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它表現為產品大量積壓,企業紛紛倒閉,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人數劇增,信用關系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于混亂和癱瘓。1929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隨即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續最久的世界經濟大危機。這次經濟危機對世界的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經濟危機的特點:
1.范圍特別廣: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包括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持續時間長:1929-1933年持續4年。
3.破壞性大:使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1/3,國際貿易減少2/3,失業人口達3000萬以上。
30年代經濟危機之前的主要經濟危機:
1.1825年,英國爆發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
2.1847年蔓延于歐洲的工商業危機;
3.1857年發生于美國的第一次世界性危機。
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共性):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3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
1.廣大勞動人民的日益貧困,導致購買力不足,供大于求;
2.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3.過度的股票投機活動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30年代經濟危機的影響:
1.經濟危機引發了社會危機,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各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生活狀況惡化;
2.各種生產企業破產,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銀行倒閉,金融行業信譽下降,金融業損失慘重;
3.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各國社會動蕩,法西斯主義登上歷史舞臺。
經濟危機期間處理的汽車:

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9日這天是星期二,而且這天的紐約股市暴跌達到極點,因此也有人用“黑色星期二”來指這次事件。這一天,紐約股票市場崩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由此開始。
在1929年10月以前,華爾街股市出現了持續7年左右的繁榮,所有股票價格都節節上升。1929年9月初,一位統計學家預言美國將出現空前規模的大蕭條,道?瓊斯指數即下跌了約10點;隨后,胡佛總統聲稱美國經濟從根本上看是健全的,股市再次大規模攀升,但整個華爾街已籠罩了一種警覺氣氛。
到10月24日出現了空前的拋售風潮,一天內有12,894,650股股票易手;在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股指更是狂瀉13%;到10月29日,股市崩潰達到極點,有1638萬股股票易手,再跌22?,再次打破歷史記錄,損失比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大5倍。在此期間,盡管一些金融巨頭曾試圖挽救股市,比如摩根公司代理人理查德?惠特尼曾一舉吃進一萬股鋼鐵公司股票等,但無濟于事,股市一瀉千里。這一逛瀉一直持續到1932年中期,歷經34個月,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了87.4%,跌幅最大的是冶金、機械、汽車、電力、化工等行業股票,跌幅均在90%以上。紐約的股市暴跌還波及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瑞典、挪威和荷蘭,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持久的股市下跌風潮。從那時起,世界金融和經濟發展陷入了長期的蕭條之中。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柯立芝繁榮”
柯立芝的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高漲。此間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經濟處于停滯或恢復狀態,便于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更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創新紀錄,汽車制造、電機電器制造和住宅建筑業發展尤其顯著。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占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但這種繁榮主要集中在部分工業部門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業部門和農業的不景氣,使美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機成風,使繁榮本身帶有一定虛假性。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則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孕育著新的危機。
柯立芝總統時代經濟管理特點:
1.國內實行減稅計劃,鼓勵工商業發展,鼓勵消費;
2.國際上堅持保護關稅,實行對內保護政策。
“柯立芝繁榮”出現的原因:
1.1924-1929期間,帝國主義之間矛盾緩和,關系穩定,為和平發展提供了前提;
2.美國在一戰中沒有遭到破壞,戰爭中逐漸占領國際市場,發展迅速;
3.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繁榮的最重要的原因;
4.美國國內市場投機主義盛行,繁榮有一定的虛假性。
“柯立芝繁榮”的實質:
柯立芝繁榮實質是一種虛假的反映,它不能違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為后來的大危機埋下了伏筆。
柯立芝繁榮背后隱藏的危機:
1.美國家庭收入與實際購買力之間的巨大差異;
2.生產過度,供應大大超過需求;
3.投資過大,投機過熱;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新政以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方式大大緩解了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通過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令》、《國家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障法案》等法案。直到二戰之前,美國已經很恢復到經濟危機之前的水平。
3R政策:
羅斯福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y)、救濟(Relief)、改革(Reform)。
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羅斯福新政的核心:
最大限度的保護中小資產階級和下層群眾的利益,使社會秩序逐漸穩定。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1.采用新的理論知道??凱恩斯主義指導經濟;
2.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同時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3.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二戰后被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借鑒和繼承,促使二戰后資本主義發展出現新變化,進入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經濟危機導致社會生產力嚴重下降,金融業瀕臨崩潰,各大企業破產;
2.美國失業率極高,民眾沒有收入,生活困難。
羅斯福新政的意義:
1.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2.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理;
3.促使美國從經濟危機中走了出來,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4.促使美國改變原有外交政策,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5.遏制了美國滋生的法西斯主義。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17512.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