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冊之食物鏈特點】,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在生態學上被稱為食物鏈。
食物鏈一詞是英國動物生態學家埃爾頓(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如被草吸收,雖然濃度很低,不影響草的生長,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質很難排泄,當它經常吃草,有毒物質會逐漸在它體內積累,鷹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質會在鷹體內進一步積累。因此食物鏈有累積和放大的效應。
美國國鳥白頭鷹之所以面臨滅絕,并不是被人捕殺,而是因為有害化學物質DDT逐步在其體內積累,導致生下的蛋皆是軟殼,無法孵化。一個物種滅絕,就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其物種數量的變化,因此食物鏈對環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并且,如果食物鏈有一環缺失,會導致生態系統失衡。
食物鏈是一種食物路徑,食物鏈以生物種群為單位,聯系著群落中的不同物種。食物鏈中的能量和營養素在不同生物間傳遞著,能量在食物鏈的傳遞表現為單向傳導、逐級遞減的特點。食物鏈很少包括六個以上的物種, 因為傳遞的能量每經過一階段或食性層次就會減少一些,所謂“一山不能有二虎”便是這個道理。
食物鏈通常具備以下特點:1.一條食物鏈一般包括3~5個環節。(由于食物鏈傳遞效率為10%~20%,因而無法無限延伸,存在極限)2.食物鏈的開始通常是綠色植物(生產者)。
總結:在食物鏈的第二個環節通常是植食性動物。食物鏈中的第三個或其他環節的生物一般都是肉食性動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32256.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生物知識點同步:顯微鏡的使用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生物期末模擬考試卷
初中生物課教學問題與改進策略
2013年中考生物神經調節試題歸類(帶答案)
如何分辨真假中國恐龍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