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張百熙、張之洞、榮慶等重新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并經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國施行。此章程通常稱為“癸卯學制”。這個學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將整個教育分為初等和高等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三級。是中國近代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體制的主要依據,在中國近代教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
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的評價:
《奏定學堂章程》是中國第一個系統完備并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它順應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進步性。但是,它是一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下制訂的,所以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如經的課時最多,學生的學習目的仍然是立足于做官,這是它的局限性。
由科舉制產生及發展歷程理解科舉制被廢除的必然性:
科舉制度是一種人才選拔與管理制度,曾經是中國古代文明和先進文化的標志和驕傲。它形成于隋朝,唐宋時期逐漸發展,并趨于完善,成為中國政治管理與教育體制成熟的表現。明清時期,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科舉制也達到頂峰,科舉考試局限于四書五經和八股文。近代以來,隨著新思潮和西學的興起,逐漸出現了新式學堂和新的教育教學內容,新式學堂中近代化內容不斷加強,使科舉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形式的需要。在這種形勢下,傳統教育模式的嚴重弊病便成為了社會關注度焦點之一?婆e制度以讀書做官或求取功名為主要目的,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了,統治階級也越來越感到難以選拔到合適的人才,特別是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開展后,教育目的、內容、教學方式的變化都要求考試制度必須與之相適應,清政府為了加強自身的統治,緩和社會矛盾,最終于1905年被迫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
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1898年戊戌變法中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的,屬于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百日維新失敗后被保留下來,成為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受到舉國關注,但由于清廷的腐敗,政府并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它既是全國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轄各省學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稱北京大學。
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
1、京師大學堂的建立: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而建立京師大學堂是其重要舉措。1898年7月3日,光緒帝正式批準設立京師大學堂。
2、京師大學堂的地位:
京師大學堂是當時全國最高的學府,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的職能。
京師大學堂的改名于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蔡元培革新北大: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于第二年開始改革。
1、改變學生讀書做官的思想,他提出大學是“研究學問之機關”,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場所,更不是養成資格、販賣畢業文憑的地方。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摒棄“做官發財思想”,抱定做學問這一宗旨,孜孜以求。
2、積極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允許各種學術派別自由發展,允許有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在大學任教;在教師的聘任制度上,蔡元培以“學詣為主”,羅致各類學術人才,既聘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魯迅、錢玄同等來校任教,也延請了持復辟政見的辜鴻銘等舊派人物執教。一時間北京大學人才薈萃,聲譽鵲起。
3、對學科和教學體制進行改革。針對以前北京大學專注學術法的風氣,首先是進行了文理擴充,改變“輕學而重術”的思想。蔡元培認為“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與術的區別就是基礎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的區別。學生在學校必須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只有把基礎打好才談得上應用。
4、廢科設系和學分制的建立。蔡元培在學科建設上要求文理溝通。為了避免文理科學生相互隔絕,互不溝通,他采取的一個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為的科際障礙,廢科設系。北大于1919年廢除科,改原隸屬于科的學門為系,廢學長,設系主任。原來的文、理、法等科分別改為不同的院。學分制是蔡元培效仿的美國大學中通行的學籍管理方法。他認為同在一個年級或一個專業的學,由于其能力和興趣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學校中實行學分制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京師大學堂:

北京大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79425.html
相關閱讀: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