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亞非拉的奮起】關于歷史上亞非拉的奮起課時的知識,我們做下面的內容講解學習。
亞非拉的奮起
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理清三條線索:第一,亞洲的振興與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與影響;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與成果。
通過本課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獨立及其振興;非洲民族獨立的進程及其勝利的意義;古巴革命和巴拿馬運河主權的收復;
通過本課的教學及其對殖民體系形成與崩潰原因的分析,啟發學生得出以下認識: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標志著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殖民體系的形成是人類歷史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與它的出現一樣是歷史的必然。殖民主義在當今世界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贏得獨立的人民要進一步掃除殖民主義的殘余,為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繼續努力。
通過對非洲獨立運動原因和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展史的回顧,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比較歷史事件、概括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點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的特點如下:
首先,本課的內容涉及地區極為廣泛,有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有埃及獨立運動等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浪潮、還有古巴的獨立斗爭;其次,本課的內容頭緒較多,既有民族獨立運動,又有經濟發展概況;第三,本課內容識記的要求高,既要掌握各個時間段內歷史事件的時間概念,又要掌握亞非拉各個地區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空間概念;第四,本課的內容牽涉舊知識較豐富,以印度為例,既有遭受民族奴役的悲慘經歷,又有反抗民族壓迫的艱辛歷程,還有推動民族經濟發展的壯麗畫卷。同時,課本還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當前亞非拉在現代化道路上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的命運。
本課內容的重點:
第一,印度的獨立與經濟發展。教材用了最多的篇幅介紹印度的歷史、印度的今天并隱含著對印度未來的思考,指出印度原來是亞洲面積最大的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的時間長達近二百年之久。教材還介紹了印度自19世紀中期以來就出現不少次大規模的民族獨立運動,告訴我們印度獨立國家的建立是幾代印度人堅持了長達百年之久、前仆后繼地進行大規模反英斗爭的結果。
第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教材主要介紹了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斗爭的光輝歷史:從納賽爾發動埃及武裝起義到非洲三十多國獨立(非洲獨立年),從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到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納米比亞獨立。教材通過點明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主義者入侵和奴役非洲500年歷史的終結,幫助學生了解非洲現代的歷史。
本課內容的難點:
第一,印巴分治。印巴分治既是民族獨立運動的成果,又是不利于印巴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源之一。影響印巴地區穩定和發展的主要因素中,既有該地區歷史上的民族宗教對立問題,更有英國在被迫結束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時所采用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后患,特別是“分而治之”政策所帶來的克什米爾領土之爭問題。印巴之爭不僅是南亞地區安寧與發展的巨大障礙,而且還影響到世界的安寧。
第二,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教材雖然對收回巴拿馬運河只作了簡要的介紹,但卻表達了斗爭歷程的艱苦,主權之爭的激烈。為什么這一爭奪十分激烈?為什么美國最終放棄了運河主權?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聯系巴拿馬運河的歷史和巴拿馬運河所處的地理位置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二、教法建議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簡要介紹本課的導言,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亞非拉國家紛紛取得獨立,走上獨立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道路以及殖民體系崩潰的概況。
2.根據教學條件,以幻燈片、投影片或小黑板等方式中的一種展示有關印度獨立與振興的思考題或討論題,并組織學生討論。如:(1)結合尼赫魯慶祝印度獨立的講話,談談印度歷史上遭受的“厄運”,談談印度人民爭取獨立的艱難歷程和不屈的斗爭精神。(2)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印度獨立后經濟發展的情況。(3)結合當今國際時政熱點談談你對印巴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建議。(4)印度獨立前后,亞洲還有哪些國家取得獨立?它們的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討論進行點評、講解,以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重點理清印度歷史發展的以下線索:(1)印度于17世紀開始遭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紀中期被英國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總督管轄印度,直到1947年英國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結束了對印度長達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統治歷史。(2)印度自1857年進行反英民族大起義失敗后,先后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次大戰后、二次大戰后進行了許多次民族獨立斗爭,直至最終獲得獨立。(3)1950年印度共和國建立后,實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積極倡導并發起不結盟運動;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建立起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4)印巴之爭的歷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曾在南亞次大陸共同生活了十幾個世紀,他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后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使這一地區分裂并由此開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沖突。(5)印度獨立前后,亞洲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獲得獨立,各國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韓國,實現了經濟起飛,經濟以年增長率超過10%的速度高速發展,超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被稱為“70年代的奇跡”。
4.教師還可增加一些課外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印度經濟發展成就,F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飛機、汽車、遠洋輪船、各種機床和儀器,還建立了原子能發電站,發射了自己設計和制造的人造地球衛星和通訊衛星,具備了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印度注重國民經濟的綜合發展,既重視工業也重視農業,在農業生產方面實施“綠色革命”,取得顯著效果。20世紀90年代以前,印度沿著“尼赫魯式社會主義”模式發展,經濟呈平穩低速增長。90年代以來,印度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促進經濟向國際化轉軌,年均增長達6%以上。印度國土面積排世界第七,稻米、小麥、牛奶的產量卻居世界第二。今天,“重新發現”印度的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在21世紀的國際體系中,印度將同美國、歐盟、中國、日本、俄羅斯一起,成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2)印巴沖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國的“分而治之”傷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強烈的不滿并加劇了“分治”雙方因“保衛祖國”而滋長的對立情緒與爭奪行動。當尼赫魯等人同意分裂印度的“蒙巴頓方案”的消息被甘地獲知后,這位為自己祖國的獨立奮斗了幾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會想到,“自由印度”的誕生竟要以國家的分裂為代價,他不禁情緒激昂地高呼:“讓全國在烈火中燃燒吧!我們決不會放棄祖國的一寸土地!”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該地區的民族與宗教矛盾。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或民族的區別來劃分自治領,由此產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無窮的后患。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穆斯林與印度教的宗教之爭問題,這些都造成了印巴兩國之間的流血沖突和戰爭。(3)簡要提示亞洲的獨立與振興還包括盛產石油的西亞地區,為下一節課作鋪墊。
以上對亞非拉的奮起歷史課時知識的內容復習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37432.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