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動物的生命周期
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類比、繪圖、討論,進一步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人、青蛙、蝗蟲生命周期的特點及其共同性;理解生命周期與生命代代相傳的關系;了解環境的變化對動物生命周期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珍惜生命、關注生物的生存環境、提高社會責任感。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領會生物作為自然界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也在不斷運動、不斷變化著。
重點 人、青蛙、蝗蟲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教學難點 對生命周期的循環、生命代代相傳的理解
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講解法為主
教學準備
、.“青蛙的生長發育過程”視頻資料及浸制標本;
、. 蝗蟲、蝴蝶的生長發育過程浸制標本;
、.人的生命周期教學掛圖;
④.課前野外采集蝌蚪并試著培養。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動物的生命周期
1.人的一生
2.青蛙的一生
3.蝗蟲的一生
二. 動物的壽命1.讀圖3-1和圖3-2,填寫教材中兩個相關表格;
2.組織討論人類通過什么方式延續種族;
3.觀看視頻資料及浸制標本:青蛙的發育過程,填圖3-3和圖3-4及表格
4.讀圖、填圖;
5.討論:影響壽命的因素指導讀圖、點評;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組織填圖表、交流,引導分析青蛙變態發育的各過程特點;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教學流程
新課引入 春天,萬物蘇醒,候鳥遷徙、樹木發芽開花、、、、、、在冬去春來、花開花落之間,生命的運動有什么規律呢?一只蝴蝶只能活幾個月、一只海龜可以活100年以上,但最終都會死去,可為什么地球上的蝴蝶和海龜沒有滅絕呢?(引出生命運動具有周期性)
新課學習:
動物的生命周期
1.人的一生
學生活動一:讀圖3-1,以小組為單位說出圖中不同生長時期人的特點,并根據人的生長過程正確排列順序: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學生活動二:(1)小組討論:人類通過什么方式使種族得以延續的?(通過成年男女組織家庭、生育子女的方式)
。2)小組討論,根據活動一的結論填寫圖3-2,人的生命周期中所缺的部分
承轉:其它動物是否也像人一樣有生命生長、衰老、死亡與生命延續的特點呢?
2.青蛙的一生
學生活動三:觀察采集到的蝌蚪以及“青蛙的一生”浸制標本,討論:
青蛙的一生分為哪幾個生長發育時期?填寫教材82頁圖3-3空格。
青蛙的幼體(蝌蚪)與成蛙有哪些不同?列表比較。
根據(1)的討論結果,將不同生長時期的蛙填寫在教材83頁相應的空格內。
觀看視頻資料:青蛙的生長發育過程
引導分析、得出結論:青蛙的一生從受精卵開始,經過蝌蚪、具有后肢的幼體、具有前后肢的幼體、尾消失的成體青蛙等發育階段。成體與幼體的主要區別如下:
生活環境運動器官運動方式呼吸器官
蝌蚪水中軀干部擺動、尾部游泳鰓
成蛙水中與陸地四肢游泳、跳躍肺和皮膚
青蛙從幼體到成體的發育過程中,幼體與成體在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上有很大差別,這樣的發育類型,叫做變態發育。
3.蝗蟲的一生
學生活動四:觀察蝗蟲與蝴蝶的生長發育過程浸制標本及掛圖,小組思考:
蝗蟲的一生分為哪幾個生長發育時期?
繪制蝴蝶生長發育過程示意圖。
引導小結:蝗蟲的一生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且若蟲(幼體)與成蟲(成體)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大致相似,這種發育類型為不完全變態發育。蝴蝶的一生發育過程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且幼體與成體在形態結構與生活習性方面顯著不同,這種發育類型為完全變態發育。
思考交流:人、青蛙、蝗蟲、蝴蝶的一生都要經歷哪些階段?它們在發育過程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為什么動物的種類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絕?
師生共同小結:人、青蛙、蝗蟲、蝴蝶的一生都要經過出生、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等生長時期,這些生長時期構成了動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就在這種周而復始的運動中不斷延續,所以,動物的種類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絕。
動物的壽命
介紹動物生命周期的時間就是這種動物的壽命,但是,動物的壽命往往會受生活環境的影響。
引導學生討論并舉例說明:影響動物壽命的生活環境因素有哪些?(氣候、食物、敵害等等)
我們應該怎樣珍惜生命、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小結鞏固 略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動物的生命周期
一.動物的生命周期:由動物一生經歷的出生、生長發育、死亡等生長時期構成。
人的一生:受精卵、胎兒、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死亡
青蛙的一生:受精卵、蝌蚪、幼體青蛙、成體青蛙?死亡
蝗蟲的一生:卵、幼蟲(若蟲)、成蟲?死亡
二. 動物的壽命:某一物種生命周期的時間
影響因素:氣候、食物、敵害等等。
第二節 新生命的誕生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學會讀圖,并通過讀圖、填表等方式提高獲得知識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說出人體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知道人類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了解人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途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結合本節內容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與優生、優育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人體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發育的基本過程。
教學難點
人胚胎發育過程中與母體的物質交換
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講解法為主
教學準備 卵和精子的結構掛圖;男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掛圖和模型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精子和卵
二.人的生殖系統
1.男性生殖系統
2.女性生殖系統
三.受精
四.胚胎在子宮內發育
五.分娩與養育讀圖3-6和圖3-7,填寫教材86頁表格;
讀圖3-8和圖3-9,分組討論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讀圖3-10,簡述受精的過程與實質;
觀看有關性教育的錄像片;
讀圖3-11,分組討論胚胎與母體聯系的結構、物質交換的方式;
讀圖3-12,描述胚胎發育的過程;
討論養育與護理補充、點評;
指導學生讀圖;
組織讀圖、交流,出示人體模型、引導學生辨認;
引導小結:男女生殖系統結構差異;
組織討論胚胎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途徑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教學流程
新課引入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起點為一個細胞―受精卵,那么,受精卵是怎樣產生的呢?
學習新課:
精子和卵
提問復習: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有哪些?
學生活動一:閱讀教材85頁,對照掛圖比較精子和卵細胞的主要區別,并填寫表格。
卵細胞精子
大小人體中最大的細胞,直徑約為0.1毫米人體最小的細胞,0.05毫米長
形狀圓球形蝌蚪形
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頭部(細胞質、細胞核組成)和尾部
承轉:那么,人的卵細胞和精子是從哪里來的呢?
人的生殖系統
學生活動二:閱讀教材86頁圖3-8和圖3-9,
思考:男性生殖系統主要有哪些結構?有什么功能?女性生殖系統主要有哪些結構?有什么功能?
對照人體結構模型,指認男女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引導學生列表歸納如下:
1.
2.
陰道
受精:
畫示意圖說明:具有生殖能力的男女發生性行為后,精子與卵細胞在女性的輸卵管中結合,形成受精卵(實質是精子頭部的核與卵細胞細胞核的融合)。受精卵一面進行細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移入子宮。這時,女性就懷孕了。簡單介紹有時為了避免懷孕,會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如男性使用避孕套、男女性口服避孕藥等等。
學生活動三:觀看有關性教育的錄像片,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性道德教育。
胚胎發育:在子宮里
學生活動四:讀圖88頁圖3-12,分小組討論:
胚胎通過什么結構與母體相聯系?
胚胎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怎么樣獲。慨a生的廢物怎么樣排出來?
胎兒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這對胚胎的發育有什么好處?
各組匯報、教師引導小結:植入子宮前的早期胚胎發育需要的營養來自卵中的卵黃。植入子宮后的胚胎發育所需營養全部由母體供給,胎兒通過臍帶與胎盤與母體聯系,母體血液中的營養和氧氣通過臍帶與胎盤進入胚胎,胚胎產生的廢物通過臍帶與胎盤進入母體血液,進而排出體外。
思考題:
。1)為什么有的藥品說明書上寫著孕婦禁用或慎用?
。2)分析為什么孕婦喜歡吸煙喝酒的話,嬰兒有可能智力低下?
承轉:胎兒在母體內發育多長時間就產出?
分娩與養育:
說明胚胎在母體子宮內孕育9個月后便從陰道產出,這個過程叫分娩。產出的胎兒叫嬰兒。
學生討論:教材89頁討論題,為什么提倡母乳喂養嬰兒?
閱讀教材“試管嬰兒”相關內容,討論試管嬰兒技術該不該慎用。
【板書設計】
新生命的誕生
一.精子和卵
卵細胞精子
大小人體中最大的細胞,直徑約為0.1毫米人體最小的細胞,0.05毫米長
形狀圓球形蝌蚪形
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頭部(細胞質、細胞核組成)和尾部
二.人的生殖系統
三.受精:在輸卵管里
四.胚胎的發育:
在子宮里發育
胎兒通過臍帶與胎盤和母親聯系
五.分娩與養育:
第三節 走向成熟――青春期的發育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養成通過科學探究進行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人體的發育過程和各發育階段的主要特點;
2)了解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和生理變化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正確認識青春期發育階段自身的變化,愉快接納自身性身份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領會人體作為自然界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也在不斷運動、不斷變化著。
教學重點 青春期發育的生理變化特點
教學難點 青春期發育的生理變化特點
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講解法為主
教學準備 人的生長各期圖片;人體心臟和循環系統示意圖;人體肺結構和呼吸系統示意圖;人體腦結構和神經系統示意圖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調查觀察班里同學最近一年來的變化情況,主要了解身高、外表、體型、聲調等方面的變化,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出示“人的生長各期圖片”,思考討論:人體發育過程主要包括哪些階段?每一個階段主要有哪些特點?你已經經歷了哪幾個生長期,現在正處在什么生長期?(引出“青春期”)
學習新課:
什么是青春期
根據上述討論的情況,引導學生小結: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
補充說明:青春期是生殖器官開始發育到成熟的時期。青春期的年齡范圍,國內一般定為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國際上一般定為10-20歲。男孩一般比女孩晚兩年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身體發育最重要的一個時期。
承轉:我們正在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人體會出現哪些明顯的變化呢?
青春期發育的主要特點
身體外形上的變化: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圖3―16和圖3―17,結合生活實際并討論: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身體外形上會出現哪些變化?
各小組充分表達后,教師引導歸納、得出:
身高的急劇增長:長高主要是下肢增長造成的。青春期前身高每年平均增長3-5厘米,青春期可以增長6-8厘米,有的甚至可達10-12厘米。
思考討論:為什么個體之間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引導小結:人的身高是由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營養、運動、環境等因素決定的。所以,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重視營養與鍛煉。
體重的明顯增加:列舉數據(青春期前每年平均增加5公斤以下,青春期可增加5-6公斤,個別可達8-10公斤)
思考討論:什么原因使青春期體重增長如此迅速?
小結:主要是內臟、骨骼、肌肉、脂肪等迅速增長。
思考討論:體型過瘦或過胖好不好?為什么?
說明:消瘦常常使體質過于虛弱;肥胖容易引起一些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等。
出現第二性征:
說明:性征是指由于性別的差異而表現出的身體內外的不同。男女兩性生殖器官的差異叫第一性征(舉例說明)。進入青春期后,男女之間出現的除了生殖器官以外,在性別上的其它差異,叫第二性征。
分組觀察、討論:進入青春期后男女在第二性征上分別表現出哪些特點?
各組闡述:男性長胡須、喉結突出、聲調低而粗、肩寬、骨盆窄(倒三角形體型)等等;女性乳房隆起、聲調高而尖細、皮下脂肪較多、肩窄、骨盆寬大(正三角形體型)等等。
思考:那么,怎么知道你是否已經進入了青春期呢?
說明:進入青春期的標志,男性表現為首次遺精、女性表現為月經初潮。這也是生殖器官成熟的標志。
簡要說明:什么是月經初潮?什么是首次遺精?
承轉: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在身體外形上有顯著的變化外,在其它方面還有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如肌肉的力量、肺通氣量的大小等等。
2.內臟機能日趨健全
學生充分討論,在各組展示討論結果后,教師引導小結,青春期的青少年內臟器官主要有如下特點:
心臟功能加強:由于心肌增厚,收縮力量增強、使心臟每跳動一次輸出的血量加大、心率減慢(出示人體心臟和循環系統示意圖);
肺通氣量加大,使人體與外界可以交換更多的氣體(出示人體肺結構和呼吸系統示意圖);
腦調節功能增強:由于腦的結構更加復雜(溝和回增多),使興奮的傳遞能力大大提高,加強理解、分析、判斷、反應的能力。(出示人體腦結構和神經系統示意圖)
小結鞏固
1.學生讀圖3-19“人類的生長曲線”
思考討論:在一個人的生命周期中,有幾個快速生長的階段?仔細觀察人類生長曲線圖,歸納各時期身高與體重的變化特點。(幼兒期和青春期是迅速生長的兩個時期)
歸納什么是青春期?主要有哪些主要特點?(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生殖器官開始發育、出現第二性征到成熟的時期)
統計班里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致有多少
板書設計
一.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生殖器官開始發育、出現第二性征到
成熟的時期。
進入青春期標志:
男性:首次遺精;女性:月經初潮
二.青春期發育的主要特點
1.身體外形上的變化:
身高的急劇增長
體重的明顯增加
出現第二性征
內臟機能日趨健全
第四節 動物新老個體的更替(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認圖、讀圖來獲取信息,進一步培養科學探究的習慣。
2.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特點
(2)了解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3)能列舉動物的受精方式
教學重點
動物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1.動物胚胎發育的方式及其特點
2.水螅的出芽生殖
教學方法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講解.
教學準備
1.準備有關動物進行體外受精和體內受精,動物卵生、胎生、卵胎生的投影片或錄像帶。
2.新鮮的雞蛋或鴨蛋
3.草履蟲分裂生殖和水螅出芽生殖的錄像
教學設計
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引言從人的生命周期引入到動物的生命周期
動物的有性生殖(重點)組織學生填表組織看實物、看錄像填表、讀圖、討論、看錄像、看熟雞蛋的結構,進行思考討論
動物的無性生殖形成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的概念
小結總結動物的生殖方式學生填寫表格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動物和人一樣,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生長時期,這些時期構成了動物的生命周期。這樣就使動物得以繁衍,生生不息。
二、新課教學
第一課時: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ㄒ唬┯行陨
1.通過復習人的生命周期,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人的生殖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有性生殖的概念。
(講解)動物有性生殖的本質是精子與卵的結合.
2.動物的受精方式
(1)讀圖,看昆蟲、爬行類、魚類、鳥類、兩棲類和哺乳類,提問:這些動物能進行有性生殖嗎?(對學生的回答作必要的評價。)
。2)學生討論:哪些動物進行體外受精?哪些動物進行體內受精?(先對書上的六類動物進行判斷,再舉其它例子。)
。3)觀看錄像,加深學生對體內受精和體外受精的認識,并進行討論。
(4)學生思考并討論:
A.體外受精的動物所形成的受精卵一般在什么環境中發育?
B.這兩種受精方式哪一種更優越?為什么?
3.動物胚胎發育的方式及其特點:
(1)讓學生看圖:小龜出殼和小牛出生,并觀看錄像.
(2)打開煮熟的雞蛋,讓學生觀察,教師利用掛圖對雞蛋的結構進行必要的講解,讓學生認識雞蛋黃(即卵黃)占整個卵的大部分,能為胚胎的發育提供充分的營養。
。3)學生閱讀、對比“動物的胚胎發育”的表格,了解動物胚胎發育的方式及其特點,其中胎生方式的發育場所和營養來源可引導學生復習“胚胎在子宮內的發育”。
。4)根據已學過的動物分類的知識,讓學生例舉卵生、胎生、卵胎生動物,并填在課本中。對卵胎生進行必要的講解。比較這三種胚胎發育對動物繁殖后代的優越性。
。5)組織學生討論課本上第97頁的討論題。
(二)無性生殖
1.學生觀察變形蟲的分裂生殖的圖,讓學生描述分裂生殖的過程,并了解單細胞生殖的特點.
2.學生觀察圖水螅的出芽生殖,并加以描述,思考:變形蟲和水螅的生殖有何相同的地方?
3.學生觀看草履蟲分裂生殖和水螅出芽生殖的錄像,錄像內有水螅的有性生殖,這部分也可讓學生觀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低等動物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
4.引導學生形成無性生殖的概念.無性生殖的本質是生殖過程中不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
(三)小結:由學生總結出動物的生殖方式并填寫課本中的空.
。ㄋ模┳鳂I:P95練習題。
教學點評
利用多種教學形式:觀看錄像(體內受精、體外受精、小龜出生、小牛出生、草履蟲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觀察熟雞蛋的結構,了解卵的結構。并利用填寫表格、看圖、讀圖的形式,使知識得到進一步加固,學生學起來很輕松。
第四節 動物新老個體的更替(第二課時)
衰老和死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人衰老的實質和死亡的標志
2.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知道衰老的實質和死亡的標志,使學生以坦然的心態對待自然發展的規律。
。2)了解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原因,關心老年人,增強尊老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衰老的實質和死亡的標志,使學生以坦然的心態對待自然發展的規律。
課前準備
關于衰老的掛圖
教學設計
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引入人和動物生長發育到一定的階段就會面臨衰老和死亡,什么是衰老呢?學生舉例衰老的各種表現
衰老的表現教師總結,引導學生形成衰老的定義學生概括
衰老的概念形成概念
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教師設計情景讀圖、小組討論學生即興表演小品,并表示如何尊老敬老
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ダ系母拍睿核ダ鲜巧眢w各部分器官系統的功能逐漸衰退的過程。
。ǘ┧ダ系谋憩F:由學生說出。教師進行小結。
表現有:臉上有大量皺紋,老態龍鐘,年老無力,皮膚失去彈性,鈣大量流失,易骨折。行動遲緩,反應遲鈍等等。
。ㄈ┯绊懭梭w衰老的因素: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討論:為什么同樣的年齡有的人看起來非常年輕,而有的人看起來卻非常蒼老?如何保持人的心態年輕?
。ㄋ模╆P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讀圖,說明什么問題?小組討論:(1)你的家中有老人嗎?(2)你都為他們做了什么?(3)你認為應如何尊重老人?(4)在社會中我們可以為老人做些什么?
設計情景,學生即興表演小品。(情景最好由學生設計)
情景一:一位老爺爺行動非常遲緩地過馬路,你看見了,你怎么辦?
情景二:一位老人上了一輛非常擁擠的公共汽車,站在了一個坐在座位上的年輕人旁邊,但年輕人無動于衷,你就在附近,你會做什么?
作業:100頁練習三
教學反思
本節課本上的內容不多,但是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面臨衰老和死亡,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曾為社會和家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如何關心尊敬老年人是現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師盡可能多挖掘一些素材,使學生得到情感方面的教育,使教育不僅是教書,更主要是育人。
第五節植物的一生
(第一課時)種子的結構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探究種子的結構
2.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種子的主要結構。
。2)知道有胚乳種子和無胚乳種子的區別,單子葉植物種子和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區別。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種子的結構,初步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種子的結構。
教學難點
觀察種子的結構中,由于種子內胚的體積很小,其各部分的結構不易看清,尤其是單子葉植物內的胚,和胚乳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不易剝離。因此認清胚的結構是一個難點。
教學方法
同步教學法
教學設計
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承上啟下引入提問:為什么我們學植物的一生先從種子學起?試著回答
種子的結構提前準備玉米和菜豆的種子,并指導學生解剖、觀察按要求解剖、觀察玉米和菜豆種子的結構,并歸納
兩者比較板書學生討論、總結
種子的分類提供分類根據學生分類并舉實例
種子的成分簡單介紹
教學活動設計
一、引言設計:承上啟下,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發現新的問題。例如:提問:“我們吃的蘿卜是植物的一種組織還是一個器官?”“蘿卜是植物的什么器官?”“植物還有那些器官?”“為什么我們學植物的一生先從種子學起?”教師可引導,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大都是先由種子發育成幼苗,在依次出現其它器官的。
二、新課的設計:
(一)在引入本課主題后,分發實驗材料,同時要提醒學生要注意老師的講述,因為種子雖小,尤其是種子內的胚非常嬌嫩,一不小心就會損傷,影響觀察。
。ǘ┲笇W生先了解玉米等單子葉植物的種子結構,出示掛圖,簡述單子葉植物的種子結構,然后讓學生按要求剝開玉米種子的外皮,用針將中心白色的胚剝離,用放大鏡觀察其形態,再取一粒種子然后讓學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將種子切開,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說明,胚乳中有大量的淀粉,遇碘會變藍,而胚不變藍)。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對照教材,認清胚的結構,歸納板書。
。ㄈ┲笇W生了解雙子葉植物的種子結構,讓學生按照教材所示的方法,解剖認識菜豆種子的結構,歸納板書。
(四)將兩類種子進行比較,注意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列表總結。
。ㄎ澹┨岢雠呤欠N子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將來植物體的雛形,一旦胚受到損傷,種子就不能萌發,所以,胚的完整是種子萌發的重要內因。胚乳和種皮只不過是在胚長成幼苗過程中提供營養和保護的作用。
。┓N子的分類。1.根據種子內有無胚乳,種子可分為有胚乳種子和無胚乳種子。2.根據胚中的子葉數目,植物可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可舉一些實例。
(七)明確兩個問題:1.單子葉植物種子多數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種類的單子葉植物種子沒有胚乳,例如:慈姑。2.雙子葉植物的種子多數無胚乳,但也有些種類的種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以此問題來說明植物的多樣性,同時打消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認識。不要把兩類種子的結構知識絕對化。
(八)種子的成分。種子里含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等營養物質,在有胚乳的種子中,營養物質主要貯存在胚乳中。在無胚乳的種子中,營養物質主要貯存在子葉中。
三、作業:102頁中的思考題
教學點評
通過解剖、觀察實物的方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實驗中,教師要注意方法的指導,因為種子內的胚易破壞損傷,影響觀察。在講授方法時我先利用模型進行講解,再解剖,這樣的實驗效果較好。學完結構后進行分類,學生易認為:雙子葉植物都是無胚乳植物,單子葉植物都是有胚乳植物,教師要講清楚,可適當舉一些反例,打消學生的錯誤認識。
第五節植物的一生
(第二課時)種子的萌發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2.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種子萌發的條件和基本過程。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種子萌發的條件,初步樹立內、外因辯證統一的觀點。
教學重點
種子的萌發條件。
教學難點
種子萌發為什么需要那些條件?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與探究的方法
課前準備
學生提前一周做課本103頁的演示實驗(圖3-40豌豆種子萌發的條件)。
教學設計
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指導提前一周做課本103頁的實驗部分學生參與實驗并錄像
激趣引入種子內為什么要儲存各種營養物質?回答
探討種子萌發的條件放錄像、組織討論討論、歸納總結
種子萌發過程看掛圖、總結思考
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前準備:提前一周做課本103頁的演示實驗(圖3-40豌豆種子萌發的條件)。
二、引言:回憶種子的成分,提問:“種子內為什么要貯存這些成分呢?”“有了這些營養物質就能夠使種子萌發成幼苗嗎?”“為什么?”從而引入本課的主題。
三、新課的設計:
。ㄒ唬┨接懛N子萌發的條件,學生討論,把影響因素一一列出,我們稱其為變量。變量分為主要變量和次要變量,我們把關于種子自身的變量(種子的形狀、大小、飽滿程度等等)稱為次要變量,在種子萌發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變量稱為主要變量。討論主要變量有哪些。利用變量控制法來研究種子萌發的條件,在研究一個主要變量(如水)多種子萌發的影響時,其它的變量(如水分、溫度等)必須保持不變,只有水這個變量發生變化。
(二)出示演示實驗,觀察在不同的條件下三組種子萌發的狀況。提出問題:“為什么只有一粒種子可以萌發?而其它種子不能萌發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討論,依次讓學生找出影響種子萌發的原因。通過填表判斷哪組中哪些種子所處的條件最好。
。ㄈw納出種子萌發的外因,即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空氣。在此要講明為什么,如低溫使種子內的物質轉化處于停頓狀態;缺水則使種子內的營養無法被胚所利用;空氣太少影響了種子的呼吸,從而不能提供給種子足夠的能量等等。讓學生不但了解了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而且還了解了這些條件怎樣影響了種子的萌發。
(四)讓學生再觀察演示實驗,從種子本身來發現問題,學生會容易得看出,有完好胚且外界條件適宜的種子才能萌發。若外界條件非常充足,種子的胚被破壞了,種子也不能萌發。這說明種子的內部條件也是必需的。
。ㄎ澹┯懻摚恨r作物和花卉為什么都要在一定的季節播種,而且要播種在濕潤疏松的土壤中?
。┓N子萌發的過程。看掛圖,學生總結。在適宜的條件下,胚根會發育成根,胚芽會發育成莖和葉。思考:幼苗長成后,豌豆種子中的子葉和小麥種子里的胚乳都會萎縮,直至消失。你知道雙子葉植物的子葉和單子葉植物的胚乳有什么作用嗎?
教學反思
課前準備實驗,可采取下面幾種方法實施:1、如教案中所示;2、學生在家人人做實驗,組織討論時才更容易;3、提前一周在課上準備實驗,并把材料放在教室中讓學生觀察,這樣的好處是學生參與了實驗的全過程,并對萌發的過程也有所認識。
第五節植物的一生
(第三課時)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及芽的形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芽發育的情況。
(2)知道頂芽與側芽的生長關系。
2.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了解農業生產上的頂端優勢及應用。
教學重點:頂芽與側芽的生長關系。
教學難點
芽的發育過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動態的、變化的過程,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原因,會造成一些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利用一些手段(錄像、教具、動畫等)突破難點。
教學方法
實驗與教學同步的方法
教學設計
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全過程(事先要查找一些資料)學生進行探究
芽的種類準備枝條、掛圖和擴充資料討論分類
芽的結構提供模型、講解結構、放錄像,用教鞭演示芽的生長過程指導學生做一個圓白菜的葉芽縱剖學具
頂芽和側芽的關系放錄像討論、舉例、觀看錄像
教學活動設計
一、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
目的:通過對水稻種子萌發的條件的研究,進一步熟悉變量控制法在工業和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一)提出問題:有一水稻的新品種,要在工廠里育苗,如何獲得它的最高萌發率?應怎樣獲得最適宜的條件?
(二)分析和假設:教師提供其它種子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讓學生確定實驗的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最低含水量和最高含水量。提出假設。
提示:(1)注意給定的條件,空氣可以滿足,如何可以控制才能得到最適宜溫度和含水量?
(2)注意設置實驗中的變量控制問題
(3)首先要查找有關資料,看看水稻其它品種的萌發溫度,含水量是怎樣的?
(4)找到最低、最高溫度;找到最低、最高含水量。
(5)分別給定區間內的不同點的溫度,水分設計對照組,觀察紀錄。
(6)想一想能不能設水分、溫度均為變量。
(7)設計好實驗方案后,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ㄈ⿲嶒炘O計:
。ㄋ模⿲嶒灁祿治:(參考課本上小明的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結論。)
。ㄎ)交流和評價:
二、芽的發育
(一)芽的種類:
課前可準備一些枝條(楊樹、柳樹等)、掛圖或投影片,告訴學生芽分類有許多種類,分類標準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
學生討論,經常會說到書上的分類方法,即芽分為頂芽和側芽。
教師擴充,如楊樹等植物的芽外有些鱗片保護,這種芽叫鱗芽。沒有鱗片的芽叫裸芽。按芽的生長季節可分為夏芽和冬芽,按芽的性質可分為葉芽、花芽、混合芽等。提示:頂芽可能是葉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也可能是花芽,但發育成枝條的芽應該是葉芽或混合芽。
(二)芽的結構:
出示掛圖,觀察芽的結構。
教師可用圓白菜心,制作成“葉芽縱剖教具”,用來表示芽的各部分的結構和名稱,用模型說明芽發育的過程,也可用伸縮教鞭示意芽的伸展情況。
有條件的可放一段錄像片,進一步展示芽的生長、發育的全過程。
(三)側芽發育和頂芽發育:
引導學生討論植物的側芽發育與頂芽發育是否有關?
舉例說明頂芽生長抑制側芽生長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向日葵、松樹、楊樹等)。
解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植物體內的生長素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它主要分布在生長旺盛的地方。生長素多集中在頂芽等生長旺盛的地方,并能往下運輸。在含量微小時會促進植物的生長,含量稍多時就會抑制植物的生長。一般情況下頂芽生長素含量少生長快,側芽生長素含量多生長慢。但頂芽去掉后,生長素向下運輸的量減少了,側芽處生長素含量降低,頂芽對側芽的抑制解除,側芽開始生長,便能發育成側枝。側枝上也有頂芽,同樣的道理會抑制側枝上的側芽的發育,以此類推。可在黑板上畫簡單的圖來表示,學生更易接受。
放錄像,看頂端優勢和整枝摘心在農業實踐和植物栽培中的利用。
教學反思
在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時,總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因為城市的孩子很少建國水稻,因此研究就更不可能,在選取材料時教師可選取一些易得的材料,例如玉米、蠶豆、花生米等,更易被學生接受。
第五節植物的一生
(第四課時)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及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探究花的結構
2.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花的主要結構。
(2)知道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大致情況。
。3)能根據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花的主要結構,初步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4.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
1.花的主要結構。
2.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學難點
解剖花并做成粘貼花標本,是本節的難點。無論是桃花還是白菜花,對學生來說都太小了,操作時難免弄丟或弄斷,提醒學生解剖時由外至里,一層一層用鑷子取下來,放在固定的位置,然后再粘貼。另外在粘貼過程中要注意美觀。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與探究、總結歸納法
教學準備
讓學生準備完全花,例如桃花、白菜花等,教師準備一些不完全花,并為學生準備臺紙
教學設計
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設問引入植物為什么開花?為什么開花后才會結果和產生種子?
花的結構指導學生解剖桃花、注意方法步驟,從外到內的結構(參照課本)、填寫表格.重點觀察雄蕊、雌蕊,總結解剖桃花、并制成粘貼標本,注意觀察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提問、簡單講解
教學活動設計
一、引言:當植物生長到一定時期就要開花、結果和產生種子。植物為什么要開花,為什么開花后才能結果和產生種子。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
二、新課:
。ㄒ唬┗ǖ幕窘Y構
放錄像,向學生展示或描述自然界中各種植物的花千姿百態、萬紫千紅、爭鮮斗艷的美麗景色。歸納:雖然花的形態、大小、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基本相同?花有什么結構?讓我們來觀察。
觀察和解剖桃花的結構。在解剖花之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正確的解剖方法和步驟:取幾朵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用鑷子由外向內逐層剝下花的各部分,并將它們按照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順序,自上而下粘在白紙上。避免花損壞了,而花的結構又沒有看清的現象,在教師的提示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利用解剖工具,參照課本上的圖注,把桃花的各個結構和功能弄清,教師請學生說明花的結構和功能,在觀察花的結構過程中,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去思考。如(1)桃花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2)哪個部分是最重要的?為什么?
填寫課本的表格。
重點觀察雄蕊和雌蕊。1.用鑷子夾開一個花藥,先用手摸,看看摸到了什么。再用放大鏡觀察內部有什么結構;2.用鑷子從花的中央將子房取出,用刀片將它縱向剖開,用放大鏡觀察子房里面有什么結構。3.總結:花藥里有花粉,子房里有胚珠。填寫書上109頁的表格。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提問:花粉和胚珠有什么用?教師講解,只有當花開后,花粉落在柱頭上,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子房里的胚珠就能發育成種子,子房壁就發育成果皮,而整個子房就發育成果實。
。ㄈ┲参锏纳芷
小結被子植物的一生。
學生填圖。
植物根據其生命周期,可分為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會區分兩者。
思考討論:植物的生命周期與動物的生命周期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這說明了什么?
植物的生命周期的意義。
三、作業:110頁練習題
教學反思:
本節的重點時花的結構,通過實驗,學生很有成就感。我們講的是完全花的結構,對于不完全花,教師也可出示一些,讓學生了解各部分結構,學生也會問出:“無花果是否開花?它的果實是怎樣形成的?教師要能解決類似問題。
第六節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被子植物開花、授粉、受精等過程的基本情況。
。2)進一步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3)了解人工授粉及其意義。
2.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征,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并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1)理解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與人類的關系。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在農業上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
教學重點
傳粉和受精。
教學難點
被子植物的雙受精過程.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講授法
教學準備
開花過程、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風媒花和蟲媒花、受精過程和受精后花的各部分的變化的CAI課件或掛圖、幻燈片,風媒花和蟲媒花的實物標本。
教學設計
階段教師活動引入學生活動傳粉讀圖、分類、填空、出示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圖片和實物標本填空、討論、比較
引入由春天的景象引入
受精演示花粉的萌發過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動畫和幻燈片觀察、描述果實和種子的過程并交流討論
果實、種子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讀花的結構圖、觀察、回憶、認知
小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春天來了,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到處繁華似錦。請你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花的形態,你注意到它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嗎?你能說出這些變化嗎?(由花蕾到開放,再盛開,再萎謝。)為什么會這樣?
二、新課
(一)傳粉。
定義:植物開花后,雄蕊中的花粉就會從花藥中散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叫傳粉。
分類:看掛圖,了解豌豆花和棉花的傳粉情況,填書上的空。小結:傳粉可分為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引導學生討論:1.你認為哪種傳粉方式最普遍?說明理由。2.你認為異花傳粉的途徑主要有哪些?教師小結: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也不是絕對的。
蟲媒花:演示一組蟲媒花的圖片及實物標本,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做過的探究:“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的?”談談你認為蟲媒花是靠什么吸引昆蟲的。說說昆蟲是怎樣幫助花傳粉的。(利用蟲媒花鮮艷的花瓣、芳香的氣味、甜美的花蜜)
風媒花:演示一組風媒花的圖片及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與蟲媒花比較并討論:說說風媒花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對植物傳粉有什么作用?(風媒花的花粉多而輕,便于風力傳播,柱頭分叉或成羽毛狀且伸出花瓣外,便于接受花粉。)
。ǘ┦芫凸麑、種子的形成
演示被子植物的雌蕊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回憶已形成的表象,建立新的表象。
演示花粉的萌發過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動畫或幻燈片,引導學生觀察、認知。
根據學生以往的觀察,引導學生描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的變化。教師小結并板書。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若水稻、蘋果樹等作物在開花期間傳粉受阻或開花期間出現天氣連續下雨、刮大風或無風等,對農作物的產量會不會造成影響?為什么?”從而讓學生了解人工受粉,并進行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情感教育。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說說人們對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利用情況,并讓學生了解我國對野生植物馴化種植的悠久歷史;暢談當前全球性的大問題:糧食問題,我們還需要做的工作。
(三)教師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被子植物開花后,傳粉、受精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密切相關;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讓我們一起來關心全球面臨的糧食緊缺問題。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或相反的、有一定依據的觀點,進行調查和探究。
教學反思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兩個精子進入胚囊后,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極核就要發生變化,它們變化的同時,也就是子房發育的過程,子房發育的結果,就意味著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都非常抽象,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學生易于接受。書上沒有提到受精極核,也沒有講它的發育,我認為應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片面的。有時間可以讓學生討論無籽西瓜和無核蜜橘的形成,了解現代的農業科學技術。
第六節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第二課時)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植物主要的無性生殖方式。
2.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了解營養繁殖在生產中的利用。
教學重點
植物的主要無性生殖方式:營養繁殖.
教學難點
嫁接的操作技能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講授法
教學準備
掛圖、錄像、提前準備植物的營養繁殖材料、投影片。
教學設計
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激趣引入由繁殖器官講到營養器官,形成營養繁殖的概念
營養繁殖的方法提前讓學生準備營養繁殖的小實驗課上就方法進行討論、總結
嫁接進行方法指導(見課本165頁)有條件的學生回家進行嫁接練習
組織培養提供一些組織培養成果的圖片閱讀資料、進行討論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言:花、果實、種子是植物體的繁殖器官,這些器官為植物體繁衍后代立下了“汗馬功勞”,除了這些器官可以進行繁殖作用外,植物體還有哪個結構能起到繁殖作用呢?學生會提到:根、莖、葉。確實如此,植物的根、莖、葉也有一定的繁殖作用,植物體靠營養器官繁殖新個體的過程叫營養繁殖。(板書)
二、新課
。ㄒ唬I養繁殖的方法(課前可讓學生提前做一些營養繁殖的小實驗,例如土豆、蒜、番薯、柳枝、吊蘭等,課上可以進行交流。)
1.分根法:夾竹桃、臘梅等灌木,它們的叢生莖下各自有根,可以直接把它們分開,成為獨立的植株。
2.壓條法:方法見書
3.扦插法
4.嫁接法:有條件可進行學生分組實驗,實驗見課本165頁:(1)取番茄植株做砧木;(2)由刀片在茄子植株的頂部截取長約6厘米的莖做接穗;(3)迅速把接穗削面全部插入砧木的劈縫中,使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層緊密接合;(4)由棉布條包裹接口,外面再用細麻繩扎緊;(5)澆透水,用透明塑料袋把嫁接好的植株罩;(6)嫁接后,每天早晚要揭開塑料袋,透氣10分鐘。一星期后,接穗開始生長,可撤去塑料袋,但要保持泥土潮濕。
(二)組織培養
說明: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植物體的任何一個活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有分化發育成完整植物體的能力。這叫做植物細胞的全能性。這主要原因是:任何一個植物細胞內都含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下,這些遺傳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或組織)產生出完整的植株。
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實現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組織培養是指:在人工培養基上,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原生質體,并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幻燈片、圖片向學生介紹組織培養的設備、條件和方法;也可帶領學生去參觀學校附近有組織培養室的單位,加強學生對這已廣泛推廣的新技術的了解。
介紹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取得的豐碩成果。例如:利用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進行組織培養,快速、大量生產有經濟價值的試管苗,然后移入溫室或苗圃栽培,供應市場需要。在花卉、果樹和林木等多種植物上已用此種方法進行工廠化育苗。又如:用植物的莖尖進行組織培養,可以除去植物體中帶的病毒,大量生產無毒苗,改善苗木的質量,提高經濟產量。目前這一技術,已在馬鈴薯、蘭花、菊花和草莓等植物上得到應用,產生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
教學反思
學生課下準備營養繁殖的材料,如課后的馬鈴薯塊莖實驗、蘆薈、吊蘭等,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短時間內很難見分曉,這種例子很多,不妨讓學生舉一些。例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指的就是扦插。例如:如何種葡萄等果樹,要強調:選取的枝條要新鮮、爆滿。有些植物不宜形成不定根,成活較困難,可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浸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3124.html
相關閱讀:傳染病及其預防
食物的營養成分
奇妙的生命現象復習
第13章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復習教案
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