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團、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中央蘇區向陜甘蘇區的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或萬里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過程中,紅軍被迫穿越大面積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凍土帶和無人區,主力由出發時的30萬人銳減到2萬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價后,紅一、二、四方面軍1936年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力量。
紅軍長征:
1934~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陜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后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并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然而博古、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于不利地位。中央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于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線),由于連續苦戰,紅軍銳減。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制定了紅軍爾后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后,鑒于川敵布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后,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回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后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于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陜根據地,為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等擅自決定放棄川陜根據地(亦稱川陜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余人開始長征,中旬占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余人,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后,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并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后組成陜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于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扎根在陜北奠定了基礎。
紅軍長征路線圖:

張國燾:
(1897年-1979年)字愷蔭,又名特立,筆名和化名有:張特立、特立、張彪、凱音、張特、天師、國燾、燾等。俄文名字:阿莫索夫。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38年被開除黨籍。
1920年10月,參加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出席并主持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選舉陳獨秀、張國燾和李達為中央局成員,陳獨秀為書記,當選為中央局成員,分管組織工作。會后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兼《勞動周刊》主編,領導工人運動。
1931年初回國,黨在上海召開了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會議在米夫的操縱下,1月1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向忠發、周恩來、張國燾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后到鄂豫皖根據地,任中共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他在鄂豫皖積極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方針,并主持開展錯誤的“肅反”。
1935年4月放棄川陜根據地開始長征。6月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張國燾晚年一家人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后,為了統一指揮兩大方面軍作戰,中共中央召開了著名的“兩河口會議”,會議決定由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中革軍委副主席。但張國燾反對中央關于紅軍北上建立川陜甘蘇區根據地的決定,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并通緝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人。
國共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日后,1938年4月3日,時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一說是代主席)的張國燾借祭拜黃帝之名逃離延安,遇上蔣鼎文后到了西安,投奔中國國民黨。4月11日周恩來到武漢漢口與張多次協商未果之下,4月18日,中共中央開除張的黨籍(于4月22日《新華日報》發表)。不久,加入國民黨的特務組織??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主持“特種政治問題研究室”、“特種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從事反共特務活動。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五四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于中國北京的一場愛國運動。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消息傳來后,北京學生開展了集會、游行、罷課等活動。后來得到了各地學生以及各界的廣泛支持,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罷市、罷工還有學生罷課活動,從而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愛國運動,并最終迫使北洋政府拒簽和約。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是一戰時期日本強迫袁世凱簽訂的賣國條約。一戰爆發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交換條件,于1915年向袁世凱秘密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主要內容:中國政府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并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的目的是要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袁世凱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號以外的全部要求,這就是“五九國恥”。由于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二十一條”最終未能付諸實施。
新舊民主革命的異同: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個階段。革命性質的確定主取決于革命領導者及其綱領、對象、任務、結果等因素。
1、相同點:
(1)社會性質:都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革命性質: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社會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為主要矛盾;
(4)革命任務:反帝反封建;
(6)革命主力:人民群眾。
2、不同點:
(1)領導階級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由無產階級領導;
(2)指導思想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為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3)結果與前途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
(4)革命發展與群眾發動的廣度、深度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綱領不徹底,群眾發動不充分,土地問題不能徹底解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出了徹底的革命綱領,充分發動群眾,解決了民主革命的核心問題,即土地問題。
(5)所屬的世界革命范疇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愛國運動:
1、國際方面背景:
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2、國內方面背景:
階級矛盾加深,工人階級隊伍壯大,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3、導火索: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4、時間:
1919年5月4日
5、口號: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6、階段:
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大學等校的三千名青年學生學生以罷課和游行示威的形式進行斗爭。
第二階段:1919年6月初~6月底,為支援學生的愛國運動,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運動中心從北京轉到上海。工人階段登上政治舞臺。
7、結果:
取得了初步勝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
(2)免去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
(3)中國代表拒絕和合約上簽字。
“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就是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強暴、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勇于抗爭的精神。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實現的具體途徑,而所有這些,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振興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實質和內涵。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上也曾指出:“五四運動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這次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在運動后期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3.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后,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干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
五四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的原因:
1.從時代特點和條件看,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后,發生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其杰出歷史意義,就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對封建主義。
2.從領導力量看,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的主力軍。中國工人階級以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罷工參加運動,表現出高度自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堅定性和徹底性,對五四運動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從此,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導者,已經不屬于中國資產階級,而是屬于中國無產階級了。
3.從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看,在五四時期,已涌現出一批擁護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成為運動的領導力量。如李大釗、陳獨秀,他們指導運動的武器,已經不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即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出席會議的有各地共產黨小組推舉的12名代表和陳獨秀的代表包惠僧,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大會討論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的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關??中央局,陳獨秀任中央書記,李達任宣傳主任,張國燾任組織主任。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
1.思想基礎:十月革命勝利后,一批先進分子“以俄為師”,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
3.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第一個早期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在上海建立的。
4.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中共一大的召開:
1.時間:1921年7月23日
2.地點:
上海(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
3.內容:
(1)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綱領。綱領規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用無產階級的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實現共產主義。
(2)黨的中心工作室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3)成立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4.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從此不斷向前發展,由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綱領和斗爭策略,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
3.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溝通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聯系,為中國革命獲得了廣泛的國際援助和避免走資本主義提供了客觀可能性。
4.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奮斗目標。即: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中共一大會址(嘉興的畫舫上):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迥異人生:
1、毛澤東
1921年夏天,毛澤東與湖南的另一位年長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滬。對毛澤東參加“一大”的表現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比較活躍,善于思辨;一種是比較沉穩,勤于思考。他的確沉穩,善于聽取大家意見,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他頗具見解,勝過他人。 毛澤東沒有參加黨的二大。在黨的三大之后,毛澤東進入中央局,擔任相當于中央秘書長的職務。此后,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一起探索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了一輩子,成為當代中國最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1976年9月,毛澤東走完了他83年的奮斗人生。
2、董必武
是另一位和毛澤東一起同時參加了黨的一大,又同時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的中共領導人。1920年,曾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漢創辦私立中學。就在這年夏天,他接到李漢俊從上海的來信,告訴他上海已成立共產主義小組,請他在武漢成立類似的地方組織。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來信,他與武漢小組另一負責人陳潭秋被大家公舉赴會。在這次大會上,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組織成立的發起人、見證人之一。作為一位忠厚長者,歷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馬列:“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1975年4月2日,這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董老享年90歲。
何叔衡、鄧恩銘、陳潭秋——血灑疆場志未酬
3、何叔衡
生于1877年,是參加會議最年長者。盡管董必武比毛澤東長9歲,何叔衡比董又長9歲。他也是一位前清秀才!袄闲悴拧备锩,是在1918年參加新民學會,而且是這個團體的領導人之一。一大召開那年,何叔衡44歲,已有相當的經歷和學識。“一大”閉幕后,何叔衡與毛澤東回到長沙,著手湖南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工作。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他利用捐資辦起了湖南自修大學,培養黨的干部。1927年5月,長沙發生“馬日事變”,正在指導農運的何叔衡被捕,但他很快機智逃脫。后經組織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三年后,何叔衡返回上海,被組織分配去中國互濟總會,擔任總會主任的工作。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瞿秋白、鄧子恢等一批中央領導人從江西轉移到福建長汀縣,不料與敵“義勇隊”遭遇。何叔衡落崖受傷,被兩個匪兵發現,結果被匪兵連擊兩槍,壯烈犧牲。
4、鄧恩銘
從研究馬克思主義到領導黨的運動只有11年,但這11年生命確實壯觀。鄧恩銘出身在貴州荔波縣一個水族家庭。1918年,鄧恩銘在親戚幫助下考上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也就是在這里,他開始了革命的起步。在1920年末,山東共產主義小組秘密誕生了,鄧恩銘和王盡美成為負責人。中共一大召開時,正值鄧恩銘放暑假,他接信后迅速從青島赴滬,是到會較早的代表之一。在這次會議上,他是較活躍的青年。一大之后,他又作為中國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結第一次代表大會。1928年底,當鄧恩銘在濟南深入進行革命活動時,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入獄。1931年4月5日黎明,30歲的鄧恩銘從容整裝,與難友們一一告別,然后高唱《國際歌》昂首闊步走向濟南緯八路刑場,英勇就義。
5、陳潭秋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時,他不僅是武漢湖北共產主義小組的負責人,同時已是著名的學生領袖。 大革命失敗后,陳潭秋在江西、滿洲、江蘇等地做黨的工作,曾被捕入獄。1933年春,陳潭秋與謝覺哉化裝同行,秘密進入中央蘇區,出任中華蘇維埃糧食部長。1935年7月,陳潭秋回到上海。不久,被中央派往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39年5月,陳潭秋奉命回國。中央電示他留在新疆接替鄧發任中共中央駐新疆辦事處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并擔任我黨與“新疆王”盛世才建立統一戰線的重要任務。1943年9月27日,陳潭秋和毛澤民、林基路等同志被與蔣介石暗中勾結的盛世才秘密殺害于烏魯木齊。
李漢俊、李達——脫黨而不放棄信仰
6、李漢俊
是中共一大代表,后來血染刑場,被敵人所害。但此時他已不是中共黨員。李出生湖北潛江,后留學日本。在京都大學遇到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河上肇,汲入馬克思主義營養,由學數學轉而鉆研馬克思主義,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有一定見解。一大召開后,他把自己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與兄居住的廳堂做會場,終日備煙沏水準備會務,同時也闡述了大量建黨主張。會議后期,他從容應對特務的騷擾,保護了與會代表。二大后,李漢俊與張國燾和陳獨秀發生矛盾,就漸漸脫離了黨的活動。李漢俊不在黨組織中活動,但并沒有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敗后,他利用“合法”職位,掩護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人士,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1927年12月17日下午,李漢俊在寓所被新上臺的桂系軍閥胡宗鐸抓走,在未審訊的情況下,當晚被槍決。桂系軍閥在刑場貼出告示,稱李漢俊為共黨首要分子。嗚呼,烈士沒有在黨的花名冊上,卻死在“罪”為共黨首要分子的布告下。
7、李達
1890年出生在湘江之濱。完全靠苦讀,他考入北平師范學校后,以優異成績考上留日官費生。 1918年6月,李達完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轉折,成了一個熱烈的馬克思主義追隨者。他放棄了理科,專攻馬克思主義學說。早在20年代,如此醉心鉆研馬克思主義的人不多,這為李達后來成為黨的理論家,從而在社會科學戰線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奠定了基礎。1920年他啟程回國,很快與陳獨秀、李漢俊等人共同成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李達在一大上提出許多見解是自然的,因為當時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超過他的人并不多。 一大結束后,李達還在上海機關做了一年的實際工作。但不久,他便攜家返湘,同毛澤東等合作辦湖南自修大學去了。李的這次返湘,既有毛澤東所邀,也因他與陳獨秀和張國燾的矛盾所致。是年,李達憤然宣布脫黨,犯下他一生“最大的錯誤”。1949年12月,毛澤東作為歷史見證人,劉少奇作為介紹人,李達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李達奉命改造湖南大學,很快取得成效。接著又去改造武漢大學,同樣成果甚豐。這一期間,他主要是辦校和從事黨的理論研究。他是在毛澤東晚年少有的幾個能夠與之理論對話的人。毛稱李達為:“真正的人!”!拔母铩币婚_始,他就被迫害致死,終年78歲。
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背信棄義叛黨投敵
8、陳公博
是廣州代表,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脫黨的。1921年7月30日,一大會場遭敵探騷擾,次日會議移至南湖,驚魂未定的陳公博脫離集體而逃,返回了廣州。此時,正趕上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中國共產黨特別會議決定聯孫反陳,但陳公博卻拒不執行。 此后,他又在黨的會議上明確宣布:不再履行黨的任務。在汪精衛的支持下,陳公博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25年回國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書記長。1年之后,當選國民黨中央執委。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蔣汪再次聯合,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后,陳公博出任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長、行政院實業部長。1940年3月20日,他在南京就任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立法院長及軍事委員會訓練部長要職。然而,就在汪陳聯手、多行不義之時,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附屬醫院結束了罪惡的一生。陳公博由漢奸中的二號人物升為一號魁首。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陳公博倉皇逃到日本。隨后,國內掀起懲罰漢奸的浪潮。陳被送回南京。1946年4月5日,江蘇高等法院審理陳公博。6月3日,將陳公博移往蘇州獅子口江蘇第三監獄,判處死刑。隨著一聲沉悶的槍聲,陳公博罪惡的一生結束了,時年54歲。
9、周佛!
是旅日代表。1917年初夏,周佛海赴日留學,進入鹿兒島第七高等學校學習。通過閱讀大量社會主義書籍,周佛海開始信仰共產主義。1921年,周佛海在鹿兒島接到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的信件,成為唯一從境外趕回來的一大代表。11月初,周佛海返日,改入京都大學,在錯誤的理論指導下,周佛海逐漸與共產主義背道而馳,并為生活所困而沉淪;貒,周佛海很快與國民黨右派分子沆瀣一氣。1924年9月,周佛海給中共廣州執委寫信要求脫黨。周佛海一脫黨,便馬上踏上反共道路,成為蔣介石翼下一得力謀士。然而,蔣介石的重用未能滿足周佛海對權力的追求和欲望!熬?一八”事變后,周佛海、汪精衛一見如故,共謀“和平”。1938年12月15日,周佛海以視察宣傳為名,先期到達昆明等待汪精衛等人逃往河內。此事最后取得成功,周立了頭功!±^而,周佛海出謀劃策,建議汪精衛開展“和平運動”,建立和平政府。與此同時,周佛海非常重視特務工作。他采用種種特務手段,使自己成為偽政權起事人和“開國元勛”。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歷時5年4個月的汪偽政府作鳥獸散。周佛海故伎重演。他迅速給蔣介石發電,利用他擔任上海市長一職表示將滬完整交給中央。蔣介石收電后,任命周佛海為行動總隊司令。1946年3月,蔣迫于全國壓力,把周佛海押往南京。周以“迫謀敵國、圖謀反叛本國”之罪被判處死刑。周佛海的婚外戀人楊淑慧以公布蔣周往來密電為由,要挾蔣介石特赦周佛海。1947年3月26日,國民政府下達主席令,特赦周為無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死于南京老虎橋監獄一囚室之中。
10、張國燾
是北京代表,一大會議主持者,中途叛黨。五四運動期間,張國燾參加示威游行,成為“學生領袖”,被推舉為北京學聯主席。1921年6月,張國燾和劉仁靜作為北京黨組織的代表到上海參加一大。張國燾同時也是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領袖之一。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為了發展全國工人運動,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張國燾受命此任,并與同仁一道發表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宣言》,揭開了中共正式成立后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序幕。1924年5月21日,張國燾及夫人楊子烈被捕,由于大量文件落入敵手,張國燾被迫投降自首。出獄后,張國燾隱瞞變節行為,參與中共駐國際代表團留在蘇聯?途犹K聯三年的張國燾一回國,立即撰文擁護王明。不久,張國燾以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往鄂豫皖蘇區主持工作。1935年夏,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張國燾自恃人多槍好馬壯,先是要奪紅軍總政委一職,繼而在中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要官要位,并發展到對抗中央路線,對中央北上的決議拒不執行,直至最后拋出一個非法成立的第二中央。1938年初,張國燾利用離開延安到陜西中部黃帝陵祭祖的機會,只身投靠國民黨,并面見蔣介石,決意叛黨。張國燾叛黨后,立即投奔到戴笠門下,從事反共活動。他在上海辦過宣傳反共的《創進》報。1949年,張逃往香港,同第三勢力一起辦起《中國之聲》雜志。 1966年,張國燾匆匆離開香港,移居加拿大。十幾年后,客死他鄉。
劉仁靜、包惠僧——歷經曲折迷途知返
11、劉仁靜
出身在湖北應城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他中學時代到武昌博文書院就讀英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在這里學到了許多民主意識和外文知識。劉仁靜真正的革命旅程是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在此基礎上,他與李大釗、鄧中夏接近,成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發起人之一。在一大會議上,劉仁靜極力反對西歐社會黨的議會政策以及改良派思想。他認為中國共產黨應積極從事工人運動,為共產革命作準備。他的這些觀點與另一位代表毛澤東有許多相同之處。1926年,受中央派遣,劉仁靜赴莫斯科國際馬列學院學習。在這里,他學習與研究馬克思主義。不料,他在學習上發生了一些意外的事情:“1927~1928年,我在馬列學院學習時,看過托洛茨基的文章,我同意他的觀點。”1929年,劉仁靜在蘇學習結束;貒局校瑒⑷熟o突然轉到土耳其,拜見托洛茨基,由于受托派思想影響,劉仁靜回到中國,便投入陳獨秀門下。此間,劉仁靜自命為“中國托派天字第一號”人物和“特等理論家”。1939年,劉隨著國民黨三青團機關撤離武漢至重慶?箲饎倮,劉仁靜回到上海,進入特務刊物《和平與統一》擔任主編?锿^k后,又輾轉于國民黨各個機關。1951年下半年,組織上安排他到人民出版社任編輯。直到退休。1987年8月5日凌晨,一位司機因剎車不及,撞死一名老人。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位老人就是最后一位健在的一大代表——劉仁靜!
12、包惠僧
是陳獨秀指派的,代表陳獨秀參加會議,并負責向陳匯報會議情況的代表。包惠僧當初是武漢黨組領導人。上海黨組織負責人李漢俊委托包前往廣州找陳獨秀回上海主持工作。包到達廣州,陳獨秀不同意,并把包留在廣州工作。 而后,李漢俊來信說要各地派代表參加共產黨成立大會,陳獨秀因事不能赴滬,于是就派陳公博和包惠僧兩人去出席會議。革命低潮時期,他回到上海。上海是白色恐怖,苦悶、灰心、失望躍上心頭,加上在黨內有張國燾的處處責難,他決定退出中國共產黨。1931年,包惠僧任蔣介石陸?哲娍偹玖畈繀⒅\。1936年轉任國民黨政府內政部參事至1944年。1944年夏,國民政府縮編時,包惠僧看透黑暗,加上終不得志,便自動申請遣散。獲批準,攜家眷到澳門謀生。1957年,包惠僧被任命為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從此之后,他就筆耕不止,寫下大量歷史回憶,最后結集《包惠僧回憶錄》。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因病久治無效去世。
王盡美——英年病逝感撼后人
13、王盡美
是濟南代表。1921年6月,王盡美接到一大通知后,乘輪船到上海。一大結束后,他與瞿秋白、鄧恩銘等同志一道,代表中共參加了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會議,并會見了列寧;貒,王盡美協助羅章龍組織了京奉鐵路、開灤煤礦等地政治大罷工,親自指導了山海關鐵路工人大罷工。從1923年至1925年5月,王盡美擔任山東省委書記,他積極發展組織,辦報寫文章,還經常組織民眾演講。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王盡美帶病到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8月19日,年僅27歲的王盡美因肺病逝世。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為反擊國民黨當權派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發動的武裝起義。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南京和武漢發動“清共”后,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利用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在南昌舉行起義,8月1日凌晨2時,周恩來等指揮各路起義軍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占領了全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當權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保存下來的部隊成為工農紅軍的骨干之一。
八七會議:
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代表們在發言中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發言,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論斷。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等議案。最后改選黨中央領導機關,組成臨時中央政治局。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并決定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
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極端殘酷的進行鎮壓革命群眾。面對國民黨的恐怖統治,共產黨要不要進行反抗,要,如何反抗??武裝起義同時,中國共產黨吸取了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毅然決定以武裝起義來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沒有自己的軍隊,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軍隊的領導權在國民黨手中。
2、時間:1927年8月13日
3、領導人物: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
4、結果:殲滅南昌守敵3000余人,起義取得勝利;接著,國民黨調重兵進行反撲,損失慘重。起義軍,一部分進入海陸豐地區??堅持斗爭;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湘南。
南昌起義的意義:(歸結為四個第一):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第一次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創建了第一支革命軍隊,這也是為什么把南昌起義定為建軍節)的開始,拉開了國民黨與共產黨十年對峙的序幕。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八七會議:
1、時間:1927年8月7日
2、地點:漢口
3、內容:
(1)糾正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
(2)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
(3)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4)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里取得的”思想。
4、意義:
八七會議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混亂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貢獻。
南昌起義示意圖: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井岡山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會師確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種,乃至后來形成燎原之勢。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背景:
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2、過程:
(1)1927年10月,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2)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3)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斗爭的經驗,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采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還提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它是把馬克思普遍真理通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歷史意義: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事件:
井岡山會師(油畫):

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
中國革命以俄為師,俄國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農村,而毛澤東卻率秋收起義隊伍去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國情決定的,俄國當時是帝國主義鏈條中薄弱一環,中國卻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產階級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義后南下廣東受阻,秋收起義攻打城市受挫,事實證明城市里敵人的力量強大。在當時敵強我弱、革命處于低潮情況下,加上起義部隊遭到嚴重挫折,攻打和占領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作為落腳點,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這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86463.html
相關閱讀: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