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總結之非洲氣候】, 非洲的氣候極大地受其橫跨赤道兩側的位置影響。
全洲分為8個氣候區。它們是:熱沙漠區、半干旱區、熱帶干濕季區、赤道區(熱帶潮濕區)、地中海區、副熱帶濕潤海洋區、暖溫帶高原區和山區。
熱沙漠區有常受干燥的熱帶大陸氣團影響的撒哈拉沙漠和喀拉哈里沙漠;還有北肯亞-索馬利沙漠,其干燥主要是由于全年都有穩定性質的海洋氣團通過這里。這種海洋氣團的穩定作用是由于它們經過近岸的陰涼水域所形成的。沙漠氣候除了干燥外還以月平均氣溫高為特色,但是日氣溫幅度要比全年月平均氣溫的上下幅度更大。
半干旱氣候區是沙漠區的邊緣地帶,包括尚比西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它們與真正沙漠區的差別是,在其季節性變動過程中,它們正好處在熱帶輻合區,因此能接受較多的降雨量。氣溫與沙漠區一樣。
熱帶乾濕季區常常被稱為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該區占有本洲總面積略少于一半的土地,從半干旱區向赤道延伸。本區氣候最大的特點是其季節性的降雨。在大太陽時期,海上氣團產生可長達6個月的降雨──雨季的長短要看是否離赤道近。其他的月份則均干旱。在少數地方,例如在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海濱──太陽不大時也少量降雨。同沙漠和半干旱氣候區一樣,月平均氣溫也不如日氣溫變化大。西非的太陽暗淡時期與哈麥丹風季相一致。哈麥丹風是一種暖和、干燥、常帶大量沙塵從撒哈拉南部刮出的東北風或東風。
赤道或熱帶潮濕型氣候區的氣候是非洲最潮濕的類型。有兩個高峰降雨期與熱帶輻合區的兩次過境相吻合。由于赤道氣候型的地區經常被溫暖的海洋氣團所覆蓋,它們每月、每日氣溫的變化不如在熱帶潮濕干燥地區的變化那樣明顯。
有時在赤道氣候律動中發生顯著變化,例如,降雨可隨季風來臨,第二個雨季幾乎就不存在。但是最顯著的反常現象可在西非海岸看到,大約在迦納的三尖角(Cape Three Points),向東至貝寧,在這里,雖然普遍呈雙峰降雨態,全年降水量卻不及1,000厘米。
本洲的極北和極南部的氣候是干旱夏季副熱帶型或地中海型。只在冬季降雨(北非為12~1月,非洲南部為6~7月),盡管在某些地方可能在秋季降雨(北非9月,非洲南部4月)。月平均氣溫比熱帶氣候低,冬季時下降至10℃左右,夏季(北非6~7月,非洲南部12~1月)氣溫有時可超過熱帶氣候型的溫度。明凈的藍天為其特色。
副熱帶濕潤海洋性氣候只限于非洲東南海岸。該區特點是全年都有降雨,但降雨量以夏季為最大。南非的納塔爾(Natal)南部的冬季降雨較為顯著,氣溫則略低于北部。因而,在伊利莎白港有6個月溫度低于17℃,而在德班(Durban)月平均氣溫未曾低于18℃。
非洲南部的高草原(Highveld)屬暖溫帶高地氣候區。其降雨狀況類似熱帶潮濕和干燥氣候區,但氣溫受高度影響而大大地降低,例如,在賴索托有時就發生霜凍現象。近海濱的氣候則顯示出海洋性的特點,并有冬季降雨的現象。
山岳氣候區包括衣索比亞高山區和東非湖區。從某方面說,類似暖溫帶高原氣候,只是氣溫較均衡,高峰頂上的氣溫低些,有時還要降雪,諸如乞力馬扎羅山。降雨情況與鄰近低地區域相似。
植物
非洲植物的成長受降雨、氣溫、地質和土壤種類等相互作用的直接影響;還因意外的火災、人類的種植、放牧、牲畜的吃草等而進一步減產。全非洲的陸地總面積中,森林約占1/5;林木區、灌木叢林、草場和其他叢林等約2/5,馀下的2/5為沙漠及其延伸出去的邊沿地。
總結:南北熱帶區的氣溫全年多半時間都很高,但是山地的高度和沿岸帶的海洋潮流影響都可使高溫有所緩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61285.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