入俄境。

(2)馬祖爾湖戰役(板)

但同時,俄軍挫敗奧軍,深入到奧地利的東北地區,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

1915年,德軍在東線集中兵力,打算擊潰俄國,結束東線戰爭。1月間,德軍連續進攻,占領了俄國大片領土,把戰線推到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帶,但迫使俄國投降的主要目的未能達到,東線威脅沒有解除。

1916年,戰爭重心又重新轉到西線。2月和7月,在凡爾登和索姆河,發生了兩大戰役。

(3)凡爾登,索姆河戰役(板)

(P38。┰谶@兩大戰役中,雙方傷亡近200萬人,結果,德國準備在西線決定戰局的希望成為泡影。形勢的發展越來越有利于協約國,德奧困難重重,每況日下。

海上的戰局對德、奧尤為不利。德奧的軍艦長期被圍困在港內,1916.5爆發了著名的日德蘭大海戰。

(4)日德蘭大海戰(板)

是一戰中英、德兩國海軍的決定性戰役,也是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1916.5.31下午,英國皇家海軍司令杰立克率24艘戰列艦、3艘戰斗巡洋艦駛離因沃內斯,與另一支分別向東行進。不久即與由德國艦隊前鋒司令余伯所率領的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峽海面上遭遇,爆發了激烈的海戰。此后,雙方又各自向海戰區域增援。6月1日,戰役結束。在戰役全過程中,英國出動艦只151艘,德國101艘,英國被擊沉14艘,損失6000余人;德軍被擊沉艦只11艘,損失2500余人。盡管英國損失大于德國,但英國仍然控制著制海權,海戰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德奧的海運幾乎被全部封鎖,物資日益匱乏,開始陷入窘境。

幾次大的戰役的結果,雙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彈藥,而且傷亡人數近300萬人,德國的實力已消耗殆盡,失敗已成定局。而此時俄國爆發的革命的勝利和美國的參戰則加速了戰爭結束的進程。

三、大戰的結束(板)

1.戰爭對交戰雙方的沉重打擊:(板)

(問)為什么交戰國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呢?(P39小二)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戰爭也教育了人民,提高了人民的覺悟,推動著各國人民反戰運動不斷高漲。沙、俄是當時危機最為嚴重的國家,革命形勢也最為成熟,因此,在沙俄最早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俄國革命的勝利和退出大戰。(板)

(問)革命為什么會發生在沙俄呢?(P39大二)俄是當時帝國主義集團中最腐敗、最落后、最兇惡、最反動、最衰弱的封建帝國主義國家,它不僅集合了帝國主義國家的一切矛盾(工、資;農、地;帝、殖;少數民族、沙皇政府;帝、帝),而且矛盾相當尖銳。其次,第二國際破產后,俄國已經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正因為這樣,1917年,沙俄發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但新政權被資階掌握,他們繼續進行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191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資階政府,新生的蘇維埃國家堅決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而這一時期美國的參戰則加速了戰爭的結束。

3.美國的參戰(板)

大戰爆發后,美國總統威爾遜于1914年8月4日發表“中立”聲明。(P39下漫畫)當時,美國國內人民反戰情緒高漲,威爾遜以“使美國免于戰爭”作口號,撈取選票,連任總統,美國資階也希望通過“中立”,大發戰爭財。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也給中立的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1914??1916年,美國工業總產值由242億美元增加到624億美元,從債務國一躍成為債權國。到參戰前,美國由于實行無限制潛水艇戰,嚴重地損害了美國同協約國的軍火貿易,美德之間矛盾日益加劇。

1917年,兩大軍事集團都已精疲力盡,美國此時參戰,既可輕易獲勝,撈取戰利品,又有利于戰后奪取世界霸權,于1917年2月,美國以德國恢復無限制潛水艇戰為由,宣布同德斷絕外交關系。1917.3俄國發生二月革命后,美國害怕俄國退出戰爭導致協約國失敗,美國在協約國的貸款就會付諸東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同年12月7日美國又對奧匈宣戰。美國的參戰從經濟、軍力上大大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進一步加速了同盟國的失敗。

同年,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對同盟國宣戰。

4.中國參戰(板)

1914年大戰爆發后,8月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宣布中立。1916年,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依賴日本的段祺瑞,企圖以參戰為名,向日本大量供款,擴充實力,實現武力統一,所以積極主張對德宣戰。受美軍支持的黎元洪,畏懼段勢力的擴大,因而持反對態度。經過激烈斗爭,段終于趕走了黎元洪,掃除了參戰的障礙。1917年18月,段祺瑞政府正式對德宣戰。中國的參戰使中國人民遭到新的災難。參戰期間有17.5萬華工被強迫送到歐洲和中東,供帝國主義者驅使,有2000多人在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中國的參戰加深了國內的政治紛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5.大戰的結束(板)

蘇俄退出戰爭后,德國主力集中于西線,決定在大批美軍到達之前打敗英法聯軍,結束戰爭。從1918年3月到7月,德軍發動了5次大的進攻,但無大的戰果。同期,大批美軍和軍事物資運到西線,大大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從7月起,協約國牢牢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9月下旬,協約國聯軍發動總攻,德軍防線全線崩潰,至此,德國敗局已定。

同時,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各交戰國都發生了革命。1918年奧匈帝國瓦解。11月,德國發生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往荷蘭。11日,宣布投降,在協約國軍總司令、法國總參謀長福煦乘坐的車廂里,雙方簽署了貢比涅停戰協定。(P40小一,彩16)

6.大戰的性質(板)

(問)各帝國義國家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企圖通過戰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從作戰雙方來講,都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盡管塞爾維亞反對奧匈的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但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7.大戰的后果(板)

一戰歷時4年多,把30個國家,15億人口卷入了戰爭。交戰雙方把自己的新式武器都使用出來,飛機、坦克、毒氣都首次在戰場上使用,遠程大炮也給交戰雙方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帝國主義國家為了一小撮壟斷資本家的利益,給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大戰中死亡的人數達800多萬人,受傷的達2000多萬人,所有參戰國的直接戰爭費用達3000多億美元。

但是,這次戰爭也產生另一個最大的結果,那就是俄國工人階級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鞏固小結] 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戰爭,它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以德、奧為主的同盟國一方的失敗宣告結束,但是大戰結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并沒有解決,這就為三十年后二戰埋下了禍根。

(六)板書設計

第一次 世界大戰

一、大戰爆發的原因及導火線:

1.大戰爆發的原因

2.巴爾干危機

3.薩拉熱窩事件

二、大戰的進程:

1.交戰雙方的計劃和部署

(1)德奧??施里芬

(2)英法、俄

2.三條戰線

3.重要戰役

(1)馬恩河戰役

(2)馬祖爾湖戰役

(3)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4)日德蘭大海戰

三、大戰的結束

1.交戰雙方的危機

2.俄國革命勝利和退出大戰

3.美國參戰

4.中國參戰

5.大戰結束

6.大戰性質

7.大戰后果

(七)作業:

1.一戰的原則是什么?美國參戰的原因是什么?

2.名詞:薩拉熱窩事件,西線,東線,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大海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74003.html

相關閱讀: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