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單元綜合測試(四)
(第20—第25)
一、單項選擇: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
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曹操取得能夠同袁紹集團隔黃河對峙局面的原因是:
A、挾天子以令諸侯 B、招納賢士 C、實行屯田 D、曹操奸猾
2、200年,曹操戰勝袁紹的戰役是:
A、官渡之戰 B、長平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3、杜甫在一詩中曾提到:“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逼渲械摹袄铣肌敝福
A、劉備 B、諸葛亮 C、周瑜 D、曹操
4、208年,曹操準備統一全國,在與孫權、劉備聯軍的決戰地點是:
A、官渡之戰 B、長平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5、建立魏政權的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睿
6、秦漢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在:
A、北方 B、東方 C、南方 D、西方
7、下列選項中,不是西晉后期北方人民紛紛南遷原因的是:
A、東漢末期起,北方社會動蕩不安,而南方比較安定
B、北方人民躲避戰亂 C、匈奴等西方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推進
D、北方人民志愿到南方參加南方的開發
8、北方人民南遷主要分布在:
A、淮河流域 B、長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嶺南一帶
9、江南經濟得到發展的原因有:①北方人中大量南遷;②大量勞動力的補充;③先進生產工具的帶;④先進生產經驗的帶;⑤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下列敘述中,哪些可以表明南方經濟的發展:①大量湖田的開辟,各種種植技術的結合,水利工程的興修;②織錦技術的迅速提高;③灌鋼法的發明;④青瓷燒制技術的提高并使青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具;⑤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1、北魏孝帝遷都洛陽的目的是:
A、為了便于擴大勢力 B、改變鮮卑人的生活環境 C、與漢族和睦相處 D、為了便于學習和接近漢族先進的化,從而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12、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的都城在:
A、咸陽 B、平城 C、長安 D、建康
13、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是:
A、賈思勰 B、酈道元 C、祖沖之 D、商高
14、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是:
A、《九章算術》 B、《齊民要術》 C、《水經注》 D、《水經》
15、“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是對誰的書法的美稱:
A、王羲之 B、王獻之 C、顧愷之 D、祖沖之
16、最能體現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藝術成就的是:
A、書法 B、繪畫 C、雕塑 D、石窟藝術
17、東漢末年政局最主要的特點是:
A、宦官專權 B、軍閥割據 C、大一統局面 D、外族侵擾頻繁
18、下列事件不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是:①、曹操控制了漢獻帝;②官渡之戰;③赤壁之戰;④、劉備到得諸葛亮的輔佐;⑤、劉備稱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19、江南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氣候溫暖濕潤 B、土地肥沃 C、種植水稻 D、北人南遷
20、下列人物生活在同一個朝代的是:
A、王羲之與顧愷之 B、曹操與孫權 C、祖沖之與賈思勰 D、王羲之與祖沖之
二、填空:
1、東漢末期,乘北方混戰之機, 占據了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
2、西漢時期,全國絕大部分人口分布在 流域。
3、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達到百萬,是當時經濟最活躍的一個都市是 。
4、 寫的《 》既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又是具有很高的學和史學價值。
5、被后人稱為“書圣”的是: 。
6、主張畫人物要“以形寫神”并以人物畫最為突出的畫家是 ,他的畫現存的有《 》、《 》。
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隨著 的傳播而發展起。著名的石窟主要有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陽的 。
8、秦的統一,結束了 以諸侯國長期割據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9、陳勝、吳廣起義后在陳建立了 政權。后起義失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 次大規模的 戰爭,它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10、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用“ ”稱號,成為至高無上的地位。秦朝通過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管理人民、征收賦稅, 成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此后歷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 集權制度。
11、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使 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12、華佗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他研制的麻醉劑是 ,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被人們稱為“ ”。
13、佛教起于古代印度, 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三、填表
1、填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與藝術
姓名領域成就或代表作
書法
祖沖之
地理學《水經注》
賈思勰農學
繪畫
四、識三國形勢圖:
(1)、圖中A、B、C都是都城。A 、B 、C
(2)、.圖中的①②③分別是哪些政權:① 、② ③
五、閱讀:
1、“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代,郡名)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資治通鑒》
(1)、“魏主”是指誰?
(2)、魏主的這個詔令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他是怎樣以身作則的?
(3)、類似的改革還有哪些方面?
(4)、這此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
2、一:“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食:吃)魚稻,以漁獵伐為業!嬍尺給,不憂(憂:擔心)凍餓,亦亡(亡:無)千金之家!-------《漢書》
材料二:“江南之(之:作)為國盛(盛:繁榮昌盛)矣。……民戶繁育(繁:多),將曩時一矣(指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稔:大豐收),則數郡忘(忘:無)饑。會(會:會稽,郡名)土帶(帶:臨)海傍湖,良疇(疇:田)亦數十萬頃,膏腴(膏腴:肥沃)上(上:上等)地,畝值一金,?杜(?杜:關中一帶地名)之間,不能比也。荊(荊:荊州)城跨南楚(楚:現湖南湖北一帶)之富,揚(揚:揚州)郡有全吳(吳:現江蘇)之沃,魚鹽杞梓(杞梓:指木材)之利,充仞(仞:滿足的意思)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覆:供應)衣天下!----《宋書》
注:《漢書》為東漢時人所撰關于兩漢的歷史!端螘分饕獮橛洈⒛铣瘯r宋的歷史。
(1)、《漢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是什么?
(2)、《宋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是什么?
(3)、《宋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與《漢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這句是 說的。
4、“歐洲人很早就把中國稱為‘賽里斯’,是‘絲綢之國’的意思。公元前1世紀的一天,羅馬執政官愷撒穿著燦若朝霞的長袍出現在劇場包廂時,百官們都驚呆了。后才知道,愷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國絲綢縫制的。人們用‘天下第一織物’等最美的語言贊美中國絲綢!
(1)、絲綢之路從 經河西走廊、今 地區,通往中亞、 ,直到歐洲。
(2)、通過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 造紙等到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瓜果以及 、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化交流的橋梁。
六、問答:
1、請敘述孝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請概述江南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和表現。
2003-2004學年度初中七年級上期
歷史單元綜合測試(四)答案
一、單項選擇: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DABCBADBAD
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BCDADBBDA
二、填空:
1、孫權 2、黃河3、洛陽4、酈道元、水經注5、王羲之
6、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7、佛教、龍門石窟、云岡石窟
三、1、填三國建國表
國家建立者都城建立國家的時間
魏曹丕
劉備成都
吳孫權建業
2、填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與藝術
姓名領域成就(或代表作)
王羲之蘭亭序
數學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
酈道元
齊民要術
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四、識圖(1) A、洛陽 B、成都 C、建業(2) ①、魏 ②、蜀 ③、吳
五、材料閱讀
1、(1)、孝帝(2)、改鮮卑為漢姓。自已改為姓元。
(3)、要求南遷的鮮卑人一律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提倡與漢人通婚。
(4)、使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同時也使中原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2、(1)、開發不夠,生產力水平低,但江南物產豐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卻不富有。
(2)、江南已得到開發,農業、手工業得到發展。江南成為繁榮富庶之地。
(3)、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人手和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經驗。
六、問答題:
1、答:主要有遷都洛陽,便于學習漢族先進化;改穿漢服,學習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族通婚。
2、答: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人手和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經驗。表現主要為:湖田大量開辟,南北方種植技術相結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紡織技術進步快,織錦業在長江中下游發展起;冶鑄業也發展起;制瓷業水平高,商品經濟初步發展,城市開始繁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41387.html
相關閱讀:2012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有答案)
2013年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測試題(帶答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3月月考檢測試題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課堂同步訓練試題(含答案)
2018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測試題(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