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與解題技巧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歷史學習:似易而實難

1、難在記憶——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實用舉例]:①奇數法記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勛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對比法

1939--1945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③因果推導法

市場(根本)——走私鴉片——銷煙(直接)——鴉片戰爭

④濃縮轉化法

戊戌變法——“變”(政治:君主立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

2、難在答題——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回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范”,答題語言規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實用舉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的三道題目解析。

①列舉: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件事(3分)

答: 1927:領導南昌起義;

1935:參加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正確主張;

1936: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敘述要簡單、準確)

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大國崛起)電視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大國崛起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熱門話題。世界近現代史上,英、法、美、德、俄、日等國強大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文化的進步、經濟的強盛、體制的創新以及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道路。開闊視野,向發達國家學習是后發國家走上強盛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向現代化國家邁進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改革,在經濟、外交、國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育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幾年,太原進入了歷史上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時期。2003年太原舉行了建城2500周年盛大慶典;2006年太原鋼鐵集團公司成為全球不銹鋼產能最大的生產企業;2007年9月特在太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2008年將在太原舉辦自行車BXM世界錦標賽暨奧運會預賽……
(1)根據材料,說明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尋找到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道路;向發達國家學習等。

(將材料中的語句加以概括和轉化出對內改革(依據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對外學習借鑒他國經驗兩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閱讀下列材料,參與討論阿題。

20世紀上半期,相繼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了空前浩劫。但整個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卻是偉大而輝煌的。尤其在最后30年,各種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和繁榮。使世界各國的經濟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入2l世紀,爭取世界和平與促進經濟發展,仍然是當爭世界的主潮流。

【問題探究】
(2)說明20世紀最后30年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 初中生物。(4分)

答:由美蘇爭霸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糾紛不斷,成為威脅世界和平安全的因素;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興起和繁榮;人類走向知識經濟時代(或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以對話促進合作,追求共同發展;和平和發展是世界的主潮流等。

應包含政治(總趨勢——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特點——美蘇爭霸到多極化)、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科技(高科技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難在復習——書有幾本,題海無邊,難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體對策:文明史,歷史復習的新角度;

專題化,歷史考試的總趨勢;

重基礎,體現基本能力要求;

重現實,適度結合熱點命題。

二、歷史解題:公式化模式+發散思維

①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稱導火線)

內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對方的和環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觀原因+客觀原因

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軍事原因

如: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答:有兩方面的原因!緡鴥仍颉渴乔逋醭邙f片戰爭前夕,已從其發展的頂峰“康乾盛世”跌落下來,國勢日衰,整個封建制度日暮途窮。自嘉慶以來這個封建王朝已經走上政治腐敗、軍備廢馳、財政拮據的衰敗道路!緡庠颉吭谶@時候的歐美各主要國家卻已進入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衰弱落后的封建中國成為各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重要目標。英國資產階級首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正是他們不斷向外掠奪殖民地的必然結果。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答:【內部原因】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后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后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就獠吭颉竣菔澜绶捶ㄎ魉箲馉幍南嗷ヅ浜;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②背景=原因(為什么)+條件(有什么)

如:開辟新航路的背景:

答: 【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導致對貨幣的需求增加,對鑄造貨幣的黃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經濟根源) 西歐社會各階層(商人、新興資產階級、社會上層)對黃金的狂熱追求;《馬可波羅行紀》對東方富庶的描述,使西歐人向往東方;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東西方商路,引發商業危機,使西歐國家被追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葡萄牙、西班牙熱衷于傳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社會根源)【條件】 人們開始相信地圓學說;地圖繪制技術進步;造船技術進步,出現適于遠洋航行的海船;羅盤針在海船上普遍使用;海船上裝上了火炮。這些客觀條件的具備,使新航路的開辟成為可能。(客觀條件) 15世紀晚期,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兩國都處于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兩國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蘭之間的商業貿易轉運站,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而且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兩國王室都熱衷于新航路開辟的海上探險活動。(主觀條件)

③意義=國內意義+國際意義

如: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答:【國內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緡H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中國人民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答:【國內意義】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國際意義】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防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影響:

答:【正面影響】加強了思想控制,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統一思想,是統一國家的基礎,建立法制,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負面影響】是文化的大毀滅,對知識分子的大摧殘,禁錮人們思想,是知識的大倒退。

對自身的影響+對他人的影響

評價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績,更要看到問題;

既要看到進步,更要看到局限。

【附:細化歷史公式全套:】

一、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汗賵+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后、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等。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4、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

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 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6、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于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愿。

如:王安石變法:

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二、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顒拥闹黧w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1、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

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 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后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 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2、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

⑵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的動蕩、確立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的體制,袁世凱篡權、各派政治力量爭奪權力的斗爭、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等。

⑶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如: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的對抗與妥協,集團內部的合作與矛盾,冷戰與熱戰等。

3、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

⑵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⑶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態過程:準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如: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二戰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如:百家爭鳴、洋務運動、工業革命等。對事件、事態過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動發展順序、再分活動領域進行。

三、 歷史影響、意義和教訓

1、 性質分析: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

如:辛亥革命性質分析: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由資產階級領導,具有一定群眾基礎,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結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卻被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 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⑴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⑵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鼓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等。

⑶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

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文化影響:“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3、 判斷成敗及原因

⑴判斷成敗依據:→直接目標→主要任務→根本任務

⑵成敗原因=(主觀+客觀)(經濟+政治+軍事+策略+……)

⑶成敗根源=(社會條件+階級本質)(進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簭耐品宄y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的直接目標看,取得了成功;從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根本任務看,它并沒有達到。從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繼精神、滿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從失敗根源分析:包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局限和民族資產階級本身的階級局限性。

4、 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教訓)→啟示

⑴政治=國情+領導+群眾+武裝+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國共合作:從經驗看,國共兩黨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從教訓看,必須掌握領導權和武裝。由此得到啟示是合作要以斗爭求團結……

⑵經濟=生產力+生產關系+客觀規律+發展戰略+……

如: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現狀,生產關系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注意綜合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宏觀調控與市場競爭結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繼承+發展+……

如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在革命或建設實踐探索中不斷的發展等。

5、 歷史評價=(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史實+結論

⑴人物評價=屬性+事跡+影響(進步+局限)+結論……

如:評價李鴻章:首先是其身份屬性即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接著按方面和時間順序闡述其在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中法、中日戰爭的具體事跡;對其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結論。

⑵事件、事態評價=概況+性質特點+影響(進步/反動+正義/非義)+結論…

初中歷史材料分析求解案例

一、材料解析題的結構:

材料解析題通常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數段文字材料、圖形材料或數字材料構成;第二部分即設問部分,是根據材料相應地提出若干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解答。

【例】

閱讀下列史料:

“何以異于昔人海國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士譚(談)西洋,引則以西洋人(談)西洋也。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以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 提示部分

回答:

(1)上文出自何書?作者是誰?是受誰的委托而編寫的? } 設問部分

(2)“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3)這部書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

二、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

(1)“閱讀理解材料”;(2)“對材料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

上述三條能力要求成為了指導我們解答材料解析題的依據。結合教學經驗、體會,我們把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概括為以下的四步曲:

閱讀理解材料

↓ } 瞻前顧后,通讀材料,建立與所學知識的聯系。做到宏觀理解與確定中心相結合。

精讀設問部分

↓ } 體會命題意圖,注意限定范圍,把握解題方向。

進行材料整理

↓ } 抓住中心問題,帶著問題再讀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

組織文字作答 } 按問作答,材料為主,所學為輔,論從史出,語言準確,邏輯嚴謹

對于上述如此系統的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步驟及技巧,我們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不同的材料,在解題技巧上會有所側重。現介紹五種較為常用的具體方法:

(1)掛靠法:初步接觸材料后,應將材料與相關歷史掛靠起來。

(2)提要法:對于記述性材料,關鍵是要從中提煉出要點。

(3)鉤玄法:對于論說性材料,關鍵是要提煉出其中的觀點,看法。

(4)發微法:在提要、鉤玄的基礎上,往往還要講一步揭示歷史現象或某一觀點、看法背后隱藏的實質性的東西。

(5)正反法:對于沒有把握的問題,思考時先作出一正一反兩種非正式答案,并簡要列出理由,經比較后篩選出一種看法作為答案。

三、材料解析題的分類:

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這幾類; 按照材料設問要求,又可分為一問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兩類。

 

四、材料解析題解題技巧的分類應用: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問一答式材料解析題

[典型題例]

材料1:陳啟沅歲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機器之學。壬申歲(1872年),返粵,在簡村鄉創辦繅絲廠,名曰“繼昌隆”,……出絲精美,行銷于歐美兩洲,價值之高,倍于從前,遂獲厚利,先是鄉間繅絲,循用舊法,聞啟玩提議創用汽機,咸(都)非笑之,及工廠已成,果著成效,機房中人聯群挾制,鼓動風潮,謂此風一開則工人失業,生計立窮,無知之民相率附和,幾欲將絲廠毀拆……。當風潮最劇時,親友危之宗族議之,(啟沅)亦絕不為動,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眾忌,及改創繅絲小機,以利于小資本家經營,功用則與大機無異,而小機獲利尤普。卒之(終于)風氣日開,南、順(南海、順德)各屬群相仿效。今(1910年)則全省繅絲均用機器,多至百數家……

——摘自《南海縣志》卷12

材料2:采用機器來繅絲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對……。機器動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們在幻 想中覺得惡果很多,這是主要反對的理由,……第二個理由是因為男女在同一廠房里做工。有傷風化。第三個理由是……工匠操縱機器,技藝不純熟,容易傷人。人們又反對汽笛聲音太吵鬧,機器響聲太大。又說高煙囪有傷風水。 ——摘自1874年《捷報》卷12

請回答:

①根據以上兩個材料,把有關繼昌隆繅絲廠投產后艱苦創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情況,概括提煉概括,逐條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②綜合你所列出的情況,可以得出什么樣的重要結論?

[分析指導] 本題共引兩段材料,文字量較大且共設兩問,故為文字材料型及一問一答式材料解析題。我們可應用上述提供的解答材料題的四步曲來解答此題:

閱讀理解材料

↓ } 通讀材料(包括材料的出處)后,可確定兩段材料的中心是講南海的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及投產后艱苦創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情況。并可與課本“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這部分內容掛鉤。

精讀設問部分

↓ } 從要求回答的兩問中,可體會出第①問的命題意圖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的歸納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圍是從“艱苦創業”“生產經營”兩方面,而第②問則是第①問的延伸,是綜合第①問情況后作出的結論,從中可把握第②問的解題方向,結論應以“艱苦創業”和“生產經營”兩方面來下,要注意既應有對有關情況直接的認識結果,更應有在此基礎上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認識的情況,領會第②問的命題意圖是考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進行材料整理

↓ } 抓住題目的“艱苦創業”、“生產經營”這一中心問題,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求機器之學”、“出絲精美”、“行銷于歐美兩洲”、“價值之高,倍于從前,遂獲厚利”、“聯群挾制,鼓動風潮”、“親友危之,宗族議之”、“啟沅亦絕不為動,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眾忌,乃改創繅絲小機”、“采用機器來繅絲已引起很多人反對”、“機器動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縱機器,技藝不純熟”“汽笛聲太吵鬧,機器響聲太大”等等

組織文字作答 } 根據題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問作答,并做到論從史出,語言準確,邏輯嚴謹。

答案為:

①機器生產,產品質量好,產品主要供出口,獲利多,機器繅絲業同手工繅絲業利益沖突,繅絲廠存在污染環境和工人技藝不熟練的問題。陳啟沅頂住了各種壓力,堅持辦廠。陳啟沅研制并推廣了繅絲小機。

②答案按以下兩類給分:(不得交叉)

一類:陳啟沅對該廠的生產與銷售經營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堅持,勇于創新,使得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業能夠成長并擴大了影響。

二類:繼昌隆應用近代技術和機器生產,代表了新的生產力(或生產方式)顯示了對手工業生產的優越性,雖然會遇到種種阻力,但終究要發展起來。

 

(二) 表格材料型及一問一答式材料題

[典型題例]

閱讀下列材料:

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單位:百萬美元) 高收入國家中三種類型:

全世界

高收入國家

低收入國家

美國

歐共體

日本

1965年

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

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

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

100

78.95

4.28

27.08

27.17

28.23

根據世界銀行1991年和1995年的發展報告統計的數字回答:

(1)說明1965—1993年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高低收入國家之間的經濟狀況呈現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對它們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2)分別說明美國、歐共體、日本的經濟實力地位發生了什么變化?指出這種變化對三者之間的經濟格局有何影響?

[分析指導]表格材料題特點:外觀極為簡明,隱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們明白了解題的技巧“萬變不離其宗”,仍可用四步曲:

閱讀理解材料

↓ } 通讀材料后,通過材料出現的時間和設問部分,便可確定此題是圍繞本世紀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經濟的變化及其對經濟格局的影響這一中心內容而設計的。并可因此而掛靠課本的“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這一部分內容。

精讀設問部分

↓ } 要求回答的兩問的第①個小問都是問及“什么變化”,第②個小問都是問及“有何影響”。這便可體會到此題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對材料進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來說明論證問題以及歷史聯系現實的能力。此外,由于題目問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國家之間的數據的橫向比較,同時還要注意進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國家前后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狀況的縱向比較,這也是此題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對不同歷史現象進行縱橫比較、分析的能力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答題時要注意不能顧此失彼。

進行材料整理

↓ } 此題主要是對數據時行分析比較,如抽取高收入國家的數據作比較,1965年是1413280,1993年則是18247536(單位是百萬美元),兩數字作比較,便會得出經濟在發展的結論。這是一些很基本的數據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對數字材料的整理過程)

組織文字作答 } 通過上述對數字表格材料的綜合、分析、比較、并結合所學知識,便可得出正確答案為:

(1)1965—1993年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都在發展。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差距在擴大。這種變化不利于低收入國家。

(2)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對衰弱;歐共體的經濟實力已超過美國;日本和美國的差距縮小,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這種變化使原來美國獨霸的經濟格局演變為美、歐、日三是鼎立的格局。

(三)混合材料型的一問一答式材料解析題

[典型題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生產運動)包括公私農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而以農業為主體。

——摘自毛澤東《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 *** 動》

材料二:陜甘寧邊區墾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產量 :

年份

開墾荒地(萬畝)

耕地面積(萬畝)

谷物產量(萬擔)

皮棉產量(萬斤)

1941

39.0

1210.5

147

58

1944

128.8

1467.5

175

300

——根據《陜甘寧邊區政府工作報告(1939—1941)》、《陜甘寧邊區建設概要》提供的資料

材料三: 可以給人這樣一個印象,即邊區政府在發展它的領域內的生產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特別是在1940—1941年間國民黨加緊封鎖以后更是如此……在農業上,糧食作物的產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長的,這主要是由于為了增加谷物種植而大規模墾荒的結果。紡織品原料的生產由于棉花種植的恢復和振興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發展生產的努力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因為有了這樣的進步,邊區政府能在1943——1945年間很好地達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給自足的目標。當然,這些目標也反映了極端儉樸的消費水平。 ——摘自(美)施蘭《陜甘寧邊區生產的發展》

回答:

①根據材料一,大生產運動“以農業為主體”,在當時有何特殊意義?

②據材料二,比較1941和1944年的幾組統計數字,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③材料三是美國人施蘭對陜甘它邊區大生產運動的一段評論.請結合材料二和你的認識對它加以鑒別簡述理由。

[分析指導] 本題由文字材料和數字表格材料相結合的混合型材料題。所選的三則材料均簡明扼要,沒有文字障礙,便于閱讀、比較。解答此題除了可應用本專題介紹的材料解析題的解題四步曲外,也可根據此題的具體情況,對根據這三則材料所設計的三個問題采取靈活的解題方法。如:

設問①側重用“掛靠法”來解決。初步接觸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產運動,時間:1941—1944年,地點:陜甘寧邊區,材料一的論述人:毛澤東等有效信息與教材的抗日戰爭時期(主要是相持階段困難時期)的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掛靠起來,這是解答設問①的突破口。解題時首先抓住“在當時”這一時間界定,結合所學課文中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據地的困難時期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當然,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設問要求的“以農業為主體”這一新情景獨立思考,不能以課本的大生產運動的意義來代替設問要求的大生產運動“以農業為主體”的特殊意義,切記“材料為主、教材為輔”的原則。

第①問的答案是:當時,陜甘寧抗日根據地處于日偽和國民黨包圍、封鎖之下,一切都必須自力更生,首先要解決抗日軍民的吃、穿問題,才能生存下去和堅持斗爭。其他各業也要依靠農業才能發展。

設問②可用“鉤玄法”來解決。因第②問已明確要求是“據材料二,比較幾組統計數字,可以得出的什么結論?”所以解答此問的關鍵是從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提煉觀點,即言論或數字之玄,此之謂“鉤玄法”。通過比較1941年和1944年農業生產的產量的具體數字,可提煉出“明顯增長,成績很大”的信息。

第②問的答案是:開墾、耕地面積和谷物、皮棉產量都有明顯的增長,其中皮棉產量的增長幅度最大,大生產運動取得很大成績。

設問③可采用“正反法”來解決。此問要求鑒別美國人施蘭對大生產運動的評價是否正確,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鑒別能力。假如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在沒有認真審題意,沒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況下,一看施蘭是美國人,就感情用事,對其觀點大加否定和駁斥。其實,對于沒有把握的問題,思考時先作出一正一反兩種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可憑感情用事,而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歷史評價),經比較后篩選一種看法作為答案,此之謂“正反法”。此題在鑒別美國人施蘭對陜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的評論時,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兩種答案:

A,施蘭的評論是正確的。因為他的看法與材料二反映的情況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開荒、耕地面積和谷物、此棉產量的明顯增長,施蘭在評論中也提到“有所增長”、“大大增加”、“取得了相當成功”等等,所以講兩者是吻合的)。

B、施蘭的評論是不正確的。因為他是美國人,是資產階級學者,這就決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評價中國革命。然后比較A、B兩種答案,看哪一種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歷史評價,最后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③問的答案可分三個層次給分(從低到高):

第一層次:評論正確,符合大生產運動的實際情況。

第二層次:評論正確,材料二提供的數字可以證明,根據地渡過困難的事實更是證明。

第三層次:評論正確,他根據事實充分肯定大生產運動取得的成績并承認達到了目標,同時也指出這是就極端樸素的水平而言的。

 

(四)混合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題

[典型題例]

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朝鮮戰爭起,美國全球擴張和爭霸進一步加強,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名目繁多。這些開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億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達71億美元。

——據《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年》

材料二:1950年——1957年間,美國工業生產平均增長3.8%,英、法、聯、聯邦德國平均為5.4%,日本為12.4% ;1951——在1977年,美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3.2%,日本為8.8%,聯邦德國為4.4%,法國為4.3%。 ——據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

材料三: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與日本的貿易

+2.4

+2.0

-15.9

-19.4

與西歐國家的貿易

+2.0

+10.7

-5.8

-17.8

注:+為順差,-為逆差 ——據《當代世界經濟概論》

材料四: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外匯儲備比重變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資本主義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國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歐共同體各國

-

-

26.5

30

29.6

——據《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二分冊)

回答:

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結合材料說明其原因。

[分析指導]本題提供的四段材料,都是考生不熟悉的新材料,所以不可能靠死記硬背課文來回答,而必須通過閱讀理解材料,圍繞著題目所問的,以美元為中心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在四段材料中尋找出影響其經濟地位下降的所有有效信息,經獨立思考、分析,才能說明問題 。由于此題不存在閱讀上的困難,所以只要能抓住中心,在各段材料中找出影響美國經濟地位的因素是不困難的。此題可運用上例的“提要法”,準確、全面、簡潔地答題。

材料一: 自朝鮮戰爭起,美國全球擴張和爭霸進一步加強,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名目繁多。這些開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億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達71億美元。

——據《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年》

{ ①美國的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加劇了美元流向國外,增加其經濟負擔。

材料二: 1950年——1957年間,美國工業生產平均增長3.8%,英、法、聯、聯邦德國平均為5.4%,日本為12.4% ;1951——在1977年,美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3.2%,日本為8.8%,聯邦德國為4.4%,法國為4.3% ——據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

{ ②美國經濟沒有持續穩定增長,其發展速度低于西歐、日本。

材料三: 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與日本的貿易

+2.4

+2.0

-15.9

-19.4

與西歐國家的貿易

+2.0

+10.7

-5.8

-17.8

注:+為順差,-為逆差 ——據《當代世界經濟概論》

{ ③美國進出口貿易與西歐、日本相比,逆差趨勢明顯,難以扭轉。

材料四: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外匯儲備比重變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資本主義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國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歐共同體各國

-

-

26.5

30

29.6

——據《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二分冊)

{美國黃金大量外流,儲備減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難以鞏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8602.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