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本體論綱》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 9 ~ 11 題。 盡管網絡文學利用傳統文學走向式微、互聯網快速普及的契機而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它在對傳統文學實施格式化的同時,也使自己置身于一個期待 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9
~11
題。
盡管網絡文學利用傳統文學走向式微、互聯網快速普及的契機而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它在對傳統文學實施“格式化”的同時,也使自己置身于一個期待認可的共時性平面上,導致自身知識譜系和意義模式的“合法性懸置”。
互聯網上的漢語文學誕生于1991
,這一全球第一家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在北美創刊,此后,世界各國相繼出現了中文網站。從那時到今天,中文網絡文學走過了10
時光,但它自身至今仍處于“命名焦慮”期。無論在理論批評界還是在網絡寫手眼中,對于什么是網絡文學,究竟有沒有網絡文學,怎樣才算網絡文學等,都存在諸多爭議。以《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互聯網上一舉成名的臺灣寫手痞子蔡認為,還是等到網絡文學更多元化之后再來界定它為好,“如果現在一定要一個定義,那應該是在網絡時代出生的寫手在網絡上發表的作品,暫時被簡稱為網絡文學。”
有人說:“網絡文學就是新時代的大眾文學”,也有人認為“網絡文學”是一個難以成立的偽概念:“文學產生于心靈,而不是產生于網絡,我們現在面對的特殊問題不過是:網絡在一種驚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覺中被當作了心靈的內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個‘網絡文學’”。還有人說文學“取決于它自身的敘述和表現,同其物化的載體(
媒介)
形式——不管是紙質書刊還是電腦網絡——并無必然聯系。”
一件事物的命名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歷史甄淘和疏瀹過程,任何強制企圖或焦慮心態都于事無補。事實上,在互聯網風起云涌的今天,已經浮出歷史地表的網絡文學的“在場確證”正在舒緩這種“命名焦慮”。
如果說世界華語網絡文學誕生于海外學子的家國之思,中國本土的網絡文學則生成于眾聲喧嘩的BBS
。由于網絡契合了文學的自由本性,網民的游戲心態又切中文學的娛樂因子,因而文學走進網絡或網絡介入文學,自然就有了本體論的邏輯依據。
中國加入互聯網后,創生于海外的文學網站“新語絲”、“橄欖樹”等迅速挺進中國本土,促使我國的文學網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1996
“網絡文學”一詞正式進入紙介傳播媒體,1997
美籍華人朱威廉在上海創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原創文學網站”“榕樹下”,從此,迎來了網絡與文學的“蜜月期”。截至2001
8
月31
,我國以“文學”命名的文學網站已接近300
個,現在,這一數字已增加到500
多個,1999
,“新語絲”、“網易”、“榕樹下”相繼舉行網絡原創作品評獎,給火爆的網絡文學添了一把柴,此后,一些大型網站一天發布的作品量就以千篇計。“新語絲”網站還創下了日點擊數40
萬次的記錄……一批網絡寫手迅速聲名大噪,一些文學網站和網絡作品成為網絡文化圈的熱門話題。
2002
以來,網絡文學不像前兩那么火爆,但文學網站仍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網上的文學也出現兩點明顯變化:一是文學站點個人主頁和收藏的網絡寫手的個人專輯大幅上升,二是網絡原創作品發布量呈縮水之勢,但作品質量卻有所提升,TOP
排行榜的點擊率明顯增長,這反映了廣大文學網民凈化網絡、回歸文學審美本性的要求。
網絡文學的歷史性“出場”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文學性”的在場;相反,它倒可能構成對文學性新的遮蔽。自誕生之日起,網絡文學就面臨科技與人文的宿命式追問:在它所憑附的高科技大樹上,結出的究竟是人文審美的豐碩果實,還是會使人類的藝術傳統和精神繼續在技術的狂飆突進中花果飄零?
在炙手可熱的科學勢力的邊緣,走進網絡的文學是否仍秉承古老的傳統與價值,朝著人類審美精神的圣地馳騁,還是在科學技術的場域中讓文學本體的精神取向經歷一次技術理性的“格式化”?
因而,文學在互聯網中“出場”后,可否在大眾文化讀圖轉向、道與言都出現話語轉型的背景中,用詩意的寓言鑄就網絡詩學的新境界,乃至據此重新書寫文學的“文學性”,探詢重建精神價值深度的可能性,而不是讓文學本該有的藝術承擔和價值敘事為世俗的感性愉悅和消費文化的平面化所遮蔽,使本該在藝術中得到敞亮的生命意義被工具理性所取代,避免文學應有的審美意義在網絡媒體的技術圍城中無從置喙,抑或變成欲望生產而價值退場的游戲碎片……這一切都警示我們必須關注網絡文學的“文學性”問題,解決好文學“出場”而“文學性”缺席的矛盾。
(節自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本體論綱》)
9
.選文談到了國內網絡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發展,請你說說各階段的特點。

10
.文中說“網絡文學的歷史性‘出場’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文學性’的在場”,請你就如何解決“文學性”缺席的問題,談談看法。


11
.用自己的話給“網絡文學”作個界定。


參考答案:
9
. 前期(2002
前),熱情高,重數量; 現階段(2002
后),趨理性,質量提升
10
.參考角度:避免文學藝術價值的喪失;避免生命意義(人類價值觀)被工具理性所取代;避免文學的審美意義降格。
11
.網絡文學是一種用電腦創作、在互聯網上傳播、供網絡用戶瀏覽或參與的新型文學樣式。(注意:①電腦創作②網上傳播③網絡用戶瀏覽或參與④新型文學樣式⑤定義格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51451.html

相關閱讀:閱讀魯先圣的《不能等待的事情》(附答案)
《中國飲食文化蘊含生存之道》閱讀答案
朋友四型 閱讀答案
《讓有些話穿耳而過》(段奇清)閱讀答案
閱讀議論文《要有點人情味》附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