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受黨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赴湖南,組織領導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部隊主要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9月9日開始,起義軍先后向長沙進攻。但由于敵強我弱,起義軍受挫。9月19日,毛澤東文家市召開會議,決定改變原來攻打長沙的計劃,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井岡山進軍。起義部隊在三灣村進行改編。經過改編,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爾后,起義部隊兵分兩路,經湖南轉至江西,10月抵達井岡山。從此,這支起義武裝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創建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文家市決策:
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現在敵強我弱,革命暫時不可能在城市取得勝利,應該到敵人統治薄弱農村去。而且農村的群眾條件好。于是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湘贛邊界的農村進軍。
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是秋收起義失敗后對部隊進行的改編,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決定對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他創造性地確立的“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三灣改編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在人民軍隊建軍史具有重要意義。
秋收起義的發動:
1、時間:1927年8月
2、領導者:毛澤東
3、結果:
(1)進攻長沙受挫,起義失敗。
(2)決定決定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三灣改編,確定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
秋收起義示意圖: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為反擊國民黨當權派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發動的武裝起義。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南京和武漢發動“清共”后,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利用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在南昌舉行起義,8月1日凌晨2時,周恩來等指揮各路起義軍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占領了全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當權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保存下來的部隊成為工農紅軍的骨干之一。
八七會議:
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代表們在發言中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發言,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論斷。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等議案。最后改選黨中央領導機關,組成臨時中央政治局。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并決定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
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極端殘酷的進行鎮壓革命群眾。面對國民黨的恐怖統治,共產黨要不要進行反抗,要,如何反抗——武裝起義同時,中國共產黨吸取了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毅然決定以武裝起義來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沒有自己的軍隊,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軍隊的領導權在國民黨手中。
2、時間:1927年8月13日
3、領導人物: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
4、結果:殲滅南昌守敵3000余人,起義取得勝利;接著,國民黨調重兵進行反撲,損失慘重。起義軍,一部分進入海陸豐地區——堅持斗爭;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湘南。
南昌起義的意義:(歸結為四個第一):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第一次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創建了第一支革命軍隊,這也是為什么把南昌起義定為建軍節)的開始,拉開了國民黨與共產黨十年對峙的序幕。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八七會議:
1、時間:1927年8月7日
2、地點:漢口
3、內容:
(1)糾正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
(2)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
(3)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4)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里取得的”思想。
4、意義:
八七會議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混亂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貢獻。
南昌起義示意圖: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井岡山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會師確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種,乃至后來形成燎原之勢。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背景:
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2、過程:
(1)1927年10月,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2)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3)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斗爭的經驗,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采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還提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它是把馬克思普遍真理通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歷史意義: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事件:
井岡山會師(油畫):

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
中國革命以俄為師,俄國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農村,而毛澤東卻率秋收起義隊伍去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國情決定的,俄國當時是帝國主義鏈條中薄弱一環,中國卻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產階級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義后南下廣東受阻,秋收起義攻打城市受挫,事實證明城市里敵人的力量強大。在當時敵強我弱、革命處于低潮情況下,加上起義部隊遭到嚴重挫折,攻打和占領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作為落腳點,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這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38593.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