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北師大七年級歷史上冊課堂全冊練習題(附答案)5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北師大七年級歷史上冊課堂全冊練習題(附答案)5
二、課堂回顧
1、陶器是伴隨著農業生產的形成而逐漸發明的。一方面收獲的糧食多了,需要儲存,另一方面植物的種子也需要保存至來年。定居生活使人們要有生活炊具。
2、紅彩可能是用赭石、赤鐵粉礦作顏料;黑色可能是在赭石中加入含錳的其它原料混合而成,或者用一種既含錳又含鐵的礦物作顏料;
三、課堂延伸
(略)

[ 單元綜合測試(B)]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一、選一選
1、C 2、D 3、D 4、D 5、B 6、B 7、C 8、C 9、C 10、B
11、C 12、C 13、D 14、A 15、D 16、D 17、D 18、A 19、D 20、C
二、分析
1.氏族社會時期;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意義:擺脫了對自然的依賴,改善了生存環境擴大了活動空間,提高了生活質量.
2.
( 1)一反映了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的狀況。材料二描述了階級社會產生后“天下為家”和王位世襲的社會現象。 (2)禪讓制。
(3)世襲制。 (4)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
三、問答題
1.提示:
(1)解決問題,處理矛盾要靈活地變換思維角度,不能抱著老一套的做法死死不變。
(2)當今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時代呼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平時學習要注重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訓練。
(3)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種堅持不懈、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只要確定了目標,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應一往無前。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
(4)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護,最終是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人類與環境應和諧地相處,做到可持續發展。那么,作為每一位炎黃子孫,應樹立環保意識,盡自己的一份力,去保護大自然,讓大自然為人類造福。
( 5)(只要說出其中一種意思就可得滿分,其他合理的、有意義的說法也可酌情得分。)

2.研究方法:觀察法、資料收集法、調查法、訪談法等。研究成果要有資料、有結論。

[探究訓練(C)]
1.提示:與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聯系一起,他們的工具使用火,或裝飾自己聯系。
2.答:先從地表向下挖出一個方形或圓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設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樹枝捆綁成圍墻,內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設屋頂,屋內平整,中間灶坑,睡覺地方高于地面。過著定居生活。
3.(略)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課堂訓練
1、B 2、C 3、B 4、C 5、C 6、D 7、B 8、D 9、A 10、A
二、課堂回顧
1.堯舜禹時期;夏朝時期;提示:天下為公,禪讓制;王位世襲制。
2.[答案要點]禹的兒子啟用武力繼承了父親禹的王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標志。從此以后,世襲制在我國歷史上沿襲了將近四千年
三、課堂延伸
提示;愿意,因為自己有了封地,對封國有統治權力和權力等級,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如果我的封地經濟文化實力增強,人們安居樂業,我的政治地位必然要獲得提高,所以我不聽從,但可以“尊王攘夷”,開展對外活動,提高自己的大國地位。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一、課堂訓練
1、C 2、C 3、D 4、B 5、C 6、A 7、A 8、D 9、B 10、B
二、課堂回顧
1.周王室施行分封制,打破了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自然存在的狀態,授土授民,用新的統治者取代了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領,加強了周王室對占領區的控制。但是,實施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由于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的影響,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很有可能超過王室,大夫采邑的經濟實力很有可能超過諸侯。諸侯強,就不可能聽命于王室;大夫強就不可能聽命于諸侯。這就造成了政治分裂、戰亂頻仍的局面。
現在我們實行中央下的行政區劃制度,中央統一,穩固統治。
2.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商朝的"人殉"和"人祭"。②奴隸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們赤身裸體地在烈日下從事農業勞動。夜里,奴隸主用木枷把奴隸的雙手鎖起來。每次祭祀祖先,奴隸主都要屠殺大量奴隸做供品。奴隸主死了,還要把奴隸殺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三、課堂延伸
1.中國歷來被稱為“禮義之邦”。禮儀在中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范的龐大的概念?鬃拥脑挘骸叭收,人也,親親為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是規范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制度,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相處,孔子儒家的這套“仁學”理論雖不能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全部問題,但它作為一種建立在道德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準則,能使人們和諧相處無疑有其一定的意義。
2.提示:嫡長子繼承制度。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一、課堂訓練
1、C 2、A 3、B 4、B 5、C 6、B 7、D 8、A 9、C 10、D
二、課堂回顧
1.①春秋。②管仲幫助齊桓公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③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首先稱霸。
2.問鼎中原 ; 合縱連橫 ;遠交近攻 ;朝秦暮楚 ;縱橫捭闔
3.(略)
三、課堂延伸
1.鉆木取火;千藕其耘;問鼎中原;朝秦暮楚
2.提示:選用好的人才輔佐;開墾土地,提高生產效率;利用本地自然優勢發展經濟;開展外交活動;強化自己的軍隊。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一、課堂訓練
1、B 2、A 3、C 4、D 5、D 6、A 7、B 8、B 9、A 10、D
二、課堂回顧
1.戰國時期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是:①由于各國的變法改革,新的封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隸制,農民地位有所提高,勞動積極性大大增強,這是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原因。②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③農業生產技術上的進步,如農民重視使用肥料,注意選種、因地制宜和適時耕種。④各國統治者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普遍興修了水利工程,使農田灌溉有保障,如秦國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造福人類兩千多年。
2.參考:
變法主要目的:變法強國。治理國家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國家,就用不著去學習古代。從前商湯周武王沒有按照古法辦事,卻都打下天下。夏桀和商紂沒有改革舊法,卻亡掉國家!爸问啦灰坏,便國不法古! 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三、課堂延伸。
1.(略)
2.商鞅變法的意義: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過打下堅實的基礎。但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對商鞅恨之入骨,慘遭車裂。說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推動了社會進步,商鞅為現實抱負不怕犧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一、課堂訓練
1、C 2、B 3、D 4、A 5、C
二、課堂回顧
司母戊鼎,商
三、課堂延伸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象形文字,反映商朝時期卜辭文化的流行,反映商王的活動人民的活動。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的。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一、課堂訓練
1、C 2、B 3、A 4、B 5、D 6、B 7、A 8、B 9、C 10、C
二、課堂回顧
1.提示:做學問要老老實實。
2.仁的學說,愛人,為政以德;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言論收在《孟子》中;
著《莊子》;兼愛、非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課堂延伸
(略)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一、課堂訓練
1、都江堰;母戊大方鼎 2、 李冰 3、編鐘 4、C 5、(略)
二、課堂回顧
1.①這個水利工程的名稱是都江堰。
②它是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③江中修建“分水魚嘴”,使江水從兩邊分流。東邊的內江用于灌溉,西邊的外江用于分洪!帮w沙堰”是都江堰泄洪排沙設施,夏季雨水大時,內江的水可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內江灌溉渠免受水災。內江的水通過“寶瓶口”引入支流,用來灌溉農田。
④都江堰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可灌溉土地上千萬畝,成為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所以都江堰會在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延伸
1、意譯:水旱情況依據人的意志為轉移,農業生產情況較好,當地人生活有保障,無饑餓、災荒等現象,所以當時的人稱此處為“天府之國”。
2、四川
3、因為當地農業生產有保障,人們生活比較富裕,就象天上的神仙們居住的天堂一樣。

第12課 了解身邊的“歷史”
一、課堂訓練
(略)
二、課堂回顧
1、調查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調查前要確定目的、制定、規定范圍、選擇對象。調查探究中,要運用觀察、列表、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探究對象的資料,進而整理和分析有關資料,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
問卷法、訪談法、列表法、上網查找資料等。
2、文字形式、圖表、數據、符號、音像資料、電腦課件等。
三、課堂延伸
(略)

[ 單元綜合測試(B)]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一、選擇題
1、B 2、C 3、D 4、B 5、C 6、C 7、C 8、A 9、D 10、D
11、B 12、C 13、C 14、D 15、D 16、C 17、B 18、C 19、C 20、B
二、材料分析:
1. (1)人工取火:使用天然火。(2)磨得光光的石鍋做飯: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3)黑陶:彩陶。(4)干欄式:河姆度聚落才是干欄式的。(5)千耦其耘:個體農耕。(6)夏朝:商朝
2.戈;戌;刀;弓;甲
雙手拷起來;關進監獄;活埋;割鼻
三、問答題:
1.要點:
(1)儒家強調“仁”和“禮”,主張“以德教化人民”。法家主張用“刑罰”加強統治,主張強化專制統治,強化中央權力。道家即反對“禮”治,也反對法“治”,他們主張“無為而治”。(3分)
(2)想要好的校風,應該采用外法內儒的思想。紀律是良好校風的保障。(4分)
(3)學生可建議分別用品德教育、紀律約束、自我覺悟等觀點。也可融合使用。(3分)
2、提示:①“以德教化人民”“以德治國”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④ “以法治國” ⑤ “仁”“禮” ⑥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⑧“無為而無不為”

[探究訓練(C)]
1、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刑罰,禮儀;被統治階級。
2、表格內容:
(上)石斧、石鏟、石刀、石磨盤、石磨棒、骨耜等;原料豐富,制作簡單,但易斷,不耐用。
(下)鍤、鋤、耙、镢等;刀刃鋒利,堅固耐用。
①集體合作,共同勞動;②千耦其耘;牛耕;不需要,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③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生產得再多,自己還是什么也沒有,不會有生產積極性;;④分地租地;勞動者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⑤“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個體生產;個體小農;農民;地主
3、兩千多年來,隨著時光流逝,古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古老灌渠早已變為沙漠,古羅馬帝國人工渠道也早已荒廢,唯有都江堰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灌溉農田達上千萬畝。奧秘何在?除了合理的位置,科學巧妙的設計和牢固的修建還與長期的維修是分不開的!
提示:修建?寶瓶口:引水工程(分流灌溉);分水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維修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
水害因為人類的作用變為水利,我們要保護環境和自然,為人類造福。

期中質量調研
一、選一選
1、C 2、C 3、B 4、D 5、C 6、C 7、A 8、B 9、C 10、D
11、B 12、C 13、C 14、C 15、C 16、C 17、A 18、C 19、B 20、A
21、D 22、D 23、D 24、C 25、D
二、 辨析題:
26.A、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老老實實;溫故而知新
B、參考:要愛人,廣泛理解體貼別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勿施于人。
三、材料解析題
27.參考:(1)春秋晚期 孔子 《論語》
(2)A、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B、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
C、他教育學生要謙虛好學。
(3)儒家學派。
四、問答題
28、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急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互相辯論,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學派、代表有: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
29.(1)根據時代變化、時代需要進行改革、變法的思想。(2)進行變法運動。主要措施:廢除原來土地的疆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3)通過變法,秦國廢除了奴隸制度,建立起了封建制度。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增強,逐漸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D 2、B 3、B 4、C 5、A 6、D 7、C 8、C 9、B 10、C
二、課堂回顧
1.公元前209年,蘄縣大澤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標志著秦末農民戰爭的爆發;不對,暴政;對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應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正確區分。秦末農民戰爭的過程,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陳勝、吳廣領導,從蘄縣大澤鄉起義到失敗,為時半年。第二階段是項羽、劉邦領導農民軍推翻了秦王朝,歷時兩年半,此時的戰爭性質應屬于農民戰爭范疇。秦亡后,項羽、劉邦為爭奪皇位,進行了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同時項羽、劉邦已不是起義領袖,他們的身份分別是“西楚霸王”和“漢王”,所以,楚漢戰爭是區別于農民戰爭的另一場戰爭,屬于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
2.條件:①戰國以來,隨著各國間經濟文化聯系不斷加強,政治上的分裂狀態阻礙了社會發展,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②商鞅變法后,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斷兼并鄰國土地。③秦王通過十年兼并戰爭,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策略對頭是關鍵因素。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三 課堂延伸
1.難得“謎”糊??謎語四則 陳勝,吳廣,項羽,劉邦
2.歌詞對對碰:①《霸王別姬》反映了項羽作戰驍勇,武力超群,英雄蓋世,卻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屢屢失策,項羽對虞姬從一而終,以此可見其有情。(附其他評價1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乃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2李清照《詠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②《大風歌》首句氣象不凡,暗喻當時的時代風云,為全篇交待了背景。后句是說劉邦自己平息叛亂后榮歸故里,掩飾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卻表達了深沉的憂慮和激切的希望:大計初定,急需有志有識、有勇有謀之士效忠劉氏王朝、安定四方。這首歌正抒發了他作為一個帝王的雄圖偉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慨。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課堂同步練習(A)]
一 課堂訓練
1、D 2、B 3、C 4、D 5、A 6、C 7、D 8、B 9、A 10、C
二、課堂回顧
1、公元260?公元前260;巨鹿?長平;公元前230?公元前221;趙、魏、韓?韓趙魏;宰相?丞相;上級?皇帝或朝廷直接;沒有?去掉
2、①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統一全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稱雄割據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的發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②秦始皇在全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規定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有至高無上權力;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別掌管政事、監察、軍事的事務,他們由皇帝任免絕對服從皇帝命令;推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對人民的統治,促進各族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③派大將蒙恬攻打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修城設縣,安定人民生活,充實邊防。為阻止匈奴南下,修筑萬里長城,開鑿靈渠統一南方,促進當地生產事業發展?傊且粋有作為的皇帝。
三、 課堂延伸
答案提示:你的回答必須符合當時歷史實際,不以自己好惡評斷。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課堂同步練習(A)]
三、課堂訓練
1、D 2、A 3、C 4、B 5、A(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教師一定要講清主觀與客觀的區別?陀^原因是指獨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選項B、C、D都是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主觀原因。)6、B 7、A 8、C 9、C 10 、D
二、課堂回顧
1、材料分析題 參考:①共同點,比如封國大多是由統治者的親屬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權,甚至成為國中之國,最后都釀成了叛亂②不同點,由于周王室統治末期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國力衰落,無力控制封國,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與戰亂的局面,而漢初經過休養生息,國力強盛,采取有力措施,對王國的叛亂進行了堅決的鎮壓,解決了王國問題
2、 問答題
參考答案:第一、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準苛求古人。第二、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作出正確 的論斷。第三、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一些重要人物的事例很多,散布在許多課目當中,要細心尋找。第四、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后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第五、要有正確的評價標準,從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
三 課堂延伸
1.「要成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漢武帝
文章耀千古:司馬遷、董仲舒 武功吞山河:霍去病、衛青 氣節留青史:張騫、蘇武
2.近有學者評道:淺析:可見武帝的武功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除了北伐匈奴互有勝負以外,武帝南定兩越、平西南夷,東討朝鮮,皆有拓土之功,終其一朝,共新建了二十四個郡,五個屬國。此外,武帝還先后打敗樓蘭、車師和大苑國,立威于西域,使絲綢之路得以暢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中國的商品和技術,通過西域,甚至遠達大秦(羅馬帝國)及歐洲各地。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B 2、D 3、C 4、C 5、D 6、C 7、B 8、D 9、A 10、A
二、課堂回顧
1. 歐亞大陸;干燥;稀少;帕米爾高原;沙漠和戈壁;絲織品;冶鐵;鑿井;造紙;佛教;舞蹈;雕塑
2、 張騫一行百余人初使西域,本想與受匈奴所迫、西遷到媯水的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但張騫行至河西,即被匈奴發現,扣于單于的王庭,轉眼十年。一日,張騫等乘匈奴不備,盜馬西逃,賴獵獸充饑,數月后抵大宛,得大宛王善待,轉送康居再至大月氏?上Т笤率弦寻灿趮偹呢S饒,無心再戰匈奴。張騫見游說無效,遂踏歸途;爻屉m改走南道,仍避不開匈奴兵,再被扣,兩年后趁單于內亂方逃返。經悠悠十三載重回長安,使團就只剩下二人。
三、 課堂延伸
成語:“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 這反映了東漢時代政府對待邊遠地區人民采取懷柔寬松的政策。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A 2、A 3、D 4、C 5、C 6、B 7、B 8、B 9、B 10、D
二、課堂回顧
1.東漢;周秦到漢代;記載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田畝面積和谷倉容積的計算方法還出負數運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標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的形成。
2.(1)造紙術發明以前,世界各國的書寫材料,有的堅硬,有的笨重,有的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書寫材料,不利于文化的傳播;(2)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3)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三 課堂延伸
1、據研究古代造紙術的學者潘吉星先生所作的模擬實驗,漢代的造紙技術基本工序如下:浸潤麻料→ 切碎→ 洗滌→ 草木灰水浸料→ 蒸煮→ 洗滌→ 舂搗→ 洗滌→ 配漿液并攪拌→ 抄造→ 曬紙→ 揭紙。
2、漢代造紙的原料:主要是麻纖維,其 次是木本韌皮纖維。蔡倫采用的造紙原料為麻頭、破布和魚網,是舊麻料,而新增的原料為樹皮,據魏博士董巴《大漢輿服志》:「東京(洛陽)有蔡侯紙,即倫也。用故麻名麻紙,木皮名谷紙,用故魚網名網紙也!构燃磋燃埣磋ぜ。龜甲、獸骨、玉石、金屬、竹木、縑帛等作為書寫材料
3、造紙過程:洗料→切料→洗料→燒制草木灰→材料加草木灰一起蒸煮→搗料→打槽→抄造→曬紙
Step 1把原料用水清洗,然后切碎,再用水清洗
說明:這個程序的目的是要洗去麻料上的污泥、粗砂、塵土及其它物質,如羽毛、木屑、金屬物、皮革等。
Step 2把洗凈的原料和已經燒制好的草木灰一起蒸煮
說明:這是一個化學處理過程,目的是要使麻料脫色、除去雜質、使纖維純化。由于經過蒸煮的草木灰呈堿性,具有腐蝕性,可使麻料腐化,便于舂搗。
Step 3用清水洗滌,然后舂搗,再洗滌說明:舂搗的目的是要使纖維變短,分散成細纖維,方便抄成緊密的紙。
Step 4放入長方形的水槽中,加入清水,制成紙漿不斷攪拌說明:這個工序是產生適當稠度的懸浮液,即紙漿。太稀或太稠的紙漿都會影響紙的質素。用棍攪拌叫打槽,目的是使纖維分散并漂浮,方便抄造紙張。
Step 5用抄紙器在木槽中抄紙說明:抄紙又叫撈紙,這個工序最講求技巧,技巧純熟的紙工抄造的紙一般都厚度均勻,纖維平均散布。抄紙器為木制長方形的框架,有類似篩子功能的羅面或竹簾置于框架之內。
Step 6日光曬干,然后揭紙說明:漢代時,抄紙器還不太先進,因此每個抄紙器只能抄一張紙,待紙張干了才從框架上揭下來。這種古老的抄紙模式不一定能抄出平滑的紙,因此要使紙張平滑,便于書寫,就要采用砑光這項加工工序,利用細滑石面在紙上面進行砑光。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D 2、D 3、B 4、C 5、C 6、B 7、B 8、A 9、C 10、C
二、課堂回顧
1. 佛教于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由于它要求人們忍受現實的一切苦難,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所以它受到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扶持,很快便流傳開來。而道教則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于東漢時期形成。由于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得道成仙,迎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所以也得到了統治階級的扶持。宗教思想的廣泛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科學技術已高度發達的今天,封建迷信的殘余思想和邪教活動還未徹底消除,它們所造成的害人害己的人間悲劇時有發生。所以,科學和迷信、邪說的斗爭還將長期繼續下去。我們作為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學生,要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思想認識,逐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在現實生活中,遇事不盲從,不迷信,要尊重知識,尊重事實。在迷信活動面前,我們要高舉“科學”的大旗,堅決同各種封建迷信殘余思想作斗爭,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主義的高素質人才。
2、(1)診斷:錯了。應該看孫武的《孫子兵法》。(如果學生答“《史記》是歷史著作,而不是軍事著作”,也可以。) (2)診斷:錯了。佛教不是起源于中國,而是起源于古代印度。(3)診斷:錯了。其中的曹操不是三國時代的人物,他是東漢末年人物。(4)診斷:錯了。洛陽沒有云岡石窟,而是龍門石窟。
三、課堂延伸
游戲天地:神仙崇拜(八仙玉皇大帝黃大仙) 佛教崇拜(濟公釋迦牟尼觀音) 冥司神靈崇拜(閻羅王判官) 生活神崇拜(門神火神廁神) 行業神崇拜(神農黃道婆魯班) 婚姻生育神崇拜(牛郎織女月老)

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學習與探究之三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C 2、A 3、D 4、D 5、D 6、D
二、課堂回顧
1.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同時開通絲綢之路;長安?隴西?河西走廊?玉門關?樓蘭?北山?龜茲?疏勒?大月氏?蔥嶺?于闐?南山?鄯善?陽關?河西走廊?隴西?長安;地理環境險惡(沙漠,缺水,地形不熟,匈奴的襲擊,西域各國的不信任,距離長,人員不多等)。
2、懸掛一張絲綢之路的示意圖,以便講解;掛上一些胡蘿卜,葡萄,胡豆等裝飾教室;用毛筆寫些古代邊塞詩歌如王之煥《涼州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钡荣N在墻上;打印人物圖片貼在四周;放些邊塞民歌等等。
三 課堂延伸
簡介:古代絲綢之路,起點是中國的長安(今西安)。長安是漢朝和唐朝的國都,當時各地絲綢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後,再由各國商人把一捆捆的生絲和一匹匹綢緞,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裝裹,然後浩浩蕩蕩地組成商隊,爬上陜甘高原,越過烏鞘嶺,經過甘肅的武威,穿過河西走廊,到達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經過青海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絲綢之路從甘肅的玉門關進入新疆境內,首先便到達哈密。哈密古名伊吾,地處天山東部,是古代中原通向西域的大門和咽喉。當年張騫、班超出使西域的馬隊,唐玄奘去西天取經的一行,馬可?波羅去中原的桑駝,以及歷朝數不清的使者、商賈,都曾在這里留下不可磨滅的足跡,更不用說是絲綢之路的過客了。一提起哈密,立刻叫人想起鼎鼎大名的哈密瓜。維吾爾族人把哈密瓜稱為「庫洪」,哈密瓜在天山南北都有種植,但品質最好的哈密瓜是鄯善出產的東湖瓜。   

[單元綜合測試(B)]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一、選擇題
1、B 2、D 3、B 4、D 5、D 6、B 7、C 8、B 9、D 10、D
11、D 12、B 13、B 14、D 15、A 16、C 17、C 18、A 19、D 20、A
二、材料分析題
1、焚書坑儒;
2、加強思想統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統一言論和思想;
5、兩個事件的目的和實質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都是文化專制主義的表現。兩個事件的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對其他的思想文化進行極粗暴野蠻的破壞,結果并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的滅亡。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促進大同一的形成與鞏固。
三、問答題
參考:①絲路路線古今地名示意圖一張。標明長安(西安西北)?河水(黃河)?河西走廊??長城西端?敦煌?陽關?鄯善?南山(昆侖山)北部?蔥嶺?大月氏?安息(伊朗高原)或長安(西安西北)?河水(黃河)?河西走廊??長城西端?敦煌?玉門關?北山(天山)南部?蔥嶺?大宛(中亞)?奄蔡(咸海里海)②張騫、班超、甘英、法顯、玄奘、馬可?波羅及介紹加圖片③古跡:西安、酒泉、敦煌、嘉峪關、樓蘭、哈密、吐魯番、火焰山文字介紹與圖片說明。④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薄冻鋈吠踔疁o《涼州詞》張籍的《涼州詞》,王翰《涼州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⑤中國絲綢以及冶鐵,鑿井,造紙技術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瓜果、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東來。還有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蘿卜傳入內地。

[探索訓練(C)]
一、看圖說歷史
秦長城把戰國時期分段長城連接在一起,更長更牢固。秦長城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而且它橫亙在游牧區與農耕區之間,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游牧民族的沖擊,保護了長城以南農耕文明的發展。
二 依圖學歷史
依據合縱連橫(六國南北聯合共同抗秦為“合縱”;秦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為“連橫”)秦遠交齊國,假裝交好,破壞六國聯合,削弱他們的實力,因此齊國最后滅亡。
三 大家來“找茬”
稻與粟在氏族部落時就種植了;麥原產西亞,商周傳入中國,兩種可能出現。而高粱在魏晉是才傳入中國,玉米原產中美洲,16世紀傳入中國。瓜果、蔬菜與飼料在張騫(西漢)通西域后,由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內地。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紙,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又腥粲星匾院蟮臇|西,可能是西漢或更晚人們放入的。
四、小小編劇家
“刑罰”加強統治;商紂王及秦朝歷史;修養生息(無為而治);教化百姓;以“禮”治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五、(略)
六、時空隧道:
1.①秦始皇答:我在中央設立了三個主要官職: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檢查百宮,他們互不統屬,都對皇帝負責。②秦始皇答:在地方,廢除了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さ拈L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各級官員都由朝廷直接任免。③秦始皇答:我還廢除一切路障,統一車輛形制,規定所有車輛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輛在全國通行無阻;我還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我還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又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制度;為了防范匈奴,還修繕、增補了燕、趙、秦三國北邊的舊長城,將其連為一體,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全長一萬余里。
2.學生的問題與大一統相關,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問題一:請問漢武帝:您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強思想上的統治?題二:陛下,請問您是如何解決諸侯王勢力膨脹的問題的?問題三:尊敬的漢武帝,請問您又是如何強化監察制度的?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C 2、A 3、D 4、 B 5、 C 6、 D 7、 B 8、 A 9、 D 10、 D
二、課堂回顧
1、①曹操的功:曹操的功績首先是統一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在很長時間內處于分裂狀態,割據勢力之間連年混戰,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普通百姓深受其苦。曹操東征西討,最終將北方大體統一,起到了安定社會的作用。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實行屯田制,推動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主張唯才是舉;打擊豪強勢力,緩解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曹操愛好詩歌,積極創作,在文學方面也是功不可沒。
②曹操的過:曹操的有些行為還是應當受到指責,如他曾兩次征討徐州牧陶謙,凡是經過的地方,無不肆意誅殺;在官渡打敗袁紹后,將其數萬士兵全部活埋;北伐烏桓時,又盡屠柳城。另外,曹操實行法治,有時也未免過于苛刻,有的只是政見不一,有的只是不合心意,有的只是小有過錯,便隨意處死,如孔融、崔琰、許攸、婁圭、華佗等都是此類。
綜述:曹操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各人所持的標準不一樣。有的從道德的角度評價,認為曹操顛覆漢室,是大大的奸賊。有的則從成敗的角度衡量,認為曹操功績非凡,是少有的英雄。一般對他采取肯定的態度。
2、①東漢末年,政局混亂。曹操與袁紹是對立的強大軍事集團。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統一黃河中下游地區。208年曹軍與孫劉聯軍戰于赤壁,曹軍大敗,暫時無力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四川漢中,三分天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兒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②歷史進步。經濟不斷發展,三國統治者注意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北方西南江南有一定發展。政治上。三國鼎立消滅東漢末年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xkb1.cn
三、 課堂延伸
1、諸葛亮(孔明)、關羽 、赤壁、 隔岸觀火、 逢人只說三分話、 《父與子》
2、(略)

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C 2、D 3、A 4、D 5、B 6、C 7、C 8、A 9、D 10、A
二、課堂回顧
1、
解決問題方案優點 弊端
參加其中一方可以得到保護,不受多方侵擾隨時去戰斗,有生命危險
組織隊伍反抗可以抗衡,不屈服,教訓戰亂者加劇戰亂,使更多人受害。
離開戰亂地區較為徹底地免受戰爭的傷害離開本土,不習慣,會遇到許多新問題
積極影響:加強了不同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經濟文化生活的交流學習,共同進步;增加了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
負面影響:增加經濟壓力,食物緊缺,耕地面積不足;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會產生新的社會矛盾;會對環境和生態平衡產生一定的破壞性。
政府加強對外來人員管理,幫助他們,多為江蘇經濟發展做貢獻。
2、
(1)由于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是江南經濟發展的背景,也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南遷不僅給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而且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與本地人民相互交流,共同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淝水之戰東晉勝利,為南方贏得了一個相對安定和平的環境,使南方經濟得以穩定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南方經濟發展的集中代表。
(2)南方經濟發展打破了長期以來經濟重心在北方的格局,南方開始在經濟上有了一定的實力,逐步實現了南北方經濟實力的平衡,為南方經濟最終超過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南方經濟發展是民族融合的成果,北方人與南方人交往增多,民族融合加速。
三 課堂延伸
我過公民流動趨勢是從貧窮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從山區向平原流動,從內地向沿海地區流動,從國內向發達國家流動,主要原因是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個人能力、價值的充分實現。人口流動古今都有。遷移的人口就象地球流動的血液,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遷移人口一方面帶來求變的思想和意識,促使人們不斷進取,另一方面加速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了解交流增強彼此的信任和理解,特別是推動人類科技文化飛速進步發展。但遷移的人口必須有一定數量上的限制,否則就會成為災難(如難民)采取一些鼓勵性政策,讓人口有序地流動,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D 2、D 3、A 4、D 5、A 6、D 7、A 8、C 9、C 10、D
二、課堂回顧
1、①孝文帝。 ②改鮮卑姓為漢姓。 ③鮮卑族的祖先是黃帝。 ④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孝文帝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頒布均田令,遷都洛陽,采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特別是實行漢化政策,采用漢姓,改穿漢服,學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等,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不得不適應漢族封建的經濟形態,甚至還不得不采用漢族的語言。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這是一條永恒的規律
三、 課堂延伸
1、(略)
2、匈奴、鮮卑、羯、氐、羌
3、為南方補充大量勞動力,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和經驗,促進江南經濟快速發展。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C 2、D 3、C 4、D 5、A 6、B 7、B 8、B 9、D 10、A
二、課堂回顧
答案:①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家;②觀察法,查閱資料法,訪問法,實驗法,實地考察法;③計算出圓周率,千里船,指南車等;④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歐洲早約1000年,《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水經注》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⑤刻苦鉆研、注重實踐、堅強毅力和決心的精神。
三、課堂延伸
1、清明;立秋;小雪、大雪。
2、冬雪雪冬小大寒。
3、朝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月暈午時風;風雨將臨頭;雨止天要晴;先雨后雷水漫街;來日定是好天公;三日必透風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課堂同步練習(A)]
一、課堂訓練
1、A 2、A 3、D 4、B 5、A
二、課堂回顧
1.東晉,王羲之;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蘭亭序》,“書圣”。
2.為了挽救這些文物寶庫,目前全國已展開了保護及修復石窟的工作。在煤都四川大同,為避免運輸途中的煤炭粉塵沉積在云岡石窟,政府特地重新規劃了運煤道路。在莫高窟則種植了防護林以減少風沙的侵蝕,著手治理壁畫酥堿病害,并采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保存視像數據。而南京棲霞山的千佛巖,也將原來涂抹在佛像上的水泥部分清除。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則嘗試著為受損的佛像安上仿擬的頭部。各種保護措施都不可能畢其功于一日;從根本上說,損害了的不可能真正彌補復原,更何況任何一種舉措都有可能帶來潛在的危害。對我們來說,加強對石窟及其環境的保護意識正迫在眉睫
三、課堂延伸
(略)

第25課 成語歷史故事競賽??學習與探究之四
一、知音難覓
聞雞起舞??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喔喔”鳴叫聲后就起床練劍。
四面楚歌??項羽和劉邦爭奪帝位之戰,最后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哼著聲,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司馬昭之心??三國時代魏末人所共知的陰謀或野心
老馬識途??古代戰國時,齊國發兵攻打另一個國家。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幸虧一種動物帶路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經過自己的房子沒有進去。
退避三舍??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向后九十里,駐扎在城濮
風聲鶴唳??淝水之戰,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各種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
二、中西成語大雜燴
朝三暮四;畫蛇添足;破釜沉舟;赴湯蹈火;班門弄斧;入鄉隨俗;改過自新;孤注一擲
三、初戰告捷
朝秦暮楚 三顧茅廬 朝三暮四 四面楚歌 歌舞升平 太平盛世
四、你爭我奪
破釜沉舟、草木皆兵
五、穩坐釣魚臺(成語)
撲朔迷離 才學八斗 洛陽紙貴 《三都賦》
六、風險提速
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單元綜合測試(B)]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一、選擇題
1、D 2、D 3、D 4、C 5、B 6、C 7、C 8、D 9、D 10、C
11、C 12、B 13、C 14、B 15、D 16、C 17、A 18、D 19、C 20、D
二、材料題
21、①曹操。 ②指懷有雄心壯志的人。 ③"壯心"指統一全國。
④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軍閥割據的局面。他能統一北方,是因為他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占了優勢,招賢納士,重視人才。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在軍事上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敗袁軍,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22、尖銳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中國古代史上,任何一個政權被推翻,總是基于民族矛盾或階級矛盾的激化,出于嚴峻的形勢;進行改革;把洛陽看成自己家鄉,穿漢服,學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人結婚,加強民族融合
三、問答題
23、(1)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戰亂比較頻繁,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比較突出,但是這段歷史的基本特征是:民族融合、統一趨勢不斷加強,社會經濟恢復發展,科技文化也有較大發展,而統一和民族融合是這段歷史的主流。(2)民族融合加強,自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陸續內遷,至西晉初年,內遷各族共有上百萬人,與漢族人民聯系日益密切。十六國時期,各國彼此攻戰,但是各族人民通過長期交往,互相影響,加速了民族融合。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方人民在生產和反抗各族統治者的斗爭中,加強了聯系和友誼。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西晉末年至南朝,大批北方農民南遷,和南方人民一起開發了江南地區,加速了民族融合。(3)統一趨勢加強。東漢末年,各軍事集團割據混戰,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災難深重。曹操統一北方,后來魏蜀吳鼎立。魏滅蜀,晉代魏滅吳,西晉完成統一。東晉、南朝來、齊、梁、陳,在各自統治區域內,都保持相對穩定。北方前秦、北魏、北周一度統一北方?梢娊y一仍是當時歷史發展的主流,最后隋朝統一全國。(4)社會經濟恢復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割據政權的一些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也采取了一些恢復經濟的措施。如曹操實行屯田制,保護農桑。魏建立后繼續重視農業,在淮河流域興修水利工程;蜀漢實施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吳國山越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起開發江南,造船業發達,出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的壯舉。東晉、南朝時,由于北方農民大批南遷,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南北差距縮小。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5)科技文化也有進一步發展。南朝著名科學家祖沖之在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等多方面都做出成績,尤為突出的是他把圓周率的推算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數字,他的數學專著《綴術》和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均居世界領先地位。(6)總之,民族融合、國家統一,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流,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中一段重要的時期,并非“不足道”。
[探索訓練(C)]
1.“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①請你填寫完整救趙,擊西,陳倉,觀火,驚蛇,擒王,摸魚,脫殼,換柱,罵槐,走為上②圍魏救趙 遠交近攻③略
2、 結合圖示 :
彩陶、《史記》、鐵器、甲骨文、鼎、歷史古跡、錢幣、文字、古地圖、書畫。
3.閱讀材料回答:
思路:要求從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寫出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南陽武侯祠聯構思巧妙,上聯嵌一至十數目字,下聯嵌五方五行。聯語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功業。但所述不一定與史實相符。杜甫的對聯重點突出了諸葛亮的主要業績。成都武侯祠聯為清人趙藩題,此聯實質上是對諸葛亮提出了批評,諸葛亮雖能“攻心”,但“好戰”仍是其一大失策,以蜀國地處孤絕,兵寡將少,諸葛亮未能以閉關守險、發展經濟為重點,反而連年征戰,伐魏討吳,又“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終使統一事業功敗垂成,根源在于諸葛亮未能審時度勢。此聯借鑒前事,警示后人,確實發人深省。趙藩作此聯的真實用意是為諷諫時任四川總督的岑春煊。
4.歇后語覓人
周幽王、齊桓公、孔子、趙括、荊柯、項莊、韓信、華佗、曹操、董卓、劉備、諸葛亮、張飛、趙云、黃忠、龐統、孫權、周瑜、魯肅、司馬昭
5.諺語大鍋飯(填“飽”)
頂個諸葛亮;近墨者黑;焉得虎子;只欠東風;偏向虎山行;老大徒傷悲;必有一失;必有近憂;病去如抽絲;非一日之寒;人往高處走

期末質量調研
一、選一選
1、C 2、A 3、D 4、B 5、C 6、B 7、D 8、C 9、B 10、B
11、B 12、D 13、D 14、 A 15、C 16、B 17、A 18、D 19、 D 20、C
21、D 22、A 23、B 24、C 25、C
二、辨析題
26.均田令-屯田;袁術-袁紹;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長江-黃河;206-208官渡-赤壁;曹植-曹丕;曹魏-魏
三、材料解析題
27、北魏、孝文帝 遷都洛陽;改穿漢服;學習漢語;采用漢姓;與漢人通婚
不同意。因為評價孝文帝改革應以其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歷史前進,是否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為標準,不能以某個民族“衰亡”來論道。他的漢化加速民族融合,為中華民族利益著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應該充分肯定。
四、 問答題
28、這話是對的。孔子、秦始皇、漢武帝在中國古代史上地位重要,長期影響到后代。
①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主張“仁”和“禮”,以德治民,發展教育,并編著了、被后來奉為經典的《詩經》、《春秋》、《尚書》(其言論行動的記錄《論語》也是經典)他的學說成為2000年封建文化的正統。
②秦始皇統一全國,首先自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設郡首、縣令,推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制定嚴酷刑法,以法治國。
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派兵打敗匈奴,北部邊境安寧,公元前60年西域直接受中央管轄,國家邊疆地區得以鞏固。
29、贊同第一種(答其他兩種適當扣分)
①統一全國,結束割據,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人民共同愿望。
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措施(略),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③“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④為防匈奴,修筑長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⑤在位期間,殘酷剝削壓迫人民-法律嚴酷,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秦暴政使社會生產遭到破壞,階級矛盾尖銳,終于被農民戰爭推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60390.html

相關閱讀:2018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測試題(附答
2012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有答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3月月考檢測試題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課堂同步訓練試題(含答案)
2013年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測試題(帶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