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實驗中學11-12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達標題
第18課三國鼎立
A卷
一、選擇題
1、東漢末年,河南、河北諸侯割據混戰,其中占據河南一帶的軍閥是
A、袁紹 B、曹操 C、劉備 D、孫權
2、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戰役是( )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巨鹿之戰 D.淝水之戰
3、三國建立的順序是
A、蜀 吳 魏 B、吳 蜀 魏
C、魏 蜀 吳 D、魏 吳 蜀
4、三國初期統治者的共同特點是①積極恢復和發展經濟 ②重視農耕 ③獎勵農耕 ④重視海外貿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二、閱讀下列:
一:南陽武侯祠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杜甫有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1) 兩則材料描述的是哪個人物?
(2)材料中“取西蜀”、“東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別指什么?
(3)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勞的是哪一句?
(4)請列舉和他有關的三個成語。
答案:一、1、B 2、B 3、C 4、A
二、(1)諸葛亮 (2)“取西蜀”指赤壁之戰后,協助劉備進占四川;“東和北拒”指確定聯孫抗曹的戰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火燒敵軍。
(3)“功蓋三分國” 。ǎ矗┤櫭⿵]、 草船借箭、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
第18課三國鼎立
B卷
一、選擇題
1、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 )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牧野之戰
2、公元207年,曹操曾寫詩明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苯Y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何處( 。
A、消滅袁紹 B、 廢漢稱帝 C、 建立魏國 。、 統一天下
3、某小組同學在學習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時展開討論,出兩次戰爭的一些共同點:①都是三國鼎立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戰役 ②都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③都與曹操有關 ④都為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 ⑤戰爭中都設計采用火攻 ⑥都是正義的一方獲勝。其中分析不正確的觀點是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4、祖國大陸到達夷洲的第一支船隊是( )
A.蜀國船隊 B.魏國船隊 C.吳國船隊 D.東漢船隊
二、連線題(把下列有隸屬關系的三組人物用線連起來)
曹操 諸葛亮
劉備 周瑜
孫權 許攸
答案:一、1、B。、D 。、D 4、C
二、曹操??許攸 劉備??諸葛亮 孫權??周瑜
第18課三國鼎立
C卷
一、選擇題
1、杜甫有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是對誰的評價( 。
A、劉備 B、孫權 C、曹操 D、諸葛亮
2、通過對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的學習,我們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它們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B.戰后都使我國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亂狀態
C.這兩次戰役間隔了一個多世紀 D.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驕傲使人失敗
3、在下列人物中,沒有稱帝的是( )
A.劉備 B.孫權 C.曹操 D.曹丕
4.在三國時期,臺灣地區被稱為( 。
A.東?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二、閱讀下列引文,并回答問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請回答: 這首詩抒發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想一想,他當時的 雄心壯志是什么?最后有沒有實現?你覺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樣的結局?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答案:一、1、D 。、B 。场ⅲ谩 。、C
二、曹操的雄心壯志是統一北方,最終統一全國。
沒有實現,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未能統一全國。
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戰時驕傲輕敵,曹軍長期作戰,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水土不服,不習水戰,戰術錯誤。孫劉聯合抵抗,巧用戰術,最后曹軍以多敗少。
啟示:做事不能驕傲輕敵,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等。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A卷
一、選擇題
1、西晉滅亡后,曾統一黃河流域的是
A、劉裕 B、苻堅 C、王猛 D、司馬炎
2、歷史上漢人常把少數民族稱為“夷人”或“胡人”。滅亡西晉的一支“胡人”是
A、氐 B、羌 C、鮮卑 D、匈奴
3、有關淝水之戰的說法,正確的是
A、淝水之戰是漢族政權與匈奴政權間的戰爭
B、東晉政權實力強盛,因此大敗前秦。
C、經過淝水之戰,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統治者順應統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進攻東晉。
4、東漢末年以后一直到兩晉,大量的北方人南遷到江南地區,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長期戰亂 B、北方人口太多
C、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D、北方自然環境惡化
二、簡答: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迅速開發的原因有哪些?江南地區的開發對當時經濟的發展有何深遠影響?
答案:一、1、B 2、D 3、C 4、A
二、原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耕作技術和作物品種得到推廣等。
影響:為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B卷
一、選擇題
1、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順序是( )
①赤壁之戰 ②劉備稱帝、畚鲿x建立、軐O權稱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滅亡西晉的少數民族是( )
A.鮮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3、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苻堅輕敵 B、軍心不齊 C、驕傲自大 D、指揮不當
4、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迅速開發的主要原因是( )
A.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 B.南方戰亂較少
C.南方自然條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
二、讀材料: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南朝 《宋書》
回答:(1)、材料中認為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是什么?(簡要概括)除此之外,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2)、江南地區的開發對當時經濟的發展有何深遠影響?
答案:一、1、C 2、B 3、B 4、D 二、(1)土地廣闊、肥沃;老百姓勤奮耕作。除此之外,還有: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耕作技術和作物品種得到推廣等。(2)為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C卷
一、選擇題
1.三國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個政權最后結束的?( )
A、魏 B、吳 C、西晉 D、蜀
2、前秦是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A、匈奴 B氐、 C、羯 D、鮮卑
3、東晉以少勝多戰勝前秦的一次戰役是( )
A、城濮之戰 B、官渡之戰 C、淝水之戰 D、赤壁之戰
4、三國時的“建業”、東晉時的“建康”,也就是今天的( )
A、南京 B、洛陽 C、成都 D、杭州
二、讀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可以從山中采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漢《史記》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z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南朝 《宋書》
①分析比較以上兩則 材料,說明江南地區從西漢到南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②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
③從江南變化原因中,你認為對當 地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答案:一、1、C 2、B 3、C 4 、A
二、①由荒涼、落后變為富庶。②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影響: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③啟示:保持安定的環境;引進人才;引進技術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A卷
1.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并推行一系列漢化政策,對當時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的少數民族首領是( )
A.冒頓單于 B.呼韓邪單于
C.孟獲 D.北魏孝文帝
2.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國家,很多少數民族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魏晉南北朝時建立北魏的少數民族是( )
A.匈奴 B.鮮卑族 C.氐族 D.羌族
3.“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靈魂,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下列改革中,使少數民族逐漸與漢族趨同,促進民族融合的是( )
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吳起變法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進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給農民 B.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
C.遷都洛陽 D.說漢話、穿漢服、與漢族通婚
5.閱讀下列材料:
皇帝說:如果名不正,言不順,那么各種制度就不能確立,F在要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那些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使用鮮卑語已成習慣,可以允許他們不立即改變。但是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 的人,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
請回答:(1)上述材料提及中國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規定外,這次改革還采取了哪些漢化措施?
參考答案:
1.D 2.B 3.B 4.D
5.(1)北魏孝文帝改革。
(2)還涉及到官 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的姓氏改為漢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等。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B卷
1.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目的是( )
A.解決糧食問題 B.擺脫鮮卑貴族的控制
C.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 D.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
2.“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下列皇帝曾遷都洛陽的是
A.盤庚 B.隋煬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3.下列少數民族政權中,曾統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孫吳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4.5世紀前期,統一黃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鮮卑 B.匈奴 C.漢 D.氐
5.材料題:
材料一: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引自《魏書》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資治通鑒》
請回答:(1)兩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問題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個城市?“魏主”是誰?他決定將都城遷到哪里?
(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4)說明材料二“北語”、“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1.C 2.C 3.D 4.A
5.(1)遷都 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2)今山西大同 孝文帝 洛陽。
(3)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統治。
(4)鮮卑語;漢語(5)促進了我國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歷史學科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達標試題
C卷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個民族學習?( )
A.鮮卑 B.匈奴 C.漢 D.氐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是在( 。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3.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個少數民族的政治家( 。
A.匈奴族 B.羯族 C.鮮卑族 D.氐族
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 )
A.長安 B.洛陽 C.建康 D.成都
5.孝文帝把皇族姓氏 拓跋改為姓( 。
A.賀 B.穆 C.劉 D.元
6.閱讀所給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書》
(1)魏主是誰?
(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變化?
(3)改姓應該發生在哪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后?
(4)造成這一歷史事件出現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參考答案:1.C 2 D 3 C 4 B 5 D
6.(1)北魏孝文帝(2)改姓前叫拓跋宏,改姓后叫元宏。(3)遷都洛陽。
(4)前因: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來源:學+科+網]
后果:遷都洛陽后,洛陽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有巍峨的宮殿、華麗的屋宇,數以千計的佛教寺院,人口達五十萬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場,匯集了四方的商人。
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A卷
1.祖沖之利用前人創造的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 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時著名農學家是 ,他的著作是 。
3.《水經注》是 時期著名地理學家 的專著。
4.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特點是( )
A. 輝煌燦爛 B. 達到鼎盛 C. 承上啟下 D.無所成就
5.在你計算圓面積時,必須用的一個常數是( )
A.半徑 B.直徑 C.周長 D.圓周率
6、黨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三農”問題,“科技興農”已成為農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戰略,你知道北朝時著名的農業著作的名稱嗎?該書的哪些內容在今天還有重要指導作用?
答案:
1.割圓術 七 2.賈思勰 《齊民要術》3.北魏 酈道元 4.C 5.D
6、 《齊民要術》 遵循自然規律,因地種植,不誤農時
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B卷
1、南朝在數學、天文學方面都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是( )
A.劉徽 B.祖沖之 C.酈道元 D. 賈思勰
2、祖沖之最杰出的貢獻是( )
A.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
B.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字
C.編成《綴術》
D.精密地觀測行星運行情況
3、祖沖之能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因為( )
A.注重實踐 B.出身書香門第 C.吸取前人成果 D.興趣濃厚
4、我國現存的第一步農業科學著作是( )
A. 《綴術》 B. 《水經注》 C.《農桑輯要》 D. 《齊民要術》
5、列個圖表,簡要介紹一下南北朝時期主要科技成就。
答案: 1、B 2、B 3、A 4、D 5、
科技領域代表人物時代成就及意義
數學祖沖之南朝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7位數,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農學賈思勰北朝編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著有《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C卷
1.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熱衷于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技術的研究,他想詳細了解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省技術,他可以查閱的書籍是( )
A.《齊民要術》 B.《水經注》 C.《本朝綱目》 D.《天工開物》
2.有為我國農業生產提出“因地制宜”的思想的名著是( )
A.《水經注》 B.《天 工開物》 C.《本草綱目》 D.《齊民要術》
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熱衷于農作物、 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技術的研究,他想詳細了解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省技術,他可以查閱的書籍是( )
A.《齊民要術》 B.《水經注》 C.《本朝綱目》 D.《天工開物》
3.下列關于《齊民要術》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
B.是作者在前人生產經驗和親自實踐的基礎上寫成的
C.主要介紹農業生產,也包括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D.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
4.下列是有人收集的關于《水經注》的資料,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它記載了許多前人沒記載過的河流
B.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
C.它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D.它是一部記載主要河流發源地的專著
5.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引自《水經注》
(1)《水經注》的作者是誰?怎樣評價他?
(2)這是《水經注》對什么地方的描寫?
(3)《水經注》至今仍有何作用?
答案:1、A 2、D 3、A 4、D
5.(1)酈道元。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地理學家。(2)是對三峽兩岸的描寫。(3)《水經注》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第22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A卷
1、“書成換白鵝”的故事與下列哪一人物有關( )
A.顧愷之 B.祖沖之 C.王羲之 D.曹操
2、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 )
A.“天下第一行書”
B. “天下第一隸書”
C. “天下第一楷書”
D. “天下第一草書”
3、當你觀察《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的時候,你發現畫中表現的是( )
A.人物 B.山水 C.飛禽 D.走獸
4、“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這是后人對哪一幅作品的贊美( )
A. 《洛神賦圖》 B. 《女史箴圖》 C.《帝后禮佛圖》 D. 《蘭亭序》
5、請歸納列舉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
答案:1、C 2、A 3、、A 4、D
5、書法: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蘭亭序》
繪畫: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雕刻: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 石窟
第22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B卷
1、很多同學都練過書法,那你知道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開始于( )
A.秦朝時期 B.兩漢末年 C.東漢末年 D.魏晉時期
2、判斷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書法家是( )
(1)東晉人(2)吸取前人書法的精華,獨創端秀新穎的特色(3)他的代表作品是《蘭亭序》(4)后人尊稱他為“書圣”
A.顏真卿 B.歐陽詢 C.鐘繇 D.王羲之
3、排列下列成語源出史實的先后順序( )
(1)畫龍點睛 (2)紙上談兵(3)破釜沉舟(4)三顧茅廬
A.(1)(2)(3)(4) B.(3)(4)(2)(1)
C.(2)(3)(4)(1) D.(4)(2)(3)(1)
4.山西大同是煤都,在這里還有著名的石窟藝術,指的是( )
A.云岡石窟 B.龍門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樂山大佛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藝術大發展時期,成就輝煌。請列舉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
答案:1、C 2、D 3、C 4、A
5、書法: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蘭亭序》
繪畫: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雕刻: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第22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C卷
1.顧愷之創作的作品很多,流傳下來的摹本有( )
(1)《女史箴圖》(2)《洛神賦圖》(3)《奔馬圖》(4)《清明上河圖》
A.(1)(2) B.(2)(3) C.(1)(3) D.(2)(4)
2、下列關于石窟藝 術表達不正確的是( )
A.體現了田園詩意境 B.包含外來藝術特色
C.不限于雕刻藝術 D.佛教盛行的結果
3、如果想要參觀龍門石窟和云岡石窟,應去的地方是( )
(1)陜西西安(2)山西大同(3)山東濟南(4)河南洛陽
A.(1)(2) B.(2)(3) C.(1)(3) D.(2)(4)
4、閱讀下列材料: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晉書》
請回 答:(1)這是對誰的書法作品的贊譽?他生活在那個朝代?代表作品是什么?
(2)與他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一位著名畫家有“三絕”,這位畫家是誰?其代表作是什么?
答案:1、A 2、A 3、D
4、(1)王羲之。東晉!短m亭序》。
(2)顧愷之!杜敷饒D》、《洛神賦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3305.html
相關閱讀:2018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測試題(附答
七年級歷史下冊3月月考檢測試題
2013年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測試題(帶答案)
2012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有答案)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課堂同步訓練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