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
知識與技能:1)、通過水的分解和化合,理解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的概念
2)、理解原子的概念,并比較原子與分子的相似、相異和相互關系。用原子分子的觀點加深對化學變化的理解。 3)、識記一些化學符號
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引導、培養學生有目的地、全面地觀察實驗現象。
2)、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及對實驗進行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1)、通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實驗等活動,樹立團結協作精神
2)、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學生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觀點。
重點與難點:重點: 原子的概念 難點: 原子概念的抽象推理
三、過程
復習提問1、水的化學符號是什么?屬于哪一類物質?構成水的微粒是什么?
2、水的三態變化屬于哪一類變化?在水的三態變化過程中水分子是否發生變化?
板 書◆ 在物理變化中分子不變
引 入我們已了解了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也了解到在物理變化中,分子不會發生變化,只是分子間的間隙發生變化。那么水的化學性質如何?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否會發生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而要研究這些內容,我們必須通過水的化學變化作為載體加以研究
板 書 1.3 水的化學變化
學生實驗往滴有的蒸餾水中吹氣,觀察現象
提 問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講 解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新生成的一種物質碳酸。
板 書一、水的化學性質
1、水 + 二氧化碳 碳酸( H2CO3 )
演 示水與生石灰反應,反應后取上層澄清液于三試管內,一中請學生上前滴加一滴無色酚酞試劑,二中請學生上前滴加3滴紫色石蕊試劑,觀察現象
設 問使酚酞試劑變紅、石蕊試劑變藍的是水嗎?那是什么物質呢?
演 示請一學生往第三支試管中的澄清液中吹氣,觀察現象
討 論 根據CO2的特性反應,請問該澄清液是什么?水與生石灰反應后生成的物質是什么?
板 書2、水 + 氧化鈣 氫氧化鈣( Ca(OH)2 )
講 解大家是否發現,石蕊、酚酞在一定條件下會變色,碳酸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劑變紅,不能使無色酚酞試劑變色;氫氧化鈣溶液呈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使紫色石蕊試劑變藍。引出指示劑概念
演 示介紹電解裝置,演示水的電解
提 問接通電源后兩電極各有何現象?哪一電極產生的氣體體積多?約是少的幾倍?
設 問通電后,產生的是什么氣體?如何通過實驗進行檢驗?
演示討論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體積少的氣體。體積少的氣體是什么?為什么?
小 結氧氣的特性:能使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
演示用燃燒著的小木條點燃體積多的氣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小燒杯
討 論該氣體是什么?為什么?
小 結正極體積少的氣體是氧氣,負極體積多的氣體是氫氣。
板 書3、水 通電 氫氣 + 氧氣
過 渡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在水的三態變化中,在物理變化中水分子都未曾發生改變,只是水分子間的間隙發生了變化。那么在上述化學變化中呢?我么以水的電解為例,一同深入到微觀世界中,……
邊講邊圖示
板 書H2O 分裂 重組 O2 H2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
講 解當水分子分裂、消失的同時水的性質還存在嗎?當氧分子、氫分子產生的同時氧氣的性質、氫氣的性質也隨之而表現出來了。所以分子是……….
板 書二、分子 原子
1、分子 : 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討 論由上圖你們可獲取那些信息?
補充講解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為原子,原子不再繼續分裂,而是重組成新的分子,新分子構成新物質。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板 書 2、原子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展示原子圖片)
板 書3、分子、原子的本質區別: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分。
4、分子、原子異同點及相互聯系
板 書 ◆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變
過 渡化學變化的種類很多,為便于研究,我們加以分類。
提 問上述化學變化中,1、2與3有何不同,各有何特點
板 書三、化學變化的類型: 化合反應(生成物只有一種)
分解反應(反應物只有一種)
練 習1、一個水分子的構成是 ( )
A.一個氫分子和一個氧原子 B、兩體積氫和一體積氧
C.氫原子和氧原子 D、兩上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所以通電后能產生氫氣和氧氣。
B.水分子是由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
C.電解水的實驗現象是,通電后,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
D.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每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3、電解水時,理論上若得到n個氧分子,同時可以得到 個氫分子。若得到8毫升的氧氣,同時得到 毫升氫氣。
4、緒言P3中三反應各屬哪一類化學變化?
小 結略作業1、書本課后習題 2、練習冊1.3
教學設計
本節內容建構于學生已掌握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分子特征及在物理變化中分子不變的知識基礎上。帶著“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否發生變化?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的疑問,將好奇的學生引入本教學,正好順延了知識的連貫性,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性。
1、教學方法
在二期課改背景下,本節課主要采用了以實驗探究和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啟發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思考、去討論、去總結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讓學生與教師間、學生與學生間形成互動、互助、合作的局面。
為使本教學手段能順利進行,小組合作化學習尤為重要。教學的人性化體現在我們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一同參與、一同體驗、一同感受學習的過程及該過程中帶來的快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2、教學手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化學學習初期,學生對實驗充滿好奇,迫切希望能有更多機會親自感受。在此,我將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這讓學生在化學學習初期不僅增加了實驗操作機會,增強實驗能力的培養,也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
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及揭示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分子、原子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粒,概念抽象,難以理解。在水電解實驗中,學生只能看到宏觀現象,在此通過多媒體flash將微觀世界宏觀化,演示電解水的微觀過程,變抽象為具體,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討論理解,降低了學習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不僅擴大課容量、增強直觀性,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1、教學程序
為使知識點更系統化,在教學程序上我略作改動。首先是利用實驗得出水的化學性質,這里有三個實驗,我將水的電解實驗放在了最后,這樣便于過渡到另一環節的教學中,利用水電解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揭示化學變化的本質,討論分子原子的異同點及相互聯系。而且,第一個實驗就是學生實驗,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處于興奮狀態,也使其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以下各環節的活動。
教學反思:
分子、原子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粒,概念抽象,難以理解。在水電解實驗中,學生只能看到宏觀現象,在此通過flash將微觀世界宏觀化,演示電解水的微觀過程,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教學中我將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的演示試驗改為學生實驗,這讓學生在化學學習初期不僅增加了實驗操作機會,增強實驗能力的培養,也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間合作化學習意識,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
不足:本次水電解實驗直觀性不夠強,后排學生看不清。今后可將水電解的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或拍成錄像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78279.html
相關閱讀:物質的變化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
飲用水
元素
燃料和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