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中歷史知識點:空間技術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空間技術:
空間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亦稱航天技術。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人類跨入了航天時代。由此興起的航天技術在以后的近半個世紀里獲得了迅速發展。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掙脫地球引力的羈絆進入廣袤無垠的外層空間成為現實,同時,也為軍事活動提供了新的場所。外層空間已成為一個新戰場。

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國際空間站:


天空一號與神舟8號對接:


世界空間技術發展歷程:
1903年,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了題為《利用噴氣儀器研究宇窗空間》的論文,提出了利用火箭探索宇宙空間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
1926年3月,美國物理學家戈達德獨立地研究了火箭的推進原理,設計、制造并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此后,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對火箭制造和發射的研究。
1942年10月,德國制造并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軍用液體火箭V-2。戰后,科學家們利用V-2和它的改進型作為新的工具來探測50千米以上的空間,獲得了許多關于高層空間的資料。
20世紀50年代后期,火箭的運載能力已達到發射人造衛星的水平。為了實施地球物理年的計劃,美國和前蘇聯積極籌劃發射科學衛星。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他標志著“空間時代”的真正開始。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中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以后,各種人造衛星陸續升天,至今已有4800多顆,其中我國有50多顆。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計算機網絡技術

計算機: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一種用于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互聯網:

互聯網(internet)或音譯因特網、英特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這種將計算機網絡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絡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絡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絡。

計算機的主要特性: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準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
2.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
4.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5.自動化程度高:由于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6.性價比高: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電腦,越來越普遍化、大眾化。

計算機的主要分類:

1.超級計算機
2.工業控制計算機
3.網絡計算機
4.個人計算機
5.嵌入式計算機五類

計算機的發明對世界產生的積極影響:
1.網絡將會推動社會生產力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2.改變人類原有生活方式,使生活更為便捷。
3.改變原有管理模式,營造高效的管理體制。
4.進一步推動其他科技進步,促進科技整體發展。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同時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

互聯網:
互聯網(internet)或音譯因特網、英特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這種將計算機網絡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絡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絡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絡。

信息時代:

信息時代通常也是指計算機時代或者數字時代。它是指在現時代,個人都有能力去自由傳遞信息,以及實時獲取信息的這種特征,這在過去是很難或者不可能做到的。它和數字時代以及數字革命的概念有關。它是從工業化派生的的工業化革命的這種傳統工業經濟轉變為以信息管理為主的知識經濟,亦即信息化社會。

原子能科技:

原子能又稱“核能”,原子核發生變化時釋放的能量,如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時所釋放的巨大能量。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線在醫療衛生、食品保鮮等方面的應用也是原子能應用的重要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太陽能、風能等高新技術。
1、特點: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各領域之間的技術相互融合,同時產生多個邊緣學科。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2、影響:
(1)社會生產力發生飛躍。
(2)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第三產業進一步增加。
(3)社會生活領域發生變化,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同時造成一些環境污染。
(4)社會生產結構發生變化,科技發展帶來的生產自動化智能化趨勢促使勞動力需求量減少和勞動者素質水平提高。
(5)進一步引起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格局變化。

三次科技革命對比表



第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歷史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現在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科技水平實力,確保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

第一臺電腦埃尼阿克:


廣州大亞灣核電站外景:


原子彈爆炸瞬間:


神舟號飛船: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于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神舟號飛船是采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制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草原上。迄今為止,神舟飛船共發射10次,楊利偉是我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神舟5號),王亞平是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神舟10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77941.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