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量、輸血和血型
課題出處: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9章第1節
教師:xxx 工作單位:xxx
教學目標:
1、列舉ABO血型的類型;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2、參與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教學重點:說出 ABO血型的類型及輸血的原則;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教學難點:理解血型、血量和輸血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1、課前問題征集:關于輸血和血型了解多少?通過自學知道了哪些?還想知道些什么?
2、將收集的問題分類整理:
學生:對本節內容預習并上交問題。
教學手段:印發學案及材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
由最近網上發起的“中國人集體簽名反對日本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事引入中日關系問題,并講述抗日戰爭時期“白求恩大夫”的一個故事情節:從戰地送來一個血肉模糊的戰士,白求恩發現這位戰士臉色蒼白,剛要為他包扎傷口,這位戰士就暈過去了。然后問學生,這位戰士暈過去的原因是什么?在得到"失血過多,應及時輸血搶救"的回答后,再講述白求恩大夫慷慨捋袖,用自己的鮮血挽救了那位暈過去的戰士的生命的事跡。
二、問題(目標)呈現,協作探究
學生提出問題,結合課標的要求展示。學生每4人一組,下發學習方案和學習材料。通過小組合作探索、交流,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認識,相互借鑒,達成共識。
[學案1]
學習目標:列舉ABO血型的類型;簡單了解人類對血型發現、認識的歷史。
學習材料:教材及輔助資料
學習建議:資料,討論思考題。
思考題:1、在了解了關于血型及輸血的有關歷史后,你有何感想?你怎樣看待和評價人類歷史的每一次進步和認識上的每一點提高?
2、說出ABO血型的類型,說一說了解ABO血型有什么用途?
資料庫:獻血史話、蘭德斯坦納發現了血型
[學案2]
學習目標:說出輸血的原則;簡要說明血型鑒定的過程
學習材料:教材、使學生學會判斷血型的方法,加深對于輸血原理的理解。
學習建議:閱讀資料和教材,討論如何利用實驗材料,鑒定血液的血型,制定實驗方案。小組討論、交流,完成思考題。
思考題:1、試著說明血型鑒定的過程
2、根據你所理解的知識,如病人需輸血治療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
資料庫:(1)ABO血型系統(2)血型鑒定
[學案3]
學習目標:概述人體的血量及輸血與血量的關系;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學習材料;輔助文字資料,教材
學習建議:通過閱讀教材,了解人體血量與體重的關系,了解失血對人的影響。閱讀資料,了解有關無償獻血的內容。參與討論培養情感,樹立觀念。
思考題:1、《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九條規定:血站對獻血者采集血量一般為200ml,最多不超過400ml。這是什么原因?
2、我國目前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將來等你長大成人了,你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資料庫:1、什么是無償獻血? 2、獻血有損健康嗎?3、《獻血法》的有關規定
三、理清脈絡、構建框架
四、討論交流、提高認識
要求學生根據結合在現階段采供血方面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就此提出解決的措施。教師引導:每個健康的公民都有獻血的義務。
五、延伸拓展、關注社會
調查你認識的人中哪些人曾無償獻過血,并向他們了解獻血對身體有什么影響?
調查你所在的地區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來源及儲備情況,這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關系如何?
板書設計:(略)
附:
[學案1]
學習目標:列舉ABO血型的類型;簡單了解人類對血型發現、認識的歷史,認識血液科學發展史。
學習材料:課本(插圖及文字內容)
學習建議:閱讀資料,討論思考題。
思考題:1、在了解了關于血型及輸血的有關歷史后,你有何感想?你怎樣看待和評價人類歷史的每一次進步和認識上的每一點提高?
2、說出ABO血型的類型,說一說了解ABO血型有什么用途?
資料庫:
輸血的歷史
1665年的一天,英國科學家查理?羅爾看到一條小狗出了意外,失血過多,小狗瀕臨死亡。查理?羅爾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可能拯救小狗生命的方法。他嘗試著將一條健康狗的血管間接地與那條奄奄一息的小狗的血管連通,過了一會兒,奄奄一息的那條小狗神奇地起死回生了。查理?羅爾的這種使血液得到補償的有效方法,使人們第一次認識到在不同個體間輸血是可能的。這個300多年前的實驗是后來輸血術發展的萌芽。
1668年,在法國醫生丹尼斯的診室里,一位年輕的婦女懇求醫生把羔羊的血輸入她性格暴戾的丈夫的身體里,她的丈夫也很想通過輸血,讓羊羔溫順的性情改變自己暴戾的性格。因為在古代,人們曾將血液視作是"靈魂的主宰"、"性格的象征",因此當時的人們有這種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丹尼斯醫生出于無奈,被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開始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為人體輸血的工作。但是很不幸,就在為這名男子輸人羊血時,悲劇發生了,這名男子突然心跳加快,痛苦萬分,最后在一陣歇斯底里的狂躁后死去了。丹尼斯醫生因此被人指控為"過失殺人"而人獄,從此再也沒有人敢采用輸血的技術了。
1818年,有一天英國的生理學家兼婦產科學家詹姆士?博龍戴爾醫生接收了一位難產的孕婦。在孕婦生產時突然發生了大出血,怎么辦?如果不及時給孕婦輸血,她就必死無疑。善良的詹姆士醫生為了拯救孕婦的生命,在征得孕婦丈夫的同意后,果斷地作出決定,立即為孕婦輸血。在丹尼斯醫生輸血事件沉寂了150年后的這一天,詹姆士將一名健壯的男子的血輸給了那位失血過多的產婦,終于使她得救了。同年12月22日,詹姆士醫生在倫敦醫學年會的講臺上作了人與人之間輸血成功的第一例報告。但隨后的多次實驗證明并非每個受血者都能夠獲得救治,甚至有的還出現嚴重的生理反應而加速了死亡。看來輸血技術還存在許多理論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蘭德斯坦納發現了血型
在以后的幾十年里,許多科學家都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人輸進別人的血安然無恙,而有的人卻會出現不良反應,甚至導致死亡?"這個問題同樣也困擾著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有一天,他終于想到:會不會是輸入的血液與受血者身體里的血液混合產生病理變化,而導致受血者死亡?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發現紅細胞和血漿之間發生反應,也就是說某些血漿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現象,但也有的不發生凝集現象。于是他將22人的血液實驗結果編寫在一個表格中,通過仔細觀察這份表格,發現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種:A、B、O。
1902年,蘭德斯坦納的兩名學生把實驗范圍擴大到了155人,發現除了A、B、O三種血型外還存在著一種較為稀少的第四種類型,后來稱為AN型。到1927年經國際會議公認,采用蘭德斯坦納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確定血型有A、B、O、AB四種類型,至此ABO血型系統正式確立。蘭德斯坦納也因貢獻的意義重大,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
[學案2]
學習目標:說出輸血的原則;簡要說明血型鑒定的過程
學習材料:教材、使學生學會判斷血型的方法,加深對于輸血原理的理解。
學習建議:閱讀資料和教材,討論如何利用、實驗材料,鑒定血液的血型,制定實驗方案。小組討論交流完成思考題。
思考題:1、試著說明血型鑒定的過程
2、根據你所做的鑒定,如需輸血治療該血型應該輸什么血型的血?
資料庫:
ABO血型系統血型鑒定
ABO血型是根據紅細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的情況而將血液分成4型。人類的紅細胞含有兩種凝集原,分別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類血清中則含有與凝集原對抗的兩種凝集素,分別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紅細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類血液分為四種類型:凡紅細胞只含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紅細胞中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紅細胞中A、B兩種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紅細胞中A、B兩種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同時,從調查研究中還證明,每個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與他自身紅細胞凝集原相對抗的凝集素。因此,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兩種凝集素都沒有,O型人的血清中則兩種凝集素都有。
血型紅細胞凝集原血清凝集素
A型A抗B
B型B抗A
AB型A、B無
O型無抗A、抗B
輸血與受血關系
凡是互為對抗的凝集原與凝集素相遇,血液就會發生凝集,而導致受血者死亡。輸血的時候,主要是考慮獻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之間是否會發生凝集反應。按這個道理就可以推斷出A、B、O、AB血型之間在輸血時的相互關系。(如下表)
ABOAB
A?++?
B+?+?
O????
AB+++?
[學案3]
學習目標:概述人體的血量及輸血與血量的關系;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學習材料;文字報道,宣傳品,教材
學習建議:通過閱讀教材,了解人體血量與體重的關系,了解失血對人的影響。閱讀資料,了解有關無償獻血的內容。參與討論培養情感,樹立觀念。
思考題:1、《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九條規定:血站對獻血者采集血量一般為200ml,最多不超過400ml。這是什么原因?
2、我國目前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將來等你長大成人了,你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資料庫:
什么叫無償獻血?
無償獻血是不以追求金錢為目的,不計任何報酬,公民完全基于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是獻血的最高層次,是檢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道德水準的重要標志。
獻血有利于健康
血液中的細胞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種。紅細胞的壽命為120天,白細胞為13天,血小板僅為5天。也就是說,最多在120天,人體內的血液細胞要完全更換一次。
芬蘭科學院的一項研究提示,獻血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危險;美國研究結果提示,獻血和降低鐵的水平可能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他們認為,鐵儲備量高可能損傷心肌,降低血漿抗氧化能力,并可能增加血液循環及血管壁中的脂質過氧反應。每次獻血200-400毫升,僅占人體總血量的5%,而人體20%血液儲存在脾、皮膚等“血庫”內,獻血后“血庫”會代償補充,對健康毫無影響,經常獻血會促進新陳代謝和健康長壽。適量獻血,有利于您的健康。
《獻血法》的有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于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
《獻血法》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國家提倡十八周歲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
國家鼓勵國家工作人員、現役軍人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自愿獻血,為樹立社會新風尚做表率。
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并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
血站是采集、提供臨床用血的機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組織。
出于自愿提供自身的血液成分而不收取任何報酬的人,稱為自愿無償獻血者。無論是現金或禮品都可視為金錢的替代,包括休假和旅游等,而小型紀念品和茶點以及支付交通費用是合理的。
無償獻血者的健康標準
一、 年齡:18-55周歲健康公民。
二、 體重:男性不低于50公斤,女性不低于45公斤。
三、體格檢查:血壓12-20/8-12kpa(千帕);心肺正常、肝、脾不腫大;無畸形、殘廢。
四、血液化驗標準:
1.血比重:硫酸銅法 男≥1.052,女≥1.050。
2.血型定型:ABO血型必須正反定型相符。
3.肝功能: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5單位。
4.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
5.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陰性。
6.抗-HIV(艾滋病病毒抗體)陰性。
7.RPR或TRUST(梅毒血清學試驗)陰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2620.html
相關閱讀:第13章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復習教案
奇妙的生命現象復習
食物的營養成分
傳染病及其預防
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