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的三態及其轉化,認識物質的多樣性。
2.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應現象和本質的聯系;初步形成“物質是變化的”觀點。
3.了解人們如何利用化學反應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
4.體驗到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
5.知道科學探究可以通過實驗、觀察等多種手段獲取事實和判斷。
6.認識到科學探究既需要觀察和實驗,又需要進行推理和判斷。
【重點】
1.對木條燃燒和加熱堿式碳酸銅實驗的探究。
2.掌握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難點】體驗探究活動的重要性,區別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教學手段】設置情景、活動探究、討論。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用具】有關物質化學變化的圖片及課堂演示實驗有關儀器及藥品。[
【教學流程】創設情境→舉例討論→演示實驗→分析比較→當堂練習
知識回顧與評價[提問]什么是物理變化?它的特征是什么?思考、回答,寫出第一堂課物質的符號及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加強知識的鞏固。
實驗讓學生動手實驗,學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實驗:⑴壓碎堿式碳酸銅;⑵加熱堿式碳酸銅。初步培養觀察、分析、表達的意識和能力。
交流討論[提問]在實驗⑵中除了有新物質生成還伴隨著哪些現象?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有些化學變化除了有新物質生成外,還常伴隨發光、發熱、顏色變化等許多現象。引導學生對現象的觀察、記錄要科學、嚴謹。
聯系實際[提問]常見的變化中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聯系實際生活,同學之間交流。培養學生把實際生活應用于化學中。
閱讀教材歸納總結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物理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體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化學性質:需要經過化學變化才體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氧化性、不穩定性。]
主動學習,理解。[
練習物質有許多性質,如顏色、狀態、密度、硬度、腐蝕性、可燃性、易生銹等,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分類:屬于物理性質的是顏色、狀態、密度、硬度;屬于化學性質的是腐蝕性、可燃性、易生銹。能正確的區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質的許多應用是由它們的性質所決定的。交流討論填表:
物質的用途物質的性質性質的類型
酒精用作燃料可燃性化學性質
進一步認識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
化學的用途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閱讀材料,歸納化學的定義: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歸納的能力。
學習化學
的意義介紹我國化學對人類的貢獻。各抒己見。了解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小結化學的定義、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
【板書設計】
1.化學研究的對象:物質
2.化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3.化學變化除了有新物質生成外,還常伴隨發光、發熱、顏色變化等許多現象。
4.化學性質: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74402.html
相關閱讀:元素
物質的變化
飲用水
燃料和熱量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