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萬隆會議,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的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中國總理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會議廣泛討論了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保衛世界和平及與各國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會議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和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亞非會議最后公報》,確定了指導國際關系的10項原則。這10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會議號召亞非各國團結一致、和平相處、友好合作、共同反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被稱為萬隆精神。
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Movement)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于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現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于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
不結盟運動的主要原則:
1.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
2.支持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斗爭;
3.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
萬隆會議的影響:
1.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開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面貌和國際關系格局。
2.萬隆會議“十項原則”是對《聯合國憲章》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豐富與發展,加強了現代新型國際關系的法理基礎。
3.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中國開展外交并和亞非拉國家達成共識的重要里程碑,提出了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原則。
不結盟運動的背景、標志和影響: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潮,誕生了許多新興獨立國家;在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下,新興獨立國家在國際上仍然處于弱勢地位,甚至成為美蘇爭霸的戰場;新興獨立國家要求改變不合理的國際關系格局,積極謀求維護自身獨立、主權、發展與和平的有效途徑。
2、標志: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誕生。
3、影響: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的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改變了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大國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
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00208.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