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中歷史知識點:“731”部隊、毒氣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七三一”部隊:
“七三一”部隊是殘暴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西成立的專門研究細菌戰的部隊。它是由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在關東防疫給水部,對外稱為石井部隊或加茂部隊,由石井四郎領導。他們慘無人道地用活人做實驗。因受到實驗二慘遭殺害的中國人達三千以上,這也是日本侵華期間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證之一。

日本使用毒氣彈的戰役:
日本大批量的使用毒氣彈的戰役是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

罪行累累的“殺人醫生”??石井四郎:
石井四郎,日本陸軍中將,醫學博士,侵華日軍731部隊首腦、戰犯。因作為731部隊的創辦者進行許多人體實驗,開發了細菌武器而知名。在中國等地對無辜平民而進行活人細菌感染、解剖實驗,殘忍程度令人發指,致使不完全統計約有3000余名中國人、朝鮮人、俄羅斯人、美國人、英國人被活生生的殘害至死,犯下滔天罪行。
1916年4月,石井四郎進入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1920年12月畢業,當時28歲的石井四郎決心成為一名陸軍軍醫,為日本軍國主義和天皇效勞。
1924年4月,石井四郎以代培學員的身分再入京都帝大,進研究生院學習和研究細菌學、血清學、防疫學、病理學和預防醫學,那年,日本暴發了一種奇怪的昏睡病,僅僅幾個月,死亡人數就達3000多人。石井四郎提議組建調查小組,查清病因。為了順利進行調查,他甚至讓家人賣掉一部分林地,以湊足經費。他的這種狂熱干勁,讓一些人感嘆不已。以后作為陸軍的一個干部、一個職業軍人,在軍界一直是青云直上,并在1924年8月晉升為陸軍軍醫部大尉。
1927年6月,石井四郎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被分配到京都衛戍病院,此后,他在學術雜志上發表一系列論文,在醫學界漸漸地頗有了名氣。促使石井四郎下定決心從事罪惡的細菌戰,源自于他發現了二等軍醫(相當中尉)原田撰寫的有關細茵戰的報告書,引起他內心的強烈共鳴。
為了實現他的罪惡目的,他先后考察了歐洲多個國家微生物學,但是調查重點是查德國秘密研制細菌武器的情況。1932年8月,東京若松町的陸軍軍醫學校內,所謂的“防疫研究室”終于設立了。盡管當時是設在防疫部的地下室,規模較小,石井四郎也僅有5名助手,但卻是石井四郎“食人魔窟”起始的雛形。
1932年末,為了加緊細菌戰的研究,日本軍部一再下令:要“以物質和名望來滿足石井四郎的需要”。經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批準,在秘密賬戶上撥款20萬日元。
石井四郎并不滿足于僅在日本本土上研究細菌戰,于是他親自執筆撰寫報告,請陸軍省軍醫總監西漢行藏中將轉交陸軍大臣荒木貞夫。報告中提出請求:“現在,我們感到,對細菌武器的研究,是必須加以實驗的時候了,我們要求軍部,把我們全體調到滿洲,使我們用來維護皇軍的細菌武器得以高度的發展!比毡拒姴颗鷾柿怂膱蟾。
1933年8月的一天,石井四郎命令日軍在哈爾濱市南崗區宣化街與文廟街交叉口一帶,攆走了當地的商店主、職員和居民,秘密設立了細菌研究所(石井部隊),密稱“加茂部隊”,取名“加茂”,是源自石井的家鄉名稱。此外,這支臭名昭著的細菌部隊還常冠名為“東鄉部隊”,這是因為石井四郎十分崇拜在日俄戰爭中的東鄉平八郎元帥,而且石井本人采用的別名也為“東鄉大尉”,細菌部隊基地里的宿舍區稱“東鄉村”,神社稱“東鄉神社”。后來這里就成了他的真正“食人魔窟”。
石井四郎自稱進行過20年的細菌戰研究,有過不少“建樹”。其中有(1)石井式濾水器;(2)石井式細菌培養箱;(3)石井式陶瓷細菌彈;(4)石井王牌武器:帶鼠疫菌的老鼠和帶鼠疫菌的跳蚤彈;(5)最殘酷喪失人性的“人體試驗和活殺觀察”。他的“發明創造”有力地支持了侵華戰爭的發動和成為一支依靠力量,與此同時,也是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造成了永不磨滅的懷恨,永遠植根于人們的心間。
蘇聯于1945年8月出兵中國東北,讓731部隊的細菌武器成了無用的累贅。為防止罪行曝光,關東軍總部密令石井四郎趕在蘇軍到來前毀滅一切證據。石井心有不甘地看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化為烏有,向部下發出威脅,要他們把有關731部隊的一切帶入墳墓。然而他最關心的,并不是被抓的“原木”,而是他的研究資料。
石井四郎的醫學造詣,如果用于治病救人,懸壺濟世,可能他的萬惡罪名將變成千古美名,他對本國人民懷有慈悲之心,而對于中國人民卻獸相畢露。這也是他受到日本軍國主義鼓吹“大日本帝國至上”思想的影響。歷史雖然是公正的,但也是最無情的,這位罪行累累的戰犯,本應受到應有懲罰。然而,正是他的“罪行”最終救了他,日本戰敗后,他用殘殺萬余人生命代價獲得的細菌殺人方法,私下同美國進行陰謀交易,被美國人保護起來,逃避了戰爭法庭的審判。
石井四郎最終于1959年在老家千葉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雖然他沒有受到法庭的審判,而歷史的公正審判他是逃不過的,罪行“反人類罪,踐踏生命尊嚴之罪。”,他將背上千古罵名。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
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的序幕。由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策劃,日軍關東部隊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毀了南滿鐵路在沈陽柳條湖附近的路段,原計劃挑釁中國軍隊,但中國軍隊并沒有動作,日本便誣陷中國軍隊破壞鐵路,進軍入東三省。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開始,此后東北三省被蹂躪、奴役達14年之久;也是中國各階層人民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規模的抗日救國高潮的開始,對中日兩國歷史均具重大影響。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中國國恥日”。

九一八事變:
1、背景:
(1)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并派兵駐扎,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2)世界資本主義危機波及到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發動一場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以轉移國內人民視線,緩和階級矛盾。并依靠掠奪中國的財富來醫治經濟危機帶來的創傷。
(3)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正竭盡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可乘之機。
2、過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條湖事件”,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制造“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隨后日本又占據了熱河,察哈爾等省,威脅平津。

“九一八事變”后各方態度:
1.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布宣言,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揭露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提出“發動群眾斗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打擊”的號召。并派出大批優秀干部,到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谷章撥娛菛|北抗日武裝的力量核心。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
2.東北人民:
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義勇軍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3.愛國民族人士和國民黨內部愛國力量:
(1)1932年,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要求國民政府釋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權利,對抗日民主運動發展作出了貢獻。
(2)1933年春,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與日軍激戰收復多倫,把日本趕出了察哈爾省。但是蔣介石以“妨礙統一政令”派兵勾結日偽軍夾擊同盟軍,同盟軍宣告失敗
(3)1933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愛國將領蔡廷鍇等聯合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在福建建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蔣抗日,同紅軍簽訂《抗日停戰協定》。蔣介石勾結日軍,夾擊十九路軍,最后失敗。
4.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國民政府:
(1)向國聯申訴日本侵略的行徑。
(2)繼續執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命令東北軍撤退,導致東北三省淪陷,繼續執行“圍剿”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并多次破壞愛國人士的反日活動。
(蔣介石為何在九一八事變后實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國共兩黨的矛盾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蔣介石之所以實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錯誤的認為英國和美國,會出面進行干涉,因此對英美等國家調停九一八事變抱有極大的幻想;國民政府把九一八事變作為一個局部性的沖突,沒有引起高度重視。

九一八事變的影響:
1.東三省的迅速淪陷,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加深。
2.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危機,從此中日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的主要矛盾,階級和黨派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
3.激發了學生,工人階級,愛國政治派別等力量的愛國運動,他們對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強烈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抗日?谷彰褡暹\動就此興起。
4.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加劇了英美與日本直接的矛盾。

九一八事日軍攻破沈陽: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
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縣(今屬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制造的軍事沖突。日軍挑起事端、進而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后,中國軍隊在平津地區奮起抗擊日軍侵略的作戰,稱為盧溝橋抗戰!捌咂呤伦儭睒酥局谷諔馉幍娜骈_始。

七七事變:
1、背景: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先后占領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等省,繼續向南進逼,企圖占領華北地區,日軍動三面包圍了北平,形勢十分危急。
2、經過:
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軍隊的拒絕后,向盧溝橋發起進攻,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
3、結果:平津地區相繼陷落。
4、影響:
(1)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
(2)全國人民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空前規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戰爭。

為什么說七七事變是全面抗戰的開始?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1935年進逼山海關,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日軍開始向華北滲透,何梅協定有賦予日本駐軍平津的合法權利,所以北平有駐軍很正常,在九一八事變時,中國軍隊沒有抵抗,所以仗沒打起來,雖然馬占山等人進行抵抗,但純粹是個人行為,與政府無關,盧溝橋事變時是中國政府軍第29軍進行的正規抵抗,蔣介石中央政府也發表了抗戰宣言,所以中國政府決定迎戰,故七七事變是全面抗戰的開始。

七七事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17000.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