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鐵的技術發明:
戰國中期以后各種農業和手工業的工具已普遍用鐵制。鐵器的廣泛使用,便利了砍伐樹林、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社會分工、城鄉分工、商品流通進一步擴大,貨幣經濟發展,同時出現了以工商業發達而聞名的城市。
冶鐵技術的出現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鑄鐵(即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是在春秋晚期,而戰國發明的鑄鐵柔化技術,更是促進了當時時鐵工具的廣泛使用。鐵工具的廣泛使用,便利了砍伐樹林,開墾荒地,促進了耕種效率的提高和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占有新開墾的肥沃土地的地主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化的生產關系開始產生。
冶鐵工藝

越王勾踐劍

鑄鐵柔化技術:
鑄鐵(生鐵)雖然堅硬,但韌性較差,性脆易折。如果在高溫下將鑄鐵件長時間進行加熱,使其化合碳發生變化,就可以改變它的材質和性能。其中有一種方法叫鑄鐵柔化處理,通過這種處理的鑄鐵叫可鍛鑄鐵。按照熱處理條件的不同,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又可以分為兩種工藝:一種是在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退火脫碳處理,使之成為白心可鍛鑄鐵;另一種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長時間高溫退火處理,使之成為黑心可鍛鑄鐵。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文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
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記事在龜甲或是獸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今天的漢字也與甲骨文有淵源關系。
卜辭:商朝王室將占卜結果刻在龜甲或獸骨之上,成為一段或長或短的記事文,稱為卜辭,甲骨卜辭記錄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歷史有著重要價值。
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鐘鼎文。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
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從殷墟出土的大量刻有卜辭的甲骨,這些字都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從甲骨已被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示、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很多字都是漢字的雛形。這些都是說明了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和漢字的對照表:

殷墟:
殷墟是中國商代后期都城遺址,位于中國河南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小篆和隸書
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隸書: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書同文:
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各自為政,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官方文字,相互交流很復雜,這種文字上的分歧,導致了秦統一后的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嚴重阻礙;因此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等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更為簡化的字體,整理出隸書。兩種形體的文字均在全國推廣。其中,小篆作為秦國標準文字,即皇帝詔書和政府的正式文件用小篆書寫,民間和非官方都使用更為簡易的隸書!皶摹逼鸬搅送菩蟹,傳播文化的作用,也是我國文字發展的一項重要改革,對漢文字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小篆拓片: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建立了以“仁”為核心、以“復禮”為目的的思想體系,作為整個儒家的理論基礎。在政治方面,他宣傳“為政以德”和“禮治”,以“德”來治理人民,以“禮”來治理國家。他創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體系。他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成為儒家基本的經典。他的言行由弟子或再傳弟子記錄編纂成《論語》,成為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依據。
孔子思想的特性: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孟子、荀子的觀點對比:
倫理觀 | 治國理念 | 民本思想 | 歷史觀 | |
孔子 | 性相近 | “仁”“為政以德” | “節用而愛人”“為政以德” | “克己復禮” |
孟子 | 性善論 | “仁政”“施人與民” | “民貴君輕” | 社會進步 |
荀子 | 性惡論 | 強調“仁義”“王道”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社會進步 |
孔子思想學說形成背景:
1.社會變革: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諸侯爭霸、兼并土地的戰爭日益頻繁,舊的社會秩序被打破;思想意識和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2.魯國的文化傳統:“周禮盡在魯”。魯國文化上仍保留許多周文化的傳統,這有利于孔子把西周依賴的禮樂文化加以改造而創立自己的學說。
孔子的歷史地位: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不僅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世界聞名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推崇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貢獻
領域 | 核心 | 內容 | |
思想學說 | 哲學和政治思想 | “仁”和“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政為德” | 反對苛政刑殺,要求體貼民情,主張遵循周禮,用德教化百姓 |
教育思想 |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事實就是、學思結合、堅持真理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
文化貢獻 | 創辦私學,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 | 弟子三千,儒家五經 |
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其弟子上的體現:
據傳,孔子弟子三千,這里的三千不是確切的三千名學生,而是指孔子的門徒很多,而孔子的弟子們才是一代代把儒家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思想。這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
在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指施教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地域?鬃拥牡茏佑杏恤攪念仠Y、冉求,衛國的子夏、子貢,宋國的司馬耕,吳國的子游,楚國的公孫龍,秦國戎族的秦祖。從出身來說,有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宮適,有貧賤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貢,還有梁父大盜顏涿聚。這一思想打破了傳統的受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
孔子很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他著重培養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的人才。他滿意地對人說過:“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币馑际牵骸耙缘滦兄Q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辭令的:有宰我和子貢。諳熟政事的:是冉有和季路。以文學著名的:有子游和子夏。”使不同長處的學生都學到的知識,在社會上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孔子在教育教學中既注意保護他們的個性特點,又因勢利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弟子冉有問孔子:“我應該去遠行么?”孔子回答:“你應該立刻去!钡茏庸魅A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你的父兄還在,最好謹慎出行!惫魅A表示不解,問:“我實在不明白,同樣的問題,回答卻大相徑庭。請問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冉求稟性柔弱退讓,所以激勵他進取;你莽撞勇武,所以要抑制警戒!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先秦的繪畫藝術
先秦的繪畫藝術:
春秋戰國時期,繪畫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長沙出土的戰國《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最古老的帛畫。
先秦時期的繪畫藝術的表現:
春秋戰國時代藝術有很大進步,青銅器工藝造型精巧,形質輕便使用而且多養化。除了鑄紋外,還出現了精致的鎏金紋和刻紋。大型青銅器的花紋中有描寫現實生活中的車馬狩獵、水陸攻戰、宴樂的圖像。
繪畫方面由于毛筆的使用,繪畫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立的技術并發展起來,當時多用帛畫,長沙出土的戰國《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最古老的帛畫。
《婦女鳳鳥圖》
《御龍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98176.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