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我們周圍的空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教材分析:本單元選擇和氧氣作為九年級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的開端,不僅因為大家在小學自然課中對空氣和氧氣的知識已經有過認識,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條件,是化工生產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是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還因為氧是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元素,它能與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過對氧氣的性質、用途和制法等內容的學習,使我們對氧氣這中物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為我們進一步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提供了真實材料,也為我們正確理解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純凈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據,對本章知識的學習可以引導我們比較順利的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通過氧氣的性質和制取等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個學們還能在實驗的過程中那個,練習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認識物質性的方法,培養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地精神,這寫對同學們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重點難點: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和實驗室制法;對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和氧化反應的認識。
本單元學習的難點: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書寫和記憶;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和裝置。
思路:一般包括學習物質的性質、制法、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物質的性質是核心內容。在學習氧氣時,首先要牢固掌握氧氣的性質,再根據性質去了解氧氣的用途及制法等,還要將知識靈活運用,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氧氣的性質,重點掌握氧氣的試驗室制法化學性質。學習氧氣的制法,重點掌握氧氣的試驗室制法,應包括所用藥品、反應原理、儀器裝置、收集方法、該氣體的檢驗與驗滿方法以及操作中應注意的事項等內容。
中考分析:近年來中考以氧氣性質實驗、氧氣制取的原理和操作為核心,考查觀察能力、描述能力、實驗動手能力以及實驗探究能力,還聯系各地空氣污染的問題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題1 空氣
一、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空氣成分的探究實驗
(2)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
(3)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白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培養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對科學問題進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四、教學用具
五、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拓展
引入:在古時的中國和希臘,科學家都認為空氣是組成世界的一種基本物質,但這種看法是對的嗎?隨著科學水平的發展,這中思想逐漸受到了質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
一、用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實驗原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等多種氣體組成的,為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可以選擇某種能與氧氣反應而不與空氣中其他氣體反應的固體物質,利用氧氣與該物質反應后生成固體物質,使密閉容器中氣體體積減小,氣體壓強減小,引起水面發生變化,從而確定氧氣的體積分數。(白磷、汞、紅磷)
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2、實驗現象:(1)紅磷燃燒產生白煙,
(2)燒杯中的水沿導氣管進入集氣瓶里,進
入瓶中水的體積約占瓶內空間1/5。
3、實驗成功的關鍵:(1)不能用木炭代替紅磷燃燒作上述實驗
(2)進入瓶中誰的體積一般小于瓶內空間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紅磷量不足
②氣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氣進入瓶內
③未冷卻至室溫
課堂練習:1、拉瓦錫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而在我們的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紅磷熄滅后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2、燃燒的紅磷熄滅了,這種現象說明氮氣能不能支持燃燒?
3、集氣瓶內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還繼續上升嗎?這種現象能不能說明氮氣不易溶于水?
歸納出空氣的組成:
提問:(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小結)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板書:混合物與純凈物
純凈物:
混合物:
純凈物有固定組成,有確定的性質
混合物無固定組成,無確定性質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教學拓展
復習引入:空氣的組成
設問:人的生命活動中能缺少空氣嗎?
板書:二、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活動:播放光碟
學生討論回答:你所知道的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板書:1、氧氣
2、氮氣
3、稀有氣體
設問:為什么氮氣和稀有氣體能作保護氣?
稀有氣體在什么方面有特殊用途?
三、保護空氣
1、空氣污染
(1)粉塵
(2)有害氣體:
設問:有害氣體主要有哪些?它們主要來自何處?
2、空氣防治
設問:如何使重慶的天空更藍?
作業:
反思:本課題內容涉及到全新的物理化學知識,特別是學生還不具備有關壓強的知識,想讓所有學生理解實驗原理非常困難,我認為可以加強實驗教學,通過實驗現象的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并且隨著不斷地練習和物理知識的學習,大部分學習可以理解,但這個過程十分漫長,不能急于求成,應逐步鋪開,并反復強調!
課題2 氧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2.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絲等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3.了解氧氣與人類關系密切;
過程與方法:
1.觀察與描述物質與氧氣反應的現象,學會從中歸納出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氧氣在自然界中的循環及重要意義,增強環保意識
2.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教學重點
1.氧氣的性質與用途
教學難點
掌握各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教學拓展
一、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
(1)色、味、態: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降溫后,氧氣可以變為淡藍色的液體,甚至淡藍色雪花狀固體。
(2)密度:標準狀況下,密度為1.429g/L,略大于空氣;
(3)溶解性:氧氣不易溶于水
問題:有什么事實可以證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氣?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生存的。
2.化學性質:
實驗探究: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黑色固體)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熱,生成一種無色無味氣體,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文字表達式:碳(C)+ 氧氣(O2)點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氣中的燃燒情況:木炭紅熱,無煙、無焰,生成無色無味的氣體
(2)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銀白色固體)??介紹鋁箔在氧氣中可以燃燒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鐵絲熔成小球,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文字表達式:鐵(Fe) + 氧氣(O2)點燃??→四氧化三鐵(Fe3O4)
注意事項:集氣瓶底部鋪少量的細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體物質濺落瓶底,致使集氣瓶炸裂。
在空氣中加熱情況:持續加熱發紅,離火后變冷。
(3)紅磷在氧氣中的燃燒(暗紅色固體)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大量的白煙
文字表達式:磷(P)+ 氧氣(O2)點燃??→ 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氣中燃燒情況:黃白色火焰,放熱,有大量白煙
(4)鎂帶在氧氣中燃燒(銀白色固體)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熱,生成白色粉末狀固體。
文字表達式:鎂(Mg) + 氧氣(O2)點燃??→ 氧化鎂(MgO)
3、氧化反應和緩慢氧化
(1)氧化反應 物質與氧發生的反應
(2)緩慢氧化 某些物質在一些條件下,與氧氣發生緩慢的氧化反應,成為緩慢
教學過程教學拓展
氧化。如:動植物新陳代謝,金屬的銹蝕,食物的腐爛等等
4、化合反應
二、氧氣的用途
1.供給呼吸:醫療上急救病人,登山、潛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燒:煉鋼、氣焊與氣接、液氧炸彈、火箭助燃劑
介紹:
(1)一般情況下,我們呼吸使用空氣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純氧氣對人體有害,吸入純氧氣會損害肺的上皮層。吸入100%的揚棄,只需幾天就會發生肺氧氣中毒。一般醫院中的氧氣只是大于40%;
(2)用氦氣代替氮氣與氧氣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氣”。人造空氣用于代替空氣供深海潛水員呼吸。因為用空氣供潛水員呼吸時,在壓強較大的深海里,會有較多的氮氣溶解在潛水員的血液里,當潛水員從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氣將成為氣泡釋放出來,大量氣泡會阻塞微血管,引起病變。
反思:本課題是全書的重點,學生理解容易但不能靈活運用,我認為應在課后通過反復練習進行鞏固!
課題3 制取氧氣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過化學實驗制取氣體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1.能夠根據反應物的性質和反應條件來選擇制備氣體的實驗裝置與操作方法,會根據生成物的性質選擇收集方法。
2.學會邊實驗、邊討論、邊探究的方法,在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在興趣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從中養成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2.保持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教學重點: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
2.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及收集裝置的探討。
三、教學難點: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及儀器、裝置的探討。

教學過程教學拓展
一、 實驗室制法
1、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a. 實驗原理:高錳酸鉀加熱??→ 錳酸鉀+ 二氧化錳+氧氣
KMnO4 K2MnO4 MnO2 O2
b.實驗裝置
發生裝置 收集裝置
c. 實驗步驟:
a).查:將導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緊握試管外壁,若水中的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證明裝置不漏氣。松開手后,導管口出現一段水柱。
b). 裝:按粉末狀固體取用的方法(藥匙或紙槽)。
c). 定:先下后上,從左到右的順序。
d). 點: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后在反應物部位用酒精燈外焰由前向后加熱。
e). 收:若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當氣泡均勻冒出時再收集;或向上集氣法。
f). 離:移離導氣管。
g). 熄:熄滅酒精燈
d.注意事項:
a). 試管口要略微向下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試管底部破裂。
b). 導氣管伸入發生裝置內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產生的氣體排出。
c). 試管口塞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氣管,污染制取的氣體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氣法收集氣體時,導氣管要伸入接近集氣瓶底部:有利于集氣瓶內空氣排出,使收集的氣體更純。
e). 實驗結束后,先將導氣管移出水面,然后熄滅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試管。
2、雙氧水(過氧化氫)制取氧氣
a. 實驗原理:過氧化氫(H2O2) ????→ 水(H2O) + 氧氣(O2)
b. 注意事項: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長頸漏斗代替,但其下端應該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
b). 導管只需略微伸入試管塞
c). 氣密性檢查:用止水夾關閉,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續下降,就說明氣密性良好。
d). 裝藥品時,先裝固體后裝液體
教學過程教學拓展
e). 該裝置的優點:可以控制反應的開始與結束,可以隨時添加液體。
總結:若固體(或固體+固體)加熱生成氣體,選用高錳酸鉀制氧氣裝置;
若固體+液體常溫下制取氣體,選用雙氧水制取氧氣裝置。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但本身的化學性質和質量在反應前后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

二、工業制法(分離液態空氣法)
(1)具體過程
(2)注意:該過程是物理變化
補充練習測試題:
(1)從液態空氣分離氮氣和氧氣,為什么得到的是氣態氮和液態氧?
(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屬時,發生三種變化:乙炔在氧氣中燃燒;焊接處金屬與金屬焊條熔化、冷卻后凝固在一起;切割處的金屬在高溫下被氧氣氧化除去。這三種變化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
(3)從液態空氣、高錳酸鉀、雙氧水三種物質制氧氣時,各物質發生的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4)空氣中有氧氣,帶余燼的木條伸入裝有空氣的集氣瓶,木條是否會復燃?為什么?
反思:實驗很有趣,但學生在實驗后似乎收獲很少,以后教學中可以先講后做,再講,最后通過學生實驗進行鞏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77874.html

相關閱讀:飲用水
物質的變化
燃料和熱量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
元素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