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
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戰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兵出云中,沿黃河北岸前進,采取避實擊虛的戰略,迂回到隴西,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進行了包圍,完全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獲全勝,并攻到祁連山,再次大破匈奴軍,俘虜3萬多人,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軍,深入到漠北作戰,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衛青北進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跨越沙漠,同匈奴的左賢王接戰,大敗匈奴,凱旋而歸。
漢對匈奴戰爭的意義:
1、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殘殺掠奪,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使北方邊境進一步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漢武帝對匈奴的三次反擊戰:
公元前127年 | 匈奴南進,漢派將軍衛青擊匈奴 | 漢收復河南地 |
公元前121年 | 漢派將軍霍去病北擊匈奴 | 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
公元前119年 | 匈奴南進,殺掠無度。漢以衛青、霍去病出征 | 漢破匈奴大軍,匈奴北遷到漠北 |
正確認識匈奴和漢朝之間時戰時和的民族關系:
匈奴與漢朝的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它們之間的戰爭屬于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沒有侵略與被侵略之分。“侵略”一詞只適合于國家和國家間的戰爭。西漢前期匈奴貴族經常南下騷擾西漢北部邊郡,掠奪財產,搶奪殺害漢族人民,因此,西漢對匈奴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張騫通西域
張騫通西域:
漢武帝為反擊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過大宛、大月氏等國,獲得了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也向各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司馬遷將此行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諸國也紛紛派使者回訪,漢朝終于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
張騫通西域的影響: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貢獻:
張騫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連成一體。促進了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張騫通西域,奠定了我國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和開發基礎,后來,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張騫通西域后,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開通“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的示意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00897.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