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歷史教學問題
初中歷史課程經歷了7次改革,每次改革,其目標更明確,更具體,內容更充實,更貼近學生,使初中歷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然而基礎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步履艱難,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慣性和影響。由于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情境始終樂觀不起來,其問題不難發現。
1、重視不夠。把初中歷史課視為小三門已成傳統,在考慮學科教學時往往被擱置一邊,似乎重視了初中歷史教學將會喧賓奪主,影響主課教學,分散學生學習精力。因此對待初中歷史教學只求過得去,不求全面提高素質上做文章。
2、教學管理隨意。表現在課程課時設置上,有的學校初三不排歷史課,或者課表上反映,實際沒有,或者刪改課時。在實際教學中,初中歷史課也常常被挪作主課教學。這樣的教學管理怎能正常完成歷史教學任務?從組織考試來說,開卷考、閉卷考、統一考、自行組織考十分隨意,使教師和學生無所適從。
3、師資隊伍不穩定。初中歷史專任教師難以保證。目前初中歷史教師不少是學校內部轉行教師,如年齡大的,身體不適的,主課教學不能勝任的,或是學校領導等,或者說是其他學科因課時不足的兼課教師。即使是初中歷史專任教師,有的也跨科改行。這樣的師資隊伍怎能確保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4、缺少教研氛圍。初中歷史教學研究歷來是一大誤區,別的不說,市級以上的歷史學科教研員都是注重高中歷史教學,很少過問初中歷史教學,初中歷史教學研究活動在校級以上極少舉行,這跟主課的頻繁教學研究活動反差極大,初中歷史教師根本得不到充電和交流的機會,這種狀況,即便在學校內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研究活動,也只是逢場作戲。
5、課堂教學效果差。不少非專業教師從事初中歷史教學,主觀上就給自己定位----不會教。因此課堂教學敷衍了事,課堂教學內容重點吃不準,難點講不清,學生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有的改成自修課,現代教學媒體很少使用,談不上認真備課,認真鉆研教材,認真進行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怎么會有好的效果呢?
6、學生學習情緒低落。學生對初中歷史學習,第一年認真,第二年松懈,第三年不當一回事。究其原因功利主義和中考指揮棒所致。學生心里有桿秤,初中歷史中考不派用場 中考,何苦勞神,耗時,費力?因此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的熱情始終高漲不起來。有的上課走神,似聽非聽,似想非想;有的在歷史課本下壓著語、數、外的作業本,干脆偷偷做起作業來;有的在下面偷偷看課外書;也有的甚至連課本都不帶。他們對老師的提問談不上踴躍發言,回答問題的正確率較低,這樣的學習情緒怎么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當然這跟教師的教有很大的關系,但教師在應試教育陰影下,有多大的能耐來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學習呢?
7、初中歷史會考徒有虛名。實行初中歷史會考制度,應該說提高了初中歷史教學地位,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完全失去了此種會考制度的嚴肅性。去年實行校際對口監考,似乎是給了教師和學生對初中歷史教學真的重視起來的認識,今年會考各校自行組織,似乎是有這種會考容不得興師動眾,沒有什么多大價值之嫌。對閱卷問題,大市級會考縣市級不統一組織流水閱卷,由各校自行組織,這就打折扣了,學校則由各任課老師自行閱卷,再打一折扣,而任課教師呈報會考成績怎么能不失真呢?真是大打折扣,這種會考還有什么真正的價值?
8、初中歷史教學質量令人吃驚。從初中歷史會考或縣市級統考情況來看,無論是及格率,優秀率,還是平均分都不盡人意,低得很。甚至有的班級及格率出現了個位數,更不用說優秀率了。今年有的縣市級搞史地統測,以便供重點高中錄取參考,在圈定考試提綱的小范圍內,其考試成績卻難以對外公布。這樣的生員歷史素質怎么能不影響高中段歷史教學?怪不得文科綜合高考卷不少考生都冤初中沒學好。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如此之差,我們不能不引起重視!尤其是不要因一些按鼻子的虛假數據而沾沾自喜啊!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思考
1、必須改革中考制度。中考制度不改革,就沒有初中歷史教學的春天。初中歷史教學存在諸多的問題,都是中考指揮棒所致,它是制約初中歷史教學的瓶頸。事實上高考已實行文科綜合,為何中考就不能實行史地生綜合呢?又何必要搞單獨會考?如果將歷史學科列為中考范圍,哪怕象體育一樣占的比分,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應,社會、家庭、學校一定能普遍重視起來,誰也馬虎不得,學生的人文素養一定能得到提高。我們必須走出誤區,⑴以功利主義為目的;⑵以為將歷史、地理、生物列為中考范圍,就加重了學生負擔。應該看到這是基礎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對初中學生知識學歷水平的檢測,為他們終身學習樹立標桿,有助于民族文化水準的提高。⑶以為義務教育階段某些學科教學可以淡化,將來繼續教育可以彌補。如果是這樣的心態,那么設置這些學科有什么多大價值?
2、初中歷史教育應以陶冶和升華人的精神境界為根本。
歷史學科不是一門“實用”的應用學科,而是一門文化素質養成性質的人文學科。所謂歷史教育就是以人類歷史文化的豐厚營養來促使學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斷得到發展,完善和升華,以促進學生的生命整體不斷獲得發展為根本追求的學科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必須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的理想,這才是初中歷史教學真正的目的,才能形成國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
3、關于初中歷史課程改革;A教育改革無可非議,代表了21世紀教育發展的方向。2001年7月出臺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及根據新標準編制的歷史與社會教科書,已投入使用,其優越性茲不贅言。但新課程內容值得商榷:⑴初一課程歷史知識內容比重極小,這樣集中初二、三二個學年學習中國史與世界史,很難適應學生的認知能力。⑵初一課程本來已突出了地理部分內容,還要配上滬教版讀本《自然地理》,結構上就顯得不盡合理;⑶開設課程上,選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與選用《歷史課程標準》,兩者課程標準不一,教材內容有一定的差別,選用何種?勢必對將來高考帶來影響;
4、豐富歷史教育活動。初中歷史教學,就其課程來說富有思想教育素材,應該充分利用開展教育活動。如知識競賽,講歷史故事比賽,舉行專題講座或評論,利用社會資源,參觀遺址、古跡、紀念館,組織觀看歷史影視片等,尤其是知識競賽,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舉辦過各級各類的知識競賽,如果我們也象數、理、化、外那樣從全國到省、市舉辦知識競賽,那么一定能推動學生歷史學習,激發興趣,提高素質?傊寣W生動起來,開放教育,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初中歷史教學中必須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轉變學習方式旨在構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
6、國民歷史知識素養。初中階段進行歷史教育是國民歷史知識素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能使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以及對世界的了解,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尤其是人類進入21世紀,面對國際形勢背景,有助于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因此初中歷史教育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有其獨特的作用,我們在學;A課程教育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把初中歷史教育抓實抓好。如果初中歷史教育不抓好,那么就會影響國民歷史知識素養的提高。因為進入高中段學習,普高與職高之比為5:5,這就意味著將來還有一半的學生進入職業高中學習,而職高的專業課自然就沒有歷史課程。因此這類學生的歷史知識素養我們不能不打上一個問號?再說初中段教學中,如果初三歷史教學我們的管理層敷衍了事,那么學生的歷史知識素養就更糟了。長此以往,怎么不危及到我們的民族素質呢!有一位學生從日本回來,談及日本國民素質時很贊賞,說東京到上海同一條航線有日本國和中國兩家航空公司,從價格上乘座中航的要便宜得多,且隨即可乘,但日本人寧可等候且乘座價格高的日方客機,原因很簡單,民族意識強。如果我們初中歷史教育不加強,那么面對日本文部省教科書事件可能我們的一些國民又要麻木不仁了。
上述問題及思考,只是個人之見,事實上這種現狀是不能回避的,它關系到初中歷史教學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正確定位初中歷史教育的價值,正視現實,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提高初中歷史的教育地位,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努力營造初中歷史教學的春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7751.html
相關閱讀: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