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此次戰役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
1、背景:
(1)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改變侵華政策,以主要兵力進攻抗日根據地,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和瘋狂的“掃蕩”。
(2)這一時期,國內投降的傾向日益嚴重。為了打破日軍對根據地的封鎖、克服投降危險,中共領導的抗日力量主動出擊日軍,進行了百團大戰。
2、時間:1940年下半年
(1)指揮:彭德懷
(2)參戰兵力: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40萬
(3)目標:破壞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
(4)地點: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
(5)結果:擊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
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1、意義: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后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和增強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影響:
百團大戰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局勢的改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國共產黨的聲望提高,中國國民黨以此改變了對共產黨的認識,加強了對共產黨的控制,日軍在此次戰爭失利后,放松了對國民黨軍事的進攻,而集中軍事力量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
關于“百團大戰”的批評:
百團大戰在進行期間,獲得了全國抗日戰線的一致高度評價,“后方的同胞們為此感奮到流淚”,也獲得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好評。同時,也引來了一些批評和非議。例如有人提出存在著部分策略上的失誤,一改八路軍的游擊站方針,過早暴露了八路軍的軍事實力,引起國民黨反動派更加警戒以及日軍的瘋狂“掃蕩”等。
首先應當指出,像任何一場戰役一樣,百團大戰也存在著不少主觀設想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失誤,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對這些失誤和錯誤,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團大戰進行過程中,八路軍總部和各作戰部隊就不斷地做這種批評和自我批評,并且在實際戰斗中不斷地調整不恰當的計劃與要求。
其次,由于日軍的瘋狂報復,百團大戰的確加劇了華北根據地和八路軍的困難,這種困難的程度,今人很難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懷在左權縣一個村莊召集一個地方干部會議,與會者餓得連坐都坐不穩,彭德懷只好請大家躺在炕上開會。在這種背景下,對百團大戰出現一些情緒化的批評意見,也可以理解。歷史不可能永遠被扭曲,今天的中國人又像百團大戰期間的中國人那樣,對百團大戰及其領導者、指揮者、參戰者和支持者充滿敬意。百團大戰所產生的良好政治影響,無可替代,彌久愈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94279.html
相關閱讀: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