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爸爸去哪兒啦?”
②
不計其數的中國孩子,在向他們的媽媽或祖輩提問。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應酬,爸爸要為養家掙錢……“
爸爸”
們似乎越來越多地忙活在另一個餐桌、另一個舞臺,甚至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國家。
③
孩子們睜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這個家庭的頹其一角,習慣了在媽媽以及奶奶、外婆的教養下長大。“
爸爸”
這個神秘角色,在兒童成長中,經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
一檔“
爸爸去哪兒”
電視節目的火爆,將習以為常的這個社會現象,一下子推向了公眾的聚焦點。
⑤
節目中的五位爸爸,幾乎都是演藝時尚界人士,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所以,由他們和孩子來擔綱這檔節目,不但有明星效應,也頗典型地詮釋了平時經常“
缺席”
的爸爸們,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完全不知該怎么哄哭鬧不停的孩子;從未下過廚,不知該怎么填飽孩子的肚子;不會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這個節目出人意料飆升的收視率,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明星寶貝們在野外、沙漠、海島的笨拙天真等萌點讓人倍覺溫暖,更讓公眾開始關注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地位與作用。否則,僅僅是把家庭親子關系、把兒童教育變成一場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償失了。
⑥
隨著節目的進展,一直和孩子們“
泡”
在一起的爸爸們,終于越來越“
成熟”
,越來越有招兒,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他們的喜怒哀樂,牽系著很多家庭。只是,在這檔節目的收視率調查中,女粉絲的數量仍然遠遠超過男士。節目中讓人心靈熨帖溫存的變化,是媽媽們的向往。而在現實中,當節目中的爸爸與孩子難得地享受相親相愛時,無數的中國爸爸們仍然無暇關注諸如“
爸爸去哪兒”
這樣的敏感問題。
⑦
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農村出現大量留守兒童,和父母特別是父親常分離,很多城市里的父親也因為工作和生活壓力巨大,將教養孩子的責任幾乎完全推給了母親。開家長會時,到場的多是媽媽,連周末陪孩子輾轉于課外班的,也多是媽媽。父親們一方面確實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傳統的“
男主外,女主內”
的觀念作祟,似乎對孩子投入過多精力,顯得過于婆婆媽媽,是件很沒面子的事兒。哪怕是在應酬中,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個不太說得出口的理由。
⑧
但是,父愛長時間、經常性的缺席,對中國孩子未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在親子交流中,父親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與社會責任,偏重于對孩子堅毅、果敢、頑強的性格培養。在充滿女性氣息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們聰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關切的視野,離開爸爸的引領,遠離了游泳、滑雪、爬山、遠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漢的游戲,很可能不容易養成獨立、堅忍、責任意識和迎接挑戰、戰勝苦難的意志品質。這樣長大的孩子們,豈能擔當大任?
⑨
中國的爸爸們,為了肩上的責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請別走得離家太遠、離孩子太遠,否則,你遠離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責任。
⑩
現在,很多中國媽媽都想上演一出現實版的“
爸爸去哪兒”
,讓時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遠方,讓他們美好地獨處,當然,前提是沒收爸爸們的手機……
(《人民日報》
11
月28
日05
版)
19
.結合文意,概括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經常缺席的主要原因。(4
分)
20
.結合文意簡析第③
段中“
習慣”
二字的內涵。(5
分)
21
.文中④⑤⑥
段結合了熱播節目《爸爸去哪兒》來分析問題有什么作用?(6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9.
(1
)社會轉型,城鎮化加速
(2
)工作和生活壓力巨大(或父親們確實很忙碌)
(3
)傳統的“
男主外,女主內”
的觀念作祟
(1
點1
分,2
點2
分,3
點4
分)
20
.“
習慣”
二字,間接反映出父親“
兒童成長中,經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這一現象的普遍性(2
分),表達了孩子們對這一現象的無奈(1
分),也體現了作者對孩子們的同情(1
分),對父親們的委婉批判。(1
分)
21
.內容上:用節目中的爸爸們與小孩子相親相愛(1
分)反襯(1
分)出現實生活中爸爸在孩子成長中時常缺席這一現象,進而使作者的論述更有說服力(1
分)。選用熱播節目,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1
分)(或能拉近文章與讀者的距離)
結構上:承上啟下(1
分),承接前文在現實生活中爸爸成為孩子教育的缺席者這一現象,引出下文有關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時常缺席的原因的分析。(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504399.html
相關閱讀:閱讀魯先圣的《不能等待的事情》(附答案)
朋友四型 閱讀答案
《讓有些話穿耳而過》(段奇清)閱讀答案
閱讀議論文《要有點人情味》附答案
《中國飲食文化蘊含生存之道》閱讀答案