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 以下關于成吉思汗的歷史,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完成蒙古統一大業 B.1260年尊稱為成吉思汗
C.實行軍政合一的國家體制 D.創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于( )
A.1260年 B.1271年
C.1276年 D.1279年
3.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的是( )
A.文天祥 B.王立 C.于謙 D.辛棄疾
4.元朝的最高行政機構是( )
A.丞相 B.尚書省 C.中書省 D.內閣
5.元朝設置的專門管理農業的機構是( )
A.戶部 B.農業部 C.中書省 D.司農司
6.元朝時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它是( )
A.女真 B.波斯 C.維吾爾 D.回族
7.元朝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
A.蒙古貴族與漢族地主的矛盾 B.漢族與蒙古民族的矛盾
C.蒙古貴族與漢族農民的矛盾 D.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
8.元朝統治者把各族人分為四等,其目的是( )
A.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 B.通過分而治之,達到長治久安
C.發展各自的民族文化 D.保證蒙古族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9.元朝民族融合加強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遷徙與雜居 B.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C.全國大一統 D.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和江南地區
10.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行省制度,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二.填空題
12.元朝統治者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建立_____________制度。中央設_____________,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_____________,從而有效地加強了對全國的統治。
13.1271年,_____________正式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_____________。1278年,元軍占領_____________,南宋滅亡。
三.動腦筋
14.《元史•地理志》載:“自封建(指分封制)變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不及)元!痹谶@種情況下,元朝為了有效地統治全國,建立了什么制度?這種制度對后世有什么深遠的影響?
1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蒙古太祖征西域,倉庫無斗粟盡帛之儲,于是群臣咸言,雖得漢人,并無所用,不若盡殺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為爾。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酒醋鹽鐵,山澤之利,周歲可得銀五十萬兩,織八萬匹、粟四十余萬擔。何為五用哉!”
??——《宋史紀事本末》
材料二 (耶律楚材)秦立燕京等十路征課稅使,凡長貳悉用士人,如陳時可。趙等皆寬厚長者,極天下之選,參左省部舊人。辛卯秋,帝(窩闊臺)至云中十路咸進廩籍及金帛陳于廷中。帝笑謂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國用充足,南國之臣復有如卿者乎?”對曰:“在彼者,皆賢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爾,可官其人。”
回答:
(1)根據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觀點與群臣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對于評判材料一中的不同觀點是否有用?
(3)耶律楚材在實施其主張時有哪些顯著特點?
(4)他這樣回答窩闊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四.議一議
16.閱讀下面材料:
材料一:(蒙古大臣)別迭等言:“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地以為牧地!背难浴氨菹聦⒛戏,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之列,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萬石,足以補給,何謂無補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課稅使,凡長貳悉用士人。
——《元史•耶律楚材傳》
材料二:元世祖時,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質問:“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傳》
材料三:自古立國,皆有規模,循而行之,則治功可期!贾按,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北)魏、遼、金歷年最多,其他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
——《魯齋遺書》卷七
回答:
(1)材料中的“漢地”、“漢法” 各指的是什么?
(2)材料所反映的元初政治斗爭的焦點是什么?
(3)試分別評論三段材料的觀點。
17.閱讀下列材
材料一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1936年2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材料二 2004年9月,中央電視臺播放了電視劇《成吉思汗》。
你看了電視劇《成吉思汗》后,有何感想?在你心目中,成吉思汗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
參考答案
一、1.B 2.B 3.A4.C5.D6.D7.D8.B9.C10.C11.C
二、12.行省; 中書。弧⌒兄袝。
13.忽必烈; 大都; 臨安.
三、14.建立了行省制度。對以后的行政區域劃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民族融合的加強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15.(1)群臣認為漢人無用而殺之,耶律楚材認為漢人有用而留之。群臣認為采用游牧生產方式,耶律楚材認為應保留漢人原有的封建生產方式。(2)有用,材料中所述事實有助于證明耶律楚材的觀點是正確的。(3)重建漢人的生產方式;任用漢人中的士人和原有的有能力的人。(4)根本目的:求得元朝的鞏固和長治久安。
四、16.(1)“漢地”是指漢族人的耕地!皾h法”是指漢族封建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先進制度。
(2)是實行漢法,還是采用蒙古舊俗。
(3)材料一欲變耕地為牧地,這是歷史的倒退,這也是對先進的文明的破壞。材料二對“不遵舊俗”進行“質問”,說明西北藩王愚昧無知,完全不懂治國安邦的道理。材料三的作者有理有據地提出了可以長治久安的良策,它不僅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而且也有利于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1113429.html
相關閱讀:2018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測試題(附答
七年級歷史下冊3月月考檢測試題
2012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有答案)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課堂同步訓練試題(含答案)
2013年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測試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