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領導人后,開始的在經濟、政治、外交上的一些列改革措施,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試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但由于戈爾巴喬夫的錯誤改革路線,導致民眾思維混亂,最終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修正主義:
修正主義一詞,是在共產主義運動中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類資產階級思潮和政治勢力,是國際工人運動中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思潮。
戈爾巴喬夫改革主要內容:
1.對內改革:先以經濟改革為重點,提出加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提高經濟效益的方針。但由于對困難估計不足,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后將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體制,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過渡,對政治體制進行“根本變革”。
2.對外:開展“新思維外交”,追求蘇美合作和所謂“歐洲大廈”,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的經濟援助,實行妥協和退讓。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
1.導致蘇聯民眾思想混亂,民族分裂主義,反對派層出不窮;
2.直接引發東歐社會動蕩,并導致東歐聚變,社會主義政權相繼下臺;
3.同美國的外交關系轉變,導致蘇聯在國際地位明顯下降。
戈爾巴喬夫改革帶來的啟示:
第一,在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建設中,經濟工作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經濟改革的成就是其他改革事業成功的基本前提和條件;
第二,蘇聯的劇變和解體說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人們日益清楚地認識到,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培育與建立,才能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第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各民族之間經濟利益的調整,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社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也是為將來各民族走向接近和融合創造條件。
蘇聯解體后分離出來的主要國家: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格魯吉亞:1991年4月9日
愛沙尼亞:1991年8月20日
拉脫維亞:1991年8月21日
亞美尼亞:1991年8月23日
烏克蘭:1991年8月24日
白俄羅斯:1991年8月25日
摩爾多瓦:1991年8月27日
阿塞拜疆:1991年8月30日
烏茲別克斯坦:1991年8月31日
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斯坦:1991年9月9日
土庫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
哈薩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
俄羅斯:1991年12月25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21236.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