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唐代科舉考試中出現的一項制度,其目的是將周邊諸族士子與唐本國士子加以區別并予以優惠照顧。所謂“賓貢科”,并非是指與進士、明經等并列的科舉考試科目,而是指進士科考生的特殊來源以及考試和錄取的特殊方式。唐代很多留學生考取了“賓貢進士”,例如新羅的崔志遠和日本的阿倍仲麻呂。
崔志遠:
崔致遠(857-卒年不詳),字孤云,新羅憲安王元年(857年)生于京都沙梁部。新羅末期人,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一向被韓國學術界尊奉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晚年歸隱,不知所終。
唐朝與新羅的關系:
1.新羅商人來唐貿易很多,十分活躍,北起登州、萊州,南到楚州、揚州,都有他們的足跡。許多地方都設有新羅館和新羅坊。新羅的朝霞袖、納袖等特產工藝品和人參、牛黃等藥材大齡輸入唐朝,新羅商人則從唐朝販回絲綢、瓷器、茶葉、圖書等。
2.新羅到唐朝的留學生絡繹不絕,在唐朝的外國人中,以新羅人為最多。不少新羅的學生考取了唐朝的進士,時稱“賓貢進士”,其中最著名的崔志遠,他12歲留學,18歲中進士,他寫有了《桂苑筆耕》20卷,保留了許多珍貴史料,新羅學生在吸收和傳播唐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唐文化的新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新羅開始采用唐朝的歷法,并相繼設立了醫學,天文和漏刻博士,來研究唐朝的醫學,天文和歷法。8世紀中葉,新羅仿效唐朝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執事省,相當于唐朝的尚書省,地方行政機構有州、郡、縣、鄉也與唐朝類似。新羅也采取科舉制選取官吏。新羅人喜歡讀唐詩。此外,在姓氏、服飾、節令、風俗等方面,都有濃重的文化色彩。
新羅留學生崔志遠:

隋唐時期的朝鮮:
中國隋唐時期,朝鮮半島上分別有新羅,百濟,高麗三個國家并存,隋煬帝時三征高麗未果。唐太宗平定東突厥和高昌后,以高麗聯合百濟進攻新羅為借口,于是貞觀十八年(644年)派水陸大軍10萬進攻高麗,次年敗歸。高宗時。繼續對高麗用兵,于668年攻下平壤城,高麗滅亡。唐在高麗故地設置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總隸屬于安東都督府。后來由于新羅的反對,唐朝的勢力退出朝鮮半島,675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
唐文化對新羅的影響:
1.政治制度方面:
新羅受唐文化影響最深,學生留學中國最多達百人,有些更在唐朝做官,因此新羅亦仿效唐的政治制度,據此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組織。
2.科舉文學方面:
新羅的科舉考試,以中國古籍等為主科,可見其受唐文化的影響;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更在新羅廣為流行。
3.文字歷法方面:
朝鮮本無文字,唐時利用漢字字形作音符,創朝鮮詞匯,新羅文字實亦由中國字音轉化而成;此外新羅歷法及律令都是模仿唐代律歷而成的。
4.宗教醫學方面:
唐代盛行的佛教宗派,如天臺宗、法相宗、禪宗等也在朝鮮流行,新羅亦以《素問》等中國醫書為教材,并把中國醫學傳入朝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84600.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