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對環境的感覺
感覺世界
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與歸納、引導討論、交流與合作。
時
2時
前準備
1.收集有關人的感覺方面的資料。
2.器材
不同形狀的物體、鉛筆、小鏡、酒精、四只小玻璃杯、水、少量鹽、糖、咖啡、食醋、有關投影片。教學流程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一、 新引入
二、 新教學
1.感覺器官與感受器
2.皮膚的感覺功能
3.鼻和嗅覺
4.舌和味覺
三、 復習鞏固
1.知識小結
2.堂練習
3.設疑
1.思考:同桌交流,并匯報
2.學生讀圖1—1后歸納:
交流與討論:①你最喜歡和最討厭的環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結論一樣嗎?②小明為什么要帶著耳機欣賞音樂?
3.學生小實驗: ① 同桌一組,其中一人閉上雙眼,另一人拿出一個物體讓他觸摸 ② 請一位同學閉上雙眼,另一位同學用兩只鉛筆分別輕輕地點在他的背、手臂、手指等處,觀察哪一部分皮膚的感覺特別敏感。
4.觀察教師實驗
觀察:用小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舌頭的表面形態有什么特征?再觀察掛圖、模型,并將舌頭的特征描述出。
實驗:探究舌頭的不同部位對甜、酸、苦、咸刺激的敏感程度
5.學生自己總結并交流。
6.完成作業
1.設問導入:當你走進百花盛開的大花園時,你會看到什么?聞到什么?
2.設問引導學生讀圖1—1:圖中的人感覺到了什么?然后歸納。鼓勵學生交流與討論:
3.設問:皮膚內有許多感受器,你知道皮膚能感受外部環境中的哪些信息?組織學生進行實驗。
4.實驗1:取三個杯子,分別盛上冷水、溫水和熱水。
實驗2:辨別四個棕色小瓶中分別裝的什么物質:醬油、食醋、酒精、自水。
5.知識小結
6.設疑:人為什么要長兩只耳朵,兩只耳朵卻不長在一起?鼻子卻長在一起呢?(下節探究)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引入
春天了,當你走進百花盛開的大花園時,你會看到什么?聞到什么?……你會看到鮮艷的花朵、聞到誘人的芳香、聽到鳥兒婉轉的歌聲……這些奇妙的感覺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身體中哪些器官具有感覺功能?它們是如何感知周圍不斷運動和變化的環境呢?如果我們失去了感覺,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二、新教學
1.感覺器官與感受器
自然環境在不斷變化。陽光、溫度、食物、水是生物生存的必備條,如果生物不能很快察覺周圍環境的變化,就無法生存下去。
設問引導學生讀圖1—1:圖中的人感覺到了什么?然后歸納:人通過耳聽、鼻嗅(聞)、眼看、手摸、口嘗感覺到了周圍的環境和物質世界。
鼓勵學生交流與討論:①你最喜歡和最討厭的環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結論一樣嗎? ②小明為什么要帶著耳機欣賞音樂?
結論:人類有各種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種不同的刺激,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
2.皮膚的感覺功能
設問:皮膚內有許多感受器,你知道皮膚能感受外部環境中的哪些信息?
學生小實驗: ① 同桌一組,其中一人閉上雙眼,另一人拿出一個物體讓他觸摸,并叫他說出所觸摸物體的形狀、大小、冷熱,軟硬及粗糙還是光滑。
② 請一位同學閉上雙眼,另一位同學用兩只鉛筆分別輕輕地點在他的背、手臂、手指等處,觀察哪一部分皮膚的感覺特別敏感。
結論:實驗說明皮膚有觸覺、冷覺、熱覺等感覺功能。皮膚的不同部位對各中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再設問:皮膚的冷覺和熱覺感受器究竟能感受環境中的什么刺激?
實驗:取三個杯子,分別盛上冷水、溫水和熱水,將自己的左手、右手分別浸在冷水和熱水中,一段時間后,將兩手同時浸入溫水中,此時左、右手感覺一樣嗎?
講解:冷熱感受器并非感受物體溫度的刺激,而是感受皮膚散失和獲取熱量的速率變化。
討論:當皮膚受到針扎等損傷性刺激時,會有什么感覺?這種感覺對人的健康生活有利還是有害?人手的不同部位分別對什么刺激比較敏感?
3.鼻和嗅覺
設問:是什么使我們感到花園的陣陣花香?我們又是如何聞到陣陣花香的?
引導學生讀圖1—3,歸納出嗅覺的形成過程:
氣味——刺激嗅覺神經末梢(嗅覺感受器)——大腦。
討論:我們如何仔細辨別某一物質的氣味?(作頻繁而短促呼吸)
實驗:辨別四個棕色小瓶中分別裝的什么物質:醬油、食醋、酒精、自水。
嗅覺的特點:學生自己讀圖歸納。(與接受刺激的實際時間長短有關,不同動物的嗅覺差異很大,孩子的嗅覺比大人敏感,動物對不同物質氣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思考:我們可以把氣味收集和保存起嗎?警犬為什么可以幫助破案?生活中還有哪些與嗅覺有關的例子?
4.舌和味覺
設問:我們常說酸、甜、苦、辣是靠什么器官感受出的?舌頭又有什么功能?
觀察:用小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舌頭的表面形態有什么特征?再觀察掛圖、模型,并將舌頭的特征描述出。(舌頭表面布滿許多小凸點,內藏味蕾,味蕾內有許多味覺細胞,能感受各種不同物質的刺激,尤其對液態物質的刺激特別敏感。)
味覺的感覺過程:食物中化學物質溶于唾液(信息)——刺激味覺細胞——神經————大腦——食物味道。
設問:舌頭不同部位對甜、酸、苦、咸的敏感性相同嗎?
實驗:探究舌頭的不同部位對甜、酸、苦、咸刺激的敏感程度(學生自己設計)
器材:四只干凈的小玻璃杯杯子,四根吸管,清水和少量的鹽、糖、咖啡、食醋。
步驟:將酸、甜、咸、苦用吸管滴入舌頭的不同部位:舌尖、舌側、舌根。(注意:每次實驗必須充分漱口、實驗藥品和器材的衛生)。
結論:味覺的感覺區中,苦味——舌根,甜味——舌尖,酸味——舌兩側,咸——舌兩側的前部。麻、辣、澀等是綜合刺激后產生的感覺。
討論:人感冒時,鼻子不通氣,吃什么東西都沒味,這是為什么?嗅覺的靈敏度降低了,味覺的敏感度也會減弱?這是為什么?
三、復習鞏固
1.知識小結(學生自己總結)
2.堂練習(練習冊)
3.設疑:“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為什么?人為什么要長兩只耳朵,兩只耳朵卻不長在一起?鼻子卻長在一起呢?
四、布置作業
P6:T1——3
五、板書設計
第一 對環境的覺察
第一節 感覺世界
人類有各種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產生各中不同的感覺。
1.皮膚的感覺功能:有冷覺、熱覺、觸覺、痛覺等感覺功能。不同的部位對各種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2.鼻和嗅覺:
⑴形成:物質氣味(信息)——刺激嗅覺神經末梢——大腦。
、铺攸c:與刺激的時間長短有關,不同動物的嗅覺敏感程度差異很大,不同動物對不同氣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還與年齡有關……
3.舌和味覺:
觀察:舌頭表面有許多小凸點,內藏味蕾,味蕾內有許多味覺細胞。
形成:食物中的一些化學物質(信息)溶于唾液——刺激味覺細胞——神經——大腦。
實驗:舌頭的不同部位對甜、苦、酸、咸的刺激感受不同
結論:
教案點評:
在本節的教學中,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進行各種探究實驗,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思考,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探究中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較好地體現了主動探索與接受相結合的原則,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從習以為常的現象中得出科學結論,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學生對舌頭不同部位對酸、甜、苦、咸的敏感性的探究,是一個簡單易行、學生由樂意探究的實驗,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好,提前安排學生分小組帶好實驗器材,在堂上進行探究,對于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技能、體驗探究過程都有好處。
第2節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教學重點
1.聲音產生的條。
2.聲音的傳播速度。
教學難點
波的概念
用聲波的知識解釋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歸納總結、應用深化
教學準備
橡皮筋、真空不能傳聲演示器、真空泵、紙杯、細線(長約2米)、火柴梗、低音喇叭、蠟燭、鉛筆、水槽、水小木塞、有關
教學流程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一、新引入
二、新教學
聲音的發生
聲音的傳播
聲波
聲音傳播的快慢
三、復習鞏固
1.思考
2.探究小實驗:
⑴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將它拉緊撥動它。⑵用兩只手指輕輕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發出聲音。
3.觀察實驗:
思考:許多科幻電影都有在太空戰爭的場面,你認為太空中能聽到爆炸的聲音嗎?
4.學生動手實驗:用手輕輕地敲擊自己的桌面,你能聽到敲擊聲嗎?將耳朵緊貼桌面,你能不能聽到敲擊聲?
⑴觀察實驗:水波的實驗。
⑵觀察實驗:用口徑較大的音箱喇叭對著鄰近的蠟燭播放音調很低的音樂。
5.學生看書
6.積極小結
1.設問:你知道風聲、雨聲、讀書聲是如何產生的嗎?它們又是如何傳入我們的耳朵呢?
2.指導探究小實驗:并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
3.演示實驗:將一只小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接通電。
4.設問:你知道聲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的嗎?
5.引導學生看書
6.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一、新引入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你知道風聲、雨聲、讀書聲是如何產生的嗎?它們又是如何傳入我們的耳朵呢?
二、新教學
1.聲音的發生
學生探究小實驗:
、虐岩桓鹌そ羁墼谝巫颖成希檬謱⑺o撥動它。
你聽到聲音了嗎?
橡皮筋在作怎樣的運動?
這聲音是又什么引起的?
、朴脙芍皇种篙p輕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發出聲音。
① 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
② 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動?
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設問:聲音是怎樣傳到人耳的呢?
2.音的傳播
、怕暎赫诎l聲的物體叫聲。
、朴^察實驗:將一只小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接通電。
你聽到了什么?
你看到電鈴的錘在干什么?
用真空泵抽出罩內的空氣。當空氣逐漸被抽去時,電鈴聲會怎樣?
當空氣幾乎被抽盡時,你仍然能聽到聲音嗎?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嗎?
關掉真空泵,讓空氣慢慢重新進入罩內。
現在你又聽到聲音了嗎?聲音在空氣中能傳播嗎?
思考:許多科幻電影都有在太空戰爭的場面,你認為太空中能聽到爆炸的聲音嗎?
設問: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嗎?
、 學生動手實驗:用手輕輕地敲擊自己的桌面,你能聽到敲擊聲嗎?將耳朵緊貼桌面,你能不能聽到敲擊聲?
⑷ 自制“土電話”實驗:同桌用自制的“土電話”看能否通話?
再設問:聲音能在液體中傳聲嗎?請學生設計一個實驗驗證。
⑸ 演示實驗:將一個聽診器懸放入水中,再將一只防水手浸水中,請學生匯報聽到的情況。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是介質)
3.聲波
設問:你知道聲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的嗎?
、庞^察實驗:水波的實驗。水槽中平靜的水面上,放一個軟木塞,用鉛筆有節奏地點擊水面某處,水面會出現什么現象?木塞怎樣運動?
、朴^察實驗:用口徑較大的音箱喇叭對著鄰近的蠟燭播放音調很低的聲音時,喇叭會發生__________,蠟燭將會發生__________,這個現象說明什么?__________。
引導學生分析類比:聲波——聲波。
歸納總結: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的振動向外傳播,這個波叫做聲波。
聲波的應用舉例:超聲波粉碎膽結石、聲波探測海底的深度………
4.聲音傳播的快慢
、怕曇粼诓煌慕橘|和溫度下,傳播的快慢不同。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鐘傳播340米,氣溫每升高1℃,每秒鐘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
、茟门e例:思考對著崖高聲喊叫,你會聽到什么?查閱資料解釋原因,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復習鞏固
1.小結:對照板書進行。
2.堂練習。
四、作業 :P10:T1——3。
【板書設計】
第2 節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1、聲音的發生: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液、氣),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聲波:聲音和水波類似,也是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波的振動向外傳播。
應用:體外震石碎波,探測海的深度。
4、聲音傳播的快慢:聲波在不同的介質和溫度下,傳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氣體中最慢,液體中最快,在15℃的空氣中,每秒傳播340米。
思考:在高中,對著高喊話,你會聽到什么?為什么?請查資料解釋原因。
作業:P10:T1——3。
耳和聽覺
教學重點
2.對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
1.耳朵的結構與功能。
2. 組織好實驗探究人為什么要長兩只耳朵?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觀察歸納、討論應用、實踐活動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提前準備好棉花(或細軟的紙、棉布等塞耳朵的物品)、蒙眼睛的物品。
2.教學器材
耳朵結構示意圖、模型、助聽器、木梳、塑料尺、鼓、鼓棰、有關掛圖、
教學流程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新引入
新教學
1.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2.探究:為什么要用兩只耳朵聽?
樂音的三個特性:
噪聲污染:
復習鞏固
1.布置作業
1.思考
2.觀察:掛圖、模型、,弄清結構,思考:各個部分的功能。
體驗:完全失去聽力的生活。
討論:平時對失去聽力的人我們應該怎么辦?
3.從提出問題,到交流與評價進一步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
4.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
5.學生舉例:你見過哪些噪聲污染如何防治?
討論與交流:控制噪聲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6.學生小結
7.完成練習
1.設疑導入
2.引導觀察:掛圖、模型、,弄清結構
3.探究:為什么要用兩只耳朵聽?
4.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
5.噪聲污染:
6.教師引導小結
7.布置研究性學習:P171。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一、新引入
人為什么能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而鼻子要長在一起呢?在城
市汽車為什么嚴禁喇叭?有的人為什么會暈車、暈船?
二、新教學
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設問:你知道我們的耳朵為什么能聽到聲音嗎?它里面的結構是什么樣的?
引導觀察:掛圖、模型、,弄清結構,思考:各個部分的功能。
結構:外耳、中耳、內耳。
聽覺的形成:聲波(信息)——耳朵(鼓膜振動、聽小骨振動)——刺激聽覺感受器的聽神經——大腦
討論:耳朵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鼓膜損傷、聽小骨損傷或發生障礙會有什么影響?耳膜破損會造成什么結果?哪些原因會造成耳膜破損?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你還知道有哪些造成耳聾的原因?耳朵還有那些用途?耳朵的結構與功能有什么關系?
體驗:完全失去聽力的生活。先用兩只空紙杯捂住耳朵,再用棉花或軟布塞住耳朵, 分別感受和體會失去聽力后的痛苦。
討論:平時對失去聽力的人我們應該怎么辦?
市汽車為什么嚴禁喇叭?有的人為什么會暈車、暈船?
設疑:人為什么長兩只耳朵?這樣有什么好處?為什么能耳聽八方?
引導學生從提出問題,到交流與評價進一步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
提出問題:為什么要提出用兩 只耳朵?
建立假設(大膽猜想):① ……;②……;③……;④……;
設計實驗方案:(目的、如何做、怎么做?控制變量)
次數
目的
實驗方案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
實驗檢驗:按方案去做。引導歸納出結論:根據聲音到達兩點的時間差,辨別聲的方向和位置。
作出解釋、交流和評價:先小組交流,然后大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交流如何探究的、探究匯總如何控制變量的,重點評價方案設計的是否合理,有無改進的地方,積極參與探究情況。
拓展: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或進一步查閱有關資料,對實驗結果作出解釋
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第三時)
為什么歌唱家的聲音那樣動聽?歌唱家又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音調:我們把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實驗1:用一把塑料尺,讓它從木梳的齒上,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觀察:聽到的是聲音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
實驗2:用一把直尺緊壓在桌面的邊沿,兩次伸出桌面的長度不同 。然后用手撥動伸出桌面的一端。
觀察:兩次尺子振動的快慢有何不同?聽到的聲音有何不同?
結論: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
頻率:物體在 1秒鐘內振動的次數。單位:赫茲。振動越快,頻率就越大。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思考:蜜蜂與蝴蝶的聲音有何不同?為什么?
人和動物的聽覺范圍:
聲波的分類:超聲波、次聲波,一般人聽不到超聲波和次聲波。
應用:B超,金素探測。蝙蝠與仿生學,雷達。
響度:人們主觀上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
設問:響度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實驗: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紙屑,先輕輕地敲鼓面,然后再用力敲鼓面。
觀察:鼓面上的小紙屑的振動有何不同?
思考:聲音的大小跟聲振幅幅度有什么關系?跟離鼓的遠近有何關系?
結論:聲音的響度與聲的振動幅度有關,跟人距離聲的遠近也有關系;聲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距離聲越遠,聲音越分散,聲音響度也越小;還跟不同人的感覺的靈敏程度有關。
聲音大小的計量單位:分貝,符號:Db,人耳的感覺情況表:(引導學生讀表)
設問:什么情況下是震耳欲聾?
音色:辨別聲音的第三個特征。
中國古代的聲學成就:編鐘,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區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7000年;3000年,管樂器和弦樂器,鐘磐等打擊樂器。北方的四合院、北京天壇的回音壁。
4.噪聲污染:妨礙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有害健康的聲音都是噪聲污染。
學生舉例:你見過哪些噪聲污染如何防治?
我國政府規定:工廠噪聲不超過85——90分貝,居民區,白天不超過50分貝,夜晚不超過40分貝。
討論與交流:控制噪聲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提出你的解決辦法,看誰說的好!布置研究性學習:P171。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三、復習鞏固
堂練習:本P18 :T3——4。
小結:對照板書由學生進行,教師補充。
四、布置作業:練習冊
板書設計
耳和聽覺(一)
1.耳的結構
2.聽覺的形成: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振動并放大——耳蝸感受器(神經)——大腦
3.應用:保護耳朵,關愛他人。
耳和聽覺(二)
探究:人為什么要用兩只耳朵聽?
提出問題:人為什么要用兩只耳朵?
建立假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
設計實驗方案:注意:設計方案的目的、做法、控制變量。
實驗檢驗:
作出解釋、交流與評價:結論根據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差,辨別聲的方向和位子。
耳和聽覺(三) 音調 響度 音色 噪聲污染
聲音:樂音與噪音
聲音的三個特征:
音調: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大,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頻率:物體在1秒鐘內振動的次數,單位:赫茲
超聲波:高于2000萬赫茲的聲音。
次聲波:低于20赫茲的聲音。
應用:B超、雷達、金素探測。
響度:聲音的響度與聲的振幅有關,跟人距離聲的遠近有關。振幅越大聲音響度越大;距離聲越遠,聲音越分散,聲音也就越小。
聲音大小的單位:分貝。
音色:音色與發聲體的性質、形狀、發聲的方法有關。
噪音污染:妨礙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有害健康的聲音都是噪音污染。
如何防治:聲處控制、傳播途中減弱、接受處控制。
教案點評:
本節的內容較多可以在三個時內完成。第一時重點放在耳的結構與功能上。教學中即可以從耳的結構讓學生大膽地推想耳的功能,也可以在知道其功能之后,反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耳朵為什么會有這種功能,從正反兩個方面使學生逐步理解科學中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理念;對于為什么人要長兩只耳朵的探究實驗,是一個非常好的探究實驗,學生也很感興趣,尤其是在引導學生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等探究的基本環節上學生表現出的聰明才智讓人感到興奮不已,教師事先要精心設計學生的探究過程,保證學生的探究效果;聲音的音調、響度、音色一定要做好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基本結論即可,不要講的太深,讓對聲音的三特性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能夠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的問題就算達到目的。
第4節 光和顏色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教學準備
學生前準備:各種不同顏色的玻璃片。
各種光(蠟燭、手電發等)、水槽、玻璃磚、平面鏡、光的色散演示儀、三棱鏡、帶圓孔的硬紙板,紅、綠、藍三種透明的塑料薄膜,紅、綠、藍三塊有色玻璃,紅、綠、藍、黑四種紙屏。
教學流程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一、新引入
二、新教學
光:
光的直線傳播
光速
光的色散
看不見的光
物體的顏色
7.實驗探究
四、布置作業:
練習冊。
收集測光速的有關資料
思考:天上為什么會出現彩虹?
1.學生舉例歸納:
2.設計實驗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3.觀察演示實驗:
思考:光傳播需要時間嗎?
4.實驗探究1、實驗探究2
5.請學生自學。
6.學生自學
7.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 猜想和預測、設計實驗方案、收集實驗證據、 得出結論和解釋、反思評價。
堂練習:積極動手
小結:思考P24。
設疑激趣:天上為什么會出現彩虹?
設問:哪些物體能夠自己發光?光發出后是如何傳播的?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1、實驗2、實驗3,驗證自己的結論:
設問:光傳播需要時間嗎?
講解光速。
設問:雨過天晴彩虹如何形成
光的分類:可見光、不可見光
設問:看到的草是什么顏色?
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陽光下樹蔭中的圓形光斑是如何形成的?
復習鞏固
堂練習:P25,T1——4。
小結:對照板書進行。
布置作業
練習冊,收集測光速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新引入
設疑激趣:我們看到的物體的顏色為什么有的是紅色、有的是藍色、而有的又是黑色,夏天雨過天晴,天上為什么會出現彩虹?帶上藍色的有色眼鏡看物體會是什么樣子?
新教學
光:
設問:哪些物體能夠自己發光?哪些是人照的?哪些是天然的?
學生舉例歸納:能夠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分為:人照光、天然光。
人照光簡介。
光的直線傳播
設問:光發出后是如何傳播的?直線、曲線?在水中呢?玻璃中又如何?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實驗1:手電筒發出的光,在空氣中傳播的路線是怎樣的/
觀察并得出結論:光在空氣是沿直線傳播的。
實驗2:觀察用手電筒發出的光在水中傳播的路線是怎樣的?
實驗3:觀察用手電筒發出的光,在玻璃中是怎樣傳播的?
注意:可以在最后使光斜射到水面或玻璃面上,讓學生觀察到:雖然光在空氣、水中、玻璃中傳播的路線都是直的,但在空氣與水、空氣與玻璃的分界面處,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以加深對“光沿和直線傳播”的條——同一種均勻介質的理解,同時也為下一節講述光的折射現象打下伏筆。
結論: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應用:“三點一線”,射擊、站隊、栽樹。
光速
演示:閉合開關整個教室幾乎同時被照亮。
設問:是離燈近的地方和遠的地方,哪個先被光照亮?光傳播需要時間嗎?
講解光速:光在不同的物質傳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快,每秒達
3×105千米,相當于每秒鐘圍繞地球赤道七圈半;在空氣中傳播比在真空中稍慢一點;在水中每秒鐘傳播的距離為真空中的3/4。
設問:光在一年可以傳播多遠?L=9。4608×1012千米。打雷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百米比賽時,記時員,是見到發令槍冒煙就記時,還是聽到槍聲記時?
設疑:光速是如何測出的?誰最先測出?請同學們下去查找有關資料,下節交流。
光的色散
設問:雨過天晴,有時天空會出現美麗的彩虹,它是如何形成的?白光和紅光比較哪個更簡單一些?
實驗探究1:在盛有水的臉盆里斜放著一面鏡子,然后,把太陽光反射到紙上,不斷調整鏡子的角度,會看到七色光。
設問:七色光從哪里的?水會變色?鏡子會變色/
實驗探究2:光的色散實驗:讓太陽光穿過一條狹縫,射到三棱鏡上,從棱鏡的另一側的白紙屏上看到一條彩色的光帶:且按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順序排列。
光的色散簡介:1666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結論:白光是有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單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復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看不見的光
設問:電視機、大背投的遙控器并沒有電線接到電視機、大背投上,它是如何實現開關的呢?
驗鈔機為什么能夠檢驗錢幣的真假?請學生自學。
光的分類:可見光、不可見光;不可見光又分為:紫外光(線)、紅外光(線)
應用:紅外遙控器、紫外線消毒柜、紫外驗鈔機。(為什么西藏、貴州的人的皮膚比較黑?)
物體的顏色
設問:看到的草是什么顏色?蘋果是什么顏色?它們的顏色會變嗎?戴上變色眼鏡為什么會變色呢?
實驗探究1:讓太陽光透過紙板的圓孔,照到白紙上,先后將紅、藍、綠三種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紙板的圓孔上,在白紙上看到什么顏色?
實驗探究2:讓太陽光透過狹縫射到三棱鏡上,經三棱經分解后的彩色光帶先后透過紅、綠、藍三種有色玻璃片,在白紙屏上觀察到的光帶分別是什么顏色?
引導分析:
實驗1中,太陽光是七色光,但通過紅色(綠色、藍色)塑料薄膜后,白紙是紅色(綠色藍色)的,說明紅色(綠色、藍色)的透明物體只讓紅色的光通過。即透明物體只讓與它本身相同顏色的光通過。
在實驗2中,白色光通過三棱鏡后,分解成七色光,七色光通過紅色的透明玻璃板時,只有紅光通過,其它光都被吸收了,同樣透明物體只讓與它本身相同的光通過。
結論:透明物體的顏色是它能透過的色光決定的。
探究實驗3:任用上述裝置,分別使用紅、綠、藍黑四種顏色的紙屏直接接受經三棱鏡色散后的彩色光,觀察紙屏上分別出現什么顏色的條紋?
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結論:不透明物體的顏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吸收跟物體顏色不同的色光。
實驗探究4:用紅光、藍光、綠光分別照同一白色物體,會看到什么情況?說明了什么?
學生自己分析:物體的顏色,在不同顏色的光線下,顏色不同的原因。
交流與討論:P24 思考。變色眼鏡看到物體的顏色,由什么決定?
閱讀:彩色電視機為什么能夠看到彩色圖像?
設疑:“水中撈月”能實現嗎?為什么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下節研究。
第二時 (可以由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
提出問題:光斑的形狀跟樹葉的透光孔的形狀究竟有什么關系?
猜想和預測:
、佟;②……;③……。
設計實驗方案,收集實驗證據:圍繞光斑如何形成,設計方案,控制變量。
得出結論和解釋:由于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樹葉間的縫隙足夠小時,在樹蔭中形成的圓形光斑是太陽的像。
反思評價:自己提出了哪些猜想?是如何探究的?本次實驗你有哪些收獲?
復習鞏固
堂練習:P25,T1——4。
小結:對照板書進行。
布置作業:
練習冊。
收集測光速的有關資料
板書設計
光和顏色
光:能夠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
分為:人照光、天然光。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應用:“三點一線”,射擊、站隊、栽樹。
光速: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快,每秒達3×105千米,
光的色散:白光是有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單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復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看不見的光
光的分類:可見光、不可見光;
不可見光又分為:紫外光(線)、紅外光(線)
物體的顏色
結論:透明物體的顏色是它能透過的色光決定的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顏色是一樣的,
吸收跟物體顏色不同的色光。
第5節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與探究、總結歸納、聯系實際應用提高。
教學準備
學生前準備: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鏡,觀察汽車的觀后鏡的成像情況。
教學器材:手電筒、鋁薄、平面鏡、光的反射演示器、廢玻璃渣、凸面鏡、凹面鏡、燒杯水、鉛筆、玻璃磚、盛水玻璃槽。
教學
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新引入
新教學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平面鏡
球面鏡
光的折射:
復習鞏固
小結
堂練習:P30 T3——4
布置作業
思考:
1.觀察:手電筒光的反射(P25),手電光射到平面鏡后會怎樣?
2.討論得出:光的反射現象。
“三線”、“兩角”, 光的反射定律:實驗探究1:實驗探究2:
練習:本P30 T1。
3.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4.平面鏡:實驗探究3:實驗探究4
5.球面鏡
6.光的折射:實驗探究:思考:一束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光線將怎樣偏折呢?結論
7.自己歸納小結。
8.完成堂練習:P30 T3——4
設疑激趣:汽車上的觀后鏡為什么是突起的?
1.光的反射
引導觀察、討論得出:光的反射現象。
2.光的反射定律:設問: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有什么關系?反射角與入射角由有什么關系呢?實驗探究歸納出實驗結論
強調:光路具有可逆性。
3.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4.引導探究、分析得出結論結
5.球面鏡:教師講解
6.設問: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折射角與入射角有什么關系?
講解:“三線”、“兩角”、“一點”
實驗探究
7.引導小結:對照板書進行。
8.布置作業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設疑激趣:汽車上的觀后鏡為什么是突起的?透過裝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為什么會變粗?潛水艇潛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況?潛望鏡是如何讓景物轉彎到你的視野中的呢?
教學
光的反射
光線:光通過的路線,用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方向。
光的反射 :光從一種均勻物質射向另一種均勻物質時,在它們得分界面上會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質中。
觀察:手電筒光的反射(P25),手電光射到平面鏡后會怎樣?能夠照到其他別的物體上嗎?在暗室里,當光照到不發光的物體上時,你能看到物體嗎?
討論得出:光的反射現象。
“三線”、“兩角”:
入射光線——OA;
反射光線——OB;
法線——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線語法線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線與法線所成的角β;
設問: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有什么關系?反射角與入射角由有什么關系呢?
6) 光的反射定律:
實驗探究1:在平面鏡上方放一個塊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繞ON折轉的E、F兩塊板組成。
使E、F兩板處于同一平面內,讓入射光線OA沿光屏左側射到鏡面上的O點,觀察反射光線在左側還是右側?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
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觀測幾組入射角、反射角,并記錄在表格中。
將F繞ON前、后轉動,在F板上還能看到光線嗎?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論:光反射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強調:因果關系。
實驗探究2:如使入射光線逆著原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到平面鏡上,此時反射光線會怎樣?
觀察:反射光線恰恰是逆著原入射光線射出。
結論:光路具有可逆性。
練習:本P30 T1。
思考:當你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別人的眼睛時,別人也一定可以看到你的眼睛,你相信嗎?為什么?
7)鏡面反射與漫反射:討論P27。同樣都是平行光,反射后為什么反射光線的方向不一樣?
鏡面反射:入射光線是平行的,經平面鏡反射后反射光線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線是平行的,經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線是不平行的。
應用:黑板反光;我們能從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電影銀幕要用粗糙的白布做。
平面鏡
設問:桂林水甲天下,倒影是如何形成的?
實驗探究3:在平面鏡前舉起左手,鏡子里的你和真實有何不同?
實驗探究4:畫個半圓,沿著鏡子邊放好,你觀察到了什么?
實驗探究5:用一塊玻璃,一張白紙,兩只蠟燭,一只點燃,防在玻璃前,將另一根放在玻璃鏡后,前后移動直到后面的蠟燭也好象點燃一樣,這一點就是蠟燭的像;記下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
分析:沿玻璃劃一條線,連接蠟燭和蠟燭的像,看看物和像的連線有什么關系?用刻度尺測量出物體和像到鏡子的距離又有什么關系?
結論:平面鏡成的是虛象,像和物體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體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和物體離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平面鏡的成像原理簡介:用光的反射定律予以說明,像是虛象。
應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變光線的方向;潛望鏡。
球面鏡:都是反射面鏡。
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發散面鏡。汽車觀后鏡。
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太陽灶,探照燈。
光的折射:
折射現象:
折射現象:讓一束光線通過玻璃槽蓋子上的狹縫斜射到水面上,光進入水面時,其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
“三線”、“兩角”、“一點”
入射點——O;
入射線——AO;
折射線——OC;
法線——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設問: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折射角與入射角有什么關系?
實驗探究:改變入射角的大小,再作幾次,比較每一次入射角與折射角的大小,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如何變化?若讓光線垂直射向水面,進入水中的光線會怎樣?
實驗探究:將水換成玻璃磚,重做此實驗,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有何關系?光線垂直射向玻璃磚時,進入玻璃中的光線會怎樣?
2)結論1:光由空氣射向水或別的透明物質時,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時,折射光線向法線靠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光線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時傳播方向不發生改變。反之亦然。
思考:一束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光線將怎樣偏折呢?
結論2: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時,折射光線將偏離法線,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復習鞏固
小結:對照板書進行。
堂練習:P30 T3——4
布置作業
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五節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
光的反射
光線:光通過的路線,用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的反射:“三線”、“兩角”:
入射光線——OA;
反射光線——OB;
法線——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線與法線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線與法線所成的角β;
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注意:光路具有可逆性。
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鏡面反射:入射光線是平行的,經平面鏡反射后反射光線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線是平行的,經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線是不平行的。
平面鏡
結論:平面鏡成的是虛象,像和物體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體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和物體離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應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變光線的方向;潛望鏡。
球面鏡:都是反射面鏡。
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發散面鏡,汽車觀后鏡。
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太陽灶,探照燈。
第五節 光的反射和折射(二)
光的折射
折射現象:
折射現象:讓一束光線通過玻璃槽蓋子上的狹縫斜射到水面上,光進入水面時,其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
“三線”、“兩角”、“一點”
入射點——O;
入射線——AO;
折射線——OC;
法線——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2)結論1:光由空氣射向水或別的透明物質時,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時,折射光線向法線靠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光線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時傳播方向不發生改變。
結論2: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時,折射光線將偏離法線,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折射時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眼和視覺
每 必 記
題
眼和視覺
日 期
教
學
目
標
1、通過實驗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2、應用凸透鏡模型解釋照相機,放大鏡和人眼球的作用。3、了解眼球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4、能說出視覺形成的功能。5、能說出照相機和眼睛的相似之處。6、了解近視、遠視的成因,并知道矯正方法。重
點
難
點
分
析
了解透鏡成像的規律會用作圖法表示凸透鏡成像的特點程資的準備與開發
教 、學 預 設
調 控 對 策
一、透鏡 前面學過凸面鏡能發散光線,凹面鏡能會聚光線,那還有什么可以起到發散和會聚的作用呢? 在常用的光學儀器、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里面都有透鏡。 分為兩種:凸透鏡和凹透鏡【實驗】用光學演示儀進行,把平行光分別射到凸透鏡和凹透鏡上 1、凸透鏡(有光,太陽光會聚,無光,手電筒) 2、凹透鏡(不會會聚,發散)【結論】凸透鏡和凹面鏡一樣起會聚的作用,會聚的一點叫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叫焦距。而凹透鏡使太陽光發散,和凸面鏡一樣。【演示】凸透鏡和凹透鏡遇到平行光(凹面鏡和凸面鏡) 介紹其他各種凸透鏡和凹透鏡,如何區分?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自制簡單透鏡,滴水在光滑紙上或玻璃上)【思考】你能用冰和陽光取火嗎?——演示說明二、照相機和放大鏡 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說明 2、放大鏡:短焦距的凸透鏡PS:被觀察的物體在焦距以內 舉例說明透鏡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三、學生分組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圖略PS:1、成像物體用點燃蠟燭的燭焰比較好,這樣得到的像較清晰,學生也容易辨別它的正倒。 2、實驗時,先確定燭焰與透鏡的距離(U),然后再回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燭焰的焰心的清晰像時,才讀出像的位置(V)。 3、要多次改變物距,通過對成像情況的反復觀察和比較,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像規律,必須避免一次實驗就得出結論的不科學做法。 4、像的位置確定后記下像的各個特點,如位置,大小,正倒,虛實等等。 5、當燭焰移到凸透鏡焦點以內形成放大虛像時,可讓學生先用光屏去接,不會出現在屏上,說明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的,是判別像的虛實的主要方法之一。四、眼睛的結構(以為載體) 1、眼球的外部有角膜和鞏膜。 2、中間一層有虹膜,睫狀體和瞳孔。 3、內部:視網膜,懸韌帶,晶狀體和玻璃體。 4、眼球的正視圖:晶狀體,虹膜(互相觀察顏色),瞳孔(互相用手電筒照看),角膜,睫狀體。 5、和照相機比較 (1)照相機成像原理 (2)眼睛可以看到物體的原理PS: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看上去都是倒像,6個月后就適應了!【填圖游戲】 先讓學生記憶5分鐘,然后請幾個小組上填色,看哪組快。五、人類視覺上的限制【實驗】測近點,遠點,盲點——>>人類的視覺有限制 1、近視的成因() 2、遠視的成因() 3、近視的預防:從成因入手: (1)看書寫字姿勢不準確。 (2)光線不適合(光污染)。 (3)持續用眼過度 (4)遺傳…… 假性近視,還可以恢復。真性近視,前后徑過長…… 4、遠視的預防,糾正 學生總結。 5、眼病:(1)色盲(通過變色卡),以遺傳為主。 (2)斜視,白內障,青光眼,自行查找了解。 (3)色盲的問題【討論】六、愛護眼睛,保護視力 聯系近視眼的形成,自己閱讀P37 總結出…… 外查找“愛護眼睛,保護視力”的資料。七、顯微鏡和望遠鏡 用簡單介紹,有興趣的學生提供一些網址或者資料。八、練習1、智力挑戰(,可以在近視遠視講完后進行) 有十個選擇題,全班一起做,看一共作對幾題,然后糾正錯誤。2、后練習和作業本。軼
事
記
錄
后
反
思
第7節 信息的獲取和利用
教學方法
自學歸納、交流討論、應用提高、形成技能
教學準備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信息方面的資料,收音機、隨身聽、手機、掛圖
教學流程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新引入
新教學
學生:自學自研,
相互合作,
教師講解:
信息技術史
復習鞏固
小節:
布置作業
思考:
請同學們先看書回答下列問題。
1.信息的特征:
2.人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信息世界的?
3.信息技術:
4.電磁波:
5.古代信息技術
6.近代信息技術
7.現代信息技術
三、復習鞏固
由學生自己歸納:人類是如何獲取和利用信息的。
設問:什么是信息?信息如何收集、處理、應用?
1.組織學生自學自研。
2.教師講解:信息技術史
古代信息技術
近代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
3.復習鞏固
學生小節
4.布置作業
調查:就你感興趣的一種信息技術進行收集資料,然后寫成一篇《關于×××信息技術的應用簡介》的科技說明,然后辦一期板報。
教學過程設計
1、新引入
設問:人們常說,現在是信息化社會,什么是信息?信息如何收集、處理、應用?請同學們先看書回答下列問題。
2、新教學
學生在自學自研的基礎上,相互合作,分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信息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狀態、特性、變化。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要獲取和交換哪些信息?
人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信息世界的?
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應用信息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
信息技術:用于獲取、傳遞、處理和利用信息的技術
人們常常會產生錯覺:視覺的誤差,聽覺的誤差,觸覺的誤差……
因此,我們要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電磁波:電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載體。電視機、手機、收音機……都靠電磁波傳播的。
電磁波: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射線等。光也是電磁波的成員。
討論:P42 T1——2。
教師講解: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
古代信息技術:遙遠的古代,人類剛剛進入明時代,實現信息傳播的方法十分簡單:手勢、喊叫、形體動作溝通,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紙的發明對于信息的記載和傳播有了輕便好使的載體,對于科學技術的傳播和世界化交流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印刷術在世界明史和技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的通信方主要靠視覺和聽覺通信最原始的通信方式。西周烽火成為通信手段,傳遞緊急軍情,同時擊鼓;還有郵驛,信鴿還用傳遞特殊信息……
近代信息技術:
攝影技術。使人類活動和自然界變化過程中的圖景得以留存。
電影技術。拓展了人類的思維空間,激發了人的想象力。即可以給人們藝術享受,也能夠真實地記錄了社會發展記錄變遷。
電報。無線電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電話。使一個人的聲音可以跨越千萬水甚至遠隔重洋,清晰地響徹在另一個人的耳畔。順風耳成為現實。
廣播。最早的大眾電子傳媒,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實現了一點對多點聲音信息傳播,使眾多新聞信息及時傳播到人們的耳畔。同時廣播的出現,使人們擁有了能夠以低廉價格獲取各類信息的工具。對推動社會的明進步、提高人們的教育水平、促進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義。
電視。20世紀信息技術的一項重大成果。能夠遠距離傳送,也能夠將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現代信息技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信息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現代信息技術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技術,以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為主要代表。包括信息技術獲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等方面的技術。
微電子技術,F代信息技術的基礎技術。
現代傳感技術,F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借以采集信息的技術。各類傳感器、雷達、遙測、紅外遙感等各類先進技術。
其它。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
3、復習鞏固
小節:由學生自己歸納:人類是如何獲取和利用信息的。
4、布置作業
調查:就你感興趣的一種信息技術進行收集資料,然后寫成一篇《關于×××信息技術的應用簡介》的科技說明,然后辦一期板報。
調查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生活、工作、學習和工業、農業、國防等各個方面的應用情況。并和同學們交流。
P42:T1——2。
板書設計
第7節息的獲取和利用
a)信息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狀態、特性、變化。
b)人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信息世界的?
c)
d)信息技術:用于獲取、傳遞、處理和利用信息的技術
e)人們常常會產生錯覺:視覺的誤差,聽覺的誤差,觸覺的誤差……
因此,我們要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5.電磁波:電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載體電磁波:
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射線等。
光也是電磁波的以員。
6.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
a)古代信息技術:
b)近代信息技術
電影技術、電報、電話、廣播、電視。
c)現代信息技術。
現代傳感技術、微電子技術、現代傳感技術。
其它: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45338.html
相關閱讀:奇妙的生命現象復習
食物的營養成分
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
第13章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復習教案
傳染病及其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