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彼得格勒起義開始的時間:1917年11月7日(俄歷十月)。
2.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領導人是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
3.結果:攻占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工農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
4.歷史意義:俄國十月革命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在世界1/6的土地上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不僅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而且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馬列主義在世界的傳播,并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辛亥革命與二月革命的對比:
1、相同點:
(1)都屬于資產階級革命;
(2)都推翻了原有的封建統治;
(3)都是以革命的方式完成的變革;
2、不同點:
(1)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集團竊取,二月革命的革命果實被克倫斯基反動政府竊;
(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南京臨時政府,二月革命后同時存在兩個政府;
(3)辛亥革命后,沒有形成無產階級政權或政黨。二月革命后,無產階更具有優勢,為十月革命留下了伏筆。
十月革命的性質及影響:
1、性質: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2、影響:
(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遍世界,極大的震撼了資本主義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嶄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它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消滅剝削和壓迫的不平等社會,第一次嘗試建設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美好社會;
(2)十月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
(3)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幫助了中國近代社會革命,毛澤東在1949年寫了一段這樣的論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蘇俄粉碎帝國主義干涉示意圖:
蘇俄早期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白衛軍叛亂: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俄國被推翻的貴族、地主和資產階級勾結起來,組成白衛軍,向蘇維埃政權發起了反撲。英、法、美、日等國也企圖在蘇維埃政權立足未穩時將之一舉扼殺,于是也派軍隊支持白衛軍,進行武裝干涉!
1918年3月,英軍在俄國北部港口摩爾曼斯克登陸。4—8月,日軍和美軍先后侵入東部港口海參崴。8月,英軍又進入了俄國南部的巴庫地區。由于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進行,外國干涉軍的人數并不多,作用也有限。
德國投降后,英法等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機,在俄國南部集結了13萬軍隊向北發動攻擊。但是,協約國軍隊在蘇俄的宣傳影響下發生分化,很多士兵拒絕作戰,甚至舉行了反對干涉蘇俄的武裝起義。協約國于是撤走了本國的大部分干涉軍,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支持俄國國內的反動勢力發動叛亂上!
從1919年春到1920年底,在協約國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俄國白衛軍向蘇維埃政權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武裝進攻。
1919年3月初,前沙皇俄國海軍上將高爾察克指揮由協約國武裝起來的30萬軍隊,在東線發起進攻。列寧發出了“一切為了東線”的號召,大批黨員和工人紛紛響應。勢力壯大的紅軍從4月起開始反攻,年底即全殲高爾察克白衛軍,高爾察克也被俘虜并予以槍決。
1919年夏,盤踞在高加索地區的鄧尼金白衛軍在協約國的大量軍事援助和軍事顧問的直接指揮下向蘇維埃政權發動進攻,占領了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并直接威脅著莫斯科的安全。危急時刻,幾萬名黨團員奔赴前線,與紅軍一起浴血奮戰,于1920年初解放了烏克蘭,擊潰了鄧尼金的主力。鄧尼金逃亡國外,其殘部由弗蘭格爾率領逃到克里米亞半島。
1920年4月,逃亡到克里米亞半島的弗蘭格爾率領白衛軍在西線發起攻擊。紅軍在11月擊潰了弗蘭格爾的軍隊,解放了整個克里米亞半島。 1
920年底,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白衛軍叛亂的大規模戰爭已經基本結束,但遠東部分地區仍被日本軍隊和白衛軍占領。為了避免同日本發生直接的武裝沖突,蘇俄于1920年4月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建立了遠東共和國。遠東共和國不是蘇維埃國家,而是勞動人民的民主共和國,但它接受俄共中央遠東局的領導。遠東共和國成立后,把紅軍和游擊隊改組成人民革命軍,并于1922年10月把日本軍隊趕出了國境。1922年11月,完成歷史使命的遠東共和國并入了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白衛軍叛亂的勝利捍衛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開國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
是在1949年10月1日舉行的會議,內容是國家領導人宣布就職,會議任命周恩來為政務總理兼外交部長,以“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舉行的儀式,直到21:00才結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國內意義: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
2.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開國大典: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現代工廠的出現
近代工廠:
阿克萊特最早成功地開辦了機器紡紗廠,被譽為“近代工廠之父”。
1769年,他設法仿制了海斯的水力紡紗機,以發明者資格取得為期14年的專利。
1771年,他與人合伙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創辦近代最早的機器紡紗廠,用機器進行生產,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從此走上成功之路。
近代工廠的發展:
1.定義:
工廠是一類用以生產貨物的大型工業建筑物。大部分工廠都擁有以大型機器或設備構成的生產線。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即使用機械化勞動代替手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工業場所。工業革命后,機器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資本主義經濟憑借機器化大生產,最終戰勝封建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F代對工廠也稱為“制造廠”、“生產企業”。
2.發展:
(1)最初的工廠并沒有大型的自動化機器。那時的工廠純粹是讓一大群從事手工業(如紡織業)的工人聚集起來,一起進行生產。這種做法令工序易于管理,而原料也能更有效地分配。
(2)1840年前后的英國,以機器生產為主的工廠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工廠。
(3)美國福特公司創始者亨利福特,在20世紀初創立了量產模式(生產流水線)。使工廠的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4)20世紀后統計學和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使工廠進入了新的階段。
英國早期工廠: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對早期工人階級的描述
這部著作的正文部分,詳細、逼真的展現了英國工人階級生活、工作中的悲慘情景。恩格斯首先就生活方面作了介紹。他指出.由于工業的發展,英國形成了許多大城市。這里是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地區,也最為明顯地表現了他們的生活狀況。
在這里,“一小撮強者即資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窮人卻只能勉強活命!,“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鐵石心腸的利己主義,另一方面是無法形容的貧窮”。
富人握有強有力的武器——資本,不斷向窮人發起進攻,而窮人只能徒手戰斗,孤立無援,承受著由貧窮所產生的饑俄、疾病和死亡.書中還具體反映r英國工人衣食住等方面的遭遇。衣著方面,他們穿的是粗布衣,甚至破爛衣,并且往往打赤腳,飲食方面,質量很差,由于收入少,只能買最次甚至腐爛的東西.上豆皮、菜幫、爛水果成了饑餓難忍的工人用以充饑的食物.居住方面更為惡劣,房屋狹小、簡陋、骯臟。宅旁河水污黑,煙囪的黑煙毒化著空氣!霸谶@種條件下生活的人們,的確不能不下降到人類的最低階段”。
英國工人階級在精神生活方面更是極端匾乏.他們一切智力的、精神的和道德的發展都被忽視.生活的毫無保障,掙一天吃一天的日子,對道德所起的破壞作用比貧窮還要厲害得多,酗酒、縱欲和犯罪盛行,工作方面,機器的采用不但使許多工人失業,而且因更多地使用童工、女工而大量排擠了成年男工。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沒備,工業城市中,“除了許多畸形者,還可以看到大批的殘廢者:這個人缺一只或半只胳膊,另一個人缺一只腳,第三個人少半條腿;簡直就好象是生活在一批從戰爭中歸來的殘廢者里面一樣!辟Y產階級的令人厭惡的貪婪還造成了一大串疾。簨D女不能生育,孩子畸形發育,男人虛弱無力,四肚殘缺不全,整代整代的人都被毀滅了。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發源于英國,是指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取代人工生產,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技術革命。由于以蒸汽機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蒸汽時代”。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主要特點:
1.英國生產力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
2.倫敦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
3.1851年英國舉辦第一次世界博覽會。
工業革命爆發的前提:
1.市場:英國的海外殖民活動擴大了海外殖民市場,圈地運動擴大了國內市場;
2.資本:海外掠奪及貿易積累了大量資本;
3.勞動力:圈地運動和行會組織較早瓦解,提供了勞動力資源;
4.技術:工場手工業技術的積累;
5.社會環境: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后,英國國內社會狀況穩定;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的原因:
1.工業革命提供的物質資料;
2.伴隨著工業革命興起的交通具提供紐帶;
3.世界殖民體系提供保障。
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
以自由主義為原則,保證資本的自由流動、安全與增值;規定在國際貿易中給與他國最惠國的待遇,逐步取消關稅保護。通過基本準則的確立,使國際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強,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成熟。
英國工業革命進程及重要成就:

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政治: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2.經濟: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
3.思想文化:激發國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學習,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洋務運動興辦近代工業。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的宣言》:
《共產黨宣言》又譯《共產主義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由馬克思執筆寫成。1848年2月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共產黨宣言》第一次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歷史才能得到說明。
《共產黨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近代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革命理論家。他的觀點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運動的發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共產黨宣言》(1848年)、《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方針。
恩格斯:
弗里德里!ざ鞲袼,德恩格斯國哲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導師和領袖、近代共產主義的奠基人之一。他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還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和馬克思共同撰寫了《共產黨宣言》,共同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還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經濟上的支持。在馬克思逝世后,將馬克思的大量手稿、遺著整理出版,并成為第一國際的領導人。
《共產黨的宣言》所論述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特性:
1.指出共產黨是為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務的政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
2.堅持國際主義的原則;
3.同資產階級斗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始終代表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
無產階級政黨與資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區別:
無產階級政黨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黨派,也就是大多數人民群眾的黨,其本質是為維護廣大人民利益服務;資產階級政黨代表的是少數資本家和富人利益的黨派,其本質是為維護廣大資產階級利益服務。
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基礎:
1.由圣西門、傅立葉、歐文創立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前提。
2.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
3.馬克思、恩格斯親自參加工人運動,不斷總結經驗,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1.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2.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
3.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自己的解放而斗爭。
《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意義:
1.《共產黨宣言》是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偉大著作;
2.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武器。
我國早期《共產黨的宣言》的封面:
馬克思和恩格斯——偉大的友誼
“友誼需要忠誠去播種,熱情去灌溉,原則去培養,諒解去護理!边@是革命導師馬克思的一句名言。這句話本身也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深厚友誼的概括。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842年11月。恩格斯在回英國的途中,來到德國的科倫,當他笑容滿面、熱情洋溢地拜訪擔任《萊茵報》主編的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對他卻十分冷淡。這是因為恩格斯在柏林和幾個主觀唯心主義空想家有些來往,馬克思懷疑他也是這類人物。雖然恩格斯說:“我很久以來就期待著這次會見……”,可馬克思只和他說了兩句話,就獨自埋頭看起文章來。恩格斯很失望,由于煩惱,下樓的時候竟把珍貴的手杖都折斷了。
后來,馬克思看了恩格斯在英國發表的一些批判空想主義的文章,發現他們的思想是相通的,對恩格斯很欽佩,就寫信給恩格斯。當恩格斯第二次拜訪馬克思時,受到馬克思熱情、誠摯的歡迎。從那天起,倆人成為永不可分的親密朋友和戰友。
1848年,歐洲大革命失敗,倆人不得不分別居住在倫敦和曼徹斯特,二十年時間里僅有幾次偶然的短暫的見面機會,但他們幾乎天天通信,交換對政治和自然科學的看法。曾經發生的誤解,不但被共同理想消除了,而且隨著為爭取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的歲月的延長,他們的友誼變得牢不可破。
后來,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徹斯特營業所,從事商務活動。這使恩格斯十分懊惱,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稱作是“該死的生意經”。并且不止一次地下決心:永遠擺脫這些事,去干他喜愛的政治活動和科學研究。然而,當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國倫敦的馬克思一家經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饑,過著貧困的生活時,他就拋開棄商念頭,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這樣做,為的是能在物質上幫助馬克思,從而使朋友,也使共產主義運動最優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資本論》早日寫成并得以出版。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中也發生過矛盾。1863年初,恩格斯的妻子瑪麗不幸病逝,馬克思因為另有急事,沒有及時給予必要的同情和關心。為此,倆人曾產生“疙瘩”,但是,他們都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而是接連六次通信,坦率地交換意見。恩格斯批評馬克思“冷冰冰的態度”,馬克思誠懇地作了自我批評,也作了必要的解釋。恩格斯在信中深情地說:“我感到高興的是,我沒有在失去瑪麗的同時再失去自己最老和最好的朋友。”
馬克思逝世后,能夠整理他的手稿,出版他的遺作的,只有恩格斯一個人。在馬克思逝世前的十多年時間里,恩格斯果斷地放下了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整理最后兩卷《資本論》,并親自把它出版。這兩卷《資本論》里凝結著他的勞動,閃爍著他的智慧。沒有恩格斯,最后兩卷《資本論》不可能問世。恩格斯卻十分謙遜地說:“我只是第二提琴手而且我想我還拉得不錯。我高興我有像馬克思這樣出色的第一提琴手。”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電力的應用及其影響
電氣時代:
伴隨著電力的廣泛應用,人類進入電器時代,1870年以后,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茖W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
電氣時代的主要表現:
1.電力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代蒸汽成為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主要能源。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跨進了電氣時代。隨著電力技術和電力工業的發展,電能迅速推廣應用于照明、電訊、城市交通運輸、加工工業和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
2.品種繁多的家用電器走進千家萬戶,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
3.電力的廣泛應用,推動了生產領域發生持久深刻的結構性變革。電力工業部門迅速崛起,與鋼鐵、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一起構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四大新型支柱型產業。
4.舊的工廠體制被更新,股份制公司日漸成為工廠企業的主導形式,企業的生產組織和經營管理也呈現出新變化,現代化的生產流水線開始出現。
電力應用的影響:
1.電力時代取代了蒸汽時代,引發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生產力得到巨大提高;
2.科學技術迅速應用到生產中;
3.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國家資本集中原來越厲害,世界經濟最終形成。競爭從自由資本主義競爭轉向了壟斷階段。
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80939.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