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政府提出,并與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的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半個世紀以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背景:
(1)新中國建國的第一年我國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2)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孤立封鎖的外交政策。
2、提出:
(1)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訪問印度、緬甸時與兩國總理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內容: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意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42年8月,由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人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赌暇l約》的簽訂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的標志。主要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國在五處通商口岸派駐領事;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由兩國商定。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領事裁判權:
又稱“治外法權”,帝國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主要內容是:該僑民在居留國犯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只由其本國在居留國的領事或法庭依其本國法律審理。這是帝國主義壓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一種特權制度。舊中國從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繼取得過這種特權。領事裁判權的出現,嚴重的侵犯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亦稱片面最惠國條款。在國際條約中,締約雙方互相享受對方已經或將要給予第三國的同等的條約權利(一般包括通商、航運、稅收、投資、居住等方面),這種待遇稱最惠國待遇;僅締約一方享受這種權利,而并不給對方以對等的權利或利益者,則為片面最惠國待遇。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規定:中國今后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準英人一體均沾”,即為中國近代給予外國侵略者片面最惠國待遇之始。
中英《南京條約》的特點:
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除了中央《南京條約》外,其他國家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從中又取得了建立租界的權利和“領事裁判權”,以及片面“最惠國待遇”。
中美《望廈條約》:
望廈條約又稱《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與美國在澳門的望廈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清政府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如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
中法《黃埔條約》: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8月14日,清政府與法國在廣州黃埔簽訂不平等條約!饵S埔條約》是法國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饵S埔條約》使法國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同時還規定,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南京條約》簽訂情況圖:

上海租界:
近代外國人在中國最早建立的租界。1843年,根據中英《南京條約》,上海被辟為商埠。1845年,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巴富爾強迫清政府簽訂《上海租地章程》,率先強辟洋涇浜北側為“英租界”。1854年,英、法、美在上海租界區內工部局,實行完全獨立于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制度之外的殖民統治,租界儼然成為了中國“國中之國”。1863年,英、美兩租界合并為“公共租界”。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租界次正式被收回。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馬關條約
中日《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是:①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③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④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4個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⑤準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恶R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贖遼費:
《馬關條約》的簽訂,損害了俄、德、法三國在華的侵略權益。俄、德、法三國向日本提出照會,并以武器強迫日本放棄侵占遼東半島。日本被迫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銀3000萬兩作為“贖遼費”。
三國干涉還遼的本質:
三國干涉還遼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時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的本質。
《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比較:

《馬關條約》的危害和影響:(為什么說《馬關條約》使中國中國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俄國之后,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掠奪。它迫使臺灣和祖國分離,并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后,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巨額的賠款,相當于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就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3、新的通商口岸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4、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因此,《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馬關條約》的簽訂消息傳來,全國人民堅決反對割地議和、斥責清政府投降賣國。臺灣人民發布檄文,抗議示威,“愿人人戰死而失臺,絕不愿意拱手而讓臺”,組織義軍,誓與臺灣共存亡。
臺灣保衛戰。日軍在臺灣登陸后,臺灣人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反割臺斗爭。一支以丘逢甲、徐驤為首的義軍,另一支是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兩支部隊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擊日本侵略者。臺灣軍民在連續苦戰之后,面臨嚴重的困難,但是,清政府卻傳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臺灣軍民,甚至封鎖去臺灣的船只。臺灣最終被日本侵略者占領。
臺灣保衛戰充分表現了臺灣軍民維護祖國領主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統治臺灣的50年里,臺灣人民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一直沒有停過。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馬關條約》簽訂的始末:
1895年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對于李鴻章而言,甲午戰敗是他一生的恥辱,簽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熟悉外交事務的李鴻章,不得不聽在日本晚輩伊藤博文的擺布。
北洋海軍在威海衛的全軍覆沒,使得議和不得不提上了議事日程。清政府派張蔭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到達日本人指定的談判地點廣島。伊藤博文發現張蔭桓和邵友濂所攜帶的國書文字中有“一切事件,電達總理衙門轉奏裁決”字樣,遂認定二人授權不足,與國際談判的慣例不符,于是拒絕與他們談判。并提出派朝廷有威望的人來談判的要求,甚至暗示提名要李鴻章前來談判。
1895年3月4日,光緒帝正式發出了全權證書,宣布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予以署名畫押之全權。13日,李鴻章等人乘坐德輪“禮!、“公義”號,懸掛“中國頭等議和大臣”旗幟,啟程直奔日本馬關。
3月21日,在與李鴻章的首次談判中,伊藤博文向李鴻章提出的停戰條件是:日軍占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一線所有城池和堡壘。這個苛刻的條件清政府自然無法答應,日本也借著機會再戰的目的。尤其狡猾的是,伊藤博文此時隱藏起了覬覦我臺灣的企圖,向李鴻章隱瞞了日軍正向臺灣開進的事實,企圖在日軍占領臺灣成為既成事實后再逼李鴻章就范。
3月24日下午4時,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后,突然李鴻章遇刺。幸好子彈沒有擊中要害,過后不久,李鴻章就蘇醒過來。李鴻章畢竟見過大風大浪,面對此景表現得異常鎮靜,還不忘囑咐隨員將換下來的血衣保存下來,不要洗掉血跡。面對斑斑血跡,73歲的李鴻章不禁長嘆:“此血可以報國矣”。李鴻章在日本遇刺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此時的伊藤博文最擔心的就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列強手中,讓一直虎視眈眈的西洋各國從中干涉,坐收漁翁之利。而遇刺事件正好可以大做文章,伊藤博文聞訊后氣急敗壞地發怒道:這一事件的發生比戰場上一兩個師團的潰敗還要嚴重!”
日本政府經過這件事怕日久生變,欲迅速與李鴻章簽約,28日,當伊藤博文再次來到李鴻章的驛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戰時,李鴻章不禁喜出望外,他沒有想到,幾天來在談判桌上口干舌燥沒能取得的戰果,竟然會因為自己的遇刺而峰回路轉。30日,中日停戰條約簽字。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開辟內河新航線;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李鴻章與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日本、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俄國、西班牙和荷蘭11國代表在北京簽訂《辛丑條約》。
內容:
1.賠款。中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
2.劃定使館區。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3.拆炮臺、駐軍隊。拆除大沽至北京的所有炮臺,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山海關至北京沿鐵路的12個地方駐扎軍隊。
4.脅迫清政府承諾鎮壓反帝斗爭。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5.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列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的特點:
第一,懲罰對象主要是中國人民。列強要求賠款4.5億兩白銀,當時中國人口4.5億,用意是要每個中國人都向他們交納1兩白銀的“罰金”,以此懲罰、侮辱所有的中國人;發生反帝斗爭的城鎮,一律停止科考五年,顯示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打擊和在精神上對他們的壓制。
第二,沒有割地等相關條款。帝國主義很想瓜分中國,但由于各國矛盾錯綜復雜,更由于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使他們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對中國領土的割占要求。
第三,既維護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又加以嚴格控制。此條約懲辦義務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但并未處置慈禧太后,相反,繼續推行“以華治華”的策略,確立清政府繼續充當他們在華的代理人。
《辛丑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中國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2.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于軍隊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3.拆除大沽至北京的所有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的規定,使帝國主義侵略者完全控制了京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家安全。
3.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幫兇。
4.該設外務部的規定,便于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確立了清政府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奴仆的地位,從此,清政府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它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1840年——1842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年——1860年,英法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了《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1894年——1895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0年——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簽訂《辛丑條約》的現場: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抗美援朝,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朝鮮政府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志愿軍入朝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是建國初期三大運動之一。中朝人民聯合作戰,沉重打擊了美帝的侵略氣焰,保衛了朝鮮的獨立和我國的安全,維護了遠東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亦稱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場朝鮮與韓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同時美國、中國、蘇聯等18個國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是在冷戰背景下的一場實際戰爭。
抗美援朝:
1、原因:
(1)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派兵侵略朝鮮。所謂的“聯合國軍”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美軍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
(2)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安全。
(3)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朝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2、時間:
1950年10月(人民志愿軍入渡過鴨綠江)-1953年7月(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3、總司令:彭德懷
4、經過:
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
5、戰斗英雄:
(1)黃繼光:是上甘嶺戰役中的一位戰斗英雄。在一次戰斗中,黃繼光用身軀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掩護戰友奪回陣地,自己壯烈犧牲。
(2)邱少云: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
6、影響:
(1)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在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2)保衛了朝鮮的獨立和中國的安全;
(3)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4)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解放軍跨過鴨綠江:

入朝第一名志愿兵——毛岸英: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本名遠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是毛澤東與其妻子楊開慧的長子,8歲時,由于母親楊開慧被捕入獄,毛岸英也被關進牢房。楊開慧犧牲后,地下黨安排毛岸英和兩個弟弟來到上海。后來,由于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毛岸英兄弟流落街頭。他當過學徒,撿過破爛,賣過報紙,推過人力車。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蘇聯學習。在蘇聯期間,他開始在軍政學校和軍事學院學習,以后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曾冒著槍林彈雨,轉戰歐洲戰場。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10月,毛澤東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準備出征的彭德懷,便要求入朝參戰,并得到毛澤東支持。隨后,他到志愿軍司令部任俄語翻譯兼機要秘書。除了彭德懷等幾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這是一個活潑、樸實、能干的年輕人。
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開始,因“志愿軍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發報甚多而被美軍測出,認定有重要機關并派飛機前來轟炸。當時,毛岸英等四人在木板房中。燃燒彈落下瞬間,形成上千度高溫。有兩人先后跳出后,木板房便化成灰燼。事后,在兩具遺體中,依據一塊蘇聯手表的殘殼,才辨認出毛岸英的遺體。毛岸英犧牲當天,有人便提出要把遺體運回國內。彭德懷雖然難過得一天沒吃飯,還是決定就地安葬。后來,彭德懷又提出為他立碑,說明他自愿參加志愿軍的經過,“不愧為毛澤東的兒子”。毛澤東在與彭德懷見面時也強調“岸英是志愿軍的一名普通戰士”,并說“你們做得對”。
毛澤東得知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后,強忍喪子之痛,緩緩地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已經獻出了那么多指戰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是一個普通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边@是毛澤東一家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的第六位親人。
毛岸英入朝參戰雖然只有短短的34天,他沒有作出如同邱少云、羅盛教、黃繼光、楊根思那樣的英雄壯舉,更沒有獲得任何榮譽稱號和紀念獎章。但是,他作為“志愿軍的第一人”,其中值得挖掘和品味的東西,以及他和毛澤東在這場戰爭中,在硝煙散去,在今天中國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環境時留給人民的思考,更顯出了他的彌足珍貴。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愿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后,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長春汽車制造廠:

第一個五年計劃:
1、背景:
(1)1949年-1952年,黨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在當時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重重封鎖之下,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2、時間與目的:
1953年-1957年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建設成就: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底,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試飛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華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4、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一五計劃中,重工業在東北地區發展迅速的原因:
1.歷史因素:東北地區的工業在民國就有發展,并且受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波及較少,工業基礎好。
2.地理因素:東北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有著優質的煤、鐵資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訂的正確的方針。
4.外國因素:蘇聯對中國援助,由于蘇聯離東北地區最近,便于交流的展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82407.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