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八校聯誼 2018 年聯考七年級歷史試卷
命題人:孝昌卓宇學校 陳燕
一、 選擇題(22 題,每題一分,共 22 分)
1.“孔雀飛去回憶悠長,玉龍雪山,閃耀著銀光,秀麗麗江,人在路上!北蛔u為“彩云之南”的云 南不僅有著優美的風景,怡人的氣候,更有悠久的歷史,這里曾生活著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 人類 ( )
A.元謀直立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9.人們都說“故土難離”,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動亂和水患,卻幾次遷都,直到一位商王遷都 到殷,都城才穩定下來。這位商王是 ( )
A.啟 B.湯 C.盤庚 D.紂
10.與“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詞有關的暴君是 ( )
A.夏王桀 B.商王紂 C.周厲王 D.周幽王
11.下列各項政治制度,西周采用的是 ( )
①世襲制 ②禪讓制 ③等級制 ④分封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孟子•告子》載:“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
2.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是 A.自然環境的變化 B.勞動
C.自然進化
D. 生產工具的進步
3.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起到了決定作用 ( )
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討伐之)”這段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D.戰國時期的群雄并立
13.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 )
①牧野之戰 ②烽火戲諸侯 ③國人暴動 ④周平王遷都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都是我國境內著名的原始人類。獲得他們生產生活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 ( )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學者推斷 D.考古發掘
4.下列農作物屬于半坡居民種植的是 ( )
①麥粒 ②粟粒 ③稻粒 ④菜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堯舜禹時期,有關推薦部落首領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是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薦
B.這種選舉首領的方法是“禪讓制”
C這種選拔首領的方法在當時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D.這是因為當時人民還沒有私有觀念的結果
6.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是 ( )
A.北方栽培粟 B.南方栽培稻
C.由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 D.由食物的消費者變為食物的采集者
7.下列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的使用工具,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
①打制石器 ②鐵農具 ③ 磨制石器 ④ 青銅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8.商湯伐夏桀時,各地人民歡迎商軍“若大旱之望云霓”表明什么 ( )
A.商軍伐夏是正義之舉,深得民心 B. 夏朝的奴隸制遠比商朝殘酷
C.商朝的奴隸制比夏朝的民主 D.商軍聯合了周邊的各部落起兵
14.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成就輝煌。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5.“烽火戲諸侯”說的是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為博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戲弄諸侯的故事,
各諸侯之所以能如約前往的原因是 ( )
A.分封制中規定了諸侯有保衛王室的義務 B.想借機見見周王 C.諸侯想去都城求助封賜 D.諸侯為了討好周王
16.西周時期,周王對墓葬用品的規定嚴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確規定為“天子九鼎,諸侯七鼎, 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 A.西周社會呈現等級森嚴的特征 B.這一規定的意圖是防止腐敗現象的產生 C.西周的手工業中冶銅業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經濟發展明顯不平衡
17.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主要原因是 ( )
A.社會穩定 B.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C.水利工程的興修 D.封建制度的建立 18.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手段。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響最深遠的是
( )
A.獎勵耕戰 B.承認土地歸私人所有 C.廢除舊貴族特權 D.建立縣制 19.“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敝饕且驗 ( )
A.承認土地歸私人所有 ,準許土地自由買賣 B.獎勵耕織,免除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的徭役 C.根據軍功授于爵位和田宅
D.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0.老子李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下列選項中最能代表其思想精華的是 ( )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C.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D.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1.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比喻武裝起義,秦末為反抗秦的暴政,首創農民起義之風,鼓舞
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統治的兩位農民起義的領袖是 ( )
A.項羽、劉邦 B.陳勝、吳廣 C.韓信、張良 D.劉秀、朱元璋 22.郭沫若說:“春秋末年以來,蓬勃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
擊!薄爸旅拇驌簟本売 ( )
A.秦國商鞅變法 B.秦始皇“焚書坑儒” C.陳勝、吳廣起義 D.漢武帝的“推恩令”
二、材料題
23.讀圖,回答問題:
(1)寫出圖中 A、B、C、D 代表的國家名稱(4 分)
(2)圖中的 E,F,G 三國是由( )
(1 分)分裂而來的,史稱( )
(2 分)
(3)春秋時期諸候國眾多,到戰國時期
實力較強的只剩下了七個國家,這
一變化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歷史發
展趨勢?(3 分)
24.(8 分)認真觀察下列圖片,回答相關問題。
(1)圖一是我國古代哪一水利工程的示意圖?假如假期你想去參觀它,應該去哪個省?(2 分)
(2)圖一這個水利工程是在何時修建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 分)
(3)圖二是為了紀念圖一中這個水利工程的修建者而建的,這里供奉的是誰?他對當地作出了 什么重大貢獻,人民用這一種方式來表示對他的尊崇?(3 分)
25.(10 分)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割據征戰時期,也是我國的一次歷史大變革時期。改革推動社 會進步,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
材料 1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論語》
材料 2 衛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 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史記•商君列傳》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國國君?“管仲相桓公”的結果如何?(3 分)
(2)材料二中的“衛鞅”是誰?他是什么時候在哪個國家開始變法?他變法的主張與戰國時 期哪位思想家的觀點相似?(4 分)
(3)“衛鞅”后來被車裂而死,那么他的變法目的達到了沒有,請說明理由。(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1109479.html
相關閱讀:2013年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測試題(帶答案)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課堂同步訓練試題(含答案)
2018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測試題(附答
七年級歷史下冊3月月考檢測試題
2012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