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8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測試題(附答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8年秋七年級《中國歷史》第三單元  測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1分,共40分。)
1.公元前七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齊國的政治地位     B.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
C.協調諸侯國的爭奪         D.維護諸侯國的經濟利益
2.對春秋時期各國的爭霸戰爭,評價正確的是(     )
①爭霸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種種災難   ②小的諸侯國被滅亡剩下一些大的諸侯國,有利于國家走向滅亡  ③這一時期的戰爭規模更大,也更為殘酷  ④爭霸戰爭進一步瓦解了周王室的統治地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東周的前期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東周的前期稱為春秋時期。該時期始于(     )
A國人暴動              B.周平王東遷洛
C.齊桓公成為霸主      D.韓趙魏三家分晉
4.觀察《戰國形勢圖》,其中①②③④四處分別為(    )
A.燕、楚、齊、秦      B.燕、齊、秦、楚
C.齊、秦、楚、燕      D.楚、燕、齊、秦
 
5.據《變遷中的古代社會》統計,公元前722至467年的259年中,38年沒有戰爭;公元前463年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約89年沒有戰爭。這一“變遷”的歷史時期是(            )
A.夏商時期               B.西周時期 
C.春秋戰國時期           D.秦漢時期
6、春秋戰國亂悠悠!按呵镂灏浴薄皯饑咝邸钡葼幇跃置娴某霈F,源自于哪一制度的衰落?(       )
A.世襲制               B.“禪讓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7、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是(    )
A.阻擋北方“戎族”的南下       B.保住周王室的統治地位 
C.獲得對其他諸侯王的支配權     D.為了加快統一步伐
8、據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向周天子朝貢7次,其中魯國國君親自去的有3次,同時,魯國卻向齊國朝貢11次,向晉國朝貢20次。這說明(       )
A.魯國定期向周天子納貢    B.魯國主動與齊國結好 
C.天子依附于諸侯          D.周王室地位衰落
9、《論語》云:“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統天下”這則材料反映的歷史事實是(       )
A.晉文公稱霸   B.齊桓公稱霸 
C.勾踐稱霸      D.楚莊王稱霸
10.“退避三舍”這個成語來源于(       )
A.吳越爭霸時期                  B.晉楚爭霸時期 
C.齊楚爭霸時期                     D.吳齊爭霸時期
11、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
A.諸侯眾多,分裂趨勢加劇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諸侯   
C.周王室中興,王權加強     D.周王室衰落,諸侯爭霸
12.根據史書記載,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170多個,到了戰國之初時,只有十幾個了。這反映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
A.弱肉強食           B.國家的數量越來越少   
C.統一            D.適者生存
13.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戰爭罪根本的不同是(           )
A.性質不同     B.規模不同   C.殘酷程度不同      D.破壞程度不同
14、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你知道“這三家”是那三家嗎?(     )
A.齊、楚、韓  B.趙、魏、燕     C.韓、趙、魏      D.  齊、趙、魏
15. 公元前260年,秦在一場戰爭中大破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趙國軍隊,“坑殺”趙軍俘虜40多萬,從此,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攻勢。這場戰爭是(        )
A.馬陵之戰   B.桂陵之戰     C.長平之戰     D.城濮之戰
16.鐵農具和畜拉犁開始出現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
17、都江堰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關于都江堰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修建于大禹治水時期  ②由李冰父子主持  ③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④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下列關于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繁榮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人口大量增長  B.城市規模擴大  C.商業繁榮    D.快遞業迅速發展
19.下列古代生產工具,在戰國時期使用廣泛的是(       )
A.石制工具  B.木制工具
C.青銅工具          D.鐵制工具
20.戰國時期,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利工程的興修    B.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畜拉犁的推廣
C.人口的增加        D.各國君主的圣明
21.在我國古代,人們常以“牛”“耕”作為名、字,如孔子的弟弟司馬耕,子子牛;晉國有位大力士姓牛,子耕。這反映了牛耕技術在當時備受人們推崇。牛耕的使用開始于(     )
A.新石器時代     B.夏朝      C.商朝        D.春秋戰國時期
22、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主要是因為(   )
A.農業重視使用肥料         B.青銅器在農業中的廣泛使用
C.鐵農具和畜拉犁的推廣     D.水利工程的興修
23.以下工具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
①陶器   ②鐵器   ③石器   ④青銅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24.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得益于哪項水利工程?(     )
A.都江堰   B.靈渠    C.大運河  D.趙州橋
25.都江堰是古代哪個國家修的(        )
A.春秋時期秦國           B.春秋時期楚國  
C.戰國時期秦國           D.戰國時期楚國
26.中國有史以來城市與商業發展的第一個繁榮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戰國
27.變法是戰國時期的主旋律,其中發生在楚國變法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變法    C.商鞅變法    D.吳起變法
28、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主要原因是()
A.實行商鞅變法    B.廣泛使用鐵制農具  
C.牛耕的到推廣    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29.戰國時期,舊的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急劇變動。這個“舊制度”是指(     )
A.“禪讓”制     B.王位世襲制
C.奴隸制            D.中央集權制
30.下列有關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原因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舊的制度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急劇變動   ②各國都想通過變法,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③各國都想在爭霸戰爭中獲得優勢地位  ④都為了“尊王攘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秦孝公即位后,由于國力不強,受到各諸侯國的歧視,他痛感臉面盡失。為此,秦孝公(        )
A.實行分封制          B.應用商鞅變法  
C.推進大一統          D.推行漢化政策
32.七年級(1)班正在召開以“誠信”為主題的班會,最可能被用作正面論據的是(      )
A.大禹治水  B.烽火戲諸侯     C徙木立信    D.臥薪嘗膽
33.改革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對秦國封建制度的確立起決定作用的是(     )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耕戰
C.廢除舊貴族特權          D.建立郡縣制
34.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陽郊外的年輕富商李有為,想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的途徑有(    )
①奮發讀書,考取功名   ②棄商務農,努力耕織   ③上戰場殺敵立軍功   ④利用經商獲利,大量購置田產。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35.商鞅變法中,奠定地方行政管轄制度的重大舉措是(        )
A.土地私有制  B.獎勵耕戰   C.賞罰軍功   D.建立縣制
36.史料記載,孔子朝拜歸來,家人報告:“馬廄失火!“孔子聽后,問:“傷人乎?”這則故事體現了出孔子倡導并實踐了他的(       )思想
A.“仁”  B.“有教無類”   C、因材施教     D.“當仁不讓于師”
37.中國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面的雙方能相互轉化。請問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38.《史記》載:“(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笨梢姟吧叹睂儆(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9、世界上有 300 多所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孔子學院" 通過"      孔子學院"主要可以了解哪家學說。(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40、美國西點軍校的學員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非常推崇。此思想屬于哪個學派?(     ) A.墨家          B.兵家      C、法家     D.道家
二、判斷題 (每題2分,正確的寫A,錯誤的寫B,共12分)
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答案      
41.西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逐漸被推廣使用是社會生產水平顯著提高的根本原因。
4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夏朝開始。
43.戰國初年,晉國的卿大夫瓜分了晉國,形成的三個國家是楚、燕、韓。
44.戰國七雄是指齊、楚、燕、韓、晉、魏、秦
45.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
46.與長平之戰相關的成語典故是紙上談兵。
三、材料與問答  (共48分)
(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7分)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禮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劣谑蓟,遂并天下。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史記•李斯列傳》
請回答:  
47、材料一表明商鞅什么思想? 他的思想體現哪一學派的觀點? (4分)
 
48、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至少兩點,不得摘抄原文 ) (5分)
 
49、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是如何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礎的? (6分)
 
 
50、引用材料中一句原話來說明商鞅變法的主要依據。  (2分)
 
(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共19分)
材料一: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叭收邜廴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愛”(互愛互利)、“非攻”(反對不義戰爭),“尚贊”(選賢舉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
材料二: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間只許收藏秦史、醫藥、占卜、種樹的書,其他的書籍一律銷毀。秦始皇還把指責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三:……現代國家固然需要強調依法治國,但也要強調以德治國。法治與德治必須結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德治和法治統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會才能穩定有序。
                                 ——《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的現代選擇》
請回答:
51、“兼愛”“非攻”是春秋戰國時期哪個學派的觀點?(3分)
 
5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哪個學派的觀點?(4分)它體現了這個學派的什么核心思想?(2分)(共6分)
 
5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實?(4分)
 
54、根據材料三,請問現代化治國的方略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思想文化?(6分)
(三)讀圖和材料結合你所學的知識回答問題:(共12分)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曰魯;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記•周本紀》
請回答
55、上述材料與右圖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            
哪一項政治制度?(4分)
 
56、實施這種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分)
 
57、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受封的對象是什么人?(3分)
 
58、春秋時期,展開爭霸的是哪個等級的人?(2分)
 
 
 
一、40分    答案:
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B C C C D B B D C A C C C D D B B
題序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D B A C D D A C A B C A D D A C C B B
二、判斷12分
題序 41 42 43 44 45 46
答案 A B B B A A
三、材料題 48分
(一)17分
47材料一表明商鞅什么思想? 他的思想體現哪一學派的觀點? (4分)
答:表明了商鞅變法、改革的思想。 法家思想
48 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至少兩點,不得摘抄原文 ) (5分)
答:廢除井田制或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重視農業
49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是如何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礎的? (6分)
答: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50 引用材料中一句原話來說明商鞅變法的主要依據。  (2分)
答: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二)19分
51、“兼愛”“非攻”是春秋戰國時期哪個學派的觀點?(3分)
答:墨家學派(3分)
5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哪個學派的觀點?(4分)它體現了這個學派的什么核心思想?(2分)
答:儒家學派(4分);仁(2分)
5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實?(4分)
答:焚書坑儒(4分)
54、根據材料三,請問現代化治國的方略是什么?(3分)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思想文化?(3分)
答:法制和德治相結合。(3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繼承和發揚)(意思相近也可得分)(3分)
(三)12分
55、上述材料與右圖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
哪一項政治制度?(4分)
答:西周    分封制 
56、實施這種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鞏固周朝統治
57、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受封的對象是什么人?(3分)
答:親屬和功臣
58、春秋時期,展開爭霸的是哪個等級的人?(2分)     答:諸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1141710.html

相關閱讀:2018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測試題(附答
2012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有答案)
2013年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測試題(帶答案)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課堂同步訓練試題(含答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3月月考檢測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